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31所属分类:医学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从总体资助情况、连续资助项目情况、资助项目研究特点及申请建议4个方面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中医学科20102020年中医妇科领域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地区项目的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分析,希望为广大中医妇科领域科研和医务工作者申报国家自然科学
摘要 从总体资助情况、连续资助项目情况、资助项目研究特点及申请建议4个方面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中医学科2010—2020年中医妇科领域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地区项目的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分析,希望为广大中医妇科领域科研和医务工作者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项目资助
中医妇科是中医临床医学中具有诊疗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中医妇科(H2711代码)主要资助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针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及相关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近年来,该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数量逐年上升,现对2010—2020年中医妇科领域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地区项目的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分析,希望为广大科研和医务工作者今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12010—2020年中医妇科领域申请与资助概况(表1、2)2010—2020年,中医妇科H2711代码下共申请项目1899项,资助项目269项,资助总经费额度达10782万元,其中面上项目128项,青年项目114项,地区项目27项;资助经费分别为7338、2386和1058万元。
从这10年的申请数和资助率上分析,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地区项目的申请数量逐年上升,而资助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申请数上看,2010—2020年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地区项目的申请数量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但2013—2014年申请数量有所下降,可能与面上项目申请限项规定有关(连续两年申请面上项目未获资助的申请人当年暂停面上项目申请1年)。2015年以后,申请数量飞速增长,其中面上项目增长率分别2015年的21%、57%、77%、87%和132%;青年基金申请书显著增长,分别为4.6%、58.4%、109.2%、167.6%和215.4%。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从事中医学妇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地区基金在2016—2017年申请量呈下降趋势,分别较2015年下降12.5%和25%,而近3年申请数量显著上升,分别较2015年增长了37.5%、75%和106.2%。近两年来地区项目申请数增长明显,说明地区基金相关依托单位重视基金申请,更多的研究人员从事中医妇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从资助率上看,面上项目,2013年和2014年资助率最高达到25%,其次为2011年,资助率为23.9%;2018、2019、2020年资助率逐年下降分别为14.9%、11.1%和10.6%;青年项目近3年资助率显著下降,均低于10.0%,分别为9.6%、8.6%和8.8%;地区项目近三年资助率也均低于10.0%,仅为9.1%,7.1%和9.1%,见表2。
2资助单位结构分析(图1)近10年获资助机构共计53家。从单位资助数量看,排名前10位的单位分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并列第10)。其余42所机构中有11所为中医药大学,23所为非中医药类大学及科研机构,8所为医院,分别获得1~3项资助。
3连续资助项目分析近10年,在获资助的269个项目中,44人获得两次以上资助共114个项目,其中42人共110个项目获得连续资助,占资助项目总数的40.8%。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等(图2),显示这些学校有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能对同一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持续性地研究,有助于系统阐释科学问题。
从研究地域和单位统计结果来看,中医妇科领域的资助体现出“特色明显,优势集中”的特点,获批项目排名前十的单位多为学科基础好,底蕴深厚的高校。纵观这些院校妇科发展历史,近50年来均出现了中医妇科领域大家,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罗元恺教授重视肾气、天癸、冲任对于女性发育和生殖机能作用的重要意义,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的认识,较早提出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是女性性周期调节的核心,并提出“天癸应是与生殖有关的内分泌激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科理论的发展[2]。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创立心(脑)—肾—子宫生殖轴学说,补肾调整月经周期理论等,将传统的妇科理论提高到新的水平[3]。上海的朱氏妇科重视冲、任二脉与脏腑、气血及其他经络的生理、病理结合,朱小南教授系统整理和论述了冲、任二脉在女子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作用;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在继承朱小南学术思想基础上,辨证注重奇经,参考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对妇科难治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特色[4]。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发展了中医学生殖理论,提出“脑—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推崇“肾气为根、保阴为本”的学术观点,为建构中医妇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及临床实践作出重要贡献[5]。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韩百灵教授发展了“肝肾学说”,形成了“同因异病、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为发展中医妇科学理论、规范中医证治类型模式开辟了新的领域[6]。正是这些当代中医妇科领域的大家在对古人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科学知识,进行创新,致力于古为今用,中西互参,为当代中医妇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医妇科学发展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世对他们思想的总结、传承和发展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妇科领域传承创新和发展的特色。
4研究特点
