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推动集疏运体系建设 助力上海港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04所属分类:经济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高效、经济、绿色的集疏运体系为港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分析上海港集疏运体系不足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对上海港完善、优化集疏运体系的三方面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即发展河海联运,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集疏运模式,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开辟南联北融新航

  摘 要:高效、经济、绿色的集疏运体系为港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分析上海港集疏运体系不足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对上海港完善、优化集疏运体系的三方面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即发展河海联运,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集疏运模式,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开辟南联北融新航线,服务双循环大局。本文还对上海港集疏运体系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包括长江全流域航运信息共享、优化上海港海铁布局、全面推广内陆集装箱码头(InlandContainerTerminal,ICT)(苏州)模式。

推动集疏运体系建设 助力上海港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集疏运体系;上海港;港口物流

  一、上海港集疏运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世界经济与贸易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国内港口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已由增量分配逐步转向存量争夺。港口集疏运体系是指港口货物集聚和疏散的通道,是港口和经济腹地联系的重要途径。完善的集疏运体系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不仅能缩短货物流转周期、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大通道建设,还有助于提高港口作业效率、释放生产能力[1]。

  上海港地处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腹地经济发达,是全国外贸航线最密集的港口,集装箱班轮航线遍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与此同时,上海港在发展过程中,其集疏运体系建设也曾面临诸多挑战,具体如下。一是物流通道建设相对单一,集疏运体系大幅偏向于公路运输。上海港与城市之间交通重合度较高,相互干扰,造成集装箱公路运输效率持续下降。同时,上海港中的洋山深水港区集疏运通道过度依赖东海大桥,随着大桥容量饱和,深水港作业能力释放受阻[2]。二是水水中转时效性和稳定性不足。长江内支线信息化程度不高,内支线船舶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缺失。同时,支线船舶在母港作业靠泊、翻箱过于频繁,计划性、预判性、时效性不高,影响上海港生产组织效率[3]。三是海铁联运发展相对滞后。上海港铁路硬件资源存在短板,海铁联运起步较晚,缺乏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在腹地货源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地位。四是集疏运网络覆盖面有限。上海港集疏运网络主要布局于长三角,同西南、华南和华北区域的联动有待加强。五是物流配套服务相对欠缺。上海港在发展集疏运网络的过程中,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

  基于港口集疏运体系在港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海港持续布局建设港口集疏运体系,紧紧抓住国家战略机遇,优化多式联运网络布局,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组合效益,不断开发创新物流服务产品,确保上海港集疏运体系高效、经济、环保运行。2020年,面对全球贸易下滑等诸多不利因素,上海港吞吐量逆势翻红,全年完成4350万标准箱,连续十一年蝉联世界第一。持续完善的港口集疏运体系为上海港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将从三方面具体分析上海港集疏运体系优化措施,并对上海港集疏运体系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二、上海港完善、优化集疏运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发展河海联运,服务长江经济带

  长江是我国内河货物运输的主通道,素有“黄金水道”的美誉。近年来,上海港不断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积极对接内河与外海物流通道,大力发展河海联运,提高水水中转比例和效率,打造便捷长江集疏运网络,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培育区域性枢纽港

  随着长三角及东部沿海区域的大型生产企业逐步向沿江内陆城市转移,长江流域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逐渐多元化。上海港依托自身先进的港口运营管理经验,通过股权收购、技术入股、并购重组等方式,积极参与长江内支线专业集装箱港口建设。目前,江西九江港、湖北武汉港以及四川宜宾港等诸多长江港口抓住机遇,依托地理位置和腹地经济,吞吐量屡创新高,逐渐成为该区域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增长极,并吸引更多生产要素在此聚集,形成了良性循环[4]。长江流域区域性枢纽港的形成,为上海港的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为河海联运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优化内河航线布局

  上海港根据长江区域的货源结构特点,与支线船公司和沿江港口深入开展合作,优化船舶资源配置,共同打造长江水路运输平台,开辟“点到点”的特色内河航线。目前,上海港已开辟至安徽芜湖、湖南长沙、湖北武汉、重庆、四川宜宾等地的“五定班轮”精品航线,即定装卸港口、定运输线路、定班轮船期、定运输时间、定全程运价。同时,分别形成江西九江、江苏南京和安徽芜湖航运联盟,通过缩短多港挂靠时间、减少中转箱落配的措施,做到服务优化、功能优化,确保长江货源更快地衔接干线班轮,提高内河集装箱的时效性、计划性。

  3.升级内支线配套服务

  上海港集装箱业务紧贴市场需求,目前已形成外港、洋山、内贸三大片区。上海港为片区间的中转箱提供特色“穿梭巴士”服务,减缓上海市内公路运输压力。此外,上海港前置内支线集拼服务。比如,江苏太仓港和浙江独山港承接了内支线的上海港外贸箱中转业务,集并后再通过快航集中运抵上海港各片区。上海港对太仓、独山的快航优先安排靠泊作业,并积极推动船舶标准化建设,通过合理计划编排,降低船舶空仓率,提高上海港支线作业效率,确保内河集装箱与远洋航线对接。目前,“太申快航”已实现太仓港与上海港所有片区点对点全覆盖,这一业务对苏南、浙北地区集装箱“陆改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物流大通道建设,全面提升长江全流域中转效率。

