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人力资源论文投稿浅析我国失业问题及其治理的财政政策

发布时间:2016-12-10所属分类:管理论文浏览:1

摘 要: 农村就业问题对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人力资源论文投稿,浅析我国失业问题及其治理的财政政策,希望能为您带来帮助,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变得十分突出,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就业问题的

  农村就业问题对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人力资源论文投稿,浅析我国失业问题及其治理的财政政策,希望能为您带来帮助,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力资源
 
  摘要: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变得十分突出,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就业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分析我国失业状况,可发现我国的失业问题主要是由供给因素造成的,但也存在结构性问题。政府可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去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就业信息咨询、培训提供经费支持的力度、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达到治理失业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失业问题;财政的就业效应;失业治理
 
  一、当前我国的失业状况
 
  自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30年的持续稳定增长,1978―2006年的GDP年均增长率为9.7%, 最近的四年GDP年增长率接近或超过10%。2006年GDP的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成绩令世界瞩目。但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贸易顺差等,而就业问题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就业问题突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农村就业问题对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数额庞大,农村就业矛盾相当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业就业比重有所下降,1990―2006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73.7%下降到62.9%,平均每年下降0.68个百分点。但农业就业比重依然偏高,人口基数庞大,造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维持在1.5亿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艰巨。
 
  2.城镇失业率趋于上升,实际失业率更高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我国城镇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1994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 470.4万人,登记失业率达2.8%。而到2006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847.0万人,登记失业率达4.1%(见表1)。据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城市实际失业率大约在8%~10%之间。
 
  3.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我国出现下岗失业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同时存在的现象,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高素质、低年龄的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而低素质、高年龄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困难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5年的338万增加到390万左右,这个数字已经是2001年104万的近4倍。虽然近两年招聘大学生的企业数量在增长,但与毕业生的增长幅度相比,岗位的供给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以至大学生失业待业数量近年来不断攀升。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以从劳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解释。在劳动供给方面有:(1)新增就业人口总量不断地增加。(2)体制改革释放出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同时,我国当前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阶段,劳动力流动遇到种种壁垒,这些因素都加重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导致下岗失业的增加。
 
  从劳动需求来看,经济结构性转型导致吸纳劳动的能力下降。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进入了结构变换和产业升级的时期,结果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就业形势是总体上劳动供给大于需求,富余劳动人员较大,但结构上出现一定程度劳动供给小于需求,如中高级技术人员供不应求。
 
  二、财政政策对就业的效应和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对就业的效应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效应,它们分别是:政府购买的就业效应、财政转移支付的就业效应和税收的就业效应。
 
  政府购买的就业效应分析是指:一方面,财政支出直接形成产业资本,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因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创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财政投资政策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财政投资、采购政策并不总是会扩大就业总量的,必须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时,要对正负效应作方向性调整,使就业效应得到最大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就业效应分析包含两个效应:(1)财政补贴的就业效应。促进就业的财政补贴种类很多,如行业补贴、企业补贴、教育培训补贴以及失业保险、失业救济补贴等。各类补贴的作用着眼点不同,产生的就业效应也不同。(2)社会保障的就业效应。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失业保险、失业救济的支出和再就业工程支出。税收政策的就业效应分析是指:减税同财政支出政策一样可以产生乘数效应,扩大就业总量。另外,税收政策也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决策,从而影响他们的劳动供给行为。
 
  财政政策通过这三个效应共同对就业产生影响。同时,财政政策对促进就业功效的最大发挥需要发育完善的市场环境,如果制度环境不完善,则会对劳动力流动、收入再分配等形成制度壁垒,使就业效应发生制度性扭曲。
 
  自1997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在促进经济增长、调节供求关系和克服通货滞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增长。就拿国债来看,1997―2004年间,国债建设资金年均拉动经济增长为1.5~2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长8.56%,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实现了经济低通胀的高速增长。
 
  (2)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性财政资金安排,进行了诸如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六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使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财政政策着眼于短期需求管理和长期供给管理有机的结合,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税收政策等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一些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4)增加就业。积极财政政策不仅通过促进经济对就业影响,而且政府的行为直接产生就业需求。就以1997―2004年为例,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共增加就业岗位700~1 000万个,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
 
  三、我国现阶段财政政策促进就业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财政支持就业政策方面的物质基础还未得到充分保障
 
