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融合与发展: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动力系统探析

发布时间:2020-01-13所属分类:管理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 要:新媒体与科技期刊加速融合,改变着既有的信息传播格局,使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受众分化更为明显,内容质量提升成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阐明了推动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五大动力学要素及三大动力机制

  摘 要:新媒体与科技期刊加速融合,改变着既有的信息传播格局,使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受众分化更为明显,内容质量提升成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阐明了推动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五大动力学要素及三大动力机制,指出可通过优化栏目设置,加强选题策划;加快内容审查,保障学术质量;体察读者需求,打造学者型编辑;加强新媒体素养,推出科学新闻;重视信息反馈,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措施,构建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动力学模型。

融合与发展: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动力系统探析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 媒体融合 融合发展 科技期刊

  0 引 言

  科技期刊的出版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印装质量,其优劣关乎学术成果的传承与传播,与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密不可分。其中,内容质量体现了期刊出版导向、编辑水准和论文价值,构成出版质量的核心要件。无论“互联网+”期刊幻化出何种新奇的传播形态,在喧嚣和狂欢的表象之下,始终包裹着 “内容为王”的内核。当前,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与科技期刊加速融合,改变着既有的信息传播格局,使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受众分化更为明显[1]。科技期刊尽管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获得了受众面扩大、影响力提升等利好,但始终未能处理好内容与渠道这对关系。

  相关期刊推荐:《天津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双月刊)曾用刊名: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1986年创刊,主要刊登造纸工程、塑料工程、食品工程、发酵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海洋化工、包装工程及艺术等专业的研究论文、新工艺、新设计等。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咨询期刊天空在线编辑。

  众多学者探讨了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与内容质量建设,已经在学术内容转型方向[2]、具体操作策略[3-7]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朱晓文等[8]和谢新洲等[9]分别对内容质量建设的实践主体、网络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予以明确界定,为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现有文献大多处于出版学、新闻传播学或管理学的理论框架下,研究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建设,缺乏外部视角和系统性观点。本文试图对该问题作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并结合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力图阐明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实践主体、动力机制与提升路径,以策应科技期刊的融合与发展。

  1 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动力学分析

  1.1 动力学要素分析

  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是指期刊在使用性能上满足或超越利益相关方要求的程度。“使用性能”指向论文的正文、摘要等直接服务于知识消费的部分; “利益相关方”包括宏观层面的学科、行业、社会、国家,微观层面的读者、作者及出版者[9]。在出版质量的 4 个维度,即内容质量、表观质量、传播质量和服务质量中,唯有内容质量是立刊之本,它与其他 3 个维度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因此,不能希冀割裂其他维度,片面地、孤立地追求内容质量的提升。

  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控制贯穿于选题、组稿、审稿、编校、发行和服务等环节,科学编辑统摄全局,对各环节负责,是内容质量控制当然的实践主体。作者是期刊内容的直接贡献者,其学术水准和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构成内容质量提升的基本面。审稿专家对单篇论文的学术创新性、应用价值施加评判,充当内容质量控制的“前置过滤器”。编委会对整期期刊的学术品位作出综合裁定,通盘把握整体内容质量。读者通过期刊订阅、网站访问/下载、数据库点击/下载/引用、微信阅读/点赞/转发等各种显隐性方式对论文价值进行反馈,间接影响期刊的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等,对期刊内容质量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实际上,科技期刊的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0],他们同属于科学共同体,在期刊内容质量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术传播的单向性被打破,读者既是文献阅读者又是内容生产者,其对内容质量提升的权重进一步增大。综上所述,编辑、作者、审稿人、编委会和读者五方构成动力学要素,形成“五轮驱动”,共同推动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

  1.2 动力系统分析

  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明确参与各方及其功能、地位,还应阐明内容质量提升的动力机制,以印证媒体融合环境下内容质量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2.1 初始动力

