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数字经济提升城市商业经济韧性机理及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8所属分类:经济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不确定的外部冲击使我国城市商业面临严峻挑战,但各方组织通过数字经济重构商业布局,提高商业经济韧性,缓解外部冲击对商业的冲击,为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文章从商业供求关系与商业结构两个维度解析数字经济提升商业经济韧性的理论机制,从商业

  摘 要:不确定的外部冲击使我国城市商业面临严峻挑战,但各方组织通过数字经济重构商业布局,提高商业经济韧性,缓解外部冲击对商业的冲击,为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文章从商业供求关系与商业结构两个维度解析数字经济提升商业经济韧性的理论机制,从商业供求链与商业融合视角出发采取措施,将数字经济作为对外部冲击的重要发力点,加快传统商业向数字化商业转型,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城市商业韧性。

数字经济提升城市商业经济韧性机理及路径研究

  关键词:数字经济;城市商业经济韧性;商业结构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目前,新冠疫情的暴发使我国城市商业面临严峻挑战,但数字经济能够通过重构商业布局,提高城市商业经济韧性。商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是城市经济良好健康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城市具备商业经济韧性往往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冲击的影响,使城市恢复或重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城市商业经济韧性的重要抓手,具有时间空间依赖性低等特点,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帮助城市提升商业经济韧性,抵御不确定的外部冲击,降低外部冲击的影响,并迅速恢复城市商业经济。

  韧性(resilience)亦称弹性或恢复力,是指各类主体遭受外部冲击时依靠自身适应性并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1-2] 国内外学者较常从经济韧性 [3]、演化韧性 [4]、生态韧性 [5] 等角度出发研究经济、生态在遭受冲击时主体系统通对内部联系结构进行适应重组,减轻冲击造成的反应,维持主体系统实现更新发展的能力。随着时代发展,韧性概念逐渐被运用到其他社会领域中,笔者从经济韧性的概念出发,借助演化韧性的思想,认为城市商业经济韧性是指,城市商业系统在遭遇不确定性因素干扰下仍然能够通过内部结构转型调整,驱动商业主体转向原路径或更优路径发展,有效维持商业平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城市商业经济韧性主要体现在商业销售额与客流量等相关商业数据上,当城市商业受到不确定的冲击时,商场销售额与客流量直接反映商业经济韧性。此前,新冠疫情的出现导致长沙市五一商圈的客流量集聚骤减,商场销售额也大幅度降低,而数字经济的出现为城市商业创造了新的创收点,线上商业开始活跃,这提升了城市商业经济韧性。在不确定性冲击下,商业主体选择转移甚至关闭,商业系统内部要素间联系度降低,原先资源开始释放 [6],商业经济韧性降到最低值,随着新商业模式出现,替代原先的旧模式,将资源再度聚集,赋予商业系统再创造的可能性,城市商业经济韧性得以提升。

  二、数字经济提升城市商业经济韧性的理论机制

  依据 Martin 的研究 [7],笔者认为城市经济韧性涵盖抵御冲击与适应恢复两个继起方面 [8-9]。一方面,抵抗能力主要指商业发展面对冲击时的抵抗程度,受供应关系、商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当商业发展面对不确定性的对冲事件时,需要从商业供求与结构方面增强主体抵抗力。另一方面,适应恢复力主要以各类商业主体通过商业结构、技术水平、政策、组织等调整以适应商业冲击。而数字经济则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在资源配置、渗透融合、组织协同等方面调整商业结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商业快速恢复的新业态。因此,数字经济可以通过灵活便捷的供应链关系与协调资源配置融合的方式,提升商业供求关系链与结构框架的韧性,具体包括为以下 4 个方面:

