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21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有关鲁迅小说中的介绍有什么方式呢,通过鲁迅小说的介绍我们认识到了些什么,又从中学到了什么。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我们也知道祥林嫂所生活的浙江鲁镇-----两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级思想在这里根深地固,从鲁四老爷为代表的上层封建主阶层到以柳妈为
有关鲁迅小说中的介绍有什么方式呢,通过鲁迅小说的介绍我们认识到了些什么,又从中学到了什么。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我们也知道祥林嫂所生活的浙江鲁镇-----两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级思想在这里根深地固,从鲁四老爷为代表的上层封建主阶层到以柳妈为代表的下层贫民阶层,以及鲁镇上及鲁镇外的所有人都用“从来都如此的”封建传统文化恪守着封建道德的底限,他们共同织就了这样一张无形的大网,不仅将他们视为不祥之物的“祥林嫂们”网络在内,甚至也将自己蚕食其中。
摘 要:对于童养媳的生存状态,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均采取了控诉立场,都揭露了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社会本质,前者偏重于封建制度对人心灵的摧残,后者用冷静的笔调展现了闭塞的呼兰河小城内人们的狭隘与愚昧,偏重于人们心灵的麻木及对小团圆媳妇肉体的折磨。而沈从文的《萧萧》,抱着一种积极、开明的态度,将文学理想通过对形象和社会环境的改造而实现,在山水间展现了湘西世界的人性美。
关键词:祥林嫂,萧萧,小团圆媳妇,生存状态,教学论文
题 记
在封建社会,乡村如果家中要个帮手时,家长为未成年的儿子讨个童养媳,于是每家都有童养媳。换言之,也就是交换儿女来教育,来学习参加生活工作。这些小女子年纪十二三岁,家中一切事情,体力所及都得参加。年纪到十五六岁,和就丈夫圆了亲,正式成为家中一员。除原有工作外,多了一样承宗接祖生男育女的义务。
——摘自沈从文《长河》
鲁迅、沈从文和萧红都是20世纪现代乡土文学的著名代表。这三位作家的创作道路及人生际遇都是非常独特和典型的,他们生活于同一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他们的作品风格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他们人生道路的同与异,在其作品中有着很好的呈现。本文将选择他们的三篇作品中的三个童养媳形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沈从文《萧萧》中的萧萧和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从他们在封建社会中童养媳不同的生存状态进行比较研究。
教学论文推荐:《基础教育论坛》,《基础教育论坛》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中华现代教育教学研究会与辽宁北方报刊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中国教育理论期刊协会会员刊物,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旨在推广教育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深入推动素质教育。
经比较发现,对于童养媳的生存状态,鲁迅的《祝福》以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笔触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在寄予无限同情的同时,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长篇小说,但五—七章的内容篇幅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由一个健康爱笑的女孩被悲惨折磨至死的,作者运用冷静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小团圆媳妇悲惨又短暂的童养媳的生存状态。只有沈从文的《萧萧》在轻描淡写中,让我们感到人性的回归,写出了一个童养媳理想化的生存状态。
一、从童养媳到再嫁再寡的祥林嫂
