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15所属分类:经济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也不相同,区域经济也是很多经济师研究的一个方向,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也是值得深究的。本文是一篇 发表快速的期刊投稿 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长株潭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提要]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也不相同,区域经济也是很多经济师研究的一个方向,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也是值得深究的。本文是一篇发表快速的期刊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长株潭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提要]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与区域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基础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与方略的重要依据。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经济最为发达、集聚度最高的地带,肩负着“中部崛起”的重要使命,也承担着辐射周边城市、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任,因此对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测度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基于长株潭地区统计数据,构建区域经济差异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长株潭地区23个区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划分出4个等级,最后结合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熵值法,区域经济差异,长株潭地区
自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平均每年以约9.91%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长株潭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湖南“两型”建设的重要引擎与载体,在推动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然而,在区域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势头的同时,受各方面内外条件的影响,长株潭地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区域发展矛盾较突出,引起了我国学术界高度的关注与探讨。
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国内外成果较丰富,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1)就研究区域而言,逐步从三大经济带差异、南北经济带差异、四大区域经济差异、东部发达省份差异转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差异、城乡间差异以及城市群内外差异等;(2)就研究尺度而言,逐步从国家、省市等宏观或中观研究尺度向微观的县域研究尺度转变;(3)就研究方法而言,逐步从极差、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标准差等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发展演变到结合ArcGIS、GeoDA、ESDA等地学空间统计分析方法;(4)就研究指标而言,逐步从以单一指标为主发展到单一指标与综合指标共同运用的局面。借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时效性以及区域实际情况,以长株潭地区23个区县(市)为研究目标,建立了长株潭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综合测度指标体系,以熵值法为基础进行了定量研究,以便为长株潭地区政府制定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区域概况
长株潭地区地处湖南中部偏东,主要包括长沙、株洲及湘潭3市及所辖区县(市)范围,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成为 “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以来,长株潭各区县(市)借此良机快速发展,成为中部地区产业、城镇发展最为繁华的聚集地。2013年末长株潭地区总人口1,395.55万人,占全省总值的20.90%,城镇化率为67.32%,实现地区GDP总值10,545.6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1.30%,地方人均GDP为75,896元,是全省均值的2.06倍。截至目前,长沙、株洲、湘潭仍然是湖南省经济实力第一、第二、第三强的城市,也因此形成了以长沙为主核心,株洲与湘潭为次级核心,各交通节点城镇为辅的放射状城镇发展格局。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熵值法对长株潭地区23个区县(市)2013年经济发展差异进行测度分析。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对系统的不稳定状态进行度量,根据熵值的大小来判断指标的离散程度,进而判断系统的无序程度。熵值越小,指标值的离散程度就越大,指标所反映的信息量就越大,指标权重就越大,系统的无序程度就越小,反之则相反。因此,可以利用信息熵工具确定指标权重,进而对区域经济差异程度进行综合测度,具体步骤与公式参照相关文献。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14年湖南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的长株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部分数据经过计算整理得到。在进行数据计算时,为提高结果的可比性,对初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其标准化公式如下:
由于经过标准化后的数据X'包含0,在数据对数化处理时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将整个坐标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X'=X'+1,以X'+1替换X'进行后面的计算与操作。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指标选取的系统全面性、可获得性、时效性、代表性以及区域发展实际,建立了长株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测度指标体系。(表1)
根据熵值法基本原理与相关步骤,首先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见表1。然后根据公式计Sij=Wi×X'算出2013年长株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综合测度值。(表2)
根据表2可知,长株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域差异显著。综合测度值最高的是长沙市的雨花区,测度值为0.7976,而最低的是株洲市的茶陵县,仅为0.0907,前者是后者的8倍多。基于地缘、政治等优势,长沙市所辖区县或市一枝独秀,综合实力最强,其测度值得分普遍高于株洲市和湘潭市,前5名皆是长沙市所辖地区,前10名中除株洲的天元区以外,剩余的皆是长沙所辖地区。就各市所辖地区内部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也较严重,长沙市综合测度值最高的是雨花区,测度值为0.7976,最低的为宁乡县,测度值为0.4256,前者是后者的1.8倍,主要是因为雨花区无论在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在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上都优于宁乡县,城市投资和居民消费刺激促进作用较强。株洲市的综合测度值最高的为天元区,测度值是0.4865,最低的是茶陵县,其测度值为0.0907,前者是后者的5.4倍,主要是因为天元区地处中心城区,距长沙较近,受省会城市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明显,吸引外资较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财政与居民收入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湘潭市综合测度值最高的是岳塘区,测度值为0.3334,最低的为湘潭县,测度值为0.1373,前者是后者的2.4倍,主要是因为岳塘区城市化水平高,工业相对发达,二三产业产值高,人均GDP较高,居民消费能力较强,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于长沙所辖地区,株洲地区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最为严重,区域差异最大,湘潭地区相对来说发展较为落后,区域差异较小,经济发展整体实力较弱。
为更加明显地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根据综合测度值得分,应用Spass软件中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长株潭地区23个区县(市)进行等级划分,结果如表3所示。第Ⅰ类地区代表经济发达地区,包括雨花区等5个地区,其综合测度值在0.585与0.800之间,发展区位条件优越,地方财政支出与区域投资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Ⅱ类地区代表经济中度发达地区,包括天元区、岳麓区等7个地区,其综合测度值在0.385与0.585之间,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区或是属于长沙市辖区,交通便利,城市化水平较高。第Ⅲ类地区代表上升型发展地区,包括岳塘区、雨湖区等6个地区,其综合测度值在0.185与0.385之间,主要是株洲和湘潭经济发展较弱的城区和重要城镇,区域发展存在一定经济基础,区域优势与特色较为明显,其发展潜力较大。第Ⅳ类地区代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包括湘乡市、湘潭县等5个地区,其综合测度值处于0.185以下,这类地区城市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产值不大,人民收入不多,消费刺激作用较弱,但区域发展的环境较好,物资较富有,经济发展的后劲较大。(表3)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大背景下,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对于区域整体效益的发挥及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把握国内外及区域发展趋势,立足区域实际,完善与规范各主体功能分区,优化区域空间开发结构,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区域规划,力争做到区域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功能完善、地方特色突出。逐步淡化区域行政界线,健全区域市场人员、物资与信息流通机制,不断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主城区与城郊区的经济交流与联系,根据各区域资源禀赋与特殊区位,整合区域要素与市场,扩大区域整体合力,抱团式发展,最终形成区域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加强长株潭绿心地区及边缘地区的水电、网络、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重要节点链接功能,充分发挥区域点、线带动作用,形成网状式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与协调度。
