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基于中国知网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三十年教育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29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为了解我国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状况和发展思路,为今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研究发展提供参考和新思路,文章对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研论文进行梳理,对论文的研究层次、主题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理清脉络,

  摘要:为了解我国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状况和发展思路,为今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研究发展提供参考和新思路,文章对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研论文进行梳理,对论文的研究层次、主题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理清脉络,力求为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研究及教学工作提供启示,为我国旅游和酒店管理行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中国知网,酒店管理,发展研究

  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旅游及接待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遽增大。根据迈点网发布的《2017年中国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白皮书——酒店业篇》显示,仅在2017年1-9月,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四城发布酒店专业人才的职位需求量累计超过6.4万次,杭州、三亚、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青岛、天津、东莞、重庆和厦门等大中型城市对于专业人才的职位需求也超过了5.7万[1]。

  作者根据酒店管理本科层次专业代码120902和专科层次专业代码640105在“阳光高考”网站(教育部高校招生指定平台)上查找开设院校后,经整理合并,获得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877所高校设置了酒店管理专业[2],每年为我国的旅游服务产业提供数以万计后备人力资源。

  为了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学者和专业教师们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研究,力图探索符合高校具体条件并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为了解我国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状况和发展思路,为今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研究发展提供参考和新思路,论文对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研论文进行梳理,对论文的研究层次、主题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理清脉络,力求为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研究及教学工作提供启示,为我国旅游和酒店管理行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专门人才。

  一、研究方法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教研论文为基础,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主题进行查找,再经过多次筛选,获得CNKI自收录至今的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研究、改革的论文近4000篇;其后再经数轮筛选,获得符合论文研究要求的论文3810篇。这些论文的发表时间从1987年至2017年,跨越30年;论文来自期刊、教育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国内会议、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等数据库。为了便于比较、筛选,笔者使用Excel及其他方法对目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获得的统计结果中笔者发现,三十年来,我国的学者和教师们对于高等教育中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研究、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教改等内容,都随着时代变化和对外交流的增加,悄然发生着变化。

图1

  二、研究结果

  (一)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研究成果丰富,应用型本科层级的教学研究方兴未艾

  自2002年至2017年,教育工作者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及改革、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累计发表相关论文1916篇。学者们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则显得分量较少。

  明确标识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研论文直至2009年才出现在CNKI收录的论文之中,其后数量逐年增长。从已收集到的成果来看,徐栖玲,詹俊川,陈国强很早就提出了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的主张[3]。双长明意识到有些人对于旅游及酒店管理的高等教育专业性质认识还不清晰,忽视高等旅游教育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他呼吁,按旅游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办学,为旅游和酒店行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4]。

  国务院于2014年五月发布文件,正式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5],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大学数量是已有本科院校的一半左右。从图1的时间节点可见,自2014年起,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研论文从数量上有明显增幅。酒店管理历来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高职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十余年发展的经验积累已为该专业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性调整,更进一步说明了社会对这类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优秀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已经形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逐渐清晰而准确

  1.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并逐步成熟

  从收录的论文能看出,学者们针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中以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并深入消化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最为突出。“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以及“淡工旺学”等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内容的论文达340篇之多。“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模式突出体现了高校与行业的密切联系,“工学交替”和“旺工淡学”培养模式则强调了各高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理论知识学习密切结合实际操作训练这一专业特质的高度重视。部分高校还引入了更加直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图2

  在这些模式中,以研究或借鉴“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论文最盛,有74篇论文提到了这一模式,8篇文章涉及了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这些是比前几者更接地气的培养方式。“学徒制”是中外长时期存在的一种技能传授方式,由师傅带领徒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技能学习与巩固。“现代学徒制”是随着时代变迁,将过去师傅手把手带徒弟的技能传授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强调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行业干预学校教育。

  石伟平,徐国庆认为:采用“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密切合作”,这是一种“以企业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6]。这些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无疑也给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借鉴和新的思考。除了以上提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外,部分高校也结合自身资源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进行不同的尝试,例如,有以CBE(能力本位教育)为出发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稳定,教育工作者顺应时代潮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着摸索和创新。

