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新闻传媒类院校班团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3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班级和团支部是高校大学生的基层组织,班团工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锻炼平台。目前新闻传媒类院校班团工作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班团建设的活力度、智能化不足等。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经验,新闻传媒类院校需要从组织层面、激励层面、业

  摘要:班级和团支部是高校大学生的基层组织,班团工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锻炼平台。目前新闻传媒类院校班团工作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班团建设的活力度、智能化不足等。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经验,新闻传媒类院校需要从组织层面、激励层面、业务层面改革创新,以新思路、新举措来指导和促进新闻传媒类院校班团建设工作,巩固和强化高校大学生基层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组织保证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团建设,新闻传媒类院校

新闻传媒

  班级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建设的主要载体,团支部是高校团员学生进行思想、组织、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以及理论学习的基本单位。“班团肩负着团结和教育凝聚青年学生,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1]

  共青团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班级团支部为重点加强高校团组织建设”[2]。新闻传媒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新闻媒体行业工作,因此,大学期间班团组织建设(全称为班级、团支部建设,以下简称班团建设)对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媒介素养的形成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新闻传媒专业班团建设与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求相关问题的对策,从而提出建议。

  一、当前新闻传媒类院校班团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校班团是我们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平台与载体,与广大青年学生保持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是党团重大工作落实到位的基础。我国于2014年招收首批“95后”学生,他们通过被录取的专业聚合成一个个班级、团支部。这部分学生课余经常聚集于互联网空间,他们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思维敏捷,眼界开阔,追求自我、个性、民主,维权意识增强,但对政治关注度、参与度不高,注重个人体验和感受,利己倾向较为严重,因此班团建设较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重视度不高,科学管理经验缺乏。

  部分新闻院校虽重视班团工作却没有形成成熟体系,部分院校并没有起到引导作用,没有将工作的“放大镜”放在班团建设上。调研显示:当下新闻传媒类院校每学年组织开展的高质量班团活动不足3次;活动主题与类型较为单一,丰富性和多样化不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小于其他类型的院系活动,活动反响一般。另外,班主任和辅导员经常兼学院其他岗位工作,自身任务繁重琐碎,忙于自己工作的同时难免忽视班团建设;部分年轻班主任也是刚从学生转换成教师身份,自身班团管理经验还很不足。加上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并没有充分发挥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致使班团建设难有大的进步。

  2.活力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加强。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决定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取向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3]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学生受到网络游戏等多种诱惑,部分青年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封锁了对外交往的大门,对学院的班团活动自然就没有热情。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懒散的恶习,或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的概念,从而缺乏集体荣誉感,这对学生以后融入社会也可能产生很大障碍,一定程度上会使其退化为“山顶洞人”。

  虽然有的班团的确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在形式上依旧是墨守成规,如学习文件精神、观看党组织推荐的电影、现场做思想汇报等,形式难有大的突破,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显然不够。学生较为被动地参加班团活动,新鲜感流失,思维疲劳,班团建设效果和质量自然较低。并且,大多数的户外班团活动主要以聚餐、K歌或者以其他娱乐形式为主,泛娱乐化的活动很难提升学生涵养,很难起到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共青团是青年的团体,缺少团组织精神的大学生活是单一乏味的,团支部应致力于结合学生兴趣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团员青年的课余生活,激发青年学生的活力。高校班团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团员青年的共同兴趣为第一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的活力,真正吸引高校青年积极参与。

  3.智能化不足,未能跟上信息时代步伐。

  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信息技术下产生的新媒体已逐步渗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大多数院校的班团活动仍停留在传统的方式方法,完全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班团建设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其与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相结合,充分激发出青年人内在的本能爱好、追求和潜力,让大学文化精神鲜活地、有水准地深度融入当代青年之中,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让基层团支部开展活动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多样化”[4]。

  基于此,新闻传媒类院校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或经营拥有优质内容的微博,通过青年人更乐意接受的互联网方式进行传播宣传,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新闻类高校专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要手段,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新闻传媒类院校班团建设的新思路

  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成长需求,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效果好、有风格、传播正能量的班团活动是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克服的难题,而努力做到班级如“花”,朵朵绽放,团支部似“火”,届届相传,正是班团建设需要竭力实现的目标。

  1.组织层面:革新顶层设计,以扁平化组织补充层级化管理。

  主要是健全以下制度:

  (1)领导建设管理制。

  院校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班团建设工作,推动形成规范高效的建设制度,为进一步推进班团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意见,对班团工作在阵地建设、思想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和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激励与考核。学校也可对各学院班团建设工作进行考核立项评比,以考促建,在考核过程中营造班团建设的良好竞争环境,以奖促进,以先带后,切实加强班团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

  (2)辅导员年级负责制。

  设计班团活动指导树形图,从指导的基本要求和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四位一体”来设计和全盘考虑。学院分管领导、团委学工办负责同志和辅导员每个人都参与指导一个年级的班团建设工作,体现扁平化管理与沟通,增强效率,提升效果。根据班团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培养计划,按期检查、落实并总结。实行辅导员年级负责制,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协作,在辅导员工作上形成一股正能量和凝聚力,并对落实学生工作,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3)两委会人力资源优化制。

  “优良的学生干部队伍体系能够促进学院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能发扬学生干部的先进性、主动性、创造性。”[5]要定期召开学生会、社联会主席团和班长、团支书会议以及班主任会议,深度宣传班团工作的意义和主旨;加强两委会学生干部的培养与培训,定期优化班团学生干部的人力资源配置;注重增强两委会干部在班团组织中的作用发挥,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干部的工作动力、能力、艺术和人格魅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组织要转变工作职能,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主动深入班团进行指导、检查和服务,增强班级同学的集体主义观念,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2.业务层面:变革与创新班团活动,推动协同育人模式。

  积极构建分管领导、辅导员、思政教师、班主任、专业教师、关工委老同志、学生干部、家长和朋辈协同育人模式,针对“95后”乃至“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用一些新方法、新措施来实施班团活动,推行育人功能,努力做到大学生班团工作“有滋有味”。

  (1)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班团建设中的作用。

  习总书记曾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指导班团活动,要考虑充分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汲取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采用便捷、可行性高、效果直接的渠道承载活动。如使用动画视频、PPT、微电影等媒介形式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礼仪知识,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氛围中体会中华文化之美。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学生普遍欢迎,班团建设的传播效果也更为显著。

  (2)引领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用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方式,将文化底蕴和精神品格寓于生动鲜活的主题之中。如以班团为参赛单位参加“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比赛、“学党史·知团情”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知识竞赛、“五湖四海聚一堂,筑起同一新传梦”等,在班团建设中形成学院党政、院团委、关工委、学生会及朋辈等多层面、多维度育人的合力,努力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据调查显示,在这种新模式下成长的班团集体,获评校级、省级先进班集体的比率高于普通班级,班风良好,学风端正,全体同学在展现青春活力的同时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协同共建成效斐然。还可以组织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提升班级凝聚力的活动,如各班团组织“温暖冬衣”“清理小广告———还校园一张干净的脸”“清理僵尸单车,保护校园环境”等公益志愿活动,用多样化的班团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班团建设效果,在活动中促进大学生领会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外也可通过集体观看正能量影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通过观看具有“治愈”功能的电影对同学进行正能量的影响,进行心理疏通和辅导,远比一些乏味的讲座、普通思政课的效果更为理想。

  (3)增强学生的班团集体意识与情感认同。

  “班团集体凝聚力强不强,是衡量和评价高校基层班团组织建设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志之一。班团组织凝聚力源自同学集体荣誉感与集体归属感。”[6]在优秀班团工作的筹备过程中肯定困难重重,但在逆境中,学生们更能学会同舟共济,也更有利于提高合作分工能力和凝聚力。通过这样的锻炼,班级同学可以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审美品位,让情趣变得更加高雅,格局变得更加开阔。

  在班级形象的构建和宣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能代表班级特色的班旗,定制班服,用于集体活动。制作班级形象片也可以起到不俗的作用,可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蓬勃朝气。此外,有些班级还拥有自己的班徽和班歌,这些标识大都个性鲜明,较好体现班级的风格与特点,在班团日常工作和集体活动时,能激发班级成员集体主义意识,极大地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提高班团凝聚力。

  (4)发挥新媒体平台育人功能。

  新媒体平台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有效的即时性、高度的集成性与泛在的网络性等特点。各班团都建有本班的QQ群或微信群,这提高了班团文化建设参与的广泛性,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就某一个话题或者活动进行讨论交流,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扩大了班团成员的信息接收量与交流的自由度,同时也能享受到平等、自由、开放、互动的交流方式和表达方式。

