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创新思路探索——以吉首大学图书馆为例

发布时间:2020-02-07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文章分析了吉首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及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馆在创新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武陵山区;信息资源建设;创新思路 1概述 吉首大学图书馆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是武陵山片区办馆规

  摘要:文章分析了吉首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及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馆在创新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武陵山区;信息资源建设;创新思路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创新思路探索——以吉首大学图书馆为例

  1概述

  吉首大学图书馆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是武陵山片区办馆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由吉首校区的砂子坳校区馆、大田湾与石家冲校区馆以及张家界校区馆组成;现有正式职工6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42%,研究生学历占20%;馆舍面积2.9万余m2,阅览座位近3000个;目前有馆藏文献总量246万余册,其中中外文纸质图书及光盘144万册/片,电子图书102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报刊1700余种,订购各类型网络数据库44个;博看触摸屏报刊阅读系统、歌德电子书借阅机书刊可随时将图书、报刊下载至手机阅读。本馆实行藏、借、阅、网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实现了各校区馆通借通还,周开馆时间105h,开展了书刊借阅、参考咨询、用户培训、专题服务、论文检测、科技查新、网络导航、特色数据库建设、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等服务工作,并与CALIS、CASHL、NSTL、CSDL等文献信息机构以及国内数十所高校图书馆签订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科技查新等服务协议,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文献服务保障体系,有效地满足了学校教学与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还积极利用本馆文献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2信息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信息资源现状

  我校文献资源是以校图书馆为中心,院所资料室为辅助的图书资料一体化网络分布结构体系。校图书馆在吉首和张家界两地共有4个校区馆,全校共有19个院所资料室,馆及院所资料室所占房屋面积2.92万m2,阅览座位2509个,截至2017年12月纸质文献藏书总量155万余册,占文献总量的86%;电子文献67万余册,占文献总量的30.45%;订有中外文报刊3千余种,大型电子数据库10个。拥有13个TB的海量存储系统,300余台电脑终端[1]。

  2.2存在的问题

  2.2.1文献资料总量偏少

  纸质文献总量较少。以目前在校生22106人计算,生均拥有纸质文献68.3册/生,远远低于教育部对综合院校图书资料100册/生的评估指标。电子文献品种单一。所定购的电子数据库只有10个,且全为中文数据库,仅能满足一般读者对一般中文书刊的查检。

  2.2.2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比例不适合形势。目前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比例是7:3。二是中外文献比例严重失调。近几年入藏中文纸质文献4.49万册,而外文纸制质文献2321册,且均为亚基会赠书,并且外文数据库没有定购一个,只是与高校数字图书馆共享有三个外文数据库。三是文理(工)科入藏文献失调。目前馆藏纸质文献中文科与理工科的比例为6.3:3.7。

  2.2.3文献馆藏布局有待调整

  目前我校在校学生数为22106人,其中吉首校区13241人,占学生总人数的60%;张家界校区8865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0%,图书馆共有4个校区馆,15个典藏地,其中吉首校区13个,张家界校区2个,若按服务学生数来计算则张家界校区应入藏纸质文献量至少达50万册以上,但苦于无馆舍现无法进行调剂。另外大田湾校区馆因新生较多,大众化及普及性的纸质文献更应加配。

  2.2.4服务水平与层次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虽然我馆在信息服务与读者服务上创新性地开展了许多服务项目。但在硬件设备建设、VPN账号的使用、网络导航与读者培训、科技查新与课题跟踪服务、服务地方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和层次有待提高。

  3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及理念

  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制订了《吉首大学2010-2020年文献资源发展规划》。在此规划的基础上,我馆提出了保基础、多品种、强覆盖、多共享的文献建设思路。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围绕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学科建设与发展等来科学地规划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体系,通过加强对印本文献和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形成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互结合并协调发展,构建一个现代网络环境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针对性强、利用率高,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4信息资源建设所采取的措施

