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论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取向

发布时间:2022-02-11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 体育心理学是兼具体育教育与心理科学两种特征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其学科建设不是单纯地从心理学实践中按照严格的逻辑发展产生的 ,而是满足体育教育的客观需要的结果。 未来的体育心理学将会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努力实现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整体化、

  摘要: 体育心理学是兼具体育教育与心理科学两种特征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其学科建设不是单纯地从心理学实践中按照严格的逻辑发展产生的 ,而是满足体育教育的客观需要的结果。 未来的体育心理学将会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努力实现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整体化、研究成果的融合化、研究思路的本土化、研究效价的应用化和研究方法的实证化是我国体育心理学发展的合理选择。

论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取向

  关键词: 体育心理学;中国 ;发展趋势

  体育心理学 ( psycho log y of Ph ysical eduation)是兼具体育教育与心理科学两种特征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其学科建设不是单纯地从心理学实践中按照严格的逻辑发展产生的 ,而是满足体育教育客观需要的结果。进入 80年代以来 ,随着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激发了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对体育心理学的全面、深入研究 ,使其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突出表现在对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研究加以重视 ,对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增多 ,对重要的基础理论探索更加深入 ,陆续出版了一批高起点、新体系的著作和论文。 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提高 ,研究内容广泛 ,注重应用 ,紧紧围绕着体育教育有效地教和有益地学两方面 ,而且在质量上表现出选题有比较明确的理论导向 ,研究方法综合化 ,研究手段生态化 ,实验设计多因素化 , 统计分析多元化 ,并注重系列研究和学科前沿性问题的研究。 体育心理学区别于运动心理学 ,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已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共识 ,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当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尽管经过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和体育教师的艰苦努力 ,取得了一批成果 ,但还比较零散不系统 ,大多属于经验的论证而缺乏科学的实验 ,体育心理学在心理学界和体育界尚未改变自己的“幼而稚”学科地位和形象 ,而且与本学科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日本相比 ,研究领域有待拓宽 ,研究的深度尚需加强 ,理论体系尚未成熟 , 缺乏本土化的研究思路 ,本学科独有的研究方法有待开发 , 应用性研究和推广化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体育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1]。

  这是因为它能够在心理学理论、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与体育教育工作者所需回答的实践问题之间架起桥梁。无论是应用驱动的研究 ( a pplicatio n-driv e) ,还是知识驱动的研究 ( know ledg e-driv e) ,都将使体育心理学既有理论色彩 ,又有实用价值。

  已经取得的成果令人兴奋 ,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 我国体育心理学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和更快的发展 ,真正形成具有本国特色并体现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 ,努力实现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整体化、本土化、融合化、应用化和实证化目标 , 应成为发展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合理选择。

  1 研究对象的整体化

  体育教育目的实现 ,表现在学生身心状况及其行为的变化。体育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而非局部的人 ,也不是由局部凑成的人。 体育从其本质功能而言 ,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结构及其机能 ,但由于心理是生理的功能形态 ,所以对生理的改造必然导致心理的发展 ,并且也只有将心理的发展纳入到身体的改造中 ,让人的心理来调控人的生理 ,才符合人的体育的特征。因此 ,体育不仅要体现在人的身体方面 ,也同时要体现在人的心理方面。 实际上 ,体育就是一种有目的地使人身体文化化的教育活动。 因此 ,在体育教育中无论是教体育知识 ,还是教运动技能 ,都必须考虑是在教“学生这个人”学知识、技能。知识、技能本身只是客观的无生命的教材 , 能否经由教学活动转化后在学生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出有生命的知识、技能 ,依赖于在教学时能否与学生自身的能力、性格、兴趣等主观条件配合而定。以同样知识、技能教不同能力的学生 ,所得教学效果不同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学生的能力相同 (或相近 )而效果差别很大时 ,就必须考虑到其他有关身心因素。 这种以学生整个人为教育对象的设想 ,称为整体教育。我们所说的研究对象整体化 ,是指为了符合“要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的原则 ,在体育教育的情境中 ,以全体学生为范围 ,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研究对象整体化的目的 ,一则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二则可以实现整体教育的目标 ,这里所表述的“对象整体化”不同于 “全面教育”的指导思想。“全面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指在体育教学中 ,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为指针 , 以完成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 [2] “全面教育”的指导思想只是根据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所设定的目标。对学生而言 ,“全面教育”的教育目标是普遍化的 ,是针对全部学生而言的。而对象整体化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思想之下 ,对每个学生身心全部的研究。 纵然整体化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生全体 ,但研究对象都是以个别学生为基础的。

  就体育心理学的性质及其研究目的看 ,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心理以及个别差异都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例如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才会使所有不同条件的学生均各获得体育教育的效益。 因此在因材施教之前 , 必须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 ,否则在施教时就缺乏“因材”的根据。 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研究个别差异 ,了解每个学生身心各方面的特征 ,正符合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整体化的本意。

