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03所属分类:科技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城市人口逐渐密集,土地资源日渐稀缺,为了控制开发成本,城市土地利用朝集约化方向发展,交通枢纽综合体就是城市发展的产物。本文以上海轨交17号线徐径北城站为例,对其站点的合理规划布局、策略以及设计理念和设计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试图从这些现实案例
城市人口逐渐密集,土地资源日渐稀缺,为了控制开发成本,城市土地利用朝集约化方向发展,交通枢纽综合体就是城市发展的产物。本文以上海轨交17号线徐径北城站为例,对其站点的合理规划布局、策略以及设计理念和设计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试图从这些现实案例中寻找交通枢纽综合体规划策略的特点及规律。
关键词:交通枢纽综合体,规划策略,上海轨交
一、交通枢纽综合体发展的概述
交通枢纽综合体又叫做站点综合开发,是一种融合了商业、酒店、办公、公寓等多种物业种类的高强度一体开发。站点综合开发涵盖了交通站点开发和站点上盖及周边地区的一体化规划。它即是公共交通为枢纽的综合体,也是链接城市交通系统与其他功能设施的结合点。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困境,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交通枢纽综合体,对于区域价值的提高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交通枢纽型综合体的分类和功能
根据枢纽综合体的区位和功能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一,门户地区型枢纽综合体,主要是指城市同区域交通网络接驳的重要衔接点;其二,城市中心区型的枢纽综合体,通常指的是城市中心区的寸土寸金地,商业升值空间大,最大化追求经营性面积用房。其三,副中心区型枢纽站,规模较小,人气不足,但是可以借助枢纽站及周边的建设促进公共设施的聚集,从而带动新区的建设。其四,社会型枢纽综合体,是商业地产和轨道站结合的枢纽综合体。交通设施为轨道站和常规交通的接驳,附着的物业也以服务周边社区为主,是TOD理论在社区层面的成功运用。这4中枢纽综合体分布在城市的不同位置,共同构成了城市经济环境整体性、生长性、开放性的重要空间节点。本文案例分析是以上海轨交17号线徐径北城站为研究对象,属于第四类社会型枢纽综合体。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况
上海轨交17号线徐径北城站交通枢纽综合体项目位于上海市青浦徐泾北区,离徐泾镇中心较近,距虹桥机场9公里,距上海市中心20公里,距青浦新城10公里,位于虹桥商务区与赵巷商贸区两大枢纽核心商务商贸区之间的过渡区域,总用地面积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整体规划为交通枢纽及配套设施。目前,地块周边以自然村落和小型工业厂区为主,公共交通配套落后,缺乏整体性规划。
(二)项目规划布局
项目规划布局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心”、“二轴”、“三片区”。“一心”是指以核心景观广场为地块内的人流活动中心向周边辐射。“二轴”是指打造东西方向立体人行活动的主轴以及南北方向天桥联系的主轴。“三片区”是指结合地块东西狭长的特点及各功能单体自身的特点,依次分为东、中、西三个功能片区。
三个功能区域的关系是分区明确同时又共荣共赢。公共交通转换的核心区域在东侧,在一层的南侧设有五条公交始发站和十个车位,在这五条线路的候车处设置了楼梯,可以通过楼梯直达第二层的轨交(地铁)站厅,使轨交与公交实现换乘。第一层的北侧,沿崧泽大道,设置人员集散广场,站厅出站后人流直接疏散到广场,广场与地下车库、出租车等候区、非机动车库、非机动车租赁区无缝转换。而二层地铁站厅与基地的中、西部建筑以大平台贯通,直达西部转换大堂至地面停车区,可通过与大平台平接的过河过街天桥通达周边区域。
基地中部主要是商业配套,结合了滨河自然景观。商业广场是基地中部的主要功能区和形象展示区,沿河布局小型独栋商业配套建筑,项目西侧,设置高层轨交(地铁)用房主楼,提升项目整体形象,底层除了转换大堂以外全部架空,设置大型地面停车场,通过转换大堂和大平台与二层站厅实现无缝衔接。
(三)项目规划策略分析
地块特点东西狭长,南北进深较浅。表现在东侧地铁站紧靠引桥,西侧受规范开口距离控制限制,不利于车流组织和出入口设置。因此,东西向主动线易产生各类车流和人流的交通混杂。应对方式是采用分区功能布局。把项目横向分为三区,西区安排在城市的交叉口,用来布置轨交管理用房,底部架空,用作大型机动车停车场。东区则结合轨交站点设置公交车始发站;中区利用河岸景观的优势,布置情景配套,作为东西两区串联和过度区。分区功能布局的策略采取东西两区独立设置车型进出系统,减少彼此干扰,避免东西向主动线产生各类车流和人流的交通混杂。
其次,站点与周边联系不强,崧泽大道和上达河阻断了站点和周边地块的联系,地块位置孤立。轨交出站人流难疏散,人落地站点的设置位置缺少缓冲空间,易造成站点外交通混乱,采用的应对策略是抬高站厅和站点5米,结合地铁站厅层南北设置跨路跨河天桥,提高人流向周边的直达性,将站厅整体抬高至天桥类同高度,留出地面空间作为轨交换乘广场和缓冲空间。
轨交线将基地分成了南北两条细长地块。 跨越轨道的人流、车流都需于在地面解决。流线长而反复,交叉混杂。采取必要的措施是建立东西向交通转换主轴,以轨道站点及公交始发站为核心,打造无障碍交通换乘,将人流、车流分层,在空间上疏导。
综上所述,交通枢纽综合体站点规划的要点和策略可作几点归纳:规划前要分析地块特征,东西南北衔接的资源类型,是交通城市道路、抑或是自然环境资源,还是配套设施等。了解资源环境才能因地制宜,保证方案的可行性;交通设置布局,实现立体化人车分流,管道化人流换乘组织方式;围绕换乘大厅的立体化空间组织。这几点都是规划策略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韩建丽.城市交通综合体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2]刘忠.城市综合体空间布局研究[D].广西大学,2016.
[3]黄敏恩.轨道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规划探索[J].规划师,2014,3006:64-69.[2017-08-23].
[4]郭建祥,郭炜.交通枢纽之城市综合体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理念[J].时代建筑,2009,05:44-49.[2017-08-23].DOI:10.13717/j.cnki.ta.2009.05.010
[5]王玮.中心区枢纽综合体规划布局策略——以前海枢纽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1104:811-818.[2017-08-23].
相关论文:都市快轨交通轨道交通论文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