  4.1调整信息资源结构,建立适应我校学科建设的藏书体系

  通过对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读者的需求情况、出版发行情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对我校中、外文图书、民族地方文献、期刊的文献资源情况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究,写出了《作为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吉首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研究》、《加强期刊资源建设,建立适应学科建设的期刊文献特色馆藏》、《外文文献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对我校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等系列采访调查综述报告。以此为依据,调整我馆信息资源结构。在文献资源建设上根据原有文献收藏的基础、本校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坚持保证重点专业、兼顾一般专业和适当补充课外读物的原则,针对新增专业及重点专业、硕士点等情况加强相应的文献资源建设,建立了适应我校学科建设的藏书体系。

  4.2合理使用采购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的发展情况,采取“集中资金、重点保障”的策略,结合原有馆藏基础,制定出合理的文献资源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核心学科、重点学科的外文馆藏资源建设,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藏书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文献服务。

  4.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图书馆目前采用的是北京清大新洋公司的最新Glis9.0版《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其管理范围不但涵盖了图书馆传统业务的所有领域,而且实现了GNMARC格式中外文编目、网上实时数据查询、网上图书预约、续借、新书通报、读者网上荐书、多校区图书馆数据远程实时交流等功能。图书馆建有自己的信息门户网站,开展数字参考咨询、网络导航、数据库24h开通等服务。建立有多功能的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舒适的电子阅览室。

  4.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与效率

  近年来,吉首大学图书馆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本着“营造和谐的竞争环境,构建一支爱岗敬业,乐于服务,纪律严明,业务熟练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职工队伍建设思路,积极探索,真抓实干,努力打造一支蓬勃向上、具有较高业务素质、较强的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职工队伍。

  4.5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我校地处民族地区,在资源建设上要突出我校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为读者提供一个本校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效率高、有序性强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并使其能与全国乃至全球的社科文献信息系统接轨,又具有区别于其它图书馆的独特资源。通过对现有馆藏民族地方文献的情况的摸底,对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的调查,制定出了地方文献的收藏计划和收藏范围。确定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瑶族的文献为主,其间又重点突出对土家族、苗族文献采集的采集范围。

  5特色信息资源的建设

  5.1加大地方文献的收集力度,突出特色资源的建设

  制定了《吉首大学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采集方案》,利用有限的图书购置经费,加大武陵山片区区域的地方文献的收集力度,积极策划与筹建成立武陵山片区地方文献信息中心;根据全国民族高校图工委的规划与分工,加强苗族、土家族文献的收藏,关注侗族、白族文献的收集,注重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形成文献特色鲜明、藏量丰富、服务手段多样的现代化地方文献信息中心[1]。

  5.2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我馆相继建立了:“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中心”、“民族文化博物馆”、“沈从文文献资料珍藏中心”、“刘永济先生文库”等特色馆藏资源。分别收藏有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近二万册;民族、民俗文化实物、图片、资料等千余件及我国已故著名文学大师、古物质文化史专家沈从文先生捐给本馆收藏的部分著作手稿,书信函件,个人著作各种版本,个人藏书及生前生活用品等珍贵资料[1]。

  5.3成功筹建黄永玉艺术博物

  馆从2003年开始,经过近三年的筹备工作,黄永玉艺术博物馆于2006年5月底正式建成完工,2006年10月1日正式开馆,面向师生、社会开放。几年来先后接待了无数社会各界名人,社会反响强烈。

  5.4加强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

  自建了苗族、土家族文献全文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正在建设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源数据库。与CALIS合作,成功立项两项CALIS专题数据库建设项目:沈从文文库专题数据库获立项资助;湖南旅游多媒体数据库获立项[1]。

