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金融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21-11-18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 要:金融学是高校本科阶段一门典型的经济学类基础课,具有授课面广,实用性、普适性与趣味性强的特点。文章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基于金融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法治意识五个方面挖掘提炼金融学课程

  摘 要:“金融学”是高校本科阶段一门典型的经济学类基础课,具有授课面广,实用性、普适性与趣味性强的特点。文章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基于“金融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法治意识五个方面挖掘提炼“金融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从教学方法使用、基于 OBE 理念的教案修订等方面,探索“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构建兼顾金融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新教学体系。

“金融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金融学;思政元素;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20 年 5 月 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出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金融学”是面向高校经济学类本科生的一门典型专业基础课,在许多高校被列为大类平台课。该课程由于具有授课面广,实用性、普适性与趣味性强的特点而受到低年级本科生的欢迎,易于课程思政实践。“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多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之“盐”融于金融学专业知识“食材”之中,将“思政”贯穿于知识模块、知识点和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各环节,既使学生扎实掌握金融理论基础,培养其金融专业技能,又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文化、历史等角度,揭示课程的时代性和人文性,使金融学基础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助力培养金融领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金融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一)政治认同

  1.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外金融市场比较分析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将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影响对比作为课程导入。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变化,风险持续聚集,总体经济复苏乏力。美国股市多次熔断,欧洲一些国家股市暴跌,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下挫,导致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工作。相比国外市场,虽然我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但由于疫情防控迅速、高效,并采取了一系列复工复产的精准政策刺激与各项金融政策支持,以及加快新基建投资、保护就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等宏观举措,使得我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金融市场走势相对平稳,2020 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就由负转正,前景较好。因此,通过对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外金融市场态势的比较分析,可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低年级本科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我国人民对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党的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大学生感悟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我国金融体系完善发展与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理论的理解。在金融机构专业知识教学中,首先,通过讲解我国金融体制的历史演变,引导大学生深化对改革开放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使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清醒认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其次,通过介绍亚投行成立和发展的背景,使大学生理解 “一带一路”倡议与设立亚投行的世界历史性依据,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心;通过与由美日主导的亚开行进行对比分析,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亚投行成立的伟大意义;通过讲解亚投行与“一带一路”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连点成线到面,在中国广袤大陆上落地生根的历程,为当今世界开启发展新航程的重要作用。进而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大趋势的重要意义。

  (二)家国情怀

  1.中国货币发展史与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在货币的起源专业知识教学中,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确立的四大货币体系,再到 1948 年 12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至今已发行至第五套,面向未来,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工作正在稳妥推进。该思政教育的要点是通过讲授中国货币发展历程和人民币制度建立,使大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货币发展史和丰富灿烂的货币文明,有效引导大学生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理想。

  2.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国际金融体系专业知识教学中,以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为切入点,指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在举债、弥补财政赤字、维持国民经济平衡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利益。2016 年 10 月 1 日,人民币正式加入 SDR 货币篮子,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并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国际间贸易、投资和储备等,对中国股市和债券市场中投资者结构的多元化和长期购买力提升,以及我国获取国际商品交易中的定价权具有深远意义。该思政教育的要点是要培养大学生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并感受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使其在学习和研究金融知识、金融理论时,站在更广、更高的视角观察经济运行、总结经济规律;使大学生清晰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比重持续提高,主要经济社会人均指标的位次不断前移,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3.微观主体货币需求理论与大学生民族自信增强。在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专业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调研并讨论近年来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的增长态势,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消费不断升级换代的发展现状,以及家庭收入在防病、养老、长远性支出的比例变化等。通过理论教学、调研实践与交流研讨,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无论在量的增长,还是在质的提升上均今非昔比,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我国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见效,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等,用真实数据和证据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道德修养

  1.货币职能与大学生金钱观塑造。在货币职能专业知识教学中,将“中国的移动支付与无现金社会”作为课程导入[2] ,向学生展示集金融与 IT 技术于一体的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市场地位和优势劣势,通过一系列实时更新的动态数据和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与作用。在“货币购买力”知识点讲解中,通过对货币购买力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讨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使其增强通过合法劳动获得金钱的意识,防范其产生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痴迷高消费等错误观念,培养大学生形成节约意识和理财意识。

  2.市场经济信用秩序建立与大学生诚信精神培养。在信用与信用形式专业知识教学中,注重对信用经济学范畴与广义信用范畴的比较研究,通过经典案例阐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信用缺失与市场经济信用秩序建立的教学中,强调诚实守信的道德约束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力量。通过市场经济信用秩序相关内容讲授与讨论,使大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不仅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为政之法、经商之魂和心灵良药。通过失信案例的讲解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诚信的重视度,促使其珍惜个人信用、传承中华民族诚信精神。

  3.货币供求与大学生学术道德规范。在货币供求理论教学中,以撰写调研报告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使用专业金融数据库,学习通过央行、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官方网站查询权威经济金融数据,采用规范的金融计量学研究方法,探究货币供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基础,了解解决具体金融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

