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五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8-01-12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理论结合实践,坚持学校教育、家庭培育、社会关怀三者相结合,做到言传身教、新媒体教育相结合。做到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科学全方位教育相结合,做到自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理论结合实践,坚持学校教育、家庭培育、社会关怀三者相结合,做到言传身教、新媒体教育相结合。做到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科学全方位教育相结合,做到自律、他律以文载道相融合。只有利用以上“五位一体”方式方法的多元融合,才能使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推动当代大学生责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五位一体”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作为德育内容之一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五位一体”相融合的策略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优化,以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当代大学生责任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理论、实践、机制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责任教育,回归社会实践,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责任教育长效机制

  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理论是先导,实践是必由途径选择,机制是保障。丰富的理论推动实践的开展,但“绝知此须躬行”,实践作用不可忽视,提供保障功能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不可或缺。通过过三者的有机结合,推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践的有效展开。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责任教育

  “有效整合和引领人们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大力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高校教育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教育各战线、各方面的优势,把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责任观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推动全员育人工作机制的形成,逐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培育当代大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原则[3],明确责任意识的发展方向。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责任观教育的加强,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达到内心认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积极践履的积极转向,促进当代大学生群体自觉的道德与习惯养成,实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责任行为的积极践行,促进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责任观的入耳、入脑、入心,真信、真懂、真用良好局面的形成。

  2.回归社会实践

  “道德实践是道德意志的‘磨刀石’”[4],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有效推动了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内化、认同。回归社会实践要做好几点:

  其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日常行为,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突出实践教育,科学规划实践各环节,鼓励、引导当代大学生投入到各种日常活动中去磨练,做好点滴小事。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促进日常生活中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形成。

  其二,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宽社会实践领域。要積极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群众与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等多样活动,增进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通过实践实现大学生群体情操的陶冶,锻炼思维,实现认知、判断与行为能力的提升。

  其三,构建规范化、科学化、长远化的社会制度机制。社会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学校除了完善宣传教育工作外还需建立与完善管理、目标、激励、考核评价等机制。通过合理机制的构建,确保每位当代大学生都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引导当代大学生躬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机制的保障下实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提升。

  3.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责任教育长效机制

  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要实现思想教育、实践养成、长效机制的保障等方面的协同优化。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责任教育长效机制,才能使责任观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精神追求,并能外化为具体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责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做好几点:

  其一,促进协同联动机制的形成。协同论主张,在同一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而又相互合作、作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将多种因素考量在内,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合力的形成。

  其二,建立榜样示范机制。列宁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要以先进榜样人物激励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培育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其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责任情感认同机制。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理论解读与长期的文化渗透,让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使“三个倡导”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并用以指导大学生群体的责任践行。

  此外,还可以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责任教育宣传机制、利益维护和激励约束在内的动力机制、责任保障机制[5]等,通过机制的完善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保障。

  二、学校教育、家庭培育、社会关怀相结合——突出学校教育,优化家庭培育,重视社会关怀

  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必须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模式,在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家庭培育作用,融入社会关怀,实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空间教育最优化。

  1.突出学校教育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我国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要做好三点:

  其一,完善课程设置。思想理论教育各门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课程教学的目的、大纲、内容、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融入责任教育,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适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其二,强化“三进”工作。推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植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提高当代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复杂多样的社会意识现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责任观念推动当代大学生灵魂的塑造。

  其三,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发挥着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作用[6],根据当代大学生专业的特点,大学教师应积极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通过科学引导,合理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案例剖析,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摒弃单向度的盲目灌输。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的专业思想理论课教师队伍,并推动他们在具体教学动态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我,真正做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指导者”与“引路人”。

  2.优化家庭培育

  家庭细胞单元是当代大学生筑梦芳华的起点与港湾,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有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在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家庭培育环境,需要做好几点:其一,抓好家长教育工作。家长是孩子德育教育的第一个德育教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其二,注重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转化。积极推动传统家风家教资源的整理与现代转化。其三,树立家庭模范。通过开展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树立各类特色家庭典型,以城乡文明建设为契机带动家风建设,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家庭的宣传交流,引起当代大学生家庭的共鸣,形成家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3.重视社会关怀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结合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发展四个维度的重点关怀,即生命关怀、尊严关怀、价值关怀、发展关怀。社会关怀的融入需要做好几点:

  其一,突出生命关怀。社会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安全、成长、职业、死亡等的教育,帮助与引导其处理各种关系,促进当代大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为社会责任感的学习与践行打下基础。

  其二,注重尊严关怀。当代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社会背景、先天遗传等多种因素组合的不同,致使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践行过程中呈现种种差异。只有尊重不同大学生主体的尊严,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

  其三,把握价值关怀。当代大学生的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价值,在具体的知、情、意、信、行等因素的动态变化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与扩散,为社会责任感的践行提供指导。

  其四,提升发展关怀。结合当代大学生具体特点,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有利因素的形成与发展。

  三、言传、身教、新媒体教育相结合——注重言传,突出身教,开拓新媒体教育平台

  注重言传、突出身教、优化开拓新媒体教育平台,构建言传、身教、新媒体教育等教育形式的有机统一,不断优化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方法,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效性的提升。

  1.注重言传

  言传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相关德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获得是责任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前提。学校教师、德育工作人员、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等不同形式的德育工作者要注重以语言等形式清晰传递、透彻解析、明朗讲解,帮助当代大学生接触、理解、认同、内化、指导践行。言传是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有效传递,实现知识传递与教育的双赢。在言传过程中,要发挥社会责任理论的魅力,尽可能的拔高理论教育的深度与厚度,要采取以理服人,实现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理论的信服,达到内心的认同,从而达到社会责任教育的目的。

