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03所属分类:医学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探索快速上浮脱险训练人员训练前心理特征对训练完成情况的影响。方法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前收集参训人员睡眠(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焦虑(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人格(艾森克人格问卷)、对训练紧张程度(视觉模拟评分)及一般情况信息,训练结束后根据其完
[摘要]目的探索快速上浮脱险训练人员训练前心理特征对训练完成情况的影响。方法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前收集参训人员睡眠(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焦虑(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人格(艾森克人格问卷)、对训练紧张程度(视觉模拟评分)及一般情况信息,训练结束后根据其完成情况分为完成组和未完成组,比较两组上述信息的差异;采用五折留一(leave⁃one⁃out)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的方式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最佳变量,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值评估其预测效果。结果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91份。与完成组相比,未完成组参训人员训练前对训练紧张程度更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军龄”“对训练紧张程度”“主观睡眠质量”“习惯性睡眠效率”是训练完成情况的最佳变量组;AUC值为0.7569,此时预测界值为0.0483。结论参训人员是否顺利完成训练可能与参训人员的某些心理特征有关,“年龄”“军龄”“对训练紧张程度”“主观睡眠质量”“习惯性睡眠效率”联合评估对训练完成情况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军事人员;海军医学;快速上浮脱险;紧张程度;心理特征;精神卫生;焦虑
潜艇失事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艇员可通过快速上浮脱险逃生。目前,亚洲潜艇艇员快速上浮脱险的最深记录由我军保持[1]。为助艇员更好地掌握快速上浮脱险的技术,提高脱险成功率,需要定期组织艇员开展快速上浮脱险训练(以下简称“脱险训练”)[2]。使用该方法训练时,艇员处于水下,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海军将这一训练的危险等级定为“高风险”[3]。为减少意外、提高脱险训练成功率,在脱险前及脱险全程医疗人员会根据参训人员的医学状况(心率、血压等)及口头报告(如调压情况)评估其医学风险,风险高者将不能参加脱险训练,即参训人员具有一定的未完成率。目前,关于参训人员医学状况的研究已比较充分[3、4],并形成了初步的筛查标准。同时,心理测试也已被广泛用于军事人员的选拔[5],心理因素会影响军人对军事训练过程中危险的感知,使得部分人员无法完成军事训练。针对这部分人员特点的研究已有一些很有价值的发现,如:军事训练中,职业压力水平是训练结果的重要预测指标[6];飞行员高载荷模拟飞行训练的成功与否与参训者抑郁水平显著相关[7];在海军潜水员选拔及训练任务中,未被录用的潜水员人格焦虑更高,训练中受伤的潜水员紧张感、疲劳程度、特质焦虑相对更高[8]。本研究尝试通过对快速上浮脱险参训人员睡眠质量、状态(特质)焦虑、人格特征、对训练紧张程度等心理特征的分析,探索影响脱险训练完成情况的心理因素,为下一步脱险训练人员选拔以及改进训练保障程序提供建议。该研究对降低军事训练人员选拔的费用,探索军事训练风险评估预测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8-2019年度在某单位参加快速上浮脱险训练的潜艇官兵,共9批次,214名,其中191人心理测试问卷填写完整,纳入本研究。纳入研究的参训人员平均军龄为(8.91±5.25)年,平均年龄为(27.6±5.58)岁,均为男性。训练结束后,根据其训练完成情况分为“完成组”和“未完成组”。其中,“完成组”167人(87.4%)完成全部深度的训练,“未完成组”24人(12.6%)未能完成一个或多个深度的训练。
1.2方法
脱险训练分为3、5、10、30m共4个深度。训练前1d下午对每批次参训人员进行心理测试,测试采用纸笔方式,集体施测,耗时约15min,要求参训人员按指导语完整填写、独立完成,各批次参训人员心理问卷均当场收回。本研究中共发放214份心理测试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89.3%。测试问卷包括以下4种。
1.2.1自编调查问卷自编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资料”和“对训练紧张程度”两部分,其中:(1)一般情况:包括参训人员性别、年龄、军龄、文化程度、职别等资料;(2)对训练紧张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9]进行,要求参训人员评估自己参加快速上浮脱险训练的“紧张程度”,并标记在一段10cm的线段上。该线段左端为“0”表示“一点都不紧张”,右端为“10”表示“非常紧张”,参训人员用笔在线段上作标记,该线段上从“0”到标记处的长度代表其对脱险训练的紧张程度。
