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04所属分类:医学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中医对中风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病名界定导入西化,使其研究导入狭闭的思维之中,难以取得突破;②中风诊疗呼唤创新理论;③中风的预防研究应当被视为“十一五”期间中风研究的重中之重。
【摘要】 中医对中风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病名界定导入西化,使其研究导入狭闭的思维之中,难以取得突破;②中风诊疗呼唤创新理论;③中风的预防研究应当被视为“十一五”期间中风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选自:《实用老年医学》设有老年医学的基础理论、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论著、基础与临床、讲座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每期辟有专题论坛,聘请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撰稿,较集中地反映老年医学在各个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适合从事老年医学及医疗保健工作的医务人员阅读。
【关键词】 中风.病因学,中风.预防和控制,情志(中医病因)
中风乃中医内科四大难证之一,古今医家研讨众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有卓见,值得临床医者细加研读,并结合临床实践和研究体会加以发挥,以服务于中风病人群,其善莫大焉。现就个人二十余年的学习心悟和临证体会介绍如下,供同行共同研讨。
1 中风病名界定导入西化
现行通行的中风病名界定十分明确,仅限定在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等)这一狭义范畴之内,而有悖于内、难、伤寒及唐宋中医文献论述及界定的宽泛概念,限定于五大主证而在实践执行中多以颅脑CT的结论去定名中风,这可能是极力制定者们没有虑及的。究其原因,关键还是“西风”正劲的时代。目前,中医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自身衰退、信心不足、缺乏保障机制而无奈西化(十分普遍与严重)等诸多方面。在这种“名正”诱导和西化临床双重作用之下,必然导入狭闭式的思维之岐路,难以求得突破亦是自然中的必然,步入验证中医的老路亦是必然。多少国内中医博、硕人才去做低水平的设计,高指标(西化指标)的验证,结论难以服务于临床应用,最终陷入浪费了人、财、物的可悲境地。余以为,中医应讲中医自身的本源,不必盲从于现代化而追逐西化。对于中医理论与规范搞不清时,宜先保留下来,待后人的才智和发达的研讨手段再去研究,急于与西医对号是目前中医最危险和最可悲的做法!西方医学引入中国之时,我们
先辈的翻译家们直套国医术语而误导至今,何止在毫 厘之误也!中医“肝”与西医“肝”的内涵与外延之异,可证!建议复“中风”病名之本源,梳理并界定中风内涵,其间多样化的诊疗方法至少可以对西医脑中风的诊疗提供有效的方法,对临床疗效的提高亦大有裨益!
2 中风诊疗呼唤创新理论
笔者曾撰文总结吾师任继学教授对中医急诊学之贡献,悟出中医临床过分强调临床疗效是偏执的。至少应当明确两点:一是理法方药,理为先,没有理论的创新要提高临床疗效是极其困难的。如红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赤芍注射液等同属活血化瘀药,疗效差异不可能有所突破(但制剂改革、靶向给药等除外)。近些年,王永炎院士力主中风病“络”和“毒”之创新概念,推动了中风的研究,使之有了一定的进展,引领中风研究达十年之久,此有据可证。二是临床疗效的认可要有规范的循证方法的支撑,研究方法的创新也是亟待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特别是西医的研究方法如何溶入到中医临床研究当中,如非线性统计方法、复杂数据挖掘技术等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创新之路,余以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研讨:首先,中风整体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等在中风发病中所处的地位和学术价值。
其次,中风发病与“玄府”的关系。“玄府”非单指汗毛孔,探究文献加以研究,探索针对“玄府”用药来干预中风治疗的临床研究。
第三,中风证候规范化研究。目前已有这方面的研究,但限于病名限定而呈过于狭、乏等不足态。应着重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如循证医学的方法,风、火、痰、瘀、虚、毒等组合法似不合中医医理,而以非线性方法为佳,且应有前瞻性研究。第四,不同体质与中风的相关性研究。
第五,中风后遗症的分证诊疗规律的研究等。
3 中风的预防研究亟待强化
目前,全世界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前移是大的趋势,那么中风病的预防研究亦必然是今后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然而,由于预防中医学理论系统的不完善性,二十世纪中风病中医预防研究的小高潮于90年代后又步入低谷。其原因:一是方法学的限制,不被国内同行认可,缺乏科学的证据;二是中医预防理论体系构建尚不成熟,未病学研究不为人所重视;三是西化倾向导致着重于研究中医而又无所作为也是必然。余今以为,中风病的预防研究应是“十一五”期间中风研究的重中之重。
工作的重心力图在如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加强中风预防的传统文献研究及系统整理,理清原委,正本澄源,构建中风预防的理论系统。
其次,据文献研究展开相应的社区预防研究。5~10年的规范化研究是可行的。如:灸足三里预防中风,中国、日本、朝鲜等文献均有记载,但缺乏科学方法的确切疗效证据。
第三,中医预防中风方法的疗效机制研究。要承认中医的科学性就要有科学的疗效证据,同时也应回答其“知其所以然”———疗效机制。
4 中风临床诊疗的思考大路
关于中风的临床诊疗,国内众多的专家队伍均有各自的经验与体悟,仁智各见,均有用武之地而各领风骚。然而尚有许多的空白点需加以梳理,复以规范的临床研究,梳理其合理内涵,进一步提升中医在中风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其一,中医整体观思想如何落实在中风临床诊疗之中。如月之盈亏等时间医学研究,五脏对诊疗的不同作用与贡献度,焉可以活血化瘀代之于五藏?等等之内容宜加以重视。
其二,中风病中医外治法研究。静脉给药、针法研究等于近二十年内得以重视而彰显。但中医外治法内容十分丰富,仅吴师机就有297法,不能说在中风诊疗中无用武之地。如治疗中风高热的中药涂敷法、时珍冰敷法等等。又如浴足、推拿、灸法等等诸法亦当重视。
其三,内治法研究必将走向杂合。吾于20年前曾总结“中风辨治十二法”,现今观之远远不够。体、病、证、症、理5大靶点均是用药诊疗之目标,加之个体化、疾病态时段等诸多变化情况,必然带来临床诊疗决策的多元化,故杂合之治是本世纪中医治疗的总趋势文化产业文化名人。攻补兼施、开合并用、寒热同施、升降相济、进退齐举等法则见于一方之中必会屡见不鲜。
其四,中风临床中社会因素的思考。经济状况、知识水平(中医药)等诸多社会因素直接影响中风病人及时、有效的诊疗,影响卫生经济学为主导的临床医生的诊疗决策,涉及医者的医德、医风、水平,等等。
其五,中风病人心理状态的调理。中风病人的心理状态调节是临床实践中的重点领域,是贯穿于中风临床各阶段的最重要的诊疗手段之一,如缓解心理压力,积极面对疾病和配合医护诊疗,等等。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