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09所属分类:管理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以第一批广东科技类学术期刊(除医学期刊外)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期刊编辑对刊群建设的意愿、动机和行为以及在刊群建设中的主要困难及政策需求。结果表明,63% 的受访者且大多为非高校学报编辑认为有必要进行集群化建设,他们均认为编辑出版团队和人才是
摘要:以第一批广东科技类学术期刊(除医学期刊外)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期刊编辑对刊群建设的意愿、动机和行为以及在刊群建设中的主要困难及政策需求。结果表明,63% 的受访者且大多为非高校学报编辑认为有必要进行集群化建设,他们均认为“编辑出版团队和人才是必须要整合的一项资源”;58% 的受访者认为集群化建设适合“相同领域且同为核心”的期刊;98% 的受访者表示所在期刊未与其他期刊开展合作。提出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以自愿为前提,构设 6 个系列科技期刊集群。
关键词:广东;科技期刊;集群化意愿;学科特色;刊群建设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学术论文呈现大跨越、大发展的景象,论文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并稳步提升。 2014 年中国的“论文发表量”稳居全球第二并有进一步赶超美国的趋势[1]。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呈上升趋势,2013 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 0.523,年均增长率为 5.4%;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 1 180 次,年均增长率为 14%[1]。但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相对于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论文质量、出版能力和管理水平仍远远无法与之相匹配。中国的 “论文引用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 8 个研究密集型国家(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中是最低的;“论文引用量” 明显滞后于“论文发表量”的情况,与绝大多数研究密集型国家形成了强烈对比[2]。
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有重要作用,而缺少期刊 “航母”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当前国际学术期刊的出版发展趋势是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集群化、泛在化、知识化、可视化、语义化,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呈小、散、弱的特点,加快推动科技期刊集约化、集群化、规模化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以国际化、数字化、集群化为重点,加快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让世界听到中国科学发展、科学发明的“好声音”[3]。其中,集群化出版模式应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与方向,因为资源集聚意味着价值和影响力。随着原中国新闻出版总署 2012 年印发《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推进,全国许多科技期刊编辑部和出版社都开始积极探索或者进一步加大期刊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或者通过转企、或者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建设期刊群应对改革需要[4]。2013 年年底,中国科协还专门召开科技期刊学科刊群建设模式与机制学术研讨会。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也已具备,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事实上我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化运作水平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与国外商业出版集团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兼并整合风起云涌的现状相距甚远[5]。
目前,广东省有科技期刊约 180 种,约占全国总数的 3.6%,虽然不乏享有国际声誉的优秀期刊,但大多均为势单力薄,需要得到扶助。总体上,广东科技期刊与我国科技期刊业态相似,呈小、散、弱的特点,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与国内外优秀期刊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诸多原因,造成广东省的优秀论文较少在广东科技期刊上发表,广东科技期刊未能客观反映广东科学研究最高水平和最新动态的现实。2002年 1月,我国第一家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在广州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期刊开始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也揭开了我国期刊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6],但至今广东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取得重大进展。在当前战略转型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倒逼“转企改制” 的客观形势、数字化的严峻挑战,广东科技期刊要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要全面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有地位、有作用、有前景,就要积极应对挑战,必须走国际化、数字化和集群化建设的路子,以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6]。