  4.科技赋能集疏运体系

  上海港不断推进长江沿线集装箱码头运营体系的标准化,用科技手段为集疏运网络赋能。目前,上海港集装箱生产作业系统TOPS5.0已陆续在宜宾港等长江沿线港口使用,通过个性化、本地化的开发定制,实现了长江流域支线与上海港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开启了长江集装箱生产系统一体化进程,最终实现了长江区域货物全程物流的动态信息追踪。上海港积极推进长江集装箱设备交接单(EquipmentInterchangeReceipt,EIR)无纸化进程,已陆续在江西九江港、四川宜宾港建立“电子化平台”,将长江港口沿用数十年的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由纸质转为电子,不仅提高了物流信息化水平,也节约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此外,上海港与“蚂蚁金服”合作开发“退税宝”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借助长江信息平台和物流数据,为长江沿线贸易企业授信,帮助小微企业融资,将退税节点前移,直接降低客户资金成本,让信息和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于长江流域的贸易企业。

  相关知识推荐:论文图表多发表费用贵吗

  长江集疏运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上海港水水中转业务持续增长。上港集团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上海港2020年完成2245.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4%;水水中转比例高达51.6%,枢纽港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创新集疏运模式,助力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上海港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这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世界第一大港”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文章。长三角地区作为上海港直接经济腹地,内外贸发达,集装箱生成量非常巨大。上海港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优化长三角集疏运网络,提高服务水准,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赋能长三角航运枢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大力发展海铁联运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集疏运体系在保证高效通畅的同时,也必须要做到更绿色、更环保。海铁联运作为多式联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运量大、成本低、时效性强和污染少等优点在近几年备受关注[5]。上海港积极推动海铁联运发展,充分发挥上海芦潮港中心站的功能作用,推动长三角区域公路短距离运输向更环保、更经济的铁路、水路转移,以实际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2019年11月,上海港成立上海港海铁联运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海铁”)。上海海铁采用海铁班列客车化运营模式,与船运公司紧密合作,积极组织长三角区域货源,目前已定点开行5条固定海铁班列,连接苏州、常州、海安、湖州、长兴五个城市,形成固定循环班列、多点辐射对接的线路布局。2020年,上海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箱量为26.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0.08%,增幅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芦潮港站箱量超2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46.06%。此外,上海海铁立足客户需求,为长三角本土制造企业量身打造海铁定制班列,如长兴南站的海信品牌班列、常州站的马士基和长荣班列、无锡站小天鹅海铁班列以及淮北站英科医疗班列等,这些班列均已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深耕长三角经济腹地,上海海铁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其他先进港口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未来,上海海铁将继续补齐短板,发挥上海港龙头作用,拓宽业务覆盖面,推进中西部地区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海铁业务,发挥“铁+港+船”优势,增加班列密度,减轻母港压力,提高集装箱流转效率,不断升级上海港集疏运网络。

  2.创新运营ICT模式

  ICT是“InlandContainerTerminal”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指内陆集装箱码头。苏州是长三角中与上海联系较紧密的城市之一,每年为上海港运输超百万标准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长三角区域通往上海港各港区的公路已趋于饱和,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成本上升等痛点[6]。为客户排忧解难、保障腹地集疏运网络高效且经济一直是上海港服务的目标。立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上海港在苏州创新引入ICT模式,前置上海港服务,依托上海港航运资源集聚优势,构建“一站式+一键式”物流信息平台,解决社会痛点。在运作形式方面,客户可在ICT进行“提空送重”,集装箱进入ICT后等同于进入上海港,无需考虑其他中间环节。同时,上海港遵循“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公则公”运输模式,将ICT内的集装箱通过海铁联运、河海直达、集卡等多种方式运抵上海港。此外,ICT平台还实现了物流全程可视化,客户可通过手机端实时跟踪集装箱运输轨迹。家门口的“上海港”可以帮助客户省去90%的集卡运输里程,实现便捷、高效、环保的集疏运网络与上海港的紧密衔接。

  (三)开辟南联北融新航线,服务双循环大局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海港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部署的发展契机,主动联合南北沿海港口,开辟新航线。例如,2020年9月,上海港与唐山港合作推出唐山—上海航线;2021年3月,为进一步扩大南北业务联动效应,上海港联合唐山港、广州港将原有航线升级为唐山—上海—广州,并加强与航运公司的合作,在上海港提供更便捷的水水中转服务。这一贯穿南北的集疏运通道极大地丰富了客户的物流选择,构建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将沿海港口与长江沿岸港口紧密联系起来的全新物流通道,促进了沿海资源要素配置向中原城市延伸。该通道开辟后,长江流域的货物可以在上海港中转后到达广州和唐山,同时广州港和唐山港的货物亦可通过上海港便捷地进入长江三角洲,物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得益于新航线的开辟,上海港整个集疏运网络的覆盖范围继续扩大,港口辐射效应不断增强。上海港还将继续同其他沿海港口合作,推出新航线方案,进一步发挥沿海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为客户降低物流成本,服务于“大循环、双循环”格局,促进港航发展。

  三、对上海港集疏运体系发展的建议

  不断优化升级的集疏运网络对上海港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未来,上海港还可从以下三方面优化提升集疏运体系。第一,推动长江全流域港口航运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发展。长江枢纽型港口的信息化技术逐渐成熟,上海港应推动长江全流域信息化建设,统一数据标准,最终实现长江集疏运体系全程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效率。第二,持续优化上海港海铁布局。努力打通上海港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加大海铁基础设施投入,建立“港中有铁,线上有站,港铁无缝衔接”模式[7]。第三,大力推广ICT(苏州)模式。总结ICT(苏州)项目经验,推广腹地内陆港模式,将港口功能、服务前置,完善腹地集疏运模式。

  四、结语

  上海港将继续以建设世界一流航运枢纽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把上海港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的殷殷嘱托,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双循环战略机遇,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不断改进优化管理效率,继续建设高效、经济、绿色的物流大通道,以实现上海港的高质量发展。——论文作者:罗勇川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