  内容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国家和省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每年开展报刊质量评估,对不合格期刊要求整改甚至停刊,并表彰优秀期刊。2018 年《江苏省科技类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内容质量赋有 45 分,占总分的 37.5% ,体现出重视期刊内容质量的导向性。除了学术质量,期刊内容质量还包括社会规范适应性,即办刊宗旨和选题方向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社会科学道德伦理规范,以及切合社会生产、国家战略需求的程度。尽管科技期刊崇尚科学精神,但仍属意识形态范畴,具有政治性。一旦论文内容涉密或传播损害国家利益的不当言论,根据《期刊出版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期刊出版者将受到严惩。可见,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初始动力在于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2.2 根本动力

  科技期刊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通过读者阅读、订户订阅和用户下载等行为,完成信息价值的让渡。由于科技期刊报道领域的专业性,读者群具有特定性。对读者需求的不断满足甚至超越,一直为科技期刊孜孜以求。随着印刷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学术出版走过“铅与火”“光与电”的时代,跨入“数与网”的新纪元。随着新兴媒体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受众对期刊内容产生了更多新期待[11]:①海量化与轻量化,期刊突破“期”和“刊”的限制,利用新媒体平台承载更多增值内容,如科学数据、试验操作视频、研究思路等;对主干内容进行提炼,满足读者浅阅读的需要。②多元化与模块化,通过技术手段和二次加工,实现论文内容的多媒体化、新闻化、文摘化等,无缝嵌入多种生活工作情境;基于内容解构和资源整合创新内容产品,提升信息服务的深度和效率。 ③定制性与交互性,借助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精准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期刊编辑组织并主导网络科学社区的学术讨论和交流,建立对期刊内容的即时反馈机制。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读者群正加速流失。传统科技期刊必须在新的传播语境下重视内容质量提升,而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正是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根本动力。

  1.2.3 直接动力

  新媒体的舆论化趋势为用户提供了自由的言论平台,但其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以及传播内容的不可预知性、群发转发的不可控制性,使得 “把关”难度增加[1]。“苹果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银,晚上吃便是砒霜”等所谓的养生经在微信朋友圈中广为流传。伪科学之所以甚嚣尘上,与商业利益驱动、公众科学素养不高不无关系。科技期刊应加强科普功能,充分发挥学科公信力,其科学把关职责的缺位和社会传播的失语,意味着给伪科学以生存空间。手机版《中国植物志》向公众免费开放,可查询 3 万多条植物科学条目;经内容拆解和技术加持,这部多达 80 卷、5 000 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在科普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值得期刊界借鉴。除了科学谣言,新媒体上还充斥着大量低俗信息。媚俗化传播反映了对受众心理的一种盲从甚至迎合。科技期刊不能以降低科学标准和无视道德规范为代价,为博取一时的热度而失信、失范,甚至失格、失节。无论置身于何种传播渠道,科技期刊都应加强自我约束,严控内容质量,大力推动科学普及,净化网络空间。新媒体对信息传播秩序的冲击,形成了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直接动因。

  2 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的动力学模型建构

  内容是出版的核心,质量是出版的生命。无论读者需求和传播格局如何嬗变,科技期刊内容质量的提升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原本相对稳定的期刊内容传播动力学结构发生动摇,亟需构建内容质量提升的动力学模型。科技期刊必须克服传统传播范式下的惯性力,联结上述五大参与主体,平衡三大动力,基于出版全流程,找出最大力矩撬动期刊内容质量的提升。

  2.1 优化栏目设置,加强选题策划

  正如邹韬奋先生所言:“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栏目为期刊之骨架,集中反映编辑思想与期刊特色,有利于孕育期刊品牌。当前“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优化栏目设置也是持续吸引读者关注的重要抓手,如《江苏中医药》切合中医药特色推出的“国医名师”“名家流派”栏目、《实用心电学杂志》专门刊载国外专家来稿的“海外论坛”栏目、《排灌机械工程学报》为响应国家水利改革而开辟的“水利水电工程”栏目 [12],或点明论文内容的学术定位,或在同类期刊中独树一帜,或引领行业发展。作为期刊本体内容的延伸,期刊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内容也应注重栏目策划。《中华皮肤科杂志》微信订阅号开设“超级诊断”栏目,每期从纸刊中选出一则病例,让读者根据临床资料出具诊断,待下期公布正确答案并请专家讲解诊断及治疗要点,每期都有上百位医师参与诊断。此举通过对期刊原生内容的再加工,吸引用户参与讨论,为微信平台成功引流并增强了用户黏性,使期刊内容获得二次传播。