  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将班团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丰富了班团文化建设内容的多样性,班与班之间、团与团之间增加了相互学习观摩的机会,在来来往往中实现沟通交流,互相欣赏,分享喜悦,融汇感悟,发现不足,取长补短。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发布传播者,促进了班级成员交流的交互性,使每个同学从消极被动接受向积极主动参与转变,增强了班级成员的参与感,培养了班级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班级自主管理和自我监督的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搜集、传播的便捷性大大提高,在班团建设中,更要多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班团工作信息的数据分析,班级或者团支部可组建新媒体运营团队,在网络中提取热点事件、社会舆论进行研究讨论,如时代楷模、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基层干部、感动中国人物案例等。在话题的新鲜度范围内,将之与班团活动融合,引起大家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形成精神上的反思,营造良好的学习讨论氛围,让社会热点问题成为班团活动策划思考的源泉,打通校园与社会之间沟通的通道,为班团成员的思想升华提供助燃介质。

  3.激励层面:激励和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代“95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采用单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与管理的需求,反而会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产生更多的限制。因此,必须及时转变单一的管理模式,对学习习惯和能力不同的学生采用分类激励引导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管理的环节,而且也能提高管理效率,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加有利。

  (1)邀请专家交流互动,拓宽学生视野。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的需求,故邀请业界专家学者做具有前沿性的学术报告和讲座是应有之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听讲座,并且要会听讲座,在听讲过程中汲取精华,与专家广泛互动,这些互动不仅具有丰富性和时代感,还要具有超前性和开放性,会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听、多写、多思,结合专家的理论以及自我的思考,形成研究成果。学院也可将学生优秀成果推荐到杂志社或者高质量媒体发表,这无论是对作者本人还是对其他同学都是一种激励和影响。

  (2)创新早晚自习规定,提高学习动力。

  可制定和创新《学生早晚自习管理规定》,即实行早晚自习免修制度,在完成第一、第二学期早晚自习基础上,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申请免上第三、第四学期早晚自习: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者;通过CET-6者;同时通过CET-4与计算机二级者;在国家级、省级一类媒体以第一作者发表新闻作品者;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优秀奖除外)者等。如在第三学期达到条件者,可申请免上第四学期早晚自习。未获得免上资格的同学,学院将集中统一安排自习教室。这样进阶式的引导模式,既采取了分类指导方法,又激励了学生更有目标地学习。

  根据4年来的调查研究数据,在这种模式引导下,学生的四六级与计算机二级通过率显著提升,并逐渐取得了各种优秀的学术与实践成果,学习的动力与自主性较之实施前大大提高,优质就业率和升学率也随之提高。

  (3)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参加专业社团,提升专业技能。

  作为新闻传媒类院校,每个班级都有热爱播音主持的同学,也有摄影发烧友、微电影迷、动漫迷等不同的兴趣群体。“以往的班团活动重口号轻情感交流,通过同一化的口头教育,同学难以消化吸收,也造成了同学兴趣度的流失。”[7]“在形成期发展良好的支部,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找到凝聚全班同学兴趣的有效载体和平台,那么集体的凝聚力很容易会出现下滑。而那些找到了有效载体和平台的班团集体,其集体建设水平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8]

  如何让同学借助校院的资源优势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掌握一项新技能?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兴趣社团有益于其素质拓展,并形成专业社团与行政班级(或团支部)交叉互融、专业协会与行政班级(或团支部)共同承办专业文化活动的互动模式。

  在此模式下,学生既是活动参与者又是活动组织者,个人兴趣与专业技能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示和提升。班团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也是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坚定理想信念、促进个性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学生们在同一间教室,怀揣不同的梦想,作为教育者,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使他们科学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锦花.关于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19):1-2.

  [2]李菲,宋嗣伟,王昊,等.筑牢团在高校中的组织根基———全省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工作调研报告[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1):21-24.

  [3]陈景辉.高校主题班团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2(19):81-82.

  [4]贾媛媛.加强高校基层团支部职能建设与活力提升[J].东方企业文化,2015(5):298-299.

  [5]张曦.高等院校中班团学生干部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243.

  [6]叶建国,毛筱媛.高校基层班团组织建设的探讨[J].高教与经济,2007(3):56-58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