  倡导体育教育整体化 ,并不否定以“全面教育”做为体育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 我们所强调的是 ,施教时如不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为基础 ,如不能在师生交往互动的体育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知、情、意、行的变化 ,单是以社会文化客观价值为依据所设定的“全面教育”作为崇高而遥远的目的 ,是不切实际的。 多年来 ,“用`全面教育’ 的思想来协调各种不同的体育教学思想 ,这种做法并不成功 , 也不会成功。 因为 ,人们从中已看不出这还是体育教学其事啦” , [3]它实际上并不符合整体教育的意义 ,身体活动属于人体的一种需求 ,体育教师如能使每次课中都具有良好课堂气氛 ,并使学生各有表现 ,尽显技智 ,而且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满足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 ,就能够培养其体育兴趣。只要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且乐此不疲 ,在心理上自然会形成知、情、意、行 4种特征 ,有了知、情、意、行的心理基础之后 ,在体育学习中 ,就会努力展现出德 (遵守规范 )、智 (随机应变 )、体 (身体矫健 )、美 (姿态优美 )等品行。由此可见 ,要使整体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实现 ,必须推行整体化的体育教学活动 ,即整体教育效果存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 而作为教学主导作用的体育教师 ,只有具备了学生身心发展、心理需求、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以及体育教学理论等专业知识 ,才能做到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根据整体化取向的内发教学观念设计体育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 ,并在需求满足中培养由知之而好之 ,由乐于而实践 , 以期达到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体育教育理想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 研究思路的本土化

  体育心理学本土化作为一种研究取向 ,是一种“用当地人经过当地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的浸润之后的心理及行为表现方法及方式来观察及研究当地人” [4 ]的研究态度和操作路线。 体育心理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不仅仅是学习模仿外国 ,而且还要重视对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研究 ,保留我们自己的科学理论 ,形成和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心理学体系 ,展示我们自己的特色。 这是我国体育心理学最终能对世界体育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自己应用贡献的必由之路。

  国际化时代我们与异质文化的交流、融汇和摩擦是必然的。 中国体育心理学工作者需要以更加积极的精神 ,勇于变革 ,敢于创新。我们一方面要克服盲目排外、不接受异质性事物的弱点 ,尽可能遵循国际学术的准则。 体育心理学的本土化不仅意味着要有民族特色 ,也应包括人类共有的基本特征 ,反映出国际研究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则要汲取过去全盘西化和全盘苏化的经验教训 ,保持“扬弃”的辩证观 ,即取其精华 ,在消化吸收国外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 ,考虑本国的特点 ,对引进、移植的理论和方法作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造。

  我国体育心理学要在国际交流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就应继续深化我国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从我国雄厚的人文历史土壤中不断寻求建立本土化心理学的研究思路、资料、启示和发展线索。 也就是说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为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文化圈的影响为潜在变量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 ,提示人类心理历史发展规律为基本任务和社会现实为主要服务对象 , [5 ]经过内地与海外华人学者的共同努力 ,建立起本土化的体育心理学体系。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 ,都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力 ,一是科学的内在动力 ,即本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为外在动力 ,即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和深化理论是体育心理学发展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理论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 ,这是毫无疑义的。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体育教育现状 , 而应主动指导体育教育改革。因为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 ,增强体育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同时体育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也会得到检验、补充、发展和完善。 体育心理学只有与体育教育实践相结合 ,解决其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 ,体育心理学才能够发展 ,提高自身的价值。

  3 研究成果的融合化

  融合就是科学综合 ,是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 ,科学化规定和人文化规定这双重尺度的统一在体育心理学发展中自然成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延伸与展开。体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历程事实上就是与其他科学建立难以分割联系的历史。体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的现实产物。今后我国体育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研究也将通过“科学综合”来完成。融合研究在体育心理学的发展中会获得更重要的地位。

  体 育 心理 学 研 究 的科 学 融 合并 不 是 元理 论 折 中 ( Metatheo retical Flecticism )或大拼凑 ,它也不是纯粹客观的实验报告 ,更不是片面性和门户之风 ,而是全面系统的认识成果 ,是可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主观认识体系。 仅以实验方式的线条式或平面式地研究心理学 ,已无法满足当前体育心理学的发展。 仅局限于实验及总结的这种研究方式 ,体育心理学研究必然出现零打碎敲、松散无序的状态 ,缺乏逻辑、缺乏理论 ,自然无理性高度而言。 现代心理学受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从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从原子论的思维转向整合的思维;在心理科学的模式上 ,自然主义的心理科学观转向社会文化的心理科学观。 总而言之 ,体育心理学的融合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 ,是在新的视野基础上内在地去反映“学理” 根据的综合性创造 ,是在更高层次和更高理论水平上的综合创新。 因此 ,体育心理学的科学综合观赖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对现代科学心理学领域与人文历史心理学领域的整合重建。这种整合与重建的科学综合理论切入点首先将融合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概念、新规范。首先 ,生命科学对人脑与感官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贮存的认识 ,必然会对“人脑”这一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以新的技术手段开辟体育心理学的研究。 其次是融合认知科学 (如信息加工理论 )领域的深层次研究成果。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西蒙 ( H. A. Simo n, 1984)指出 ,认知心理学应用研究之一是如何把认知心理学用于教育方面。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体育教育中的心理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 ,也可能成为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突破点。再次是从方法论与价值论双重尺度相统一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并深化元理论 ( Meta th eor y )及实质理论 ( Substa ntive Theor y)对指导体育心理学研究发展 ,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建构我国体育心理学科学理论 ,形成具有国际化、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的体育心理学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研究效价的应用化