《祝福》是鲁迅描写农村劳动妇女命运的短篇小说。作品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描写了旧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两嫁两寡, 两到鲁镇打工, 最后沦为乞丐惨死鲁镇街头的悲剧。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首先考究的是祥林嫂究竟是不是童养媳?第一,在农村收留童养媳的现象比较普遍,原因就是大多无父无母或因其他经济原因而将女孩廉价的卖到农村去给他人做童养媳,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廉价的帮工。而祥林嫂婆婆就是卫家山人,那应该是偏远闭塞的农村。第二,童养媳的年龄一般都会比男方大。祥林在家排行老大,他下面还有个十多岁的小叔子,“我”初见祥林嫂时不过“二十六七岁”,祥林嫂又比祥林大十岁,那么祥林死时不过十六七岁的少年。第三,文中卫老婆子说,祥林嫂的婆婆是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她一定早在心里盘算好,要将祥林嫂卖个好价钱。可见,祥林嫂是童养媳出身。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 封建礼教要求妇女恪守“三从四德”-----“在家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女子被剥夺了人生自由, 没有独立性, 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在农村,童养媳的地位比一般女子地位还要低下!祥林嫂只是旧社会受苦受难童养媳群像的一个缩影。何况她初到鲁镇上的身份还是个寡妇。封建礼教对寡妇的迫害主要表现在“再嫁有罪”和“既嫁从夫”两个方面。首先来看“再嫁有罪”。祥林嫂两次在鲁镇出现时, 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的寡妇。第一次是初寡, 第二次是再嫁再寡。封建礼教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初寡”与“再嫁再寡”有着质的不同, “再嫁”是违反了“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的伦理道德, 是犯了弥天大罪。封建礼教的维护者———鲁四老爷从第一眼见到祥林嫂起, 就讨厌她是寡妇, 把她看成“克夫”的不祥之物,直到祥林嫂在鲁镇祝福中寂然死去之时, 鲁四老爷还要毫无人性地诅咒她是“孽种”。祥林嫂的再嫁, 不仅被站在封建统治者立场上的鲁四老爷认为有罪, 就是与祥林嫂处于同等地位的鲁镇的人们,这些封建文化的受害者也认为她有罪, 并因此鄙视她、嘲弄她。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柳妈, 她是同情祥林嫂的,但她认为祥林嫂的再嫁不仅生前“有罪”, 就是死后到阴司也“有罪”, 要受到锯刑。其次来看“既嫁从夫”。祥林嫂既已嫁人, 就得遵从夫权。这从祥林死后, 婆婆为给小儿子娶妻, 依仗夫权不仅可以抢走祥林嫂全部的打工钱, 而且可以随意把她绑走, 象牲口一样将她卖掉。这种非人性的待遇可见祥林嫂在婆家是怎样倍受欺凌!及贺老六病死, 阿毛被狼叼走后, 大伯可以随意霸占祥林嫂的房产, 将她赶出家门,这一切依仗的也是所谓的“夫权”。由此可见,封建礼教除了迂腐、荒谬, 缺少人性外,还具备“吃人”的本质。
祥林嫂是个善良憨厚、吃苦耐劳的农村劳动妇女,她集旧社会普通劳动妇女的一切优点。而且,祥林嫂的生存要求是很低的,文中写到:“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只要没有人欺凌她,能供给她吃喝,她便毫无保留地为雇主卖力。她在年轻时卖力的工作也能赢得雇主和周围人一点点儿的尊重。但在她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后,承载了太多的痛苦,这痛苦无处倾诉,倾诉又无门。在她积攒了一年多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呵斥彻底摧毁了祥林嫂“重新做人”的美好愿望,她恍然大悟,这个社会是容不得她这个“孽种”生存的。祥林嫂的悲剧是个社会悲剧。作为一个封建思想的中毒者,她的精神世界处于封建思想的掌控之中,没有独立精神,因为人永远都是社会的产物,她活在封建思想的黑暗统治之中,被这黑暗社会吞噬了。这是对封建礼教思想灭绝人性的无情揭露。于是,她带着“这个世界是否有灵魂?”这个疑虑在“祝福”声中离开人世。
二、从童养媳到初为人妇的萧萧
如果说祥林嫂是浙江地区乡镇宗法制社会中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的话,那么沈从文笔下的萧萧则是生活在民风较为纯朴的湘西宗族制社会中的童养媳中的特例。萧萧从小没有母亲,十二岁便做了童养媳,她过门时,她的丈夫才三岁,刚刚断奶,对她而言,结婚只是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该怎样劳作就怎样劳作,所不同的是圆房之后她得承载传宗接代的责任。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社会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即使是像萧萧这样身世可怜的童养媳,也处处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洒脱和浓浓的人情味儿。第一,与丈夫的关系充满着“姐弟”亲情味儿。“她每天应作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摘南瓜花或狗尾草戴到小丈夫头上,或者亲嘴,一面说,“弟弟,哪,再来。”在那肮脏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孩子于是便笑了。”他们相处得非常和谐,而且“丈夫”越来越依恋着她。第二,与婆婆的关系不怎么紧张。文中虽然提到“婆婆生来像一把剪刀,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读者并没有感受到萧萧因此受到毒打或虐待。只是偶尔被骂。