集群化发展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技期刊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相较于国际、国内同业发展态势,广东科技期刊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顶层设计”,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好国家扶持期刊业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通过集群化建设推动科技期刊实现跨越发展。而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不仅需要摸清楚产业基本情况,也得全面把握行业内相关主体的集群化意愿、行为及支付代价,协同整合各种因素,集聚各种改革主体制度创新的能量,勇于创新科技期刊合作出版等经营发展模式。只有通过合理构建,并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科技期刊刊群才能逐渐形成集群优势,发挥出刊群优势所具有的竞争力[7],从而打造权威学术期刊,构建一流学术平台,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广东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意愿及合作机制尤为必要,从产业发展的战略角度而言,具有迫切的产业发展需求。然而,刊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刊群建设的主体众多,包括政府管理和支持部门、期刊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期刊承办单位及编辑出版单位,甚至还包括期刊数据库运营商等,因此,总结国内外科技期刊近年来刊群建设的经验和实践,剖析刊群建设的不同模式,探索刊群建设的发展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刊群运行机制,提出广东省科技期刊学科刊群的建设模式、合作机制与发展战略,对提高广东科技期刊综合水平,打造权威学术期刊,构建一流学术平台,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及对期刊管理部门相关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 2014 年 11 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第一批广东科技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除医学期刊外),共 83 种期刊。因为广东省医学类科技期刊取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且我国医学类期刊主要是在中华医学会组织统领下经营发展,该期刊组群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1.2 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按照 83 种学术类科技期刊经营发展水平的不同层级进行分类访谈,调查期刊编辑对刊群建设的意愿、动机和行为,以及在刊群建设和期刊改革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及政策需求,探索并研究提出广东不同类型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模式和路径。其中,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初稿—专家咨询—修改问卷—小范围预调查—完善问卷后用于大规模调查”的步骤,最终设计了《广东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意愿及合作机制调查问卷》,并于 2016 年 2—4 月在受访期刊编辑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130 份,回收问卷 91 份,其中有效问卷 80 份,有效回收率为 87.9%。
2 广东省科技期刊集群的发展意愿分析
2.1 期刊集群化发展意愿调查结果
本调查结果发现,当问及“您认为广东科技期刊有无有必要进行集群化建设”时,63% 的人持肯定态度;37% 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期刊集群化建设,其中主要原因分别是“基于体制机制性因素” (占 94%)和“基于期刊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占 6%)。进一步分析受访者信息发现,对期刊集群化建设持否定态度的均为高校学报编辑。具体分析原因所在,体制问题是核心。高校学报属于事业单位,办刊经费和人员经费均为国家财政拨款,其经营成效与学术发展状况与人员绩效水平关联性弱,现行的科研事业单位有关绩效制度的有效激励性较低,造成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较低。高校学报编辑人员普遍持有这种心态:吃财政饭、“铁饭碗”,工作稳定、旱涝保收。且高校学报均没有创收任务,编辑人员较为充足,绝大多数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相对于非高校学报编辑而言轻松很多,而学报的规模、创收盈利多少与其本人收入关系不大,因此,在没有更多的利益条件下,他们希望保持现状,不想承担太多工作任务和责任。这一结果凸显目前我国有关体制机制性障碍问题。
2.2 集群化发展的期刊对象调查结果
在对期刊集群化发展持肯定态度的受访者中,继续调查他们对刊群建设实施的意见,结果如表 2 所示:(1)58% 的人认为集群化建设适合“相同领域且同为核心”的期刊。理由是在相同领域内形成集群容易,作者、稿源、审稿专家、编辑出版人才、广告、发行等资源都有共享的可能性,同一领域的强刊之间还可以合作举办专业学术会议或学术论坛等;而不同领域的刊物集群起来困难,大刊带小刊,非核心期刊加入核心期刊形成集群容易,反之则难。(2)认为“相同领域不一定都是核心期刊,但有共同愿景”的占 22%,持有这种观点的大多是非核心期刊,他们热切期望有名刊大刊来引领带动,尤其在稿源以及编辑出版经验方面给予更多指导。(3) 17% 的人认为“不同领域但同为核心期刊,且有共同愿景”的期刊可以进行集群化发展,有受访者表示,虽然报道范围不同,但核心期刊之间的经营理念、数字化手段、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资源还是可以共享共用的,能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4)认为“不同领域不一定都是核心期刊,但有共同愿景”的人最少,仅占 3%。
2.3 期刊集群化发展的资源整合调查结果
