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何提升

发布时间:2018-07-06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在下面这篇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从多角度提出了工商管理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这类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从而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工商管理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

  在下面这篇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从多角度提出了工商管理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这类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从而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工商管理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

工商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呈现上升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始终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很多方面仍然有不足之处,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创业的比例率过于低下,第二是创新和发展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通过我国相关专业人士的研究表明,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下,始终表明在10年以前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其创业比例在1.5%,从2011年开始,上升到1.6%,2012届则上升到2.0%;对于第二点,根据大学生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相关数据表明平均大学生的就业率在相对低的水平线上,并且其平均分并没有在60以上,通过这些数据表明,在提升大学生就业机率的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首要目的,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社会主义的需求,更是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建设型国家的发展。

  由国内的学者表明,无论出于哪种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都应该以人为本,脱离人们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策略是不成方圆的,更是没有意义的,相关学者在进行研究后不难总结出,凡是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的大学生,都更善于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并且有学生对如何培养社交能力和创业兴趣这一问题进行思索与探讨,其发现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和创新型的人才只有抓住自己擅长的专业和特长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有所提升,并且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求

  对管理类的大学生而言,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这篇文章就主要针对能力模块进行分析[1]。

  (一)创新能力要求领导人对我国劳动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蓝图的描绘,其指出,要不断在提高原始创新发展能力中对消化再吸收的能力有一个了解,同时更应该注重协同与创新精神。大学生作为新兴的希望与力量,应该注重协同能力与合作精神。众所周知,大学生作为最具有潜力的群体组成部分,在提升大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增强其民族意识,这是一个重要举措。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

  (二)创业能力要求初有了想要创业的想法时,其创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够成功,在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创业能力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转变大学生的观念,并且不断提升创业率,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必备条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其创业能力主要包括识别机遇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领导决策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管理经营模式的能力。

  所谓机会的识别能力,指的是洞察能力、学习熟知能力、知识解答能力和社交探索能力;所谓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阅读理解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独立思索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自我组织与分解划分能力、自我评价分析与监督能力、灵活运用与知识解决能力、领导决策能力需要的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总揽全局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科学决策时候的武断力、关于经营管理能力,其中包括市场的预测能力与防御胁迫能力、开拓创新的实践能力等,无论出于何种角度,这些能力总揽涵盖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总和要求[2]。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迄今为止,我国相对一部分高校对于工商管理这一专业的学生重视程度很高,直接导致需求与现状不符合或者发展不同步的现象,相关研究表明相关专业的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工商人才的需要,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课程的相关内容无法与课本教材要求相匹配,其涉及到的课程涵盖面积过于窄,只是局限于相关专业知识,但是要想让这些专业的学生立足社会,仅仅学习这些是不够的,无论是从拓展性上,还是从创新思维的角度上,都会直接导致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其二,教材题材过于老套,借鉴价值有限,不能随时根据社会需要来更新换代,直接导致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掌控新知识的速度,导致综合素质欠佳;其三,相对而言,一些实践课程比例相当低,只是与专业有相关性的选择课程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的。不合理的课程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有完善且全面的知识体系,从而无法高效率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直接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3]。

  (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在职教师一般都是通过专业的培养和多年教学的经验,来制定相对完善且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策略,虽然就职高校的教师拥有雄厚的理论知识,但这未必意味着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实际拥有的知识储备量很难满足实际情况当中的需要,更是在质量上没有一个很好的保障。因为缺乏技术相对高的教师,无法保证教师的强化技能和实践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根据我国长沙市的10所知名高校统计,在这些高校当中有很大一部分这个专业的学生表明,没有达到教学证级别的教师占总教师的百分之60,由此可见,在高校聘请老师的过程中,还是需要重视教师的资质是否达到相应的水准,对于怎样增强和提高教师师资,作为提升整体水平和质量的首要因素应该引起校方和教师的关注。

