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枕颈畸形治疗新管理技巧

发布时间:2015-12-23所属分类:医学论文浏览:1

摘 要: 有关对枕颈畸形的治疗方式可能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同时有关医学上的新应用模式有哪些呢?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同时由于枕颈畸形存在寰枢关节脱位并发症或风险,进而导致延髓等生命中枢受压,常需上颈椎融合,常用的经典术式有:钢丝固定+骨融合技术、Apofix椎

  有关对枕颈畸形的治疗方式可能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同时有关医学上的新应用模式有哪些呢?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同时由于枕颈畸形存在寰枢关节脱位并发症或风险,进而导致延髓等生命中枢受压,常需上颈椎融合,常用的经典术式有:钢丝固定+骨融合技术、Apofix椎板钩技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Mageal技术)、寰枢椎侧块钉板或钉棒技术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等[3-7]。以上技术均可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技术难度大、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等不足。临床上,无论寰枢融合还是枕颈融合均可丧失部分颈椎活动功能,尤其是旋转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枕颈畸形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枕颈畸形患者126例,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及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分别采用后路寰枢融合术49例、后路枕颈融合术53例及经口咽寰枢关节松解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24例,对比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变化、植骨融合情况、颈椎功能丧失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有所提高(P < 0.05),总体改善率为83%。3组患者术后颈椎旋转功能丧失依次为(62.02±6.84)%、(82.03±4.85)%、(66.75±13.64)%,1例患者术后所植自体骼骨被逐渐吸收,经再次手术获得骨性愈合。结论:后路寰枢融合术、枕颈融合术及前后路联合术治疗枕颈畸形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且寰枢融合术对颈椎的旋转功能影响较小,临床疗效更优,在临床决策上,优先选用寰枢椎融合术。

  关键词:枕颈畸形;寰枢关节脱位;齿突畸形;游离齿突,医学论文范例

  枕颈畸形是脊柱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可导致上颈椎不稳定,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进程[1],往往合并颈髓及延髓受压,并使之处于危险状态,摔倒、撞击等轻微损害可引起神经症状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本病常需要采用手术治疗[2],以求恢复上颈椎的正常解剖关系,重建其稳定性,并解除颈髓压迫;但由于枕颈部毗邻延髓及小脑等重要结构,解剖结构复杂,而致使该部位手术的难度大、风险高,如手术方法选择不当,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对各种类型枕颈畸形手术方法的选择,国内外都予以极大的关注,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有效的手术方法。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126例枕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不同类型枕颈畸形的手术方法选择,为临床医生在治疗枕颈畸形的术式选择上提供帮助和参考。

  医学论文推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介绍本学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动态,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坚持以临床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的报道方向,为提高和发展本学科在诊断、治疗、教学及科研水平服务及学术交流提供了园地,受到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普遍欢迎。

枕颈畸形治疗新管理技巧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3月至2012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枕颈畸形患者126例。男58例,女68例;年龄13~67岁,平均(37.4±9.2)岁。临床诊断为枕颈畸形合并寰枢椎可复性脱位74例,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4例,合并寰枢椎半脱位20例,齿突畸形及游离齿突8例。单纯局部症状35例,表现为枕颈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尤其以旋转活动受限较为明显。神经压迫症状82例,单纯神经根疼痛症状11例,主要表现为枕大神经及耳大神经分布区的刺激性疼痛;颈髓压迫征71例,症状轻者表现四肢麻木、乏力,或肢体深反射活跃,重者可有单瘫、四肢不全瘫,甚至有呼吸困难症状。局部症状合并神经系统压迫9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制订的JOA-17分评分法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进行评价,并根据公式计算术后改善率。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00% /(17-术前评分)。

  影像学检查,术前常规行颈椎X线片、枕颈部CT平扫及颈椎MRI平扫等相关检查,明确患者脱位情况和脊髓受压情况。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突前缘相对应点的距离(ADI) > 3 mm(成人)及 > 5 mm(小儿)诊断为脱位,张口位X线上表现为齿突与两侧块间距 > 3 mm诊断为寰枢关节半脱位。

  2 方 法

  2.1 术前准备 对于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术前行颅骨牵引。起始牵引质量为3 kg,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日加大牵引质量,最大为5 kg。定时行床旁颈椎侧位及张口位X线片,以便及时了解寰枢椎脱位的复位情况,并根据X线片所示复位情况调整牵引角度及质量等。牵引约1周后床旁拍摄X线片。根据寰枢椎复位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可复位者,行经后路寰枕或寰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难复位者,行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后路枕颈固定术。患者诊疗路线见图1。经口咽入路的患者术前应检查口腔有无感染灶,术前3 d起采用庆大霉素雾化吸入,同时用质量分数为3%的硼酸液漱口,每日3~4次,术前当日使用适量广谱抗生素。

  2.2 手术方法及要点 麻醉方法均采用经口咽或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所用植骨块均取自自体髂骨。手术方式选择见表1。