  (一)数字经济提升商业供求网络化的抵抗力

  从 Camagni[10] 对商业网络概念的界定看,协作与互补是城市商业供求网络化存在的内在动力。当拥有互补性的供应链时,商业主体就具备“互补网络”的节点韧性与连接韧性以适应恢复力;一旦出现外界干扰,商业网络间的互补协作性会及时响应,传递危险信号,产生放大效应;以互补与协作的形式抵御相应的冲击,进行调整。数字经济具有信息资源整合的特性,能够将商业体系间的业务进行关联,形成节点韧性与连接韧性。一方面,数字经济作为商贸流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促进商业上下游产业链基于相互信任的方式,形成多中心型、水平辐射型的立体商业关联网络。这主要源自数字经济具有基于信息基础的网络性、协调性、融合性的特征。在商业系统间,公民个人、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经济主体彼此间具有信息需求,数字经济通过网络化布局,融合多样化的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形式,改变信息收集、传播的方式,收集整理信息需求,将商业系统内的要素解构,协调对接交易主体达成交易。这种数字化方式在面对外界干扰中,能够增加商业主体间的关联黏度,加速信号传递,增强城市商业系统的运行效率与韧性。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作为社会行动者及其相互联系的新型连接形式,构成了商业系统内的资源型社会网络,能够在突发事件中为商业主体匹配信息、技术、人力、心理等多种支撑,构建恢复能力,增强商业系统的风险抵抗力。在城市商业系统间,商业主体间并不是完全连接的,存在结构空洞现象,Casson 认为在这些结构间断点之间若要实现新的连接,需要社会网络建立社会资源。[11] 数字经济恰恰能通过社会网络传递主体间的信息,建立直接与间接资源流动,弥补传统商业主体的断连,提升社会资本,形成连接韧性,具有抵御城市商业断连的能力。

  (二)数字经济提升商业供求网络化的恢复力

  网络系统能够预防、抵御、响应和适应外部急性冲击和慢性压力,并在此影响中得到恢复、转换的适应力。[12] 其中预防、抵御、响应是指协调系统主体结构应对不确定性采取的整体韧性策略,恢复与转换是通过整合经验与自我革新采取的韧性发展过程,并不能确保恢复成冲击前的状态。李卫江等 [13] 在总结过往产业网络灾害案例造成的经济损失经验后,认为在产业供应链中局部设施或节点损坏失效时,将会导致节点处的上下游供应通过前向与后向作用影响到整体系统。而数字经济作为连接局部设施实现网络化的关键,可以用于研究区域信息与货运的轴辐式网络(hub-spoke network)韧性问题[14],当局部节点受损时数字经济也将及时预防和响应,通过网络化的信息互通方式,转换与恢复商业系统的主体关系,防止局部扩散至更广泛的范围,促进商业经济适应与恢复,提高城市商业经济韧性。

  (三)数字经济提升商业结构多样化的抵抗力

  商业结构多样性被认为是商业主体系统应对冲击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商业结构韧性的能力,数字经济以多样化互联网技术为支点,融合商业主体,提升商业经济韧性。

  部分学者认为,多样化可以分散突发事件对于经济冲击的影响,当外界冲击发生时,多样化可以充当“冲击吸收器”,将冲击分散到不同的商业组织,应对冲击对特定产业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多样性从分散风险、抵御风险能力上增强韧性。一方面,Martin 和 Sunley 认为,商业结构多样性可以防止单一结构造成的商业限制,并降低危机对于商业经济的破坏力 [15];另一方面, Brown 和 Greenbaum 通过研究商业结构与经济韧性的关系认为,在遭受冲击后,商业多元化越高,韧性能力越强 [16]。数字经济融合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建立多样化的商业运行机制,提升了商业经济韧性。此外,Martin 认为,即使在多样化的商业结构中,商业结构应对冲击的表现也依赖于部门间的联系密切度。[7] 过度多样化将会造成各结构间缺乏联系,成为分散性商业体,不具有城市商业溢出外部性,不利于创新发展,导致商业主体难以发展壮大。而数字经济的信息交互能力较强,不仅可以加强各商业主体间的连续性,也可以形成网络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商业规模,增强其受到外部冲击时的单一联系源,提升商业经济韧性。

  (四)数字经济提升商业结构多样化的恢复力

  适应力是系统主体通过适度改变的方式维持现有发展路径的长期过程,而适应恢复力注重系统内自我结构的革新与路径创造,是表现主体的适应恢复力。当商业受到冲击时,由于具有技术积累优势,数字经济能够变革传统商业流通方式,实现商业规模效应,能够接受被冲击的商业资源,形成新的推动力,以抵御冲击。技术创新与积累就是一个主体不断引入新技术的过程,而数字经济正是传统商业下引进的新技术。罗默模型指出,一个主体的内生增长机理中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就是技术创新和积累。一方面,随着技术革命的演进,数字经济在新一轮信息技术中异军突起,成为技术创新与积累的产物,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商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不仅能够与传统商业模式融合,形成新的商贸流通方式,而且能够降低城市商业供应链贸易的成本,为商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恢复力,当前 B2C、B2B、C2C 等模式就是数字经济适应调整能力的表现。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与信息技术融合为商业提供了多样化的物流形式,促进商业遭受冲击时得以通过新业态的形式恢复发展。商贸流通物流转型向机器化运输式转变,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赋予的技术动能融合,智能储存、自动配送、信息跟踪等多样化方式不断更新,有效降低了商业流通成本,提升了商贸流通效率 [17],具有较强的多样化适应恢复力。