  面对体育教育的现实 ,推进和深化体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这是体育心理学的发展中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抉择道路。 当前我国体育心理学要在徘徊中取得突破 ,还特别需要在应用研究方面提高水平 ,加大力度 ,尽管我们还不能说近二十年来我国广大的体育心理学工作者不重视应用问题的研究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大多停留在诸如特征性研究的低层次水平上 ,还不能适应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许多研究急功近利 ,搞短期行为 ,经常把心理学的知识原理与体育教育实际工作需要生硬地拼凑在一起 ,缺少融合。这种将心理学的应用庸俗化的做法 ,严重地损伤了体育心理学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 这一现象如不尽快改变 ,势必构成我国体育心理学今后走向繁荣的重大障碍。

  多年来 ,我国体育界的心理学者对体育教育中心理学问题关注不够 ,缺乏主动参与体育教育发展中重大心理问题的研究 ,偏重于研究竞技运动领域中的运动员心理特征评定、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选材、训练和竞赛中的心理训练与心理咨询等。 虽然这些研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但应看到 ,“尽管体育教育没有竞技运动那么轰轰烈烈 ,那么引人注目 ,但它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体育心理学应当对体育教育有所贡献” , [6]尤其在以“健康第一”作为教育指导思想的今天 ,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值得体育界的心理学者和广大教师做出更多的投入。虽然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立竿见影地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但我国体育心理学发展的整体方向 ,应尽可能与体育教育目标相一致 ,加速理论成果的应用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理应是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者“想做”并 “能做”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

  5 研究方法的实证化

  从学科角度来讲 ,研究方法决定和标志着学科的高度和成熟 ,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 ,可能会带来丰硕的成果 ,带来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 就研究成果而言 ,研究方法是决定和表现其成果价值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体育心理学的实验与心理测量作为实证研究 ,是体育心理学理论科学综合的基础 ,没有微观的实验测量实证研究 , 宏观的科学理论的综合就会流于空疏 ,就会降低理论研究的水平 ,不重视实证研究必然会限制体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只有能够证实 ,才能达到科学规范的标准。如果我们在经验水平上有了“怎样做效果好 ,怎样做效果可能不好”的想法 ,就要顺此进行设计 ,提出研究假设 ,明确并操纵变量 ,更重要考虑到无关因素的控制 (消除、平衡…… ) ,确定与自变量确有因果关系的反应变量 (指标可能是一个或几个 )。 这样 ,所得的结果就会比经验水平的结果有更强的确认度和逼真度。而经过实证得到的结果 ,不但不会否定经验的内容 ,还会确认经验的内容。

  体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以人为对象 ,研究过程中变量多、周期长 ,实际运作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 比如 ,有时经辛苦劳作和精心设计的实验 ,可能会得到令人失望的结果。但实验研究毕竟是揭示因果关系的最直接方法 ,因而加强体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研究绝不是对实验研究的中断 ,而是对实证研究的延续与超越。

  目前我们与日本等国在实证研究技术方法上的差距并不是很难消除。科学研究技术设备条件的先进固然是其研究进展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只要我们继续加强科技发展和对外交流 ,立足现实 ,面向世界 ,积极创造物质条件 ,不断地引进和采用现代化研究手段 ,加大吸收和消化的力度 ,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通过尽量逼真的自然条件的安排 ,求得对体育行为更有说服力的心理学解释 ,就不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缩小研究方法领域的差距 ,在本世纪中叶我国的体育心理学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并非是不可能的。——论文作者:颜军

  主要参考文献:

  [1 ] 颜军 .中国与日本学校体育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比较 [C ].第 3届亚太运动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 1999.

  [2 ] 于长镇主编. 体育教学论 [M ]. 大连: 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 1991, 67.

  [ 3 ] 张洪潭. 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论 [ J].体育与科学 , 2000, 21 ( 1).

  [ 4 ] 杨中芳.由中国“社会心理学”迈向“中国社会心理学” [ J].社会学研究, 1991, 3( 1) .

  [ 5 ] 林崇德等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过程和道路 [ J].心理科学 , 1996, 19( 4).

  [6 ] 马启伟主编 .体育心理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6, 1.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