  2.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日益精准

  21世纪早期,不少中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认识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具体要求确定招生计划,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标准”;就是“针对企业相关岗位制定培养目标”[7];“让企业参与学校相关合作办学的管理,校企共同培养酒店管理人才[8]”。在当时这是为企业提供其所需专门人才的理想途径之一。

  但酒店企业需要的人才层次是全方位立体的,从管理人员到服务人员,从知识型管理者到技能型操作人员,都是企业长期迫切渴求的人才。那时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提出了要把学生培养为既能担当一线服务工作,又懂酒店管理知识技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9]。事实上,学生的工作能力需要一定时间磨炼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这就导致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供应充足,旅游酒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但现实中双方匹配的比例并不理想[10]。

  马静卿认为:酒店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酒店需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然而,高校对现代化酒店所需人才的要求并未充分认识[11]。乔淑英,王建茹,王茹认为,要从行业职业岗位工作特点和高职人才定位两个方面去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因而制定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层级递升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掌握现代饭店经营管理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能在饭店行业从事基层(骨干服务员、领班等)、中层(部门经理)管理岗位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2]”。

  也有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的定位不能一味拔高,而需要切实结合行业的实际需求。陈函提出: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仅仅为了迎合酒店企业的要求,容易导致因培养内容针对性过强,未能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素质,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可能造成转岗困难的局面[13]。李力,沈雅雯指出:以企业所需的人才要求为基础的培养模式“经常与大学学位教育的要求发生矛盾,弱化了对学生学术水准的要求”;实施“双证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校内的实训设施和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都比较高,我国很多高校受到这些条件的制约,导致其在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面临诸多困难,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他们同时还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部分高校总结前人经验教训,探索出了适合本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四合——双线”人才培养模式等[14]。

  由此可见,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由学习借鉴向建设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了。皮平凡,黄燕,肖璇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规定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和“过去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该培养目标更加能够体现现代酒店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符合酒店管理学科本身特色”[15]。

  现代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需要培养“适应星级酒店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管理理论素养和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熟悉现代星级酒店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能够在高星级酒店、高级住宿业机构、高级餐饮业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等从事酒店管理、接待服务及教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16]”。

  桂林理工大学罗盛锋、黄燕玲、李泽平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酒店管理本科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将“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为以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能力为本位”“重点培养学生方法学、数据分析学、互联网技术运用、语言学等能力,使学生既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工作技能”,又“具有本土竞争力的‘理论+实践双核型’人才”[17]。谷金明指出,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应包括“扎实的酒店基本操作职业基础技能”“良好的交往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的经营管理要求的职业应用能力”“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18]。

  进入新时代的2018年,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酒店管理的新需求,“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创业能力及创造意识,是高素质人才的标志”“这三个因素间相互联系”“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不仅包括创新意识也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实现了创新的延伸,是创造的具体化,创造实现了创业及创新的结合,三种素质间相互融合,这是酒店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基本内涵”[19]。不难看出,进入21世纪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研究,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已经从酒店的服务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发展到了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再到具有“三创”水平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与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中外交流、合作对比研究成果显著

  由收录的论文可以发现,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国际交流非常频繁,这与该专业的国际性有紧密关系。现代酒店管理理论来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欧美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更为成熟。中国的酒店管理教育作为后起的新生力量,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促进自身酒店管理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要途径。在收录的141篇有关中外合作教育、对比分析和借鉴总结的论文中,学者们对于瑞士、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挪威、荷兰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加、澳、日、韩,甚至港澳(门)台等地区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其中,按照论文数量多少进行排列,前五位国家分别是:瑞士、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加坡。瑞士“洛桑模式”是中国酒店管理教育的重点研究对象,黄伟冰总结道:该模式的特点呈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书本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指导”的双结合[20]。另外,美国“康奈尔模式”也是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重点借鉴的培养模式之一。“康奈尔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建立了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核心课程、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学生学习核心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再通过任意选修课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最终在实践课上应用理论知识[21]。