在期刊资源整合方面,“编辑出版团队和人才” 是每个倾向于开展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受访者都认为需要整合的一项资源,这与国家五部委《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的“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评价考核等制度,加强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和准入机制,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吸收有较好的学科背景或科研经历的人员充实编辑出版队伍”“努力建设一支学术视野广阔、办刊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管理运营能力强的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队伍”等意见不谋而合[8-9],毕竟人才是编辑出版创新的核心要素。高达 95% 的受访者(大多为非核心期刊)认为从“作者和稿源” 着手更有利于期刊发展,这与作者和稿源是期刊发展的基础、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有关。但是通过访谈可知,知名核心期刊并不乐意与集群的小刊分享作者和稿源,除了这是大刊的核心利益以外,程序繁琐、人手不足也是他们顾虑的主要原因。“多样化服务、交流以及扩大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也是受访者希望通过期刊集群化建设而享受到的。数字化已成为期刊发展壮大的必要手段,所有受访者都希望“审稿专家”能通过期刊集群化建设达到共享。然而,刊物所属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及前沿信息、行业发展动态及前沿信息等资源,却并未受到受访者青睐。由于受访科技期刊大多为学术期刊,基本不刊载广告,发行量有限且主要通过赠阅或邮局发行,所以对广告资源和发行资源的诉求较少。
2.4 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实施顾虑和主要瓶颈因素调查结果
对于本调查问卷预设的对刊群建设实施的 5 个顾虑,几乎所有对期刊集群化建设持肯定态度的人都认为有必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有可能名义上组成集群,但实际上集群形同虚设,与原来一样;(2)集群成员间的关系难以理顺;(3)集群成员间有些利益或矛盾冲突难以协调;(4)对刊物的经营发展难以带来实质性提升;(5)产生的溢出效应大于自身获益。关于期刊集群化建设实施的主要瓶颈因素,90% 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主要集中在政策、体制、资金、人才方面。
2.5 与其他期刊合作情况调查结果
在受调查的期刊中,高达 98% 的期刊与其他期刊从来没有过合作关系。当问及“是否愿意贵刊参与其他刊社 / 编辑部组成刊群”时,回答“愿意” 的仅为 18%;愿意将本刊专家库、作者库、退稿稿件资源、出版人才、广告资源、发行资源与其他刊社 / 编辑部共享的比例分别均未超过 5%。这与 2.3 部分的调查结果有矛盾,反映了大部分期刊希望享受集群化带来的资源集聚好处、但又不太愿意因为集群化削弱自己刊物优势的心理。
2.6 对行政主管部门工作建议调查结果
在回答开放题“您希望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行政主管部门对科技期刊今后的发展在哪些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扶持?”时,受访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1)进一步深化办刊体制改革,重视国内优秀中文期刊的建设,重视编辑出版行业的人才培养,为出版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发展与自我提升平台。(2)转变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和做法,主管部门的主要角色是服务,而不是行政指导或领导。期刊具体编辑出版业务部门与主管部门的想法有差异,没有参与到实际编辑出版工作的相关主管部门对实际情况往往了解和认识不一定够全面、深入,因此在认真履行好主管单位责任的前提下,放手让期刊社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发展、去提高的同时,积极做好相应的配合辅助服务工作是主管部门的重点职责。期刊发展需要时间,抛弃攀比,专注特色,坚持一个阶段,总会有提升,编辑部需要的更多是一种活力。(3)加大政策导向和资金资助力度,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4)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制度,大力支持和组织开展各种相关培训交流活动。(5)加强对国家有关学术期刊管理政策的解读和指导,敦促主办单位(主要指高校和研究院所)公平对待和妥善解决办刊人员的身份地位问题及其收入分配待遇问题,尤其在考核与激励方面更为公平合理地对待办刊人员。
3 广东省科技期刊集群的构建模式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58% 的受访者认为集群化建设适合“相同领域且同为核心期刊”的期刊, 22% 的受访者认为该模式适合“相同领域不一定都是核心期刊,但有共同愿景”,可见高达 80% 的期刊人认为集群应该在相同领域的期刊内进行。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和广东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结合广东自身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于学科特色的角度,我们提出在自愿选择的前提下,探索构建广东学术类科技期刊(除医学类杂志)集群,并根据相关专业领域主要构设以下 6 个系列。
3.1 高校学报刊群
鉴于高校学报的体制机制、经营模式、工作强度与其他科技期刊不同,且高校学报的集群化意愿不高,可视各刊意愿加入期刊集群建设,包括《中山大学学报(自科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科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科与医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汕头大学学报(自科版)》《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广州大学学报(自科版)》《广东海洋大学学报》《五邑大学学报(自科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广东工业大学学报》《东莞理工学院学报》,但也可自由选择与下面几个刊群集群化发展。
3.2 农业、环境与食品工程刊群
