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06所属分类:法律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 要:在斯金纳理论中,人格仅仅是一组对环境的反应。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观点之上加入并发展了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机体做出的反应由环境决定:如果反应获得奖励,那么将很有可能再出现。斯金纳认为人或其他有机体的大部分行为就是这种类型,而且这些操作
摘 要:在斯金纳理论中,人格仅仅是一组对环境的反应。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观点之上加入并发展了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机体做出的反应由环境决定:如果反应获得奖励,那么将很有可能再出现。斯金纳认为人或其他有机体的大部分行为就是这种类型,而且这些操作性行为共同组成了我们所说的人格。论文发表:《观察与思考》杂志是浙江省社科院主办的一本通俗性政治理论刊物,创办于1984年,原名《学习与思考》,2009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荣誉称号。是一本主要面向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宣传文教系统宣传理论工作者的通俗性的政治理论类学术期刊。
关键词:斯金纳,行为主义,乌托邦
一、斯金纳激进的行为主义
1 操作性行为
1937年斯金纳在《普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两种类型的条件作用》的论文,在该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操作性一词。操作性行为是指个体操作其环境的行为,它是在没有任何能够观察到的刺激情境下发生的(并不是说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而是说当反应发生时没有觉察出任何刺激)。有机体的这种反应是自发的,无法确定反应的出现是由何种刺激引起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个体的反应一定与整个情境有关。例如,在斯金纳箱中,老鼠不经意间触碰到了机关,得到了食物。尽管它一开始不确定自己到底碰到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碰到的确实是斯金纳箱中的某个东西,这符合个体反应与情境有关的理论。当老鼠压杆时便可获得食物,而在它压杆之前则不能得到任何食物。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环境条件以及环境事件和结果决定行为的过程。因此,该理论将重点放在行为的功能上(做了什么)而不是人格的结构。
斯金纳把由某种特殊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称为反应性行为。这类行为的发生和先于它可观察到的刺激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刺激—反应”的直接联结。例如,课堂上老师向你提出一个问题使你紧张起来。与巴浦洛夫和华生不同,斯金纳强调的是与反应性行为相对立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的区别一方面在于反应性行为可以确定反应的出现是由何种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行为则无法确定引起反应的刺激;另一方面操作性行为能以某种形式来改变环境从而获得刺激,而反应性行为则不能。在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狗除了作出反应性行为外,不能做别的,狗不能凭自己的动作来获得刺激;但是在斯金纳箱里,老鼠的操作性行为是获得刺激(食物)的工具。老鼠压杆便获得食物,而在它压杆之前则不能得到任何食物。
斯金纳分析了人为什么会迷信,而没有用到任何关于人格内部的描述。怎样合理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参加应聘面试的时候会带上幸运首饰,考试前会烧香拜佛呢?斯金纳解释道:如果一个人曾经在一次很偶然的情况下做出某种行为(如穿着她艳丽的运动鞋),结果刚好在考试中获得了90+,那么她下次考试还会穿这双鞋,因为这一行为受到了强化,尽管其中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
2 强化
“一次在水果摊贩前偶然看到一幕:一位年轻人买了一些苹果,本来只需要付给商贩20元但他给了商贩100元,说完“不用找了”就走了。这位商贩从没有遇到过如此慷慨的客人,而且相信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也不太可能再有这样的机会。但我们可以预测,这位商贩会期待再次遇到与这位年轻人相似的客人,而且这种状态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换句话说,由于得到一笔可观的奖励,商贩会持续的做出这些可预测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行为已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像商贩那样获得较大且不可预测的奖励,我们称之为间歇强化。间歇强化已经在实验室小白鼠和许多其他的动物身上实验过,且实验结果表明,偶尔的奖励比持续性奖励的强化效果要好。
