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我国慕课研究现状、热点聚焦与发展建议 ———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7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通过对CNKI收录的7600余篇相关文章的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呈现了慕课研究的基本情况。发现研究热点聚焦于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提升慕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及其对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启示,基于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和微课,

  【摘要】通过对CNKI收录的7600余篇相关文章的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呈现了慕课研究的基本情况。发现研究热点聚焦于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提升慕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及其对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启示,基于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和微课,慕课冲击下的图书馆角色定位与服务创新,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等五个方面。提出若干发展建议,以期对慕课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慕课;在线教育;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我国慕课研究现状、热点聚焦与发展建议 ———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12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为“慕课”或MOOC)开始席卷全球,对世界各国的各层级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对学校教育的教学实施过程、课程考评机制、教学管理模式、师生关系角色等提出严峻挑战。斯坦福大学校长将其誉为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1]也有人将其称作“慕课风暴”,国内则多认为慕课是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慕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研究方面也呈现出了热点问题。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记录已达7600余条,对这些文献的科学分析,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我国MOOC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向,也有助于反观其研究的薄弱之处,从而更好地为慕课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MOOC”“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关键词,共检索到7620条记录。剔除会议通告、咨询和相关报道等,有效文章共计7478篇,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研究中主要采用SATI3.2和Netdraw等软件为分析工具。SATI3.2软件是一个专门分析国内期刊论文题录信息的小巧精准工具,可抽取指定字段信息、统计条目出现频率、构建知识单元共现矩阵等。[2]Netdraw是专门进行社会网络图谱分析的软件,它经常用来配合SATI3.2软件绘制关键信息的可视化图谱,广泛应用于图书情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研究中数据处理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构建。首先,将符合条件的文章题录信息导出保存,并对关键词表述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将慕课、MOOC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统一用MOOC表示,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统一用图书馆表示等。其次,利用SATI3.2软件抽取关键词、作者、载文期刊以及发文机构等字段,基于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并得到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然后,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研究者合作情况图谱(见图2)和高频关键词共现关系图谱(见图4)等。图2中节点大小表示作者发文量多少,连线表示作者合作的精密程度,连线越多则该作者越重视合作;图4中节点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在图谱中的共现程度,关键词同时出现次数越多,则共现程度越高,表示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知识领域越受关注。

  推荐阅读:慕课背景下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

  二、慕课研究基本情况

  1年度发文量

  2012年,慕课浪潮开始波及全球。这一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3]同年,我国开始有学者(李青、樊文强等,2012)进行慕课研究,表现出对学术前沿把握的敏锐性。自2013年开始,我国慕课研究文章数量成直线增长,形成井喷之势,表明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慕课研究,也从侧面反映出慕课课程对我国教育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年度发文量统计如图1所示。

  2研究者合作情况

  研究中抽取作者共计8560人,其中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有404人,而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只有72人。从研究者总量来看,慕课研究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参与,但是持续关注慕课的研究者并不多,仅占研究者总数的0.84%。我国慕课领域具有精密合作关系的研究共同体为数不多,其中具有显著合作关系的团体只有10个(见图2),并且这些研究团体主要由师生或同事构成,缺少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研究。这些研究者基本来自于高校,而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慕课研究热情。

  3研究机构分布

  关注慕课研究的机构共有1612个,发文量超过10篇的机构有123个,其中122所为高校,非高校机构只有“高等教育出版社”1家。各类型机构占比如图3所示,发文量20篇以上的高校如表1所示。

  对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基本不存在共现关系。这进一步佐证我国慕课研究多以个体独立研究为主,合作多拘泥于部门内部成员,机构间的合作不明显、更不深入。

  由图3和表1综合来看,我国慕课研究的主力军是师范类院校,其次是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也有良好表现,而非高校机构在慕课研究中的贡献表现一般,除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之外,很少有相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慕课研究。

  4载文期刊分布

  有关慕课研究的载文期刊共计1143种,其中载文数量20篇以上的期刊有61种,载文数量10篇以上的核心期刊有32种。这些核心期刊主要来自于图书情报(10种)、教育技术(8种)、高等教育(8种)、职业教育(4种)和成人教育(2种)等五个领域,说明这五个领域比较关注MOOC研究,尤其是教育技术和图书情报领域对MOOC的关注最为突出。

  三、慕课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旨的凝练与概括,高频关键词代表一个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共现关系的科学分析可有效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中共抽取关键词7088个,关键词累计总频次达23559次。频次大于50的高频关键词共计35个,总频次达9512次。这35个高频关键词的累积频次占所有关键词总频次的40.38%,符合知识图谱分析所要求的不低于27%的占比标准(见表2)。为了进一步发掘高频关键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而发现慕课研究的热点所在,分析了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关系,绘制了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