4.1研究立足于中医妇科治疗优势病种,聚焦临床诊疗难点(图3)近10年来,H2711代码下申请和获批项目紧紧围绕中医妇科领域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聚焦妇科领域研究前沿热点和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其中资助数量排名前5的关键科学问题分布如下:卵巢功能异常55项,占总资助项目数的20.45%;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47项,占总资助项目数的17.47%;多囊卵巢综合征47项,占总资助项目数的17.47%;妊娠病41项[其中自然流产(包括复发性流产)28项],占总资助项目数的15.24%;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研究19项,占总资助项目数的7.00%。
从疾病分布特点来看,研究疾病谱发生变化,中医古籍上未见记载的一些疾病[1],如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多囊卵囊综合征等,成为当前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开放,高龄女性生育力减退,生殖衰老和生殖障碍性疾病也都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殖医学领域的诸多问题如不孕症、薄型子宫内膜、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容受性、辅助生殖中卵巢低反应等临床诊疗中的难点,也都是项目申请的热点。如课题“补肾助孕方治疗黄体功能补全(lutealphasedefect,LPD)性不孕症的新机制: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GnRH)受体后信号通路”,课题“护卵汤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课题“补肾法、疏肝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与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2,VEGFR-2)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等,为临床提供解决方案。
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内容涉及疾病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各个环节。以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为例,近10年来,该方向共资助项目47项,其中面上项目1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7项,地区基金5项,其中7人15个项目获得连续资助,从2015年以来,该领域获资助项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与该病近年来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特点密切相关。然而PCOS发病的分子病理机制仍未清楚[7]。PCOS在中医古籍中无记载,中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散见于月经后期、闭经、崩漏、癥瘕、不孕症等,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失调,而肾虚为主要因素。在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中医药在促进卵泡发育,促排卵,调整月经周期均有一定作用。因此,探明PCOS的中医学病机内涵和中医药治疗作用机制是中医妇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获资助项目涉及PCOS多个关键科学问题,如PCOS伴胰岛素抵抗,课题“参芪胶囊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调控PCOS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PCOS伴不孕,如课题“基于中医窠囊理论探讨桂枝茯苓丸改善PCOS-IR大鼠排卵障碍的研究”,PCOS伴着床障碍,如课题“基于BDNF/TrkB淫羊藿苷调控PCOS大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胚胎发育潜能的机制研究”;及PCOS高雄环境对胎盘表观遗传和子代健康影响,如课题“大鼠孕期高雄环境对胎盘表观遗传和子代健康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诊疗在妇科调经、助孕、安胎等方面的治疗优势,同时也提示广大申请者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和总结,凝练关键科学问题,以临床科学问题为基础,注意选题的创新性和潜在临床价值。
4.2紧跟前沿热点,聚焦中医妇科发展瓶颈在继承中医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发展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技术方法学,已成为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前沿研究领域[8]。近10年获资助项目能够结合现代疾病研究最新的进展,结合中医妇科理论特色,将传统宏观辨证论治与现代微观辨病论治有机结合,揭示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或中医治疗的作用机制,解决中医妇科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
以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为例,既有对经典异位种植理论的深入研究,即对异位内膜细胞黏附,侵袭,血管形成等过程的影响机制阐释,如课题“基于在位内膜的“3A程序”和NF-κB/MAPK信号通路研究消瘤方干预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又能紧跟最新的研究热点,如以“子宫内膜干细胞”为基础的“种子和土壤学说”,如课题“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补肾活血中药干预对子宫内膜干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梳理近10年资助的项目,对H2711代码下资助的中医妇科学热点研究方向分析如下:
4.2.1非编码RNA非编码RNA(non-codingRNA,ncRNA)是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9]。miRNA与多种妇科疾病发病和治疗密切相关,研究涉及中医治则治法或中药复方/单体对miRNA、cirRNA、lncRNA的点对点调控或者对ceRNA调控网络作用机制。如miRNA在卵巢早衰发生的机制,如课题“补肾还精方基于microRNA-3061为靶点重塑颗粒细胞功能治疗卵巢早衰的机制研究”;如miRNAs可在多个环节调控母胎免疫,miRNAs的表达异常可通过影响母—胎界面的功能而导致自然流产等病理妊娠的发生[10],以miRNA及其调控网络为靶点,阐明补肾安胎中药的作用机制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如课题“miRNA调控网络介导自然流产发生机制及补肾安胎法的干预研究”“基于环状RNA-0029966调控microRNA-185-5p/STAT5探讨补肾固冲法诱导母胎免疫耐受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的作用与机制”等。除此之外,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endogenousRNA,ceRNA)调控网络是近年倍受关注的ncRNA参与调控mRNA的新机制,如课题“ceRNA网络调控人工光环境下卵巢钟基因表达及中药干预的机制研究”。
4.2.2肠道菌群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体代谢水平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也备受关注[11]。2012年,TremellenK等[12]首次提出关于PCOS发病机制的DOGMA(dysbiosisofgutmicrobiota)假说,阐明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PCOS的潜在发病机制。随后的多项研究提示了肠道菌群参与PCOS发病机制的可能性[13-16]。近10年来在H2711代码下获资助的肠道菌群有关课题主要集中在PCOS研究中,研究多聚焦从调整肠道菌群失衡的角度阐明中药治疗PCOS的机制,如课题“基于肠道菌群—炎性反应—胰岛素抵抗途径的中药干预PCOS的分子机制研究”。该课题从调整肠道菌群、改善炎症状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角度阐明半夏泻心汤治疗PCOS作用的机制。课题“基于肠道菌—短链脂肪酸—肠PPARγ途径探讨补肾化痰方改善PCOS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该课题从提高肠道细菌关键性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fattyacids,SCFAs)合成角度,激活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s-activatedreceptors,PPARγ)信号,抑制硝酸盐合成,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发挥抗PCOS-IR效应,探讨补肾化痰方作用机制。