强化指在一种刺激情境中动物的某种反应后果有使该反应出现的机率提高的作用。强化原本来自通常所说的奖赏,巴甫洛夫首先应用了强化概念。他称一切使行为得到加强的事件为强化,一切由它引起的变化为条件作用。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强化物与刺激物相联系便使条件刺激物具有能引起行为的信号意义。斯金纳从操作性强化作用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赋予了强化以新的含义。他认为,生活和活动于环境中的有机体在多方面改变着环境,又往往在改变环境中影响着有机体自身的变化,其中某些变化使人们得到通常所说的奖赏,就具有一般专业用语中叫做“强化”的含义,其中能起到强化作用的反应后果(例如得到食物或奖励)称为强化物,强化也同样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个体反应后带来的刺激物能强化该反应时,这种刺激物称为正强化物,比如食物、水。由于正强化物的出现对个体反应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强化;在个体反应后能使厌恶性刺激停止从而强化了该反应时,这种刺激物称为负强化物,比如很响的噪声、强烈的光线。由于负强化物的消失对个体反应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负强化。生活中常常有人会把负强化和惩罚混淆。负强化的惩罚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因为负强化物的停止出现从而强化了个体既有的适当行为,例如通过课后作业量的减少来强化同学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而后者是因为惩罚的实施试图阻止个体再次表现出不当行为,例如通过失去强化物(金钱等)使目标行为减少,如不遵守交通规则后罚款。
斯金纳同时也强调,他的人格是儿童时期强化的历史,是经历的奖励和惩罚的结果。他也强调道,他的生活和人格由环境事件决定和控制。之后他也读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华生的一些著作,还受到了实验心理学先驱、提出“效果律”的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的影响,认为学习是来自于失误,我们学习那些可以给我们带来奖励或者避免惩罚的行为。在斯金纳的理论中,没有明确的人格定义和解释,有的只是用强化来说明人格的发展和改变。他根本排斥任何理论探讨,并排斥对有机体内部机制的研究,只研究环境事件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如斯金纳设计了“教学机器”给学习者控制强化,20世纪50年代他把它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教学,同时建立了“程序教学”法。因此,严格说来,斯金纳并不是一位人格理论家,但是,在斯金纳看来,人类的复杂行为通过适当的分析之后,都可以按照他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作用来理解。
3 强化程式
强化程式指给动物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应时,对动物的反应进行强化的不同方式。斯金纳认为强化程式可以用来说明人类的所有行为,“人格”行为也不例外,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也是由强化程式确定的。老鼠在斯金纳箱中压杆后给食物的强化方式可以有多种,通常是白鼠压一次杆就给一次食物,此为连续强化程式。强化的频率和时间间隔,时间表以时间(动物每10分钟被强化一次——“固定时间间隔”)或反应(动物每啄食10次被强化一次——“固定比率”)为基础,这些时间表也是可变化的,不规律的强化(“可变时间间隔”——变化时间强化;“可变化率”——变化反应数量),在现实世界,很少会对每次反应都给予强化,或者间隔固定时间给予强化,可变强化巩固了行为,使其免于消退,比如迷信的行为只是偶然被强化,但难以消除。
4 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或原增强物)是同有机体生存有关的事物。如食物、水、氧气、异性等。从生物学意义上看,这些事物不是中性的。如果有机体长期缺乏其中任何一样东西,就无法生存下去。二级强化物(或次增强物)最初在生物学上是中性的,不具有强化作用,只是后来通过与一级强化物的结合而获得了强化的性质。如微笑、赞誉、金钱等。一些二级强化物与不只一种的一级强化物相联系。例如,母亲的出现与饥饿的消除、身体的不舒适的消除等相联系。这种不依赖于某一特殊动机状态的二级强化物称为概括性强化物。金钱也是一种概括性强化物,因为它几乎与所有的东西相联系。这里有一个连锁化的过程,即通过配对,二级强化物可以产生另外的二级强化物。母亲与饥饿的消除相联系,然后也许母亲与音乐相联系,这样音乐也就成了二级强化物。老鼠的压杆反应,一级强化物是食物,但同时每次都配上灯光刺激,老鼠会对灯光也产生反射,于是,灯光就成了二级强化物。在成人智障治疗中,采用“代币制”,即用可以换取服务或特权的代币奖励恰当行为——因此代币是二级强化物。
5 行为塑造
斯金纳发现了行为塑造,通过强化一些反应而不强化另一些反应,强化接近人们最终所期望的那些反应,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赫根汉用下列程序来塑造老鼠按压门闩的行为:(1)当老鼠走到安置门闩的实验箱一侧时,给予强化;(2)当它向门闩方向移动时,给予强化;(3)当它在门闩前直立时,给予强化;(4)当触及门闩时,给予强化;(5)当它用双爪触及门闩时,给予强化;(6)当它试图按压门闩时,给予强化;(7)在它做出按压门闩的反应时,给予强化。人类的一些复杂技能必须经过长期的塑造,并且每次以小步子的训练方法逐步进行才能形成。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行为塑造对于教育和儿童的抚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塑造幼儿阅读技能:(1)备制儿童读物,放在儿童最可能看到的地方;(2)如果儿童避开书本,就奖赏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如注视各种符号,说出或支出各类食物的名称等等;(3)当儿童更经常地进行上述活动时,必须对所期望行为进行严格要求,方才追加奖赏,例如,读出更长的文字符号和注意更详细的名称;(4)要求儿童拿取某本书,诸如那本红色的书,或者封面上印有鸭子的那本书,或印有A、B、C的那本书,做完后才给以奖赏;(5)使儿童更多地同书本接触,例如,要求他在书中找到红色的谷仓、狗等等,然后以某种形式进行奖赏;(6)使上述程序继续进行,并不断完善,指导儿童能自己阅读;(7)上述训练一旦引起了阅读兴趣,要继续奖赏,以保持兴趣。应使阅读内容从一开始就对儿童起到足够的奖赏作用。