  (三)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众所周知,在大学里培养的能力不仅关乎整个人对未来的看法,还会直接影响其未来形成怎样的价值观,企业在对学生安排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不能制约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不当、生产方式及其背景不合理等情况,导致大学生在初次踏入社会之后处于迷茫的状态,这种工作滞后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部分企业并非是出于培养人才的心理,不愿意让大学生到自己的公司进行实习,更不愿意提供良好的平台给创业初期的大学生,有的是因为能力不足,有的则是因为没有足够资金给大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见习岗位。很大原因在于高校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无法达成协议,导致与创业相关的教育真正意义上脱离了社会需求和发展初衷,导致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过程变成了毫无借鉴意义的噱头,从而难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构建“课程群”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市场的需求,并且根据创新创业类型人才来制定一个合适的计划与模式,通过其自身办学的资质来进行定夺,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选择不一样的知识模块和不一致的知识单元组合,以这种边反思边教学的方法来提供一种迎合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新课程群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利用一种有效的课程管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来不断规划其标准的执行能力,从而来实时监控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4]。

  在进行“课程群”划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构建相应的体系,通过实现基础知识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来完善和优化设置,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兼并的教学模式,用这种整体模式来达成共识,产生不同的宏观效果,从而创建出一个不一样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通过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群”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其中包括的四种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占百分之30到百分之60)、专业课程(占百分之20到百分之30)、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占百分之15到百分之20)、拓展课程(占百分之5到百分之10),这四个不同的课程群都有不同的偏重专业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专业课权威性。

  (二)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师资建设所谓“双师型”导师,指的是其不仅能够顺应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还能够培养这个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这也说明了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人才才是关键。将这种导师与传统的教师队伍相比较的话,不难发现,“双师型”对于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时的真正意义所在。从教学目的看,传统师资不具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全能型人才机制,从教学模式看,传统的师资队伍更注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太多的实践教学;从能力素养来看,传统的师资队伍更具备教学能力,但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衡量标准来看,传统型的师资不及现代性的更具有权威性。

  由此可见,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够有利于全面提升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这种强有力的导师团队不难看出,邀请企业工程技术骨干进入我校来交流合作,能够引进业界的新技术,来补充传统师资力量不足之处。通过组建这种合理的导师级别队伍,邀请许多不同企业来的技术骨干,其交流的过程实则就是弥补不足的过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学源结构,就应该满足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交流导师的经验来不断指导专业导师的不足之处,使教育工作更好地进行。

  (三)实行“产学研”模式,加大校企的合作力度“产学研”是一种将高校与科研院所相互融合的互补性能的资源,如何使这种资源不浪费,并且得到充足的利用,给当下这种教育模式带来益处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知识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形成一种完善且良好的新型教育模式。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结合进来,不难发现,这篇文章主要将主题内容涉及到以下几种模式:

  1.校内产学研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高校利用校内的资源来创办的经营实体,主要是讲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融为一体。

  2.校企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使高校与企业共同创建,从而共同管理校内生产型的实训基地,从而不断完善和改善校内实训的基地条件。

  3.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是通过将高校和出资方联合起来,制定一个多向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需要高额资金的教育模式启动初期,因为高校在初期发展阶段,无论是计划前景,还是资金流转上,都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规模策略,这种联合的方式就是通往多向合作的重要途径[5]。

  4.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是中介人通过信息采集和信息传播来不断协调分期,从而促进各方合作的有效性。这种合作模式通过采集信息的方式来弥补传统师资的不足,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业精神的发展和延展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在对工商管理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并且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与特点,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作为重要的途径,来加强师资力量。通过加大校方与企业的合作,来实现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总体来说,学校与企业之间是不断在进行优势互补的,不断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来有效将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有效的协助系统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将“产学研”模式运用其中,是提高人才的有效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宫清莲.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经贸类高校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79-81

  [2]李福生,韩东,孟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6(2):127-128

  [3]许莹.大学生创业胜任素质模型实证研究——以江苏地区高校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5(1):91-95.

  [4]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22.

  [5]李钟林,文华.关于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2015(4):133-138.

  相关阅读:《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杂志不是核心,杂志于1992年创刊,是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理论刊物。虽说不是核心期刊但是是不错的经济类的国家级期刊。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