  加强选题策划,就是从源头上提升期刊内容质量。科技期刊应基于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动向、学科研究热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计划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选题方案并付诸实施。编辑要善于从网络社区(BBS)、博客、微博、微信、视频直播间、语音教室等网络平台中,发掘优质选题、优秀作者的“蛛丝马迹”。笔者曾从一名心内科医师的微信朋友圈中捕捉到研究热点,最终成功组织了一期“绿色电生理”专题,受到读者欢迎。

  2.2 加快内容审查,保障学术质量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信息价值衰变加速,发表时滞越短的论文,其科学价值往往越容易得到体现,加之国际科研成果首发权的争夺愈演愈烈,因此有必要加快论文的学术质量审查。科学编辑在此过程中,居于主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首先,在征稿函中明确强调期刊对学术诚信和论文学术质量的要求,并加强公开宣传,将内容质量控制前移。其次,通过严格初审、双盲审稿、回避存在利益冲突审稿人、选择“小同行”审稿等手段,提高审稿效率,提升审稿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再次,通过评优、物质奖励、及时支付审稿费等措施,调动专家审稿积极性;定期开展审稿人培训(包含学术道德伦理、审稿标准、在线投稿平台使用等内容),使他们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扩充和优化审稿人队伍,对专家推荐的或自荐的新审稿人,尽可能详细查明资历、核实 E-mail。2017 年《肿瘤生物学》大规模撤稿的丑闻应引以为戒。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加快审稿和修稿进度。

  媒体融合为科技期刊内容审查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纸、网、移、微、博、视等全媒体出版平台上搭载的信息内容,共同构成科技期刊立体化传播矩阵,传达期刊整体的内容品质和品牌形象。因此,编辑在管控“源头”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应及时审查和监控向各平台分发的内容。对基于论文而编撰的科学新闻,要仔细审查其内容是否忠于原文,是否囊括文章精髓;如糅合有网络资料,则应注意进行版权审查,避免发生版权纠纷[13]。

  2.3 体察读者需求,打造学者型编辑

  科技期刊的读者是一群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专业人士,他们目光犀利、品位挑剔。期刊内容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科前瞻性和行业引领性,读者可能会断然转向其他内容和渠道。科学编辑不一定要站在学科金字塔的尖端俯瞰读者,但必定要拥有对学科发展敏锐的洞见力、对研究热点准确的判断力和对行业未来走势宏观的分析力。借助问卷调查、数据挖掘、对象访谈等形式,编辑可获得读者需求信息。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全部 20 余名编辑均拥有医学博士学历,每期周刊会根据相关领域热点新闻或新研究成果推出社论或述评,由编辑亲自操刀[14]。科学编辑不应满足于做“文字匠”,而要努力成为能与专家比肩的学者型编辑。只有与期刊所处学科或行业深度相融,甚至将自身打造为研究者,科学编辑才可能拥有对期刊内容运筹帷幄的底气,才能以编辑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以全局视域和内部视角,准确洞悉并满足读者的现实及潜在需求。

  基于出版平台的网络化和阅读终端的数字化, “读者”向“用户”拓展,科技期刊应高度重视用户体验。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往往出于自身需求和媒介印象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进行接触,而需求的满足与否将影响其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尽管这属于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范畴,但同样适用于科技期刊的新媒体传播。期刊编辑要熟稔传播媒介属性,根据传播内容“量体裁衣”,如纸刊务求编排严谨、内容完整;网刊或电子刊应包含跳转链接,便于非线性延伸阅读;微信平台发布内容应短、平、快,富媒体化呈现。《中国天然药物》微信订阅号上不仅有作者录制的论文内容介绍视频,而且有重新演绎的论文研究结果,如《TGFβ 1 和肺癌细胞 A549 的爱恨情仇》,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妙趣横生的故事,阐明 TGFβ 1 和 A549 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