  2.突出身教

  身教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键。在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过程中,要通过切实行动引导、感化、教育身边的人,优化社会教育大环境,实现当代大学生责任自觉。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社会主义责任意识的宣传与践行,发挥社会正面的导向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养成环境。

  3.开拓新媒体教育平台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开辟新阵地。当代大学生是新兴媒体的追随者与使用者,“数字化生存”是对新媒体融入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真实写照。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中,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的空间,牢固树立主阵地意识,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把主流意识形态融入网站、手机、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中,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平台,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正面思想引导,创新思想文化教育模式,通过开设网上党校、设立理论论坛等网络文化服务专栏,建立班级交流互动空间等,拓展社会责任感培养阵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教育、引导、监督、监管,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新媒体阵地绿色发展。

  四、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全方位教育相结合——重视显性教育、突出隐性教育、坚持科学全方位教育

  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模式是显性教育模式與隐性教育模式[7],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显隐结合。作为系统培育工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需以整体的视角,推动全方位责任教育的开展。

  1.重视显性教育

  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显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各类教育主体在公共教育场合,以明确的教育内容与目标对作为教育客体的当代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传递知识,以各种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明确组织性与计划性的显性教育具有目标明确且外显、教育形式公开与强制化、教育主客体固定化与单向度化、教育内容整体化与系统化、教育实践直接化与快捷化的特点与优势。

  显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显性教育具有强制性,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增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趣味性,提升培育手段的多样化,增强显性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愉悦性。

  2.突出隐性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同时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责任教育等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隐性教育就是指按照预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计划,将教育内容渗透到环境、文化、管理、服务等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与影响。

  由于隐性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非强制性、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和教育持久性的特点,隐性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隐性教育通过环境、文化、制度等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責任感的培养产生影响,相对于显性教育来说缺少强制与灌输环节,只能通过引导、渲染和熏陶的方式进行”[8]。

  然而,随着大学生所处时代的变化,当代大学生隐性教育的方式与载体也发生着变化,新形式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隐性教育需要做到:一是将社会责任感教育与校园环境、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校园责任文化氛围;其二,将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通过师德建设、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价值取向。其三,要将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学生班级、宿舍等生活与学习的小环境结合起来,营造氛围,通过责任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提升。

  3.坚持科学全方位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的视角进行全面考量。科学合理的培育,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关键。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全方位教育需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注重整体优化。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包涵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成长成才的态度,包括自己的职业规划、生命价值观等内容,也包括对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人类社会所持的态度与行为践履。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整体思维进行优化,既要树立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自觉承担国家与人类社会的责任,履行义务。其二,旨在系统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把各因素纳入考量的范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敢培养效果的最大化。其三,突显协同推进。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感的某一个或几个维度做的好不能就说其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只有实现对自己与对他人、国家、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协同推进,才能说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要突显出培养各维度的协同推进。

  五、自律、他律、以文载道相结合——坚持自律,注重他律,以文载道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在弘扬社会主旋律视野下当代大学生道德提升的需要。道德的优化需要自我约束、借助外部力量监督,更需要突出道德文化的渲染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文化底蕴。

  1.坚持自律

  加强责任主体的自律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键。在儒家文化中,道德自律,即慎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方式,提倡个体道德自律的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与精神境界,最终实现天下大治、社会和谐。正如《学记》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者否矣,其所厚着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9],儒家认为,尽管慎独是一种要求很高的道德境界,但只要运用正确的引导方法,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君子的境界。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严于律己,以君子之气提升个人品行,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求当代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确保社会责任感健康向上的发展方向。当代大学生在自律动态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理性自律,以良好责任素质推动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要将权利意识的彰显与公共理性有机统一起来,推动良性的社会责任践行活动的开展。

  2.注重他律

  自律与他律是密不可分的,注重他律作用可以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在缺乏外界监督、约束,仅靠自我道德自律的情况下,部分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独善其身”的现象,不能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义务。科学合理的他律措施应结合具体情况适时提出,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观念、思想、心灵世界的工作,他律的提出要符合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发展规律,在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尊重当代大学生主体的基础上,督促落实,统筹协调,完善参与、保障、检查、监督与考评机制。通过采取学校引导、制度约束、教师教育、德育工作人员定期指导、师生互动、网络教育、制定合理“奖励先进,鞭策落后”的奖惩制度、同辈群体互评等多样化的他律措施,防止当代大学生松懈、堕落的负面情绪,甚至是消极腐化的现象产生。鞭策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当代大学生群体整体责任意识的提升与社会风尚的优化。

  3.以文载道

  “文化有明辨是非、舆论导向、社会教化和精神延续的功能,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教育、引领和激励作用”[10]。随着多元文化的产生、多样文化的碰撞,与之相对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影响着大学生主体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积极汲取国外优秀文化营养,以批判的眼光进行继承与创新,到达“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增进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文化底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文化与社会思潮,最大程度的引导当代大学生把个人价值追求转化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正本清源,引领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方向,弘扬社会主体精神,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润物细无声”地熏陶和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格养成,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上宏观把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五位一体”等策略多元融合的方法,形成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强大合力,激励当代大学生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大学生良好责任风范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廖小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逻辑起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1.

  [3]刘顺厚.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于多元文化的视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210.

  [4]鲁芳.培育道德精神:大学道德之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26.

  [5]李建华,夏建文.立德树人之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3-47.

  [6]李伟,王汝秀,杨芳.承载与失落:高校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8.

  [7]姚素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58.

  [8]姚念龙.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及其形成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20.

  [9]郭兰芳.大学浅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

  [10]李苑静,林伯海.习近平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82.

  推荐阅读:大学生发表毕业论文需要多少版面费

  大学生发表毕业论文需要多少版面费?这个不是一个数字就能说清的事,要根据发表在什么刊物上,文章篇幅的长短等情况来具体确定。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