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我国外贸与产业结构的策略经济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4-04-04所属分类:论文文献浏览:1

摘 要: 耦合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两种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其实质是系统之间及其运动方式的互动。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可以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的演进作为国民经济结构运动的两种方式

  耦合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两种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其实质是系统之间及其运动方式的互动。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可以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的演进作为国民经济结构运动的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是理解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的基础。而我国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初期的不足10%、八十年代中期的23%提高到九十年代初期的30%左右,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43.9%。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就更说明了研究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进行外贸结构转变时要充分考虑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也要顾及外贸结构的改变。

  一、我国外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外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直接体现在经济增长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始终以高于GDP五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九五”以来,外贸出口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200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743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国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排名第7位。外贸的高速增长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外贸进出口增长与否,对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社会就业、财政收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贸易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我国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外贸结构一般可分为出口商品结构、进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主体结构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的扩大及其外贸结构的变化既是国内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反映,也是自身优势积累的结果。

  (一)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

  一国出口商品结构通常是由其生产结构及生产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但出口商品的扩大,往往也会促进该出口商品的生产比较优势的积累,从而反过来促进生产的技术进步及结构变化。

  我国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属于适应性的调整,着眼点是如何维持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这种调整总是在经济总量发生严重失衡,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时着手进行,所以,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常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段时间。

  1、阶段一:1978-1985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几乎不具有出口的比较优势,初级产品的比重一直很大,85年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仍占50%以上,石油和煤炭出口比重超过25%,纺织品出口仍占20%,我国最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服装和鞋类出口增长也不大。

  这一阶段的外贸出口结构很大程度上受78年以前的产业结构的制约,我们知道,56-78年,我国是属于重工业主导型的初步工业化阶段,轻工业发展不充分,所以在78-85时期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所占比重超过70%以上,出口基本上属于资源型出口。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的内容:继续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快轻工业的发展,使轻工业生产快于重工业发展速度,对重工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将直接影响下一期的外贸结构变化。

  2、阶段二:85-9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从80年代中期以后,国的出口结构迅速改变,并由此带来了持续的出口增长,到92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达到最高峰,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20%以下,纺织品、服装、鞋类这三大类型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5.4%,比9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至此,中国实现了资源型向轻型化和劳动密集化的转型。

  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坚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的同时,充分重视基础工业和设施,加快发展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交通通讯业,努力振兴机械、电子工业,为现代化提供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装备。

  3、阶段三:92-95年,建立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经过85-92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出口结构又一次变化,92年以后,轻型产品的出口绝对值虽然继续增加,但它们对出口的总体贡献却在下降。94年出口大幅增长,但纺织品、服装、鞋类三类产品的比重下降到33.7%,而机电产品上升到26.4%,95年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到29.5%,开始大幅度超过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首次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中国的出口结构在90年代中期初步完成又一次转变。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92年十四大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和建筑业,使它们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持产业…。

  94年国务院组织制定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在纲要中强调在加强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积极振兴支持产业这三个方面的同时,提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通过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鼓励新技术和相关关键设备、关键零件的进口,促进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4、阶段四:1995-2000年,深入建立市场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由95年的85%上升到2000年的90%,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4%下降到10%。机电产品在这一阶段仍保持增长势头,96年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32%,2000年达到42%,连续6年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这种出口商品的状况与92-95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首次提出振兴机械电子、机械制造等,使它们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持产业的政策分不开的。

  从以上几个阶段的出口情况看,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在90年中期以前基本上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很大,以后,则出口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出口市场结构与产业结构

  中国的出口市场高度依存于发达经济市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是中国高度依存的出口市场,1996年,这些国家的市场占中国出口总额的48%,97年占43%,2000年占46%。如果加入从香港转口到美国、日本的部分,比重会更高。

  这是由于发达国家与中国大多数产品生产中比较优势的差距很大,形成产业间及产业内分工的可能性也最大,生产结构的互补性也最强,这也与我国产业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国内素质不高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真正登上一个新台阶之前,高度依存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就难以改变。

  (三)贸易方式结构与产业结构

  贸易方式大体包括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等。从80年代末开始,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就占1/3,90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38.2%,91年以后一直保持在40%以上,97年更是达到了53%。而一般贸易则呈下降趋势,91年比重近50%,97年则下降到36%。90年代的发展趋表明,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加工贸易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福利,中国东南沿海有几万家加工贸易企业,吸纳了2000多万内地的农村劳动力,这不仅不助于提高就业和经济福利,而且大量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机会,这对于促进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变迁,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加工贸易还不适应制造业结构变革和产业提升的要求。

  (四)进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进口的比重从1980年的65%上升到1985年的80%以上,之后稳定在80%左右。而在进口中最能体现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80-84年,40%以下,85-92年,40%左右,92-2000年,5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不断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许多企业老化的设备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我们国家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也相对薄弱,因此大量进口国外先进的设备,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造也是必须的。

  通过进口国内亟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增加了国内产品出口,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了总产出和总供给水平,加快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对促进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我国加入WTO后,外贸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及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如果说加入WTO前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结构的变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话,那么在加入WTO后,外贸结构的变化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我国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们的重要地位,将会越来越明显。

  (一)进出口商品结构将会不断地优化

  1、“入世”之初,进口增长将快于出口增长,但仍有可能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这首先是由于目前美国、日本、欧盟三大发达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或低迷,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明显放慢,国际经济环境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预计世界经济有可能在2003年出现复苏,在此之后,我国“入世”带来贸易环境改善的积极效应,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其次是因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些产品出口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如纺织品出口配额限制尚未完全取消,美国仍可实施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为期12年的特殊保障措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行动时可以采用替代国标准,并把这种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办法执行到2015年。再次是由于我国产品出口过去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力,而随着要素成本日渐上升、出口退税率已接近极限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升值,以及某些不符合世贸规则的补贴政策必须取消,这种价格竞争力势必减弱,所以,我国产品要想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必须通过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继续保持相对的价格竞争力和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与此同时,由于关税减让特别是非关税壁垒大幅度削减,我国一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冲击将迅速显现出来,这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2、“入世”后,我国中低技术的机电产品出口可望有更快的增长,如家用电器、一般机电设备、船舶、摩托车等,预计到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将超过50%。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市场的需求是变化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低层次上,应动态的对我国的产业内的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进口结构,过去主要取决于国内供求平衡状况,今后这个因素仍然存在,但将会更多地受制于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较的竞争力。即是说,不仅是国内供给不足的产品才会进口,有些产品虽然国内供给能力充足甚至已经过剩,但如果缺乏竞争力,国外产品也会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比如汽车、通讯产品等,所以必须促进这些行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入世”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所有成员扩大贸易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同时,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的建议,如APEC、中欧论坛、东盟十加三,不久前我国又与东盟达成了在10年内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共识,这些都为推进我国外贸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将在继续巩固美国、日本、欧盟、港台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向俄罗斯和其它独联体国家、东欧、中东、东盟、南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拓展。同时,不仅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体制转型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都将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所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多种所有制的外贸经营主体将得到迅速发展。

  “入世”后三年内,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均有权从事进出口贸易,各项政策也将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这将大大激发非国有企业经营进出口贸易的积极性,并促使国有外贸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增强竞争活力。1999年以来,集体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的出口增长速度已经远高于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2000年集体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55.4%和177%,而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8.2%和34.8%。可以预料,“入世”后非国有企业将以较高的进出口增长速度改写他们在我国外贸事业中的地位。非国有企业机制活,转换快的特点,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升级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