第三,与祖父的关系。文中还多次提到祖父及其家人与萧萧宽松亲切的对话,他们经常在夏夜的树下开玩笑,祖父叫她“女学生”,那时的萧萧俨然就是这个祖父眼中这个家庭中不可离弃的一个小女孩。第四,和异性的关系。封建礼教中特别忌讳“男女之大防”,就是男女授受不亲。而在湘西世界中,萧萧和家里的帮工可以随便说话,甚至唱情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异性之间的关系是比较自由的,让人感到人性的洒脱自由。第五,人们对待萧萧那件丑事的态度。处于青春期的萧萧因为年青人花狗的引诱而怀孕,虽然族人也曾提到要“沉潭”或“发卖”,但终归“不忍”,我想这是因为平常人家并不读子曰诗云一类的书,所以寻常人家惩处力度不那么严苛。又因萧萧足月产下男孩,“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萧萧反而名正言顺的在男方住了下来。当萧萧圆房之后又一年产下男孩时,她的第一个孩子就已经是个不可或缺的劳动力了。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啊!在湘西世界里,所谓的“面子”让位于人的生存本能了。当萧萧成为婆婆后,又把一个新的“萧萧”迎娶进门。湘西人并没有将“败坏风俗”的萧萧绳之以法,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因为湘西世界远离喧嚣的城市文明,民风淳厚,没有遇受多少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人们按照先辈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虽然萧萧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但萧萧们沿袭着旧的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地在这片土地上过着先辈们过的日子,这种生存状态是否是进步的呢?这留给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
三、小团圆媳妇的悲凉日子
做了错事的萧萧在湘西继续过着平静的日子,可是从未做错事的同样是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却被东北的婆婆和好心的邻居们活活折磨而死。这不无让人感到由衷的“悲凉”!
小团圆媳妇初到胡家时,脸是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就因为“太大方了,长得不像个团圆媳妇”,“不害羞,一天吃三碗饭,”这一系列不成借口的借口,婆婆就打起团圆媳妇来,而且因为团圆媳妇在挨打时,又反抗,又说要“回家”,婆婆便变本加厉。因为“走路像风”,她婆婆就用烙铁烙脚心。当把小团圆媳妇折磨得身心交瘁时,带有东北民俗特色的“跳大神”上场了,骗子在这里受到礼遇,邻人的一个个毫无科学根据的偏方,云游真人滑稽可笑的“抽贴儿”,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团圆媳妇成为了他们的试验品。对于“跳大神”治病的过程描写的非常详细,从第五章到第七章写“跳大神”就有四次之多,而且每次都变换花样。第一次简要介绍了大神和二神的出场,提到了东北方言“小花”、“胡仙”、“出马”,说“大神差不多跳了一个冬天”;第二次是“请了不少的二神”;第三次写跳大神跳得花样翻新,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洗澡,是用开水,而且洗了三次。这次写得最详细,写出了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怎样伙同大神演出的一场荒唐剧。小团圆媳妇就死在这洗澡事件中。第四次大神不给她治了,而是“让她非出马当跳大神不可”,婆婆给团圆媳妇扎了个纸人,所谓“烧替身”。中间还穿插着“热心”的邻居为救团圆媳妇送来的偏方,以及江湖骗子云游真人的“抽贴儿”。这都说明封建社会下层贫民的愚昧无知和对生命的淡漠,在东北这恶劣的环境中生命如同草芥:“生、死、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了就长大了,长不大也就算了”。女人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卑下,但女人在东北的命运会更为悲惨。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的缘故,祥林嫂承受了更多的来自于精神层面上的压抑和摧残,而小团圆媳妇连保护自己身体的这点做人的基本权利都不曾存在过,她忍受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肉体的伤痛,肉体无法保障,何谈精神世界?“于是一些善心的人,是没有不可怜这小女孩子的。”就是这种“善心”害死了活生生的小团圆媳妇。“她的眼睛总是含着泪水”,她此时的心情一定是绝望的,虽然她也想生,但她清楚地知道没有人会真正帮到她。最后那幕——当众用滚热的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的场景让人终生难忘:
“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
“ 若是有气,她自己就会活转来的。若是断了气,那就赶快施救,不然,怕她真的死了。”
最后的折磨终于告一段落,读到这时,我也替她深深叹了口气,活着似乎就是为了忍受这种生的折磨。人的生命何其悲凉?