1.2.2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10]STAI包含两个分量表:状态焦虑分量表(S⁃AI)和特质焦虑分量表(T⁃AI),通过评估个体的状态和特质焦虑来衡量个体焦虑状况。其中,特质焦虑用于评定个体较稳定的焦虑人格特质,即个体面对广泛的威胁性刺激时作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而状态焦虑用于评定个体当前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情绪状态。两个分量表各由20项描述题组成,采用4级评分,分数范围从20到80,较高的分数与更大的焦虑水平相关。
1.2.3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11]PSQI用于评估个体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该量表由19个单独的项目组成,分别测量7个因子的分数并得出睡眠综合评分。7个因子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的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每个因子按0、1、2、3计分,累计各因子得分即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0分,分数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当PSQI总分>7时认为个体存在睡眠质量问题[12]。
1.2.4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13]EPQ用于评估一个人的人格特质。问卷由88道题目组成,包含3个维度以及4个分量表,其中,内外向性(E)量表共包含21个条目,主要用于测试外显或内隐倾向;神经质(N)量表共24个条目,主要用于测试神经或情绪的稳定性;精神质(P)量表共23个条目,主要用于测试倔强或精神特质;效度量表(L)共20个条目,主要测试掩饰或防卫。被试根据条目回答“是”或“否”,测试结果分别统计4个量表的总分,并对各个量表的原始分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以及R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ˉ±s表示。与常模比较采用单样本均数的t检验;正态分布变量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变量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研究有效调查对象191人,年龄以20多岁居多,共125人(65.4%);职务以士官居多,共145人(75.9%);文化程度以大专居多,共76人(39.8%)。所有参训人员全部完成3m脱险训练,5m脱险训练时2人未完成,10m脱险训练时16人未完成,30m脱险训练时6人未完成,累计24人未能完成4个深度的训练,纳入未完成组,其余167人纳入完成组。两组参训人员年龄、军龄、职别、文化程度等人口学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参训人员训练前心理特征状况分析
参训人员训练前PSQI得分显著高于海军潜艇艇员常模(P<0.01)[14],82.2%存在睡眠质量问题(PSQI总分>7)。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极显著低于常模(P<0.01)[15],PSQI各成分中,参训人员在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上得分较高。EPQ测试中,P、N维度均极显著低于海军常模(P<0.01)[16],E维度极显著高于海军常模(P<0.01),L维度显著高于海军常模(P<0.05,表2)。“完成组”和“未完成组”参训人员在PSQI总分、S⁃AI、T⁃AI、EPQ各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人员在PSQI“主观睡眠质量”“习惯性睡眠效率”“药物使用”3个因子的差异比较中呈边缘显著(P=0.053、0.057、0.062)。
相关知识推荐:比较好投的医学类杂志有哪些
两组人员“对训练紧张程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完成组的参训人员比,“未完成组”参训人员在训练前即表现出更高的紧张程度(P<0.05)。
