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09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共词分析方法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M. Callon研究员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其基本原理是对一组关键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采用多元分析来揭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规律。共词可视化则是将可视化技术与共词分析的原理相结合
摘要:共词分析方法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M. Callon研究员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其基本原理是对一组关键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采用多元分析来揭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规律。共词可视化则是将可视化技术与共词分析的原理相结合,以生成具有各种属性的可视化结果,能够形象、直观地揭示知识领域的结构并映射知识领域的发展趋势。
1 引 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改革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旋律。为适应中国社会日益开放的步伐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在最近十年内一直在探索和尝试新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与此同时,该领域内研究论文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广大研究者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辨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出指引。
2 研究方法
本文拟从计量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共词可视化方法,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近十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较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围绕中心论题遴选数据,通过数据转换、清洗,建立用于分析的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的文献内容进行挖掘与科学计量,绘制出该领域内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图谱。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共词可视化方法。
本文中共词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包括:第一,建立数据库;第二,从数据库中抽取能够代表该学科研究主题的高频关键词;第三,两两统计这些高频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次数,形成共词矩阵;第四,将共词矩阵转换为相异矩阵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第五,对所获得的数据及可视化结果进行分析。
3 研究内容
3.1 建立数据库
本研究采取的样本来自CNKI(中国知网)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该库是目前国内覆盖面最广、文献来源最全的中文期刊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是:在检索项中选择“篇名”,在检索词中输入“大学英语教学”或“公共英语教学”,在来源类别中输入“核心期刊”,在期刊年期中选择2000—2010年的时段,共得到中文相关文献1781篇。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核心期刊的载文能有效反映该学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因此此次研究主要采用来源于核心期刊的文献资料。在所获文献基础上,采取人工方法整理和清洗数据。首先,只选择学术研究型文献,剔除会议通知、书评、研讨会报道等类型的文献;其次,只挑选有关键词的文献进入数据库;最后,经查错、查重处理,共得到文献667篇,利用Winisis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近十年内相关主题文献量分布如表1所示:
3.2 抽取高频关键词
通过Winisis数据库中的统计功能,共提取关键词3078个,将这些关键词按照它们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选择词频不低于6次的关键词共54个,其中“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教学”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44与188次,这是由于文献检索策略所致,同时它们与本研究内容完全重复,在共词分析中难以发挥作用,因而可以暂时予以忽略。另外的52个高频关键词出现的累积频次达到51.26%,可以有效代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见表2)。
3.3 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
为了进一步反映这些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建立的Winisis数据库中对表2列出的52个中文关键词中进行两两共词检索,统计它们在667篇论文中同时出现的频率,形成一个52×52的共词频次矩阵。
3.4 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将上文中的共词矩阵导入SPSS18.0软件中,将其转换为相关矩阵后进行因子分析,再绘制战略坐标图,以进一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主题结构。
3.4.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目标是用尽可能少的公共因子高度概括原资料中的大部分的信息,在减少变量的同时依然能反映出各变量间的联系。本研究操作过程中选取主成成分法和平均正交旋转方法。因子分析的结果如图1所示:
因子分析碎石图显示前6类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的,因此在因子分析中将大学英语教学划分为6类是比较合理的。同时,因子分析后的结果(表略)也表明共有6个公因子被提取,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27%,即这6个公因子可以解释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内83.27%的信息。根据因子载荷大于0.7对命名有帮助的原则,将6个公共因子命名为:语言与文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教学法、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教学模式。每个公因子的构成如下所示:
① 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由27、35、23、40、18、41、42、50、34号关键词组成;
②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的思考,由14、30、15、49、31、37号关键词组成;
③ 对大学英语教学法的研究,由28、45、16、5、51、9、43号关键词组成;
④ 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由11、32、3、33、10、19、21、52、6、22、39、17、29号关键词组成;
⑤ 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成果的评价研究,由24、26、7、20、44、25号关键词组成;
⑥ 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由48、1、47、4、13、8、36、2、38、46号关键词组成。
我们也发现有些关键词,诸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在2个公因子下的载荷均大于0.5,说明这些关键词与两个领域的研究相关度都比较高。
3.4.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按照“物以类聚”的原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反映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借以勾画出整个学科领域的谱系图。本研究中采用系统聚类,选择最远邻元素法,得出聚类结果树状图,对树状图中各类的命名,参考了因子分析的结果。
3.4.3 各研究热点的战略坐标图
战略坐标是由Law于1988年提出的可视化分析方法,用以描述某一研究领域内部联系情况和领域间相互影响的情况。在战略坐标中,X轴为向心度,表示领域间相互影响的强度;Y轴为密度,表示某一领域内部联系的强度。本研究利用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采用平均数法,计算出每类研究热点的战略坐标,进一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各热点研究的发展阶段。各研究热点的向心度和密度如表3所示:
第一象限内的两个研究主题,语言与文化及教学法,密度和向心度都比较高,说明它们内部联系紧密并处于研究网络的中心。第二象限内的研究主题“问题与对策”密度较低,而向心度较高,说明其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但主题内部联系紧密,研究比较成熟,并且具有较大的潜在重要性。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处于进程当中,人们对其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随着研究的日趋深入,它有向第一象限发展的趋势。第三象限内的研究主题“评价方式”,密度较高而向心度较低,显示其研究自成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并不紧密,尚未能成为该研究领域内的核心内容。第四象限中的研究主题包括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向心度与密度均比较低,说明其内部结构松散,研究尚不成熟,同时处于整个领域研究网络的边缘,这一点也可以从聚类分析树图中的关键词聚类距离得到印证。
4 结 论
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内的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计量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十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水平在不断提升,核心期刊的载文量逐年上升,同时研究主题和研究范围也在持续深化和拓展。
第二,在教学法领域和语言与文化领域,已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成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特色与核心内容,其研究成果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指引。
第三,我国自1999年开展新一轮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领域内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成为新的热点,同时这一领域内的研究也推动和促进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与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学术探索。
第四,多个新兴研究领域在蓬勃发展,如影响课堂教学因素的研究、教学模式的研究等,研究者引入不同领域的前沿理论,如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理论,从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学习者因素研究、自主学习研究等各个方面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与学的问题。虽然这些研究尚不成熟,内容相对松散,但其代表了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第五,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应用较少。这部分研究成果需要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法研究等该领域内的核心内容紧密联系,以发挥最大作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