  2.4 加强新媒体素养,推出科学新闻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翼青指出,“现在学界陷入了大数据下的一种迷茫状态,在网站搜关键词,有的一个议题之下有几千篇文章,良莠不齐,有的是社会热词代替了学术热词。”[15]一直以来,科技期刊以选题、栏目等为抓手,进行学术热点的“议程设置”和动态监测。随着新媒体发展风起云涌,学术糟粕与不良信息沉渣泛起,期刊更要担好学术把关之责,注重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内容是水,渠道是器。水,唯有因器赋形,才能得到更好的呈现。科学编辑在完成组稿、编校工作之余,应学习必要的新媒体技能,熟练运用图像处理、视频剪辑、网络排版等工具,特别是重视信息素养的提升[16],找到并抓住论文内容与学术/社会热点的最佳结合点,引爆新媒体传播。

  科学新闻有助于彰显期刊的内容价值。Science、 Nature 等国际著名期刊都有专门团队撰写科学新闻报道,力图用社会化的视角报道科学,重塑学术期刊在重大科学事件中的角色和价值。科技期刊不妨尝试在网站、微博、微信平台推出科学新闻,即筛选出时效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论文选题,由编辑或作者重新改写或作深度报道。这不仅有利于将期刊内容价值从学术领域延伸至公共空间,而且有利于还原科学真相、引领科学精神、树立期刊的社会公信力,也有利于各学科的成果共享、促进跨学科研究。科学新闻化的另一面,是新闻科学化。及时捕捉社会热点或重大突发事件,组织相关论文或专题,是加速期刊内容增值的捷径,也是提升期刊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针对 2015 年 12 月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地区的大停电事故,《电力系统自动化》迅速反应,于次年首季度组织了 8 篇文章。这些时效性极强的论文一经推出便深受读者欢迎,专家高屋建瓴的专业评述对中国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5 重视信息反馈,应用大数据分析

  根据传播学的受众理论,受众既是信息的受传者,又是反馈信息的发布者。科技期刊读者从事学术研究、技术应用等专门性工作,多为社会精英群体。他们在科学共同体中拥有较大话语权且意见反馈渠道丰富,容易对社会舆论施加更大影响。科技期刊应当广泛收集和分析读者反馈,建立内容质量的反馈- 调节机制,并反作用于期刊内容质量提升。例如:对主要数据库的论文下载/引用量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比较同期刊发论文在一定时期内的下载/引用次数,以及同学科期刊同主题论文的下载/引用情况,倒推选题组稿方向。这属于内容质量“跟踪—评价—控制”的事后反馈机制。如有读者反映论文内容存在缺陷或错误,编辑部应立即组织专家研判,一旦证实,下期及时公开勘误。这是期刊内容质量的纠错机制。承认错误体现了期刊的胸襟、勇气和求真态度,而纠正错误是为防止谬种流传,更意味着逼近真理的一大步。

  科技期刊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场景下,产生了大量用户数据,刻画着用户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从大数据分析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而信息的利用带来内容质量提升的智慧。微信公众平台自带用户/图文分析等统计工具,帮助运营者分析消息发布策略与用户数增长及阅读/点赞/转发之间的关联,探寻微信爆文“病毒式”传播背后的逻辑。此外,科技期刊也可以向专门的数据分析机构购买学科(行业) 发展报告;开展编辑培训,使其掌握文献情报计量学分析方法,学习 SPSS、SARS 等常用统计学软件,涉猎机器学习、智能挖掘技术等,以获得更多的数据分析结果,更好地服务于办刊实践。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