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0所属分类:科技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工程机械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正在向智能化、集成化和信息化发展,产品已成为机械、电子、微机、光电技术、激光、通信、传感器等新型技术的集合体,产业的升级换代与向前发展,需要机、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储备。机电一体化专业系统的中
工程机械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正在向智能化、集成化和信息化发展,产品已成为机械、电子、微机、光电技术、激光、通信、传感器等新型技术的集合体,产业的升级换代与向前发展,需要机、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储备。机电一体化专业系统的中高职衔接培养,对产业动态调整以及高端人才技术储备需求有更全面的覆盖,能明确服务面向和岗位指向,以及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但就现阶段而言,其培养内容及规程还不完善,在本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改进。因此,本文将针对该现状,进一步讨论所面临的问题和科学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工程机械与汽车
1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课程的准确衔接已经是发展中高职联合培养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一大瓶颈,从目前的调查以及各方面资料显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1)课程模式的转变,主要表现为模式中心由学科转变到工作分配;(2)教学模式的转变,具体为从理论转变到实践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湖南省到其他省市都存在中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衔接体制和范制不成熟的共性问题,主要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点内容。
第一,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设置不规范。生搬硬套等现象层出不穷,雷同程度非常大,在课程的结构设置上没有差别,不能使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的的人才体现自身的价值特点,甚至有些中高职院校的衔接课程完全就是根据其他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程自己就开设什么的专业,因人设岗,完全不考虑在课程设置上的规范性以及科学性[1]。
第二,中高职衔接内容复现较多。整体上看,一定程度上的复现是需要的,可以增加对知识层次的认知及明确学习目的,然而对于中职对口生而言,在进入中职院校后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还是在技能方面的培训上,学习的知识面都特别窄,而且对口专业上进行一些基础性质的理论学习也是有必要的,可以巩固之前的知识,但相应的中职课程应该减少加入提升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并增加规律性总结知识。目前很多学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置以及课程名称都十分类似,而且讲授的内容都重复,而且内容交叉太多,更甚的是有些中高职教学采用了一样的教材进行教学。
第三,中高职衔接的传授方式已然跟不上时代、课程的发展。在前一阶段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学者都会反映目前的中职学生基础不扎实、存在很多地方脱节的现象,同样在高职学生群体中也存在该现象,教育教学方式陈旧,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大部分同学反映很少或没有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尽管这类教学教育方式不能使用在所有的教学当中,但就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有很多课程是适用的,如:单片机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等等。
2中高职课程衔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应用
为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技术培养领域所面临的各种技术综合因素、需求以及面向的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建设可分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衔接以及核心课程建设三个方面。
2.1建立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根据对企业机电设备各部门的在岗岗位人员调研发现,中职主要注重在基础能力、基础素质、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而高职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提升,如组织协作能力、书写表达能力、计划管理等;知识融合,高职的学生需学习机械、电子、控制、管理等多门课程;能力提升,高职的学生需掌握装配、编程调试、设备操作等技能。从而,中高职需建立“纵向延伸,横向拓宽”的中高衔接的课程体系,主要从公共课、专业课、拓展课以及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建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和知识能力层次上的提升。
课程体系在设计的过程中,将中职课程作为引导教育的基本,而将高职课程作为提高、升华的主要教学体系,将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明确。中职侧重文化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侧重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和相关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
2.2建立中高课程内容衔接模式。中高职衔接公共课程主要是在中职教育中以基础为主,而高职则更为侧重应用。在中职公共课程主要是语数外、体育、计算机及社会适应性的德育课几个方面,高职人文课程则为更高层次的语数外、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哲学、职业道德方面进行教学,并通过学校团学,社团活动等其他校内活动方式,引导从中职院校过渡到高职院校并进入社会的能力培养。以中职教基础和基本技能,高职则重技术和创新设计专业课程。
中职以金工实习培训、电气自动化基础理论等作为最基础的培训课程,以“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以及“液压和气动回路装调”等相关理论知识较强的课程作为核心教学课程,在设备操作、电气液等方面的基础实践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实践。高职则注重以电子及PLC、Sensor等作为基础课程进行能力学习和能力培养,在课程教育方面以“液压与气压回路控制与调试”“机械制图与测绘”“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作为其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核心教学课程,在培养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系统进行更为细致的培养。
同样在岗位能力建设上,则需要在中高职的教学课程中增加类似的拓展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像营销类的,管理类的以及涉及到现场电气方面的技术课程,比如“机电设备市场营销技术”“机电设备管理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选取“自动化生产线装调”为贯穿核心课程体系的载体,引入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赛项技术标准、维修电工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装配生产线等相关的岗位标准,融入现场总线、人机界面组态设计等新技术,以机械和电气两条分支课程为支撑,构建了中高职核心课程内容体系。
2.3建好衔接的核心课程。充分完善与建立校企联合的中职与高职衔接中核心课程的发展模式,结合高校与企业的相互人力人才资源优势整合,组建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建设团队,主要建设包括机械制图、液压气动、电工技术、PLC应用以及自动生产线5个核心课程,并执行小组负责,以项目式教学,实施“三统一”原则,即制定和调整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在课程教学实施方面进行统一的安排和协调组织,中高职衔接培养从开始就对所有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统一的汇总以及讨论后续的整改方案,及早介入并处理之间的矛盾,确保方案有效的实施。通过调查以及信息的收集,根据学生群体对于的自身确定的期许目标反馈,选定以下内容作为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教学课程。
3结语
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涉及到两级院校的相互协同,在这方面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方案设计上更倾向于理想化。因此,在设计课程衔接方法的实施途径是如何将两所两级学校更好地融合、相互协同也是需要在科学性上进一步完善的,避免过于理论空洞。同时,期望通过共同努力,能够推动两级院校之间的平台搭建、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提升双方的教学教育质量,实现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做出努力,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2]李玉珠.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育与职业,2003(7).
相关阅读:机电一体化2017年第1期已发文章标题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