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体育心理学教材演变历程及改革新方向

发布时间:2022-03-12所属分类:管理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 要:2018年初始,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体育学科特别明确了7个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并相应地设置了专业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体育心理学是专业类基础课程之一。鉴于此背景,提出体育心理学教材改革的新方向,以更好地

  摘 要:2018年初始,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体育学科特别明确了7个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并相应地设置了专业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体育心理学是专业类基础课程之一。鉴于此背景,提出体育心理学教材改革的新方向,以更好地实现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梳理教材的演进过程,得出结论认为,我国体育心理学教材存在命名混乱、性质难以确定、与培养目标冲突等问题。建议以动作和身体活动作为核心要素来编写教材。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考虑各门专业类基础课程之间,以及专业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互补、相承关系,做到各门课程各司其职,提高教学效率。

体育心理学教材演变历程及改革新方向

  关键词:本科教学;国家标准;体育心理学;教材

  关于体育领域心理学研究的课程,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称为“体育心理学”。这可能是今后此类教材的通用名称。这个称谓有利于教务上的统一管理,却势必造成教师对课程目的、内容体系理解的差异。如何统一思想,建立有共识的课程体系便成为当务之急。

  1现行体育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心理学混乱的教材命名

  何谓体育心理学?对它的解释不尽相同[Iq]。从 “十五”到“十二五”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心理学》都在其第一章保留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内容并进行解释.明确教材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等三个领域。但是同样是以上述领域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教材,还可以命名为《运动心理学》[4]。同时,还有教材明确区分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将二者的研究领域局限在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5]。这种混乱不仅给教师选用教材带来不便。更使得教务管理人员感到迷惑。因为他们不了解同样的内容为何要使用不同的教材命名,或者同样的教材命名针对的使用对象却有所差异。解释清楚其中的缘由并不容易,其根源是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理解和术语使用缺乏统一性。我国最初对广义体育的理解是“体育与运动”,“体育”与 “运动”是两个各有其内涵的词.分别对应英文的两种事物,physical education(PE)和spons。后来在翻译推广时简化为“体育运动”,之后再次简化为“体育”。误解由此产生,“体育”一词,对应了两个事物[6。7]。这导致了国内旷日持久的有关“体育”是PE还是sports的讨论,至今没有定论,现实中却将“体育”与“运动”持续混用了很多年。

  对“体育”事物称呼的演变直接影响到与体育相关的各个领域,体育心理学也不例外。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体育领域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所对应的专著、教材的名称却不同,大致有《体育与运动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或者直接名为《心理学》但注明“体育院系通用”,另有一本名为《教育心理学(体育专业用)》。后来一种折中的对“体育”概念的理解。奠定了我国现在的体育学体系,即体育“总概念”的发明。这种被广泛认为是“正解”的理念,认为广义的“体育”是个总概念,划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体育领域的心理学也相应分为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目前这种认识已经根深蒂固了,似乎还很完美,以致很多教材是从这三个角度去考虑内容的编排。至于书名就由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针对专业设置去命名了。在前言或绪论中加以介绍。这种统一认识平息了很多的争论,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术语混乱,在讨论学科结构和背景比如在说“体育心理学包含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时候,必须要说明第一个“体育心理学”是广义的.第二个是狭义的。有时还要费一番周折,实在是令人烦恼。

  1.2体育心理学难以确定的课程性质

  对体育心理学理解的不统一,还表现为对其学科性质的认定方面,特别是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的学科.偏重于学习过程中的智育方面。体育虽然被归属于教育,但普遍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体育领域。因此,自20世纪以来,国际国内一直在推动建立教育领域内的体育心理学体系。以补充传统教育心理学的不足。1977年第4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上,就将心理学分为“体育与课间活动的心理基础”与“运动心理” 两部分;1979年第5届欧洲运动心理学大会上。更是明确地将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区别对待,各自进行交流和商讨[8]。最终,我国在1980年出版了以《运动心理学》命名的教材,供体育院校学生用;1983年又编写了一本专供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系学生用的《体育心理学》教材[9]。从此视角看,体育心理学是隶属于教育心理学的分支。运动心理学则应与教育心理学并列,属于其他类的应用心理学。比如“表演心理学” (pe舶rnlance psychology)㈨。

  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旨在提高体育师资队伍质量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转变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体系,突出师范教育特点[11|.同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体育心理学是这11门课程之一,并在1997 年的方案中再次入选[5】。这些事件加速了根据培养目标编制教材的进度,2006年和2007年,在相隔半年左右的时间内,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本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一本是由季浏、殷恒婵、颜军主编的《体育心理学》(第二版),另一本是由张力为、毛志雄主编的《运动心理学》。其中《体育心理学》在封面特别注明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教材内容也确实增加了一些有关体育教学的资料,但其本意仍是广义的体育心理学,只是考虑到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都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才有所侧重。而《运动心理学》则是在基本框架中增加了“运动员”的词频。姑且不谈两本教材在基本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就教材编写的指导方针上可以看出.狭义的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分离的道路已经走了很远了,渐成主流。但是广义的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却变得泛化模糊。而由于含有教育心理学意义上的体育心理学。和非教育心理学意义上的运动心理学,广义体育心理学的性质归属很难确定。