  根据图4所示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结合关键词的频次统计,可将我国慕课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慕课不仅对传统课程本身提出了挑战,而且对教学实施过程、课程考评机制、教学管理模式、师生关系角色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对高校机构职能、教师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冲击。加之各国著名高校以及教育企业争相开发慕课平台企图抢占市场先机,这一场“MOOC风暴”的确对中国高校造成了强力冲击,甚至带来了担心被取而代之的恐慌。[4]然而,随着慕课高辍学率、低通过率等缺点的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慕课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功用价值。概括来讲,慕课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和民主化,也有助于在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创新中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亦可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高等教育的个性化教学。但是,人们依然担心慕课的普及可能会给高等教育带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进而改变高等教育格局。事实上,我们无法改变新生事物前进的车轮,只有积极地面对并深入研究和把握新事物发展规律,才是应有的态度和应对的策略。

  2提升慕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及其对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启示

  随着慕课在实践中不断暴露缺陷,越来越多的学者着手研究提升慕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并进而探讨慕课对现行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启示。最为关注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学习过程、课程资源、课程平台以及教师和学生,再有,促进新事物成长的制度设计和政府干预并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学者们极力呼吁改变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管理制度的改革、改变学习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认为“慕课是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殊途同归的必然选择”。[5]这一主题范畴的研究最为丰富,一方面,研究渐深渐细,如研究基于慕课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6]以及慕课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等;[7]另一方面,研究又向高度融合的路径拓展,如将MOOC、SPOC、翻转课堂、微课等与传统教学相融合促进混合式教学发展,[8]以弥补各自的缺陷,提高教学质量。

  3基于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和微课研究

  大学英语和思政教育两门公共必修课程是慕课实践的主阵地。慕课解构了传统课堂人与人面对面交流体系中的教与学行为链,重构了基于互联网的交互体系,[9]实现了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四大元素的联动,[10]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从教学实践来讲,微课和慕课通过微视频而有一种天然的内在关联,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开展慕课与传统教学相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是最稳妥的选择。思政教育领域的研究者认为“慕课教育模式为关注大学生道德情感人格的培养和道德实践体验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崭新路径,并致力于探索慕课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作用,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研究大数据时代及条件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11]呼吁建立思政课的专业慕课平台等。

  总体而言,慕课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慕课的学科教学优势分析和应用效果案例分析两个方面,慕课平台的本土化正在被极力倡导。这一热点是慕课教学在中国高校落地生根的典型表现,也是慕课深入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未来研究必将吸引更多学科参与,不断丰富和完善慕课实践。

  4慕课冲击下的图书馆角色定位与服务创新研究

  概括来讲,该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慕课促进图书馆角色的转变。慕课作为一种开放获取的免费资源,一方面对图书馆提供的静态封闭的资源服务产生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也为图书馆发挥提供信息资源、传授信息技能、开放资源获取等职能创造了新的机遇。主要倡导将图书馆引入教学团队,成为教育的合作者,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支持者。

  二是慕课视野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认为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应对慕课产生的冲击。首先要借助慕课平台进行教育拓展,开发相关资源以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版权教育以及图书馆员认知教育等慕课课程;其次是改造现有图书管理系统,提供课内参考资料和课外延伸阅读,开展围绕课程的主题推送和定制服务,并实现与慕课平台的无缝对接;[12]再次是争取与资源提供商合作,解决版权难题,促进资源开放获取和共享。

  慕课与图书馆服务的结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图书馆的崭新视角,可有效拓展图书馆教育职能、激活图书馆教育激情,但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值得深入研究并积极推动实践尝试。

  5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慕课并不是万能的,它具有明显且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模式、学习体验不完整、师生情感交流缺失、学习效果难以评估、学习诚信无法保证、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等。[13]为了克服和弥补慕课的缺陷,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课程应用而生。SPOC的实质是将慕课资源用于小规模、特定人群的教学方案,[14]“它是对慕课的继承、完善与超越,它能够把优质慕课资源与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教学流程的重构与创新”。[15]学界一方面探索慕课、SPOC等模式和平台本身的优点、缺点及改良办法,更重要的是探索SPOC平台对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功用价值。SPOC的确与学校传统教学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慕课的缺陷,“像SPOC这种更加灵活和精致的课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进化”,[16]应当是未来研究和实践必须坚持的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