  5.5特色馆藏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根据我馆地处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特点,编撰了《从湘西走向永恒——沈从文百年诞辰纪念资料汇编》、《古城·古井·古简的惊世发现与揭秘:里耶考古资料汇编》等十余部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特色资料汇编,依据上述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特色的资料汇编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收到明显的效果[1]。近五年来,学校师生充分利用我馆的特色馆藏,在取得的科研立项、学术专著、教学教改成果中涉及到民族性、地方性的成果占总成果的近六成。通过多年的努力,馆藏特色也已初步形成,除师范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外,民族性、地方性特色日益鲜明,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

  6建立了完善的文献保障体系

  以“不求拥有,但求能获取”为原则,努力建设完善的文献保障体系。

  6.1本馆信息资源的利用

  我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藏书结构日趋合理,藏书特色也已初步形成,除师范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外,民族性、地方性特色日益鲜明。本馆局域网络与校园网连为一体,通过校园网络,师生可直接检索、下载我馆以及湖南高校数字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

  6.2整合校内文献信息资源

  为了使我校的文献资源实现有效共享,充分发挥文献的效能,我馆利用中财项目资金,对全校22个院所资料室的17余万册纸本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充分发挥了电子资源价格低、传递快、共享性好的优势,实现了跨校区、跨学科的数字资源的共享。

  6.3充分利用各种校外的信息资源

  通过对口援助,与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湖南大学图书馆开展了文献传递、信息查新合作等业务。有效地利用了这些名校强大的信息资源为我校教学科研服务。

  6.4通过文献传递获取资源

  分别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CSDL)等签订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

  6.5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平台

  结合我校地处湖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短缺的特点,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资源联合购买等方式来提高图书馆的文献保障率。2006年我馆加入了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实现电子资源联合购买和资源共享。近几年,我馆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通过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传递中外文文献84229篇,占全省高校传递总数的41.64%,全省排名取得四个第一和一个第二的好成绩,受到湖南省高校图工委的表彰。

  7信息资源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7.1资源增长

  近几年来,通过调整资源结构,合理规划,向学校申请更多的购书经费等措施,通过购入中文新书、接收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原版外文赠书、订购中外文报刊、入藏中文期刊合订本、购买图书馆数据库及电子图书等方式,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有了一定规模的增长。

  7.2结构优化

  在图书购置结构上注重重点学科和中文图书入藏数量的关系,力保突出重点学科,并注意协调其它学科的关系;在期刊订购时,遵循“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根据我校学科和专业的变化随时调整订刊计划,充分考虑了各校区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充分考虑我校的重点专业设置及重点学科建设情况,突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对期刊的需求,非重点学科专业及适合学生读者的期刊也能兼顾到,保证期刊资源建设的合理性、丰富性和连续性,满足各学科对期刊的需求;同时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的发展情况,采取“集中资金、重点保障”的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核心学科、重点学科的外文馆藏资源建设策略。

  7.3特色彰显

  我校地处民族地区,在文献资源总布局下反映学校专业特点。集中优势重点建设特色藏书,保证其系统性和新颖性,以形成和突出我校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为读者提供一个本校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效率高、有序性强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并使其能与全国乃至全球的社科文献信息系统接轨,又具有区别于其它图书馆的独特资源。

  7.4文献可用率

  我校文献资料从事人员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以及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和发展,主要提供以下服务项目:文献资料的采访、整理、编目、加工、借阅以及信息咨询服务,而在信息咨询服务中又包括文献的代检代查、新书通报与导读、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年采访文献资料费270万元;每年分编纸质图书2万余册;年书刊借阅量156万册次;年接待读者350万人次;每年课题跟踪服务50余个;年用户培训(含新生入馆教育)80余次,共计4500余人;还积极开展课题查新、文献传递、特色资料的编辑等工作[1]。

  相关期刊推荐:《图书馆建设》(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和黑龙江省图书馆主办,黑龙江省文化厅主管。本刊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立足全省、面向全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办刊宗旨,遵守“以质取稿,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注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践,反映图书馆学界的新研究成果。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