  三、数字经济提升城市商业经济韧性的路径

  面对不确定的外部冲击推动无接触式商业经济发展,恢复经济发展则尤为重要。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商业业态,可以实现人与人的无接触交易,对于我国商业经济恢复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数字经济提升城市商业经济韧性是学界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以数据为基础建立全渠道供应链

  在社会再生产系统中,数字经济的价值不仅在于增加商业模式与商业交易渠道,更体现在数字化驱动形成高适配的供给生产与需求变化的机制。在“双循环” 新格局背景下,重构城市商业的供应链,不仅能够降低供应链的流通成本,对供给侧的上游产业进行动能改造,实现转型升级,而且能广泛应用于城市商业产业链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商业体系库存积压、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的问题。当前,商务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数字商务建设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通知》指出,要“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与数字商务服务”,政府与企业都更加重视数字化技术推进商业供应链转型与数字化流通渠道建设,形成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全渠道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机制主要分为 3 个层面:第一,城市商业的主体企业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分析供应链的资源与潜能,以支撑商品供应链,驱动供应链的数字化革新;第二,城市商业主体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在对大量客户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系统与物流系统数字供应链的一体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精准定制,提供供求双向互动式体验,及时反馈供应链主体间的不同意见与信息,增强商业主体的韧性;第三,供应链两端都要以数字化商业的供求信息为方向,改善生产、物流、运营等商业服务流程,实现生产数据化、物流智能化、运营数字化,以便全渠道供求链可以及时决策、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供应链长尾的需求,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智慧升级和数字化运营的低成本、高效能。

  (二)以创新为核心建立 MCN 商业主体

  在供应链数字化运营过程中,数字经济形成了以技术与数据为驱动的思维方式,将用户体验与供求关系密切关联,实现商业资源供需共享,增强经济关联,完善供应链资源与服务,提升城市商业经济韧性。

  建立 MCN 矩阵商业主体。MCN 是 1 个核心的专业机构 +X 个自体机构,自主线上平台搭建基本完善后,以自身品牌 MCN 内容矩阵号的模式,入驻抖音、腾讯微视、新浪微博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寻求更大的流量池蓄积来源。这种商业模式能够加强商业主体的供求数字化关系,降低经济对于传统商业的依赖,面对重大冲击时能够实现供应链的组织管理、一体化及共享,使供应链的内容更加数字化、系统化,从而增强城市商业经济韧性。

  MCN 商业体系增强供应链灵活度、建立跨区域的弹性供应链以应对不确定的外部冲击。面对不确定的外部冲击,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分析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根据市场情况提升供应链的灵活度,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情况,减少企业库存,缩短产业流通链,提高商业交易效率。因此,面临不确定外部冲击时,需要加强应急供应链建设,实现技术的快速转移与供应链的灵活应对,缩小地区间供求不平衡。在数字经济时代,MCN 商业主体利用网络社交成为“网红经济”产业链的核心主体。面临不确定的外部冲击,MCN 商业体系的上下游产业链应紧密连接,提升产业链上下端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以 MCN 商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建设,形成数字产业生态圈,提升城市商业经济韧性。

  (三)以数字化为重点融合商业结构变化

  数字经济驱动的商业模式融合,本质上是由于数字经济引起了商业参与者的变化,以及商业链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商业经济线上线下融合尚不完全,商业结构尚未完善,数字经济主要存在于部分零售、餐饮行业,还未深入其他商业环境,加之研发创新的新业态还未融入商业经济结构。因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调整城市商业结构,进行实体经济变革的重要着力点。发展数字经济需要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信息技术为生产力,以数字化调整生产关系,加强数字经济在实体商业经济中的运用,优化商业结构,赋予传统商业动能。尽管我国数字经济已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数字经济领先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饱和度仍然较低。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 39.2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 38.6%,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差距依旧较大。因此,全面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应对不确定外部冲击的有效举措,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通过驱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商业融合,可以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借助数字经济改变消费者的商业需求习惯与需求理念,为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提供更广泛的需求主体,提升商业经济韧性,为今后应对不确定的外部冲击提供保障。