祥林嫂和小团圆媳妇之死要归咎于那吃人的封建社会。而生活于充满着人性美的湘西世界的萧萧应该感到庆幸。当正值青春期的萧萧受到引诱又被抛弃时,她虽然想到了死,但却不忍离开这美好的人世。当事情暴露,无处遁逃时,“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周围的人也是不能容忍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最终选择了淡忘过去,萧萧的生活复归平静。在这里,没有麻木不仁的看客,没有封建等级制度的层层盘剥,也没有封建礼教的思想毒害,有的是青山绿水,有的是风土人情。
虽然这三篇小说都反映出了童养媳的生命历程,但作品的风格和叙述的角度却不同。沈从文实践着“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并不是无视童养媳生存状态的弊端,而是希冀人性的尊严、人格的独立,因而在他笔下对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境遇进行了理想性描划。《萧萧》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采用圆环式封闭情节结构模式,运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写了山村童养媳萧萧的人生经历,由于“偷情”生下的是一个胖儿子,她终于没被夫家卖出或沉潭;10 年后抱着新生儿看自己的私生子娶大龄媳妇时,随着又一个新的“萧萧”出场,虽然最终似乎是大团圆的结局,然而不合理的童养媳制度的延续却成为了下一个悲剧的开始——什么时候人们才能够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真正的文明能够在湘西世界扎根吗?文中多次提到“女学生,虽然萧萧想了解关于“女学生”的一切,但“女学生”对萧萧来讲是多么遥远的一件事!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波及到偏远的湘西世界,萧萧们也不可能冲破自己的认知水平,挣脱自己做童养媳的命运的。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受到启蒙主义思想的新兴知识分子,归乡后,在祝福前夜,遇到变成乞丐的祥林嫂后,向他提出“人死后有无魂灵”的问题后,倒叙与插叙组织成祥林嫂的生活片断。在《祝福》里鲁迅并没有正面描写祥林嫂两次失去丈夫和儿子遭狼的惨痛情景, 只是轻描淡写地点到祥林嫂经济上所受的不公平, 把笔墨集中于祥林嫂这一善良刚强劳动妇女的心灵描写方面, 尤其是抓住眼睛变化( 顺着眼——直着眼——瞪着眼) 的特征, 巧妙运用对比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她受到的一次比一次更为沉重的精神打击。另外作品还两次描写亡夫失子之后祥林嫂痛苦追忆阿毛遭狼的情节。这种几乎一字不差的追忆,更能反映她遭受打击后的欲哭无泪、感情麻木,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思索。最后向“我“对于“世上有无魂灵”的追问,这意味着祥林嫂对已存在的封建思想毒害开始持一种怀疑态度了,她并不是一个心灵完全麻木的奴隶,而是一个有知觉的人,她的死就是对封建传统礼教最有力的控诉和无声的反抗。
《呼兰河传》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颠峰,这部诗化小说充分体现出东北农村的自然风光、北国田园的村野风情,意境自然、疏淡,她对严寒的北国冬天的描写独特之处。作品一开头就为我们展现出一派北国严冬大地强烈、粗犷的乡味儿,字里行间饱含着萧红对东北大地的深切体验。在小团圆媳妇的故事里, 混合运用了成人和儿童两种叙事角度。这个成人视角是超故事的叙事者,而儿童视角在故事内起作用女童叙事者是惟一与众不同的观众。如团圆媳妇刚来时,我便按捺不住好奇心,连饭都没好好吃就吵着让爷爷带“我”去看小团圆媳妇,看到她时,我觉得她不是团圆媳妇,而是个小姑娘。女童的视角让洗澡的肇事者成为读者观看的中心,配合括号内的扩展型故事,小团圆媳妇婆家人的心理仿佛被投影到一个巨型的屏幕,产生令人震撼的效果。小团圆媳妇是按照顺序的方式写了小团圆媳妇来到胡家所经受的种种折磨。中间穿插了婆婆的个性化语言和心理描写。有的是“我和爷爷”亲眼所见,有的是婆婆亲口所述,如“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那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如果说萧萧是盛开在湘西世界阮河岸边上的一棵自由烂漫的野雏菊的话,那么祥林嫂则是生长于浙江鲁镇上在高墙大院外盛开的一株腊梅,而小团圆媳妇就更像是生长在东北黑土地上的一棵瑟瑟发抖的小白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