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14所属分类:经济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论文摘要: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上讲,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吸取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经
论文摘要: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上讲,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吸取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按企业数计算,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母体民营企业为2573家,占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64%.
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浙江省为例来说,该省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其平均投资规模不足30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民营企业在 1992年才开始对外投资,而且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相关对外政策出台,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下,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3月份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揭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即流量)为5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3%.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存量)448亿美元。这说明就总体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流量与存量分别占到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0.9%和0.55%.而按对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主体特点来看,其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稍有上升。2010年,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9年的43%降至35%,而有限责任公司及私营企业对外投资比重分别上升了8%和2%,分别占境内投资主体的30%和12%;股份有限公司占10%;股份合作企业占3%;集体企业占2%;外商投资企业占5%;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
2.投资行业趋于多样,但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最近几年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涉足的行业领域越发宽泛,比如在加工贸易生产、油气或矿产资源开发、设立研发机构、贸易和服务业、农牧渔业开发、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都有所涉足。但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领域还是偏重于贸易型境外企业。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中境外分销贸易及其它服务业和加工贸易生产,分别占总体的48.6%和38.7%.主要以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类和服装类为重点。同样,在2010年度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20强列表中也可见一斑。表中显示这些在海外投资的20强里面,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加工制造业,并且主要是立足国内,偏重于贸易加工。如万向集团开展对外投资的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扩大出口。
3.投资方式以合资企业为主,跨国并购在逐渐增多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机构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多种投资方式。当前,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探索新的跨国经营模式。在境外收购和设立研发机构、境外设立营销网络和产品设计、境外投资建厂、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但是总体上而言中国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核心竞争力还比较弱,风险抵御能力较差,主要采取合资经营方式。可喜的是近几年民营企业开始采取跨国收购方式对外投资。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对2010年中国500强企业调查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在选择“海外建厂”、“海外上市”、“独资”等进入方式的企业占其总数的比例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其总数的比例,而采取“跨国并购”方式的相对比例是13.85%,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9.05%.
(二)目前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虽然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显现,这此问题阻碍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将为民营企业更好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民营企业跨国化进程,增强民营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初始积累少,起步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民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原始积累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户雇工不超过十三、四人,注册资本不足百万元,在整体上,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许多民营企业产品落后,难以适应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多,特别是拥有自主著名品牌的更是凤毛麟角,象海尔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极为鲜见。许多民营企业从事帖牌等低级生产加工,更有甚者,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等手段获取利益。有的民营企业从事模仿别人技术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
这种状况造成的结果,首先是形不成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作为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包括了产权和(或)无形资产优势以及共同管理的优势。而其中应以前者更为基础。由于民营企业起步水平低,原始积累不足,创新能力差,无法形成产权和(或)无形资产优势,自然造成不具备或所有权优势不明显。
(二)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科学科学管理和健全的组织体制是企业培育和增强优势的内部保障,能使企业的投资更加有效。当前,无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民营企业自身还是其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均或多或少存有组织管理上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展及其效率。
由于作为主体的民营企业自身组织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体现在对外直接投资上,便是境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机制不健全。论文格式我国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与国际市场战略目标不相适应,除少数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建立了产品、职能、地区和综合组织机构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集团的组织管理机构尚处于类似部门等低级阶段。在组织机制上,公司制是国际跨国公司的主要组织管理制度,而民营企业投资的境外企业大多未真正实现这一制度,难以合理界定和保障责、权、利,难以建立起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这种情况,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并不可能己经真正形成自身优势。
