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互联网+”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及应对

发布时间:2019-03-21所属分类:科技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其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生力量。本文立足于我国民族地区,以互联网+为着眼点,探讨了互联网+给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关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其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生力量。本文立足于我国民族地区,以“互联网+”为着眼点,探讨了“互联网+”给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

青海民族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就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社会稳定、国泰民安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系到国家大局,而民族地区的稳定又是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因为没有稳定,其它一切工作都将无从谈起。

  最近几年,计算机及互联网在民族地区获得了较快发展,电信和移动数据业务在民族地区不断扩展。“互联网+”在民族地区也悄然兴起,对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精准扶贫等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广大群众也从“互联网+”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快,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1计算机及互联网在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

  个人计算机因为价格适中、使用方便、耗能低等特点,逐渐走进普通老百姓家中。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流量资费的大幅度降低,计算机接入互联网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2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共新增网民2968万人;截至2018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网民总数已达8.02亿人。

  笔者对青海省某县240户农牧民家庭进行了访问,他们拥有电脑的总数量为115台,占到47.91%,其中接入互联网的家庭为52户。通过访问得知,有计算机的家庭主要基于两种情况:一是家里有孩子就读初中、高中或者大学,因学习需要购买了计算机;二是开设了卖农副产品或者特产的网店的家庭。同样是电子设备,有计算机的家庭比例相对于其他电器来说较低。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大部分老百姓认为计算机不像常用家电那样不可缺少;部分群众觉得,计算机操作不方便,还容易出问题,出问题后维修也比较困难;还有部分群众认为计算机的使用需联网,联网会增加不必要的花销。笔者对手机拥有的情况也作了一个大致调查。因为智能手机和计算机有着类似的功能,或者某些方面还超越了计算机,并且在大多数地区其使用已经达到了普及程度。例如智能手机携带较计算机更方便,同时它也不需要经常开关机。

  2015年底,我国手机拥有量统计结果为:城镇人口拥有手机的比例为91%,也就是每100个城镇居民中就有91个拥有手机;我国农村人口拥有手机的数量较低,比例仅为46%。拥有手机的数量和比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也反映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大哥大一般都是企业主、大老板之类的富裕者才能买得起,普通群众并不具备购买能力。

  短短几年时间,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通信方式的转变。手机信号运营成本、制造成本较模拟时代有了大幅度降低,再加上老百姓收入提高,使得老百姓购买手机变成了现实。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位居全球第一,达到13亿。手机普及率达到了95%,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了75%。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网络能力不断提升,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优化升级,提速降费政策的实施,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98.3%,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6.3%,规模为2.11亿,城镇网民占比73.7%,规模为5.91亿。

  2“互联网+”对民族地区群众的影响

  计算机及互联网广泛应用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将“互联网+”培育成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2.1计算机网络为民族地区群众开启了了解世界的窗口

  无论在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人与人的交流只限制在较小的时空,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给人们之间的交互带来了本质变化,媒体延伸了人体的器官,使得信息传递的空间得到无限扩展。计算机网络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更是将这种延伸发挥到了极致,它使地区偏远的民族地区群众通过网络了解社会时事,脱离了与世隔绝的状态,为他们开启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民族地区的群众通过形态多样化的媒体,通过文本信息、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获取自身需要的各种信息。

  2.2计算机给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是一样。最近几年,伴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相当一部分的民族地区群众依靠互联网及其附属环境工作、学习和生活,例如,洽谈业务、签订合同、获取资讯、了解党和国家大事、与家人远程互动、办理转账业务、远程挂号等等,计算机和互联网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互联网已经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互联网是又一把双刃剑,其信息混杂,真假难辨,经常被用来进行网络诈骗,且诈骗涉及面广,损失严重,打击困难,严重危害使用者利益;另外,国外分裂势力也通过互联网宣传分裂及极端思想,腐蚀、招募民族地区群众进行暴力恐怖活动,以达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反华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互联网发展对民族地区的影响,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挑战,减少其消极影响,抓住机遇,引导互联网在民族地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3计算机网络使得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和党的联系更加紧密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西部和西南部偏远地区,因为通信不畅通,党中央和国家的声音很难悉数到达民族地区,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直接联系较少。这种情况一方面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也不利于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一情况得到改善,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社情民意,并进行有效的政策宣传和引导;群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政策,对政府各项政策的实施进行有效地监督,实现与政府的互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密切了党和民族地区群众的关系。

  2.4助推了民族地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互联网+”企业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结合,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首先,通过多元化的互联网增值服务为农牧区扶贫筹集专项基金,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其次,通过互联网让农牧区的各种特色产品走出草原、走出农村。再次,“互联网+”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推广和相关增值服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3“互联网+”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1做好民族地区互联网的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

  《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韩非子喻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充分认识到了预防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最初阶段的严格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很多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可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对民族地区计算机网络进行舆情监控,既是网络监控的分内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问题出现时做到有序、妥善解决。

  3.2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现阶段,搞好民族地区工作,核心在于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上来。要认真研究民族地区的生产条件、地方特色、经济增长点、制约因素和瓶颈等。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要获得较快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投入、信息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广大干部要为民族地区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民族地区大部分以牧业为主,以农业、养殖业等为辅。经济结构单一,稳定性差,受气候的影响较大且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各级职能部门应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导群众进行生产模式的调整,使其生产模式多元化,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3.3开拓民族地区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渠道

  民族地区实际上是一个各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生息的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作为历史上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不仅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保障、以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平等发展为主轴、以实现各民族共同艰苦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的一整套民族地区发展政策。

  201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印发《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实施纲要》,2015年,青海省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要更加紧密地把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让大家团结互助、勤奋工作、幸福生活,共同享受国家发展成就、共同迈向小康之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3.4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义重大。首先,应提升民族地区的医疗水平,加强医疗队伍建设、筹措资金改善医院的软硬件环境、建立多级医疗体系;其次,加大对社区或者村镇教育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让民族地区老百姓在农闲时能接受终身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再次,定期组织文化下乡活动,把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先进观念及时普及到民族地区群众中,让他们共享我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延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青海模式[J].青海民族研究,2015,26(1):86-92.

  [2]张玉强.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引导策略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3,15(2):38-41.

  [3]孙静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5.

  相关期刊阅读:《青海民族研究》[1]于1989年创刊,是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本刊注重基础性研究,密切瞄准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多角度展现青藏高原民族问题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地方特色、关注学术热点和前沿理论,各期常设人类学、民族学、藏学研究、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宗教学等栏目。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