  2.2.1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俯卧位,头部置于头架上并保持持续牵引,头颈部稍屈曲。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取枕外隆突向下沿后正中线做6~9 cm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等,剥离椎旁肌,显露C1后结节和C2~3棘突,切断C1~2棘间韧带,骨膜下剥离至后结节旁17~21 mm的后弓。用神经剥离子探查C1后弓内侧壁和寰椎侧块的范围,注意保护椎动脉。充分显露枢椎椎板至双侧侧块关节部分,以及枢椎椎弓峡部上面和内侧缘,注意保护损伤C2神经。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取C1后弓与C1侧块背面的连接处,在该处用磨钻磨去适量皮质骨,用椎弓根探子由此处进入,沿C1侧块长轴轻轻进入侧块,深度约21~23 mm。用球形头探针探查确认钉道四壁及底部是否完整,置入定位针。经C型臂透视机确认进针位置、角度、深度恰当,选择适当长度的螺钉拧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植钉点取C2下关节突根部中点,用开口锥开口后沿C2椎弓根走形逐渐深入到椎弓根。经球形头探针探查钉道四壁及底部完整,经透视确认进针位置、方向、深度准确。用丝攻攻丝,选择适当长度的螺钉拧入。再次透视确认C1~2处于复位状态及螺钉位置、方向准确,安装连接棒,固定。取右骼骨松质颗粒骨20~25 g,植骨,逐层关闭手术切口。

  2.2.2 经后路枢椎或C2~3椎弓根螺钉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患者取俯卧位,将头部置于头架上适当牵引并使之稍屈曲。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取枕骨粗隆至C3纵行手术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充分暴露枕骨粗隆、枕骨、寰椎后弓、C2、C3椎板及双侧关节突关节外侧。如经颅骨牵引后仍有颈髓压迫症状者,依据上述方法(寰枢融合术中已叙述),植入C2椎弓根螺钉。部分患者需要将融合内固定延长至C3,依上述方法,植入C3椎弓根螺钉。枕骨板需根据枕骨曲度进行预弯,使之与枕骨面相紧密相适合。枕骨板最上螺钉植入颅骨近中线枕部隆凸下方,经过枕骨板螺孔钻孔直至穿透枕骨内板,测深后拧入螺钉固定。其余2枚螺钉分别按枕骨板上的位置依次拧入并固定。预弯两根连接固定棒,两端分别连接于枕骨板和C2及/或C2~3椎弓根螺钉上。经C型臂透视显示寰枢椎复位、钉棒位置良好,进一步固定拧紧螺帽。取骼骨松质骨20~25 g,用咬骨钳制成细骨颗粒,去除后部部分皮质骨,制成植骨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做枕颈后部表面植骨。

  2.2.3 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台调至头高脚低位,并保持颅骨持续牵引。术区常规消毒铺巾。用下颌关节撑开器撑开口腔,充分显露咽后壁。取咽后壁正中切口,用骨剥将咽缩肌及黏膜向两侧分开,暴露出寰椎前弓和枢椎体的前面,用撑开器将软组织缓慢分开。将前纵韧带沿寰椎前弓下缘切断,再将颈长肌、头长肌等肌肉横断,此时寰椎关节会部分复位。将双侧侧块关节囊切开,显露出侧块关节腔,用刮匙刮除关节腔内的粘连组织,并伸入关节腔内用力向上撬拔寰椎侧块,使寰椎关节尽可能完全复位。经C型臂透视机透视确认寰椎关节复位满意后,以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用可吸收线缝合咽后壁切口。持续颅骨牵引情况下,改为俯卧位,颈椎稍屈曲。再行后路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方法同上)。

  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1 d,以预防感染。前路手术患者鼻饲饮食1周,2~4 d拔除引流管(引流量 < 50 mL・d-1)。术后3 d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片,观察内固定及植骨情况。如术中行脊髓减压,可给予地塞米松静滴3~5 d。颈托保护3个月,3~7 d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术后分别在3,6,12,24个月复查X线片,以了解内固定、植骨融合及畸形矫正情况。

  2.4 课题设计 回顾分析既往枕颈畸形患者临床及相关存档资料,包括临床病历资料、影像学检查及随访资料等,统计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表评分、术后改善率等,评价各种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而分析各种枕颈畸形的理想术式。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样本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样本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发症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 = 0.05。

  3 结 果

  3.1 一般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72个月,平均(37.4±1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骨性融合,其中4例延迟愈合,1例因术后感染行二次手术。术后102例患者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0例明显改善,4例轻度改善,术中未发生颈动脉及脊髓损伤等情况。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寰枢融合组、枕颈融合组、前后路联合组。3组手术时间依次为(169.02±10.24)min、(166.58±10.03)min、(201.33±13.46)min;术中出血量依次为(237.47±21.63)mL、(242.25±21.92)mL、(327.88±16.27)mL。见表2、图2、图3。

  3.2 疗效评价 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8.6±1.4)分,改善率达83%。手术前后各组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间平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3 术后并发症 寰枢融合组2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示植骨块明显可见,给予消炎、促骨生长等药物对症治疗,于术后8个月均达骨性愈合。

  枕颈融合组术后1例患者发生切口局部脂肪液化,并持续渗出,给予对症处理,并于术后15 d行伤口清创缝合术,定期换药,4周后伤口愈合。1例患者在术后4个月复查示植骨延迟愈合,经复查颈椎CT示所植自体髂骨被逐渐吸收,经再次行后路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3个月获骨性愈合。

  前后路联合组术中并发脑脊液漏1例,术中立即行硬脊膜缝合修补术,术后给予对症处理,患者头痛头晕6 d后缓解,未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10个月时因原切口被颅骨内固定螺钉磨破而发生感染,再次入院经对症治疗。感染控制后,取出内固定并再次行后路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3个月获骨性愈合。

  3.4 颈椎旋转功能丧失情况 术后3组患者颈椎旋转功能均有所丧失,寰枢融合组、枕颈融合组、前后路联合组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颈椎旋转功能丧失情况依次为(62.02±6.84)%、(82.03±4.85)%、(66.75±13.64)%(图中目测接近80%)。见图4。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