4.2.3炎症、免疫与微环境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对维持机体稳态有着重要意义。非可控性炎症在多种复杂疾病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其恶性转化的分子调控机制和靶向药物筛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7]。中医药治疗炎性疾病具有独特优势,由于中药调节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近年来,研究除了关注单一信号通路,单一类型细胞研究外,也越来越重视微环境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中药机制研究。肿瘤微环境研究是当前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肿瘤微环境中持续存在的非可控性炎症反应可以促进肿瘤生长,血管新生,侵袭及转移等[18]。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治则治法和中药直接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外并兼顾调控局部炎性微环境是新的研究方向[19],也充分体现了整体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特点,如课题“基于TAMs分化及活化TLR-4/MyD88信号通路探讨益气解毒法调节子宫内膜癌微环境的研究”。
卵巢微环境可影响卵母细胞发育,“亚炎症(parainflammation)”是一种介于机体平衡和慢性炎症之间的低水平炎症,慢性低水平炎症与PCOS的发病密切相关,卵巢局部炎性微环境可诱发排卵障碍[20],卵巢局部炎性微环境与卵巢病变也是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医药研究也开始关注该领域,如课题“基于LPS/TLR4/NF-κB信号通路探讨PCOS慢性低度炎症特征及补肾化痰方对卵巢局部炎症微环境的调控作用”“基于中医“嫉妒不孕”理论研究心理应激所致非可控性炎症对卵泡SIRT1介导的“自噬—凋亡稳态”的影响”等。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于1981年创刊,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海内外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海内外中西医结合的学术交流和发展。主要栏目设有述评、专家论坛、专题笔谈、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博士之窗、经验交流、基层园地、综述、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临床实验方法学、病例报告、中医英译、短篇报道、会议纪要等。
母胎免疫微环境是中医药研究较多的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妊娠建立与维持有赖于母胎免疫耐受的形成,免疫系统通过精细调控建立独特的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微环境,维持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直至分娩。母胎免疫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如NK细胞,T淋巴细胞,DCreg及髓源性抑制细胞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21],尤其是针对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多项研究聚焦母胎免疫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探讨中医药作用机制。如课题“补肾固冲法诱导DCreg介导URSA母胎免疫耐受作用与机制研究”,“基于Th17/Treg细胞平衡研究温阳健脾方治疗复发性流产母—胎免疫耐受作用机制”。其次母胎免疫界面异常血管生成也被认为是自然流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医药在改善母胎界面血管重铸方面也发挥一定优势,如课题“补肾安胎冲剂对复发性流产小鼠母胎界面血管重铸干预机制研究”“当归多糖基于外泌体调控抗磷脂综合征复发性流产血管重铸的机制研究”等。
然而近10年中医妇科领域涉及炎症与感染型疾病及妇科肿瘤相关研究共26项,其中,炎症与感染性疾病研究项目共11项,集中在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和病毒(HPV和HSV)感染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如课题“基于焦亡与自噬效应研究中药复方洁泽1号抗HSV-2正邪相争的作用机制”“基于自噬—炎症小体通路探讨中药菝葜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分子作用机制”。针对15项中医妇科肿瘤方向资助项目分析发现,项目多关注中医药拮抗肿瘤耐药的机制,或中医药影响肿瘤转移等恶性行为的机制,研究病种主要集中在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和恶性肿瘤如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因此该研究领域值得申请人重点关注,注意跟踪两个研究领域近年来的前沿动态,有待深入挖掘和凝练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
4.2.4自噬自噬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是一个细胞内部通过溶酶体降解细胞物质的过程,维持细胞内稳态[22]。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自噬与中医学理论相联系,认为细胞自噬是探索中医药微观作用机制的新领域[23]。近10年里,自噬相关课题共资助15项,涉及PCOS、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化疗后卵巢早衰、流产、不孕及感染性疾病,如课题“从“自噬—凋亡交叉对话”探讨补肾填精法对化疗性卵巢早衰卵泡内稳态的影响”,从“肾主生殖”理论内涵探讨细胞自噬与卵泡发育之间的微观联系,为补肾中药促进卵泡发育和改善卵巢功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其次,还有一些热点方向如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如细胞焦亡等,近年来也是研究的热门领域。
4.3重视中医妇科经典理论内涵研究传承和阐释中医妇科经典理论内涵,也是中医妇科领域研究特色,早在《黄帝内经》中最早论述了女性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的自然规律,强调女性生殖机能的维持以肾气为主导,是中医学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基本认识。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医药在治疗女性经带胎产等方面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1]。当代医家对肾主生殖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继承和创新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学说,心—肾—胞宫轴等学说及中医补肾调周疗法。然而,对《内经》中肾主生殖理论所蕴含的科学基础尚缺乏深入本质的阐释,如肾主生殖理论内涵与西医学“下垂脑—垂体—卵巢轴”间的关系,天癸的物质基础等问题尚未阐明。——论文作者:崔树娜1高铸烨2陆征宇3李卫东4姜婧5毕明刚6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