以农业综合性期刊代表《广东农业科学》[10]、畜牧水产类专业期刊代表《南方水产科学》、环境类期刊代表《生态环境学报》、食品工业类期刊代表《现代食品科技》为核心,集《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环境昆虫学报》《生态科学》《桉树科技》《林业与环境科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广东蚕业》《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广东饲料》《热带农业工程》《现代农业装备》《养禽与禽病防治》《甘蔗糖业》等共 17 种期刊,形成农业、环境与食品工程刊群。调研中发现,《热带农业工程》属于广东刊号,原来由省科技厅主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后来改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但仍隶属于广东,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一样跨越广东、海南两省,但该刊号并未被广东收回,而是到了海南海口[11];《现代农业装备》《养禽与禽病防治》目前的经营状况不甚理想,但在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时代背景下,依托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校的强大科研实力,如果有强刊带动,则这两本期刊的发展前景还是值得预期的。
3.3 地理、化学与气象工程刊群
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和《热带气象学报》为核心,将《热带地理》《广州化学》《地球化学》《广东气象》《华南地震》《热带海洋学报》等同类或相似专业期刊联结起来。广东省的地质学和化学学科发展活跃,这两个领域内的科技期刊在省内及国内均名列前茅,与其他刊群相比较而言,该刊群中的几个刊物实力较强且发展都较为均衡,实行刊群管理后可望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
3.4 化工材料与机电工程刊群
以《分析测试学报》《润滑与密封》和《工业工程》为核心,联合《广东微量元素科学》《集成技术》《制冷》《南方金属》《冶金丛刊》《材料研究与应用》《机床与液压》《机电工程技术》《模具制造》《纤维素科学与技术》《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广州化工》《电镀与涂饰》《造纸科学与技术》《化纤与纺织技术》《佛山陶瓷》《广东印刷》《环境技术》等期刊,形成化工材料与机电工程刊群。经查询,该类别中的《广东印刷》虽然被国家认定为第一批学术类期刊,但该刊内容大多为资讯、信息类报道,建议可考虑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需要,将报道范围变更为行业学术热点方向。
3.5 计算机通信、能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刊群
以《控制理论与应用》《南方电网技术》和《南方建筑》为核心,集群《新能源进展》《日用电器》《广东电力》《移动通信》《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广东通信技术》《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电脑与电信》《广州建筑》《广东建材》《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人民珠江》《广东水利水电》《广东公路交通》《广船科技》《广州航海学院学报》《珠江水运》等期刊,形成计算机通信、能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刊群。深入调查发现,该类别中的《世界建筑导报》《日用电器》两刊均以介绍建筑学科领域的有关技术信息和其他相关资讯为主,基本没有刊发学术论文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中有一半以上的内容是行业信息 ;《电脑与电信》有 1/3 以上的内容为行业信息;《广船科技》《广州航海学院学报》《珠江水运》虽然行业信息类内容刊发不多,但在中国知网上却连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都未被统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以上几刊的下载率、引用率非常低,未能很好地发挥传播行业学术科技动态的作用。上述情况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这类期刊的灵活机动性较大,完全可以根据广东优势工业产业以及主管主办单位优势科研方向重新定位,变更报道范围,争取在更大范围获得同行专家的认可。
3.6 英文期刊集群
可喜的是,除医学类期刊,广东还有《热带气象学报(英文版)》《控制理论与技术(英文)》两种英文期刊,两刊在行业内都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热带气象学报(英文版)》于 2011 年被 SCI 收录,《控制理论与技术(英文)版》于 2014 年被 EI 收录。两刊可强强联合,带动广东兴办更多英文期刊。
4 展望
要真正实现学术期刊的集群建设发展,绝不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主要的还在于从政府层面配套相应的机制、制度和体制保障。在国家现有管理体制机制下,体制机制问题已成为今后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和运行的最大瓶颈。在调研中,我们听到的绝大部分声音是不看好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甚至有人认为这个研究选题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主要原因在于,现有出版管理体制关于主管主办单位的规定、关于国有资金投资的规定等,使得集群化建设在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难以突破,而且鉴于学术类科技期刊自身特殊的功能、使命及其专业性强、受众小等特征,使得其集群化的市场化运作难以有效开展。尤其是所谓“体制内”的高校学报等编辑出版单位,基于自身利益,更是消极看待集群化创新发展这一路径。但经过继续深入调研分析,尤其是通过与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机构和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及课题组成员在参加各类专业学习培训、专业学术研讨会中重点关注和了解、学习相关研究及经验做法。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我们一致坚定集群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而且要结合当前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形势,探索可操作的先行先试路径。建议下一步加强对广东省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支持力度,积极促成从政府层面针对集群的资源集成、服务模式、运行管理等环节配套相应的政策、机制和制度,确保其规范、健康运行,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创新型广东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