(三)境外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狭窄,生产经营能力薄弱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不能形成规模,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失去了投资和竞争机会。
制约民营境外企业投资发展的另一个因素之一是资金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融资渠道狭窄,特别是境外融资能力差。这一问题,曾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许多民营企业具有的微弱优势大大减弱。
(四)复合型人才匮乏
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境外企业经营过程中,既要与形形色色的人员和部门打交道,又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因此,拥有通晓国际经济运行知识,懂技术,精经营管理,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企业将对生产经营尤其是生产工艺、技术设施、质量控制等非常熟悉的国内企业员工作为首选目标,但往往他们的外语水平有限,外经贸知识水平不高,又难以掌握当地的法律法规,无法堪当重任。人才匮乏严重地制约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及其境外企业的发展壮大。
(五)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由于东南亚、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生产力相对落后,我国的一些民营企业相比具有较大优势,许多民营企业将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但结果往往被发现区位优势并不存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政局不稳,由于政权更迭频繁而造成政策多变。这种政策的不连贯性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展,同时大大增加了投资风险。一些民营企业投资进入这些地区后,无法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有的境外企业被封,被国有化。例如,有民营企业反映在柬埔投资的最大风险就是政治风险,其领导人的变换对政策影响太大,因此在柬投资的企业在该国大选前均持观望态度,不轻易增加投资。已经或拟对朝鲜、伊拉克投资的也面临同样问题。
(六)信息制约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说同样不可或缺。但目前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造成信息不对称。
虽然当今各种传媒大量存在,互联网发达,但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而言,其获得信息的渠道仍然狭窄。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获取信息主要依赖政府等公共部门搭建的平台,以及亲自实地考察。但我国目前在为企业提供信息与技术援助上较落后,在机制上基本缺位。
由于信息的不充分,使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量存在,民营投资者对外投资区位及合资(合作)者的选择以及境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许多与此有关。信息问题事实上成为抑制民营企业发挥潜在优势,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与策略
为促进“走出去”工作的更好开展,温州市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温州市政府通过表彰等形式营造“走出去”的舆论氛围;通过组织交流活动、邀请商务部等领导、专家讲座、培训等活动构建信息平台;通过优质服务、简化审批手续等工作畅通企业“走出去”渠道。温州市政府还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走出去”.2007年、2008年温州市政府分别拨款30万、50万人民币专项资金用于“走出去”工作,2009年更达200万元人民币。这些为温州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温州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及温州市政府在该方面的工作实践,在整体上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经贸一体化思路为指导确立“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思想“走出去”与“引进来”是对外经贸不同的方面,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引进来”为了更好地“走出去”,“走出去”也有利于“引进来”.温州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结合要跳出境外投资贸易替代的传统框架。如温州奥康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通过合作,赢得了意大利著名制鞋商的信赖,从而引进了该品牌的先进的生产线,在温州建立了国际工业园,带动了“引进来”.同时,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互动中,进一步促进和扩大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政府工作中,温州外经贸局外经部门与外资部门挂勾,促进外经与外资的互动。政府给境外企业(机构)发聘书,以信息提供等拓宽引资渠道,也为更好地“走出去”搭建更多的平台。
(二)从自身实际出发,确立特色与优势
温州产业结构是轻工业较发达,生产上占有成本优势,市场空间拓展的需求迫切。因此温州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小规模为主,以营销为主要目的,在投资地域选择上也以能推销产品为标准,因而分布广。政府工作的指导思路是重点明确、特色鲜明,那就是从温州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开展以贸易性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工作,以境外商品城为主体,带动整个“走出去”工作的断发展,从而促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三)实现资源共享,促使要素整合
分析温州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原因,实现资源共享与要素整合是其提高效率降价成本的因素之一。比如,、温州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成立了诸多商会,结成整体,大大提高了竞争力,也为对外投资带来了诸多便利,比如相互间的境外融资,既可规避一些限制,亦提高了投资效率。在政府工作台中,温州注重培育中介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并促使企业对外投资行为更加规范。
(四)明确政府在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工作中的定位与作用在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审批要放宽,服务要提高,宏观监督管理要加强。目前政府审批手续还较繁锁,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奉行成本较高。在商务部颁布了企业境外投资核准事项规定后,温州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立即简化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申报材料与手续。这给政府工作又一个启示:在体制逐渐完善过程中,在认清政府定位与作用基础上,要提高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还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结束语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大发展,投资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境外投资主体伍不断壮大,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发展要求与产权清晰等自身特点,在江浙等地已经成为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但毕竟,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无论在规模和质量水整体上尚处于起始阶段,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困难,成为制约营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民营企业勃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分析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与难,研究解决方法与对策,对推动民营企业有效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温州民营企业为例,浙江省温州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处领先地位,民营企业对外直投资开展地较好。因此,本文研究浙江省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可以窥一而见全貌,有普通意义。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