  (四)文化素养

  1.货币制度发展与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在货币制度专业知识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授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演变等内容,阐明应如何辩证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货币消亡理论,以及货币消亡观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通过该思政教育,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有机结合,有效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学习,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辩证分析货币消亡理论,帮助大学生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的思维方式。

  2.通货膨胀理论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加强。在通货膨胀理论教学中,以津巴布韦、阿根廷等国家的严重通货膨胀为例,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与我国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市场调查法,收集各类商品价格变动情况,结合 CPI 月度数据,使用计量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图表分析,并通过分析恶性通货膨胀案例的成因、影响因素、宏观对策,总结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和成效。该思政教育的要点体现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导下,培养大学生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将所学金融理论与实际经济生活紧密联系,领会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路径和重要意义。

  3.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与大学生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金融风险与监管专业知识教学中,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切入点,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收集历史上郁金香泡沫、东南亚金融风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重大金融危机相关资料和数据,整理并讨论其成因、影响和治理对策。以此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金融危机理论的理解,加深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通过知识讲授和分组讨论,引导大学生理解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无法摆脱人类社会更迭的基本规律。

  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月刊)创刊于2005年,是由黑龙江教育杂志社主办的高教刊物。本刊以高教评估研究为重点,探索我国高教评估理论与方法,注重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校本研究,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老师专业化发展服务。设有:专家论坛、高教发展战略研究、评估理论与实践、评估指标解析、评估众说、高校品牌打造等栏目。

  (五)法治意识

  在金融市场信息披露与内幕交易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学生在金融实验室比较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公司治理资料等信息披露与资产价格走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清晰了解金融违法违规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采用实操演练法,通过学习常见的内幕操作手段和内幕交易案例,警示学生内幕交易对金融市场、投资者和公司产生的危害,引导大学生树立法治思维观念。此外,结合《民法典》的推出与实施背景,培养大学生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建立法治思维的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将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和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学方法是融会贯通教学内容的手段,“为学而教”是现代教育学中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理念[3] 。“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既要体现经济学的一般方法,也不能忽视作为教育的客体——学生的主观感受[4] 。总体上,该课程通过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营造出开放、平等、互动的课堂环境,其中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

  思政教育切忌灌输式讲授,“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通过问题导入、案例介绍、真实数据与实例展示等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将金融专业知识与国家社会发展、现状及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法治观等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上述思政元素产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思考,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案例式教学方法

  在“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既要有利于金融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又要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如疫情期间国内外金融市场对比案例、亚投行案例及大规模金融危机案例等,通过知识传授、信息分享和观点碰撞,达到强化学习效果和启发深入思考的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对上述思政元素产生直观认知,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和加深其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操能力的重要手段[5] 。在“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授课教师与金融实验员共同设计开发实践内容,包括货币供求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内幕交易危害等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在治学态度、价值观形成等方面主动形成思政认知。

  (四)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金融学”课程思政的部分教学中,采用“线下 +线上”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课前,授课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结合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推送相关文字、视频等学习资料,通过思考题追踪学生在线下的学习状况,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这样课堂便成为“教师—学生” 和“学生—学生”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学习成果介绍等。

  三、基于 OBE 理念的“金融学”课程思政教案修订

  OBE 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面向产出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获得特定的能力[6] 。其最大特点是以学生实际能力、技能的获得来衡量教学效果。“金融学”课程思政教案的修订工作,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出发,将思政“融合”而非贴合到教学过程中。具体而言,基于 OBE 理念的“金融学”课程思政教案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充分考虑教学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学习成果设定

  学习成果即培养目标,既是 OBE 的起点,也是终点。教学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也包括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学习成果设定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者需求。总体上,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在低年级本科阶段扎实掌握金融学基础知识,为更深入的金融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并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实现学习成果设定

  修订后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应与分解后的各项学习成果清晰映射,每一项能力培养都有明确的思政教学内容支撑。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提升教学的实效。具体表现在:首先,结合前述思政元素挖掘,进一步丰富和细化相关教学内容,明确思政教育的相关基本理论,并与各项课程目标清晰对应;其次,运用前述教学方法,与具体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细化实施方案和步骤。

  (三)采用基于能力提升的多元和梯次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聚焦于学习成果,采用讨论、发言、论文、调研报告与笔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学习成果给予不同等级评定。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关注学生的分析框架和逻辑思维,进行专项分析能力评价;在提问环节,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考评;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专题研究报告进行评价,包括其对思政元素与金融学专业知识点关系的理解、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分析的逻辑和方法、论据的充分性等,了解和判断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最后,基于学生上述综合表现,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水平。

  四、结语

  总体而言,“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金融理论讲授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例如,在课程导入、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理论中,通过对我国疫情防控、金融体制改革、亚投行等的学习,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国际金融体系讲授中,通过展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大学生清晰认识到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其次,在金融案例讨论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法治教育。例如,通过“中国的移动支付与无现金社会”相关案例,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通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等案例讨论,有效警示大学生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再次,在金融历史追溯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货币的起源教学中,通过对我国古代丰富灿烂金融文化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最后,在金融实践体验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对货币供求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严谨、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理论的相关调研,强化大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意义的认识等。——论文作者:王 健,史 云,吴冬梅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