  就业政策实施需要财政政策给予充分的物质支持,但我国当前财政政策对它们的支持力度过低,且法律制度约束力不强,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我国历年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仅偏低,而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导致公共就业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高,从而使再就业行为短期化,社会保障没有足够资金作为保证,加以保障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造成“三条保障线”与再就业政策衔接效果不佳,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二)财政政策导向仍以需求拉动型为主,创造长期性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
 
  我国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扩大了社会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促进了就业,其中,1998―2004年,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但靠GDP拉动的就业弹性系数却在逐年降低。“九五”期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十五”期间下降到0.11。经济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下降,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产业结构现阶段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进人资本密集型。但是财政政策没有对就业需求结构性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财政政策对就业的负效应可能被扩大
 
  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不仅仅是正效应,而且也有负效应,如果实施不当,则会对就业产生政策较大的逆效应。例如,由于财政投资政策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政府的投资在充分就业时以及政府鼓励生产能力过剩的国有企业投资,长期完全挤占私人投资,使整个社会投资水平下降,以致就业量下降。财政政策对就业的负效应又会因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过度放大,这样财政政策对就业产生的功效大大降低。
 
  (四)转型时期的制度性障碍降低财政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要最大化发挥财政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就要有完善的制度环境,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发育完全。我国处于制度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政策实施的效果由于制度性扭曲的原因而未达到预期结果。例如,劳动力市场的地区性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高昂的转移成本剥夺了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信息市场的不完善无法为求职者提供充分的求职信息。这样的制度不规范导致隐性就业、非正规就业大量存在,工资价格无法真实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降低财政政策对就业的正效应。
 
  针对以上的失业现状和财政政策对其的效应,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就业。
 
  四、解决就业的对策
 
  (一)要认识就业问题的严峻性,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大挑战。据社会劳动保障部公布数据,近二年的就业供需缺口都在1 000万以上。失业不仅给个人造成心理负面影响以及使他们生活艰难,而且造成整个社会资源浪费,于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就业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七大报告》的精神,认真履行本部门的职责,与有关部门积极密切配合,做好就业工作。
 
  (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我国从1997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需求,扩大了社会投资,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今后一段时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努力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地较快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加就业。
 
  (三)利用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对就业需求,促进就业
 
  对安置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企业,自动享受一定年限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优惠,特别对中小企业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因为世界各国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劳动力的主要源泉。同时,对于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也要给予包括税收优惠的其他优惠措施;可以建立下岗失业人员贷款担保基金,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对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减免有关税收和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安置富余人员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就业难度较大的特殊群体实行特殊的就业援助政策等。
 
  (四)要加大财政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
 
  从世界发达国家情况看,各国财政促进就业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左右。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在目前面临较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也应努力增加财政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再就业的支出,提高财政对再就业支出占GDP的比重。因此,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通过预算内外各种资金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
 
  另外,国家应集中适当的财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商品的销售量,增加就业。
 
  (五)对下岗失业者的信息咨询、培训提供经费支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公共有效的就业服务制度,对下岗失业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培训信息咨询的内容,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增加就业供求的匹配程度。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现有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对就业培训成功的经验,创新就业培训的新模式。
 
  (六)财政要保证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占GDP的比重相对国外较低,有时财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甚至被人挪用,所以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监管好社会保障的使用,促进社会保障物质基础的质和量的提高。此外,我国现行的“三条保障线”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工作不到位,致使各项保障标准拉不开档次且总体水平偏高,许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存在不主动找工作、消极等待政府救济的倾向依然存在,不利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因此,我国现行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合理确定保障标准、保障制度和财政支持由单纯保障基本生活向促进就业转变。
 
  (七)通过优惠财税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应当指出的是,在发展第三产业问题上,我国仍然大有潜力可挖。据统计,2006年,我国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1.8∶48.7∶39.5,第三产业发展依然相对落后,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同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较少,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是最能吸引劳动就业的产业。就等量资本投入来看,每投资100万元,轻工业创造700个就业岗位,重工业能创造400个岗位,而第三产业能创造1 000个以上岗位。所以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和财政政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的比重与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另外,通过财政政策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加快零售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要加快发展信息业、咨询业、文化服务业、非正规教育服务业、体育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保证质量和竞争力提高前提下,促使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地增强。
 
  参考文献:
 
  [1]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03,(4).
 
  [2] 刘泓.未来十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对策[J].南开经济研究,2000,(4).
 
  [3] 宋小川.无就业增长与非均衡劳工市场动态学[J].经济研究,2004,(10).
 
  [4] 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5,(6).

  投稿期刊推荐: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