(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加大对落后地区扶持力度。在中国特殊国情以及不健全的市场机制条件下,政府的“有形”之手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法规与条例,以法律文件指引区域经济发展并约束市场不良行为,为区域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要不断加大区域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完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鼓励区域自由贸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投融资平台,以优质的区域服务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企业、大项目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政府要合理地分配地区公共资源,适当的颁布产业梯度转移政策,引导产业、技术与人才等要素合理地流向欠发达地区及边远地区。不断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税收以及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客观分析并找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充分发挥各地区区域比较优势,鼓励社会资本与境外投资参与本区域经济建设并提供充足的服务平台,鼓励本地自有资本融资创造财富,激活区域要素与发展潜力,从而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区域多层次合作。城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缩小长株潭区域间发展差距,关键是要搞好城镇建设,提高区域城镇竞争力。要坚持科学规划,完善现代城镇发展体系,加快县域小城镇建设,不断拓展现有小城镇功能与规模,提高城镇区域辐射能力与带动能力。积极推进长株潭地区城镇一体化,加强城镇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与水平。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放农村劳动力,合理引导区域人口有序迁移和适度聚集,增强城镇聚集能力,同时加快发展城镇第二、第三产业,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配套完善各种服务业,增加居民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提高园区产业集群能力与水平,并促进居民收入的增加。打破城乡界线与区域限制,加强区域政府间对话与合作,建立区域协调与联动发展机制,制定区域合作优惠政策与方案,因地制宜,互动互助,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产业发展优势互补,不断提高产业关联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区域市场,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程度会有所不同,鉴于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调整并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结构是长株潭地区实现地方经济崛起与腾飞的中心任务,特别是以重工业为基础的株洲和湘潭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更新,尽快实现由“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趋势转变,不断改造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四化”协同发展道路。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沙,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新尖技术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信息以及以“湖湘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对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如株洲、湘潭工业重镇,要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及“三高”产业,淘汰落后与同质化产能与技术,延长工业产业以及衍生品链条,充分发挥区域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坚持走规模集约式发展道路。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地区,如长株潭绿心地区和城郊区,要改变传统落后的经营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机械化和区域专业化发展,延长农业现代化产业链,形成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做强做大地方农业。
(五)加大科教事业投入,促进人力资源优化开发。21世纪最重要的是知识、技术与人才,依托于长株潭地区众多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加紧构筑人才优势。各区域要注重科技的投入、研究与开发,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加强对高端先进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快先进技术与专利发明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步伐,提高技术与知识的转化及应用能力。加快建立并完善区域知识产权制度法律保障体系,对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给予特殊保护,鼓励有能力、有设备、有渠道的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探索与自主研发,形成知识产权与技术品牌。加大对区域教育事业的财政投资力度,合理分配和优化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复合型与技能型专业人才。构建并完善人才开发与交流机制,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使用和管理政策,鼓励人才跨区域、跨领域流动,加强人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优化人才队伍与质量,激活区域创新创造活力。此外,对于落后、欠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加大其科技与教育事业投入,积极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和实施各种福利政策吸引有资本、有技术的本地籍外出人才回乡创业,形成“回乡经济”,实现人力资源优势就近就地转变,从而促进本地区人力资源的积累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谢磊,李景保,袁华斌等.长江中游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4.34.4.
[2]谢磊,李景保,何仁伟等.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时空差异演变[J].城市问题,2013.220.11.
[3]韩增林,张云伟.东北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5.
[4]门可佩,周丽.江苏区域经济的熵值评价和灰色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
[5]丁刚,金少芸,黄志强等.基于熵值法的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空间差异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
[6]耿焕侠,张小林.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经济增长质量定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1.
[7]熊鹰,王克林,文先明.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格局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1.
[8]王利光,葛幼松.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28.4.
[9]廖翼,周发明,唐玉凤.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2.
快速发表论文期刊推荐《当代经济》(半月刊)1985年创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主流期刊,是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重点指导、湖北省国资委主管的期刊。创刊20多年来,本刊依托政府经济指导部门和高等院校研究部门的雄厚资源,一直跻身于“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社科类优秀期刊”行列;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中心城市经济运行工作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