  1.3体育心理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冲突

  近几十年间,对狭义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分建体系的倡导,推动了很多学者试图针对培养目标来编写教材。与学校体育相关的,一般称之为《体育教育心理学》或《体育教学心理学》,但都没有较大的影响和普及。到目前为止,仍不能说狭义的体育心理学已经建成了良好的教材体系。到2000年为止,我国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近20年所收录的研究论文中,竞技体育心理学仍占50%以上,锻炼心理学比重增速显著.而体育教育心理学则还是处于少有人研究的尴尬状态[12]。2013年第13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体育大学召开,狭义的体育心理学也未能作为主要议题进行讨论[1 0|,这个看似有着广阔研究领域和内容的课题,却在现实中一直被忽视甚至忘记了。这不得不让人再次怀疑将体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否合理,或者是还没有找到狭义体育心理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前者更可能是真正的原因.因为除了狭义的体育心理学进展缓慢外,还有人建议锻炼心理学也应该脱离体育而加入健康心理学[10|。按此观点。将来的体育心理学很可能仅限于研究竞技体育,成为现今狭义的运动心理学 (sports psychology)。

  这样的学术事实显示出按照培养目标编写教材的尝试在最初就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问题.根据这种思路,与教学相关的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狭义的《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员相关的运动训练专业就应该学习《运动心理学》,与大众体育相关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要学习《锻炼心理学》。但现实中并没有这么 116 完美的匹配,一是缺乏与专业相应的系统性教材.二是这样的配伍没有赶得上实践的需要。体育学类的专业设置一直在变化,除了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专业比较固定外,每次修订都设置了数量不等的其他专业。以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例,这也是2018年颁布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依据的目录.除了上述两个专业之外还有5个不同培养目标的其他专业。如果按照培养目标编制教材,是不是还需要重新为5个专业编制各自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估计没有人赞同。那么这些专业应使用哪本教材呢?似乎没有答案和合理的论证,只能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用。而事实上也没有合适的教材。

  2体育心理学教材改革的新方向

  2.1突出体育心理学的基础性地位

  2018年初,《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颁布。该标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是高校本科教学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效果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该标准规定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成。体育学类7个本科专业均须开设和必修7门共同的专业类基础课程.体育心理学是其中之一。专业核心课程则采用“3+x”模式,7个专业的“3”各不相同。与各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具有明显的区分度[1 3|,打破了以前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和方式相似、课程体系雷同的弊端。这是结合美国、前苏联和新中国的一种新的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14。。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专业类基础课程的体育心理学应重点体现出它的基础性。教材内容不应是狭义的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以及与其他专业对应的心理学的拼凑,而必须从广义的体育心理学出发.成为一个有逻辑性的整体.要和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一样,对任何一个专业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种不分专业的重要性,就是基础性。不学习运动解剖学.就不能很好地了解身体在骨骼、肌肉和关节方面的解剖特点,不学习运动生理学,就不能了解身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特点。同理,不学习体育心理学,就不能理解身体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这是其他分支心理学无法提供的。没有对这些基础学科的良好学习,也就谈不上掌握科学教学、科学训练和锻炼的方法。

  2.2明确体育心理学的性质

  体育心理学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在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是基础性课程。虽然学科教育专业众多,但是都要统一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是众多学科室内教学、班级授课的共同特点决定的。体育心理学也具有类似的基础性.这种基础性来自体育活动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身体活动的多样性,多种感知觉参与,情绪的多样性和快速变换,对人的心理过程。甚至个性心理等都有确切的影响等。对这些独特内容的研究支撑体育心理学成为一个新的心理学分支.进而成为体育学类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从学科和课程性质来讲,教育心理学对应教育学科。体育心理学对应体育学科,二者都是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及理论来解决各自领域中的实际问题,都属于应用心理学。

  2.3关注体育各专业的共性问题

  激进一点说。现行很多以具体培养目标为导向的体育心理学教材都是失败的。并非针对培养目标是错误的,而是现行的体育心理学承担了很多本不应承担的目标任务。普通心理学、教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卫生与健康,样样都涉及一些,却哪样都不全、不深。显得单薄与空洞。缺乏落实培养目标的针对性[8]。这样的评价大体是中肯的,但针对培养目标来编写教材并不是正确的道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多年探索,在学术和行政的双重重视下,倡导狭义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拆分.努力补足狭义体育心理学的内容。但对应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而建立体育教学心理学体系的进展并不大.所列人的涉及教学方面的内容大多空洞且与教学论、教学法等教材交叉重复。