  相关期刊推荐:《http://www.qikansky.com/hao/pu/29652.html商讯》杂志本刊创刊于1983年,商讯以研究商业经济理论和实践探索,发展大流通、大商业,建设大市场,搞活商业经济和转换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提供专业的、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服务为宗旨。设有:前沿、资讯、案例分享、金融天地、金融证券、经验交流、企业管理、圆桌论坛、人力资源等栏目。

  融合商业结构变化主要通过以下 3 个渠道:第一,通过线上与线下获取用户,进而使用数据挖掘潜在用户,对销售与需求间的关联性进行数字化分析,以更好地把握消费对象的需求,做好社区商城服务,实现无接触配送,保障社区享受优质服务。第二,实体经销商采取在线采购、移动支付、标准化配送、供求动态监管、物流实时更新等数字化运营方式,有利于城市商业高效率运营。同时,在此过程中会衍生出无人零售、机器配送等模式,降低商业运营成本,增强商业经济韧性。第三,供应商集中进行质检后采购,根据消费需求选择相应的产品,并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完成销售。改革创新商业结构,具有多样化的商业模式,有利于增强城市商业主体应对冲击的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商业经济韧性是应对全球变化与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击扰动差异表现的重要特征,因其具有恢复经济活力、引导社会变化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城市商业经济韧性被视为持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维持商业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目前关于商业经济韧性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概念探索阶段,但其为解释商业经济系统在面对内外部冲击扰动时表现出的经济重组和适应性差异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值得深入研究。笔者总结商业经济韧性的概念内涵,认为数字经济提升商业经济韧性包含两个关键过程——危机抵抗期与适应恢复期,城市商业经济韧性会影响商业系统面对冲击扰动时的表现。同时,商业系统应对冲击的适应调整又会反向引起城市商业经济韧性的变化。从商业供求与结构两方面出发,笔者提出以数字经济创新商业供求链和融合商业结构变化,以适应城市不确定性冲击。

  第一,扩大消费对于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的作用。政府部门应根据外部冲击态势变化,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来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同时加速提振市场消费信心,释放新兴消费潜力。通过刺激消费,带动中小企业回笼资金,进而助力企业发展和经济复苏,提高商业经济韧性。

  第二,加快传统商业转型升级。深入分析消费者以绿色、健康、安全、便捷为导向的购物理念,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变化,将零售、旅游、住宿餐饮等传统商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数字化模式,提升传统商业效率,加速推进数字化与传统商业的融合。

  第三,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聚焦政策引领,顺应时代变化,升级商业模式,开展数字化转型,支持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建立新经济与新业态。

  第四,提升现代供应链发展水平。围绕“双循环” 新格局背景下的供应链发展要求,尤其是全球供应链重组,形成国内贸易规模化与国际贸易自由化,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健全商业供求体系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关节,提升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论文作者:唐红涛   李胜楠   谢 婷

  参考文献:

  [1] 孙久文,孙翔宇 .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 [J]. 经济地理,2017,37(10):1-9.

  [2] 彭荣熙,刘涛,曹广忠 .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及其产业结构解释 [J]. 地理研究,2021, 40(06):1732-1748.

  [3] 苏杭 . 经济韧性问题研究进展 [J]. 经济学动态,2015(08):144-151.

  [4] Pimm S L. The Complexity and Stability of Ecosystems[J].Nature,1984,307(5949):321-326.

  [5] Holling C S.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Economic,Ecological,and Social Systems[J].Ecosystems, 2001,4(05):390-405.

  [6] 李连刚,张平宇,谭俊涛,等 . 区域经济弹性视角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分析 [J]. 地理科学,2019, 39(01):116-124.

  [7] Martin R.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Narnia,2012,12(01): 1-32.

  [8] Kristina Nyström.Regional Resilience to Displacements[J].Regional Studies,2018,52(01):4-22.

  [9] Doran J,Fingleton B.US Metropolitan Area Resilience:Insights from Dynamic Spatial Panel Estimat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Economy and Space,2018,50(01):111-132.

  [10] Capello R.The City Network Paradigm: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2004,266(01):495-529.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