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17所属分类:管理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为提升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6 -2017 年。对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7篇文献应用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为提升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6 -2017 年。对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7篇文献应用Statal2. 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Z=3.49,P<0. 05o在朋友满意度(Z = 2.42,P <0.05)、生活环境满意度(Z二2. 23,P v 0. 05)以及积极情感(Z = 3. 06,P <0.01)上,流动儿童均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在家庭满意度(Z = 1.21,P>0.05)、学校满意度(Z = 1.43,P> 0. 05)、自我满意度(Z = 1.63,P>0. 05)以及消极情感(Z = 1.85,P>0. 05 )上,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较低。建议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Meta分析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在流动人口中,儿童的数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全国来看,流动儿童占所有儿童的比例为12. 84%,意味着全国平均每8个儿童中有一个是流动儿童⑴。流动儿童作为我国城市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如何保障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多学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⑵。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Diener( 1984)⑶ 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身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DeNeve 和Cooper( 1998)⑷对心理健康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乐观、自尊和外向性格与幸福感存在稳定的正相关,而神经质与幸福感则存在稳定的负相关。
目前,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测量的主要工具包括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幸福感指数量表以及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等。本研究选取2006 - 2017年期间使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析十年来我国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状况,以期为提升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提供依据。
1方法
1. 1资料来源
1.1.I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 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 2006-2017年,检索关键词为流动儿童、务工子女、农民工子女、幸福感、满意度。共检索到53篇文献。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文献有7篇。
1. 1.2概念界定。流动儿童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人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⑸。幸福感量表统一采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前者由E. ScotHuebner( 1994)编制、田丽丽(2005)⑹修订,修订后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 90,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 86。包括家庭满意度、 学校满意度、朋友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五个维度,采用六点计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后者由Bradburn (1969)编制、陈文锋和张建新(2004)⑺修订。包括14个项目, 其中积极情感有8个项目,消极情感有6个项目。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越多。修订版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 80o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卫生统计》(双月刊)创刊地198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和中国医科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卫生统计专业学术性双月刊,是国内卫生统计专业的学术性期刊和中国医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报道我国卫生统计学科的科研成果和卫生统计工作改革与卫生事业发展的信息。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卫生机构的卫生统计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高等医学院校卫生统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
1.1.3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纳入标准:(1)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2)应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文献;(3)有完整样本统计量(样本数、均数、标准差)的文献。(4)设立流动儿童组和非流动儿童组。排除标准:(1)理论探讨型或文献综述型文献; (2)相关测量因子没有提供样本数、均数或标准差:(3)统计数据有明显错误的文献;(4)评分方法不一致的文献。(5)研究对象相同、研究内容相似的多篇文献。
1.2统计学方法
按照Meta分析的要求整理核对数据,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tatal2. 0软件完成。
2结果
2. 1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7篇。其中, 流动儿童样本数为2990,非流动儿童样本数为2635,总样本数为5625。见表1。
2.2异质性检验结果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朋友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积极情感以及消极情感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故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见表2)
2.3生活满意度Meta分析结果
生活满意度Meta分析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生活满意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 49,P <0. 05)。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见图1)
2.4各测量因子Meta分析结果
对主观幸福感各测量因子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朋友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上,流动儿童均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在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自我满意度以及消极情感上,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没有统计差异。(见表2)
2.5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改变纳入标准的方法(分别剔除样本量最大和样本量最小的研究)对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剔除样本量最大的文献后,随机效应模型显示, Z = 2. 22 ,P v0. 05 ;剔除样本量最小的文献后,随机效应模型显示,Z = 2.67,Pv0.01。这说明对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结果较为稳定。
2.6发表偏倚分析
对主观幸福感各测量因子进行Egger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家庭满意度、朋友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积极情感以及消极情感均没有显著的发表偏倚,P > 0. 05o (见表 2)
对生活满意度研究作漏斗图(见图3)。Begg检验结果表明,调整后Z = 0.34 (P >0.05)。Egger检验结果表明"= -0. 46( P >0. 05)。这说明对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没有显著的发表偏倚。
3讨论
3.1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
本研究发现,对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结果较为稳定。在家庭满意度、朋友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积极情感以及消极情感上,均无显著发表偏倚。这可能是受到纳入文献的数量所限制。因此,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分析还待今后的深入研究。
3.2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不高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一个因素“)。许多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不高。本研究也发现,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本身给儿童带来了生活、环境和学习上的变化,进而对流动儿童身心发展带来影响,重塑着儿童对自己、他人和整个社会的看法"1。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既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切实增强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
3.3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比较
心理学家以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来测量生活质量,在这种研究思路中,强调当人们生活满意,而且体验较多的愉快情绪和很少不愉快情绪的时候,就产生幸福感。本研究发现,在朋友满意度、学校满意、生活环境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上,流动儿童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影响主观幸福感。如果同伴关系不好,朋友满意度较低,那么个体的幸福感也不高。许多流动儿童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的校园环境不太理想,硬件设施较差,师资水平不高。这些因素影响着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只有改善学校环境,提升师资水平,才能增强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水平。城市中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城乡边缘合租廉价房居住,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城里的孩子相比相差很大,从而导致大多数的流动儿童对于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普遍偏低W而且,流动儿童的受歧视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是他们城市融入的危险性因素之一〔皿。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流动儿童体验到较少的积极情感。因此,学校应关心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能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甚至给流动儿童更为细致的关爱,宽容对待他们的缺点,消除他们的自卑、孤独与焦虑,使其尽快融入到班级之中⑴打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