2.3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完成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并综合考虑参训对象的特殊因素,我们从“X1=年龄”“X2=军龄”“X3=对训练的紧张程度”“X4=主观睡眠质量”“X5=习惯性睡眠效率”“X6=药物使用“等6个变量中筛选最有效的变量进入模型。由于数据量相对较少,易造成过拟合,现将训练集与测试集区分开,采用五折留一(leave⁃one⁃out)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的方式来评价模型。将数据随机分成5份,每次抽取其中一份作为测试数据集,剩余数据作为训练数据。依次循环5次,保证了每次抽取的测试数据样本均不重复。根据6个变量,采用后向选择法,形成7个待评估模型(表3),对于每套模型,都采用五折留一的交叉验证方式来评价其效果,将每套模型的五折测试集上的预测结果合并,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值,选取其中最大的AUC值对应的回归模型(模型2)作为最佳回归模型,并绘制AUC曲线(表3、表4、图1)。
3讨论
本研究对快速上浮脱险参训人员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参训人员多数存在睡眠问题(82.2%);焦虑水平良好,阳性检出率较低;其病理性人格因素较少,适应能力较强,善于与他人相处,情绪较为稳定,对外界事物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本研究对未完成快速上浮脱险训练人员的基线心理特征进行探讨,在国内尚属首次。外军的研究表明,未完成军事训练任务人员的心理特征可能为抑郁[7]、特质焦虑[8]水平高。但在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了完成所有4个深度脱险训练人员和未完成所有深度训练的人员基线人口学特征、睡眠质量、焦虑水平及其人格特点,结果未发现两组参训人员在这些变量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能的原因有:
(1)训练任务的危险性不同。外军的研究中,训练任务的危险性更大(如飞行任务[7]、潜水训练[8]),未完成训练人员的比例也更多(27.5%[7]、35.6%[8]),此时心理因素对个体能否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影响更大。而在本研究中,未完成人员的比例较低(12.6%),这可能和快速上浮脱险训练任务对个体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太大有关,因此从客观上会降低心理因素在未完成人员中所起的作用。
(2)测量指标的特异性存在问题。本研究中,我们采用3个通用的心理学量表(PSQI、STAI、EPQ)对参训人员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这3个量表可反映个体当前(状态焦虑)、最近1个月(睡眠质量)或一贯(特质焦虑、人格)的心理特征,但量表的条目并非针对脱险训练进行设计,可能导致测量指标缺乏特异性,从而难以显示出两组人员间的差异。在未来的研究中,可结合脱险训练任务本身,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测试工具用于未完成脱险训练人员心理特征的评估。
(3)主观焦虑测量工具的使用。本研究中,参训者在训练前状态焦虑良好,且暂未表现出对训练完成情况的影响。但“视觉模拟评分”结果显示,未完成人员在训练前表现出的紧张程度显著高于完成人员。可能的原因在于两种测试方法的侧重点不同,状态焦虑问卷指导参训者评估当前焦虑状态,而当前焦虑状态并非针对训练的紧张程度,而后者我们要求参训人员直接评估其“对脱险训练的紧张程度”,该指导语唤起了参训人员对脱险训练的紧张情绪,这也提示我们,未来研究中应更重视心理测试工具指导语的设计。
本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快速上浮脱险训练过程中,参训人员在训练前对该任务的担心程度可能是导致其未完成训练任务的重要原因之一。认知理论提出,人们对压力事件的评估会影响其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以及压力事件的结果[17]。在本研究脱险训练中,未完成组参训人员在训练前对训练紧张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完成组的参训人员。这一结果表明训练任务会对某些参训人员造成心理应激,而在某一时刻这种应激会超过某一阈值,并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导致其无法完成所有深度的训练任务。在随后训练完成情况预测模型分析中,“军龄”“年龄”“对训练紧张程度”“主观睡眠质量”“习惯性睡眠效率”是训练完成情况的最佳变量组,AUC值为0.7569,当预测界值达到0.0483时,无法完成训练的风险增加。不足之处在于指标敏感性高,特异度较低,可能的原因在于本批次训练未涉及较大深度的训练,另外参训人员多为骨干,未完成训练的人员较少。本研究旨在有效筛选出未完成训练的人员,提前做好干预工作,96.2%的敏感度较为理想。下一步需扩充样本量,同时增加可反映个体心理应激水平的客观指标,进一步平衡特异性和敏感性,从而提高预测效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前参训人员的心理特征和其他特征可影响其训练的完成情况。为保证训练安全性,提高参训人员完成率,可考虑将训练前参训人员对脱险训练的紧张程度联合睡眠质量、年龄、军龄等因素作为选拔指标,提前对高紧张程度的参训人员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及减压工作,确保脱险训练过程顺利开展。——论文作者:肖磊1,何静文1,徐静舟1,王浩1,苏彤1,徐淑雨1,方以群2,王楠2,许骥2,付国举2,汪洁滢2,唐云翔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