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14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体育教学的每一个构思和步骤,将直接影响学生成长。一个对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不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线条的流畅,骨骼的完善发育,内脏器官的健全,而
摘要: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体育教学的每一个构思和步骤,将直接影响学生成长。一个对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不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线条的流畅,骨骼的完善发育,内脏器官的健全,而且也包括整体的匀称、协调发展,并且是按照生长发育的先后有序而全面地发展。论文发表:《体育科学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集美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主要反映我校体育教学和科研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发表国内体育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具有教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昆在促进我国体育科学的学术交流、促进体育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力求报道能代表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和动态水平的学术文章,力求体现我国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制高点。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技巧,论文发表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选择教材的不仅要注重教材对学生身体各部分、各种运动能力和各种身体素质和积极影响,而且要注重教材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尽可能从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方面使学生得到良好的体验,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协调、默契、流畅和成功的欢喜与愉悦。
其次,体育教学的组织教法必须克服一体化的固定模式,体现体育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活动得更自由、更开心、更充分,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和内外兼修的目标。
另外,在注重学生生理负荷起伏变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心理活动起伏变化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动作和休息交替的过程中,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有一般的规律;当进行练习时,生理机能开始变化,生理机能水平开始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后,保持一定时间,然后再开始下降。在一定范围内,由于练习与休息进行合理的交替,所以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曲线。与此相适应的,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指思维、情绪、注意、意志)也呈现出高低起伏的曲线图像。这种生理、心理负荷波浪式的曲线变化规律,体现了体育教学鲜明的节奏性和身心的和谐、统一性。
一 培养兴趣,激发训练的主动性
在实践中,应采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身心为基础、以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善变
在训练中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较大程度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但是他们的自我表现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因此,我一方面要变换训练的方法手段,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又要循循善诱、严格管理,维持良好的练习秩序。
(二)善评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态度,及时做出正确地评价,适当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训练教学中,我把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对于那些学习努力、进步较大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对于那些进步较缓慢的学生,只要他们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并提出希望。这样一来学生就表现得更加兴奋和努力,练习兴趣就更高。
(三)善问
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围绕着教学任务,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巧妙地提问,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例如在教腾空步时,我发现有的学生腾空滑行距离很近,便提问:你们背着重物跳的远还是不背重物跳的远?学生回答:当然是不背重物跳的远。提问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点充分注意,促进思维积极活动。
二、科学训练,遵循训练的规律性
在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运动技术的指导。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还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一步一步地适应并提高。二是避免大强度的训练。大强度训练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也容易使关节韧带受伤,导致学生对训练产生畏难发愁心理,这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对培养刻苦的训练作风都无益。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强度小总量大,运动量随训练时日的增加而增加,这样可保证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三是训练要有系统性。从基础做起,在运动技术上进行系统的指导,切不可为了一时的成绩和名次采取“拔苗助长”式的训练方法,使一些有发展前途的运动苗子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学习而中途夭折,这不利于体育人才的长期培养与输送,违背了训练的规律性。
三、注重方法,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一)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它广泛用于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掌握、改进和提高技术、战术,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由于重复训练的每次重复练习负荷强度较大,并不断强化刺激的“痕迹”,因此既有利于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能力,促进身体发展,又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动作技术定型和熟练地运用技术。
构成重复训练法的基本因素有:负荷数量;负荷强度;负荷持续时间(反复练习次数与组数);间隙时间等。
(二)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它广泛运用于技术与战术训练、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中。
由于持续训练法的练习时间相对较长,负荷量较大,因此强度不能太大。为了发展学生的一般耐力,主要是降低强度、延长练习时间,或者适当提高强度,缩短一些练习时间来达到训练目标。
(三)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循环训练法的构成因素有:练习内容及循环顺序、每站练习的负荷量和强度;站与站每次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站的数量和循环的次数。根据训练,内容的安排,可以采用不同的循环方式,如耐力循环、力量循环、速度循环、速度力量循环、协调循环等。因此,这种方法既可用于身体训练,发展运动员的一般和专项素质,也可用于技术和战术训练。
(四)竞赛训练法
竞赛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所谓变换练习条件包括:练习的环境、练习的负荷(速度、负重量、距离、时间)、练习的动作组合等。变换训练可使运动员获得多种运动感觉,提高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还能消除由于长时间固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练习时所产生的枯燥厌烦情绪,从而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和推迟疲劳的出现。
总之,只要我们能根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学生就一定会对课余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余体育训练中来。我相信,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