  这些理念不仅体现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方式,也贯穿于各高校的实际培养模式中。吴萍,曾静,雷若欣也谈及,我国高校在与境外机构合作的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融合型、松散型和嫁接型三种办学模式[22]。从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深度合作还是借鉴先进办学理念或方法,中外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密切的。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在专业教育上的中外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办学困难等问题,例如课程的设置问题,教学师资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对我国高校更有效率地利用自身资源,进行专业建设产生很大启示作用。

  (四)课程教学研究中,对实习和英语教学的研究居前列

  1.针对学生实习的研究论文比例极大,可见各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已有共识。在中国知网收录的酒店管理专业教研论文中,有769篇论文针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实践工作进行了研究分析,占论文总数的20.18%,远远超过了学者们对其他主题的研究。鉴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性,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将实践内容加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训是课堂理论知识向实际操作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但同时引发的问题也不少,例如,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问题,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问题以及学生与学校之间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都密集地摆到了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前。

  2.酒店管理专业对于英语教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中国的酒店行业一直致力于与国际接轨,这一趋势直接影响了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各高校对于英语教学的投入很大,酒店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研究及改革的论文数量高达248篇,占论文总数的6.5%,远超其他酒店专业课程的教研成果。英语是高校里一门受重视程度很高的课程,有对外交流需要的专业更为重视,酒店管理专业也不例外。

  一方面,由于现代酒店管理学科在以英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得更成熟,理论教材多源于国外资料,另一方面,其行业的涉外性也确实很强,学生们在实习中常常遇到需要使用英文进行交流的问题。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世界上的普及率极高;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用英语交流的客源国客人是我国酒店行业的主要客源。教师们对于酒店管理的专业英语的教学研究工作深入认真,大部分论文都是针对该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

  (五)其他研究主题在收录的论文中,笔者还统计出60篇与酒店管理

  专业“师资培养”“教师能力提高”以及探讨“教师作用”的研究论文;另外,还有67篇论文围绕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展开了讨论。

  三、局限和小结

  该研究的数据仅仅依据CNKI所收录的自1987年到2017①年的相关论文,未能完全覆盖学者们在这三十年间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而发表的其他论述,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但笔者相信,通过对于数十年来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研论文的梳理,能够看到前人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索和见解,有的甚至是成果,这对于今后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①论文写作期间跨越了2017-2018年,故后期修改时参考了部分CNKI收录的2018年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1]2017年中国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白皮书——酒店业篇[EB/OL].[2018-02-11].http://info.meadin.com/Industry/147682_1.shtml.

  [2]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EB/OL].[2018-06-05].http://gaokao.chsi.com.cn/zyk/zybk/schools.action?specialityId=73385344&ssdm=.

  [3]徐栖玲,詹俊川,陈国强.开辟培养旅游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J].高教探索,1994(2):67-71.

  [4]双长明.旅游管理专业跨世纪发展思路[J].中国烹饪研究,2000(2):54-59.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02)[2018-02-1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6]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4(1):23-25.

  [7]李丽,朱巧芳.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4-26.

  [8]朱巧芳,宋立远.现代酒店技能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36-37.

  [9]仇松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24-26.

  [10]游富相.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117-118.

  [11]马静卿.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兼论加拿大荷兰学院的酒店专业办学特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6):170-171.

  [12]乔淑英,王建茹,王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73-75.

  [13]陈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试论订单式培养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77-80.

  [14]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旅游论坛,2011,4(1):120-126.

  [15]皮平凡,黄燕,肖璇.基于职业经理人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4(27):267-269.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17]罗盛锋,黄燕玲,李泽平.广西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理论+实践双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6(4):60-63.

  [18]谷金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设计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刊),2017(9):229,233.

  [19]黄涌芮.创新创业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2):4-5.

  [20]黄维兵.洛桑模式与思考[J].四川烹饪专科学校学报,2002(3):40-41.

  [21]谢春山,邵蕾.康奈尔模式对我国高校旅游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33):45-49.

  [22]吴萍,曾静,雷若欣.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对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22):25-32.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