  基础性课程应关注本学科多个专业的共性问题而不是具体问题。学好教育心理学未必就一定成为优秀的中小学数学老师、历史老师,学好运动解剖学或运动生理学不一定就会成为好的体能训练师.学好体育心理学也不直接意味着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质量的提高。专业类基础课程只是基础.只是成功教学和训练的一个必要条件。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还要靠这些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各专项运动训练、指导全民健身等。其他课程。可以也必须根据这些基础课程的理论和知识去建立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但这些是其他课程的任务,并非基础课程的分内之事。从课程设置上看,这些艰巨的任务应该由专业核心课程来承担。只有这样,人才培养才能按部就班.在坚实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改造和完善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从课程设置的逻辑来看.体育心理学不应特别专注于体育教育或运动训练方面,相反应该将相关的内容剔除出去。这并不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因为标准规定,体育教育专业还有两门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即学校体育学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专门讲授教学方面。教育学院开设的心理学基础(涵盖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也与教学相关。同样也不影响运动训练人才的培养,因为运动训练专业还有一门必修的运动训练学和其他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应该包含心理学在具体训练领域的应用。当然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运用,这是教学技能问题。

  2.4把身体活动参与作为教材编写的出发点

  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的建构有赖于体育学基本理论的完善,其中最根本的是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体育 “总概念”没有给“体育”一个明确的定义。对体育分类的三分法。也由于违反了每次要遵循同一标准的逻辑原则,使得组分之间交叉重叠。

  更多论文还可以查看:体育心理学有没有论文

  体育心理学不应追随这种错误的逻辑划分去确定它的研究领域,而应该从体育的本质视角去明确体育心理学的性质,建立学科和课程体系。在体育本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也要从各种取得统一认识的体育现象中抽出共性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再扩展内容。这个所有体育活动特有的共性就是动作,很少有人对动作是体育的核心要素提出异议。在此方面,格里弗斯 (Grimth)有关动作技能的研究是体育心理学的里程碑;特里普利特(Triplett)发现的观众的存在能提高自行车运动员成绩的社会促进效应。是动作受到社会因素影响的典型事例。这些类似的事例,与动作的执行者是学生、运动员还是社会群众并无本质上的联系。而是所有自然人的共性。动作不仅与人的生物学特征有关,更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不经意的动作背后都可能具有深刻的心理学意义。连续的多个动作构成有意义的身体活动。人们从事这些身体活动的多寡和种类影响着各自的多种心理过程,甚至个性心理。这是体育心理学能够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重要基础。体育心理学应该立足动作和身体活动。结合个体差异和社会心理因素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因此,作为学科基础课,体育心理学围绕身体活动参与来编排教材是较为合适的。

  2.5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的建构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从事身体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主要内容包括身体活动的动机和目的、身体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心理事件,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心理要素等。与其他分支心理学不同,体育心理学关注的动机和目的,直接指向身体和身体活动本身。是身体和身体活动直接带来的对人的内部精神世界的影响和意义。身体活动过程中的心理事件也是直接与身体和身体活动相关。而不是与其他间接的外在结果直接相关。本质上,体育心理学的学科目的在于从心理学上指导人们如何科学地使用身体。从而体现身体自身的价值。

  围绕身体活动参与,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框架大概可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可以介绍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早期经历、生物特征、教育水平、自我概念、需要与价值、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社会因素包括经济、文化、社会支持、环境等方面。第三部分是关于身体活动的心理过程。首先包括身体活动中的认知基础,如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其次是有关身体活动中的动机、心理定向、情绪、压力、归因等问题。第四部分是关于身体活动干预的理论与实践.即根据身体活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对个体行为进行干预达到科学使用身体的目的。内容包括行为干预理论、对身体和身体活动诸方面的心理评估、认知策略和操作策略等。第三、四部分为教材的主体内容。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也是体育心理学日益成熟的一个热点。随着近年研究成果的增多,在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中,作为体育学科某些专业的核心课程单独列出也是必要的。作为基础课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应剔除这部分内容,以免教材内容重复。动作发展心理学放到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程中也似乎更合理。运动与健康方面的内容,放到另一门基础课《健康教育学》比较合适。

  3结论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改革的契机。给体育心理学的教材编写指明了新的改革方向。按照要求,教材必须适用于所有7个专业,体现出基础 118 性。应从所有体育活动的共性出发,从身体活动参与的角度去编排,遵循逻辑原则,注重教材的整体性和各部分内容的互补性。同时要考虑学科专业类基础性课之间,以及专业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避免各门课程在教材内容上的重复。做到课程之间的上下相承,提高教学效率,共同完成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论文作者:高春刚.宋淑华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