二、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乌托邦
斯金纳在1948年出版了《沃尔登第二》(Walden Two)。在该书中他描绘了一个按照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设计的理想化的文化。小说的题目借鉴了19世纪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Walden)。《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平静的生活,描绘了一个理想的、脱离都市喧嚣竞争、没有人与人之间剥削现象的美好和谐的乌托邦社会。梭罗是一位个人主义者,提倡自力更生,反对奴隶制,反对政府的税收政策,视个体为自由的来源。而在斯金纳的《沃尔登第二》中是没有真正自由的,只有感知到的自由,因为社会已经设定好了每个人的行为。沃尔登第二是一个理想化公社。这个公社的特点包括:没有私有制家庭,居民住在联合公寓里面;儿童不与他们的父母住在一起,他们最初住在托儿所,而后住进集体宿舍,十三岁左右搬进他们自己的公寓;生活设施内不设炊具设备;一切用餐都在公社餐厅,在那里保证健康的饮食,并使个人从做饭这种简单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沃尔登第二的妇女没有做饭、打扫或带孩子的负担,因此她们能同男人一样充分实现他们的潜能;鼓励十六、七岁的青年人结婚生育;由于一般父母不具备正确抚养儿童的知识和设备,儿童则不与父母居住在一起,而是由专家抚养。其目的是“使沃尔登第二的成年人都把一切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而每个儿童都把每一个成年人看作是他的父母。”
沃尔登第二实行的是个别化教育,因而每个儿童都能按照他们独特的情况发展自己。不存在所谓的“正规”教育,教师只是指导者。教育是由公社的工厂或实验室提供的。即使在大学阶段,也只是“教学生学会思考”,让他们凭自己的能力去自由地获取任何东西。在沃尔登第二中,实际上不存在金钱,相反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完成规定的1200个工分;公社向每个成员提供一切基本的需要,例如食物、衣服、医疗服务、教育及健康保险等;公社里没有监狱、没有酒吧、没有失业、没有战争、也没有犯罪,这样“理想化”的社会可能存在吗?斯金纳相信通过控制环境可以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乌托邦社会,而非任其混乱。同时斯金纳也认为沃尔登第二这样“理想化”公社不依赖于政府的改组或者依赖于对国际政治活动的图谋,也不是随人性的改变而到来。对它而言最根本的是,只要我们拥有了物质和心理方面的必要技术,就能创造出一个能使每个人都得到美满幸福的生活。斯金纳在他1971年的非文学著作《超越自由和尊严》中也正式明确了这些想法,并且倡导沃尔登第二那样的社会,他提出一个行为既定的社会,通过控制环境来塑造人们的行为。并且斯金纳相信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包括战争和犯罪——都只是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塑造的。如果社会能够强化好行为,它们将取代适应不良的行为。
《沃尔登第二》并没有重塑美国社会,不过无疑它对成千上百万读者的思想和社会概念确实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沃尔登第二》出版后不久,一些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建立的乌托邦小社区便出现了:这就是1967年由8个人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路易莎县建立的“双橡公社”。经过许多年风雨之后,它的人口已经增长到81个,但随后却逐渐偏离了行为主义。
三、总结
行为主义刺中大多数关注内部特质、倾向、防御和动机的人格主义的要害,认为人完全受环境的控制。斯金纳认为,人格是从系统的环境事件中习得的行为总和,也就是说,人格是个体做出由学习所获得的一组普遍反应。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行为具有情境特定性。斯金纳的研究被称为“实证主义”和操作行为主义,他根本排斥任何理论探讨,并排斥对有机体内部机制的研究,只研究环境事件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斯金纳的理论强调行为的功能性,同样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决定论,他强调我们必须提出适用于每个有机体的学习原则。在他的小说《沃尔登第二》中,斯金纳描述了一个以操作化条件反射为基础、行为既定的乌托邦社会;仁慈的政府奖励积极、社会称赞的行为,一切令人满意。从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行为主义总体看来,斯金纳及其行为学的时代已经结束。他生前已经遇上且成为其行为科学障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治疗和认知心理学是新时代思想体系的萌发。从思想根源来看是前期以经验主义为主流的思潮告一段落,新兴起的理性主义已日益抬头,而斯金纳首当其冲,他代表着旧时代的行为主义即经验主义思潮的晚霞,在临终遗言中作最后的回光返照。历史辩证法向我们进一步表明:一种思想体系的没落,会使它的构成部分包括个别理论和技术,分别渗透到各有关领域中去开花结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