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12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越发地严峻,酸雨以及温室效应的程度逐渐加重,同时,环境污染的类型、区域以及结构等各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严重地危及到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必须要实施环境污染规制中的激励性政策,正确引导并鼓励人民群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越发地严峻,酸雨以及温室效应的程度逐渐加重,同时,环境污染的类型、区域以及结构等各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严重地危及到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必须要实施环境污染规制中的激励性政策,正确引导并鼓励人民群众和企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的扩大化,有效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探究了激励理论的相关概述,分析了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相关的环境经济政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激励性;环境经济;可持续
引言
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阐释了我国农业必须要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值的提升,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农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兼顾环境效益,这就需要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适宜的经济政策,通过激励的方式调动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1环境污染规制中的激励理论
所谓的激励理论,主要是在环境污染规制下,将环境产权作为基础,秉持环境效益的原则,在最低的农业发展污染之上,为农民解决规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或者污染指标不确定等,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机制或者相关方案。激励机制可以更高效地实现环境污染的内化,同时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国家的大力推动和倡导之下,生态农业已经从初步的试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果,从最开始的生态农业户逐渐发展为生态农业市。但是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虽然生态农业在不断地发展,农业经济也在快速地提升,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新旧制度转换和过渡的过程中,野外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些生态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要求和环境经济政策不相匹配,导致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因此,这就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激励性机制。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保护概念,也缺乏比较完善的环境污染规制,虽然提出了水土保持、环境卫生以及森林保护等相关的政策,但是其对整个环境污染的规制力度还不够强。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重,以往的环境污染规制政策已经不能满足环境恶化趋势的需要,这就凸显了激励性环境污染规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
农业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高阶段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形态、数量以及能量消耗结构,这三个层次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农户作为农业经济中的比较独立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力量,农户的种植以及生产思维和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态经济的构建,也是环境经济政策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首先,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可以正确地引导并鼓励农户,使用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打造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其次,农户在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行为会直接关系到生产过程以及产出的结果,对农业经济政策最为敏感的也是农户,国家提出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以及规制政策,都需要农户来自觉实施。同时环境经济政策涵盖了相关的法规、条例、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对农户的生产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也对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农产品的价格和相关的要素价格,都需要使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进行核算,而环境经济政策就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农户的最终经济收益。因此,环境经济政策的另一个功能,是有效调整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让生态农业的效益最大化,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3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
3.1实事求是,体现政策的针对性
从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和运行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很多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不尽相同,如:稻田养鱼模式、梯田模式、退耕还林等,但是其都结合了当地的地理要素、气候以及环境要素等方面的特征,打造出了更加适宜当地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模式,有效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实现了生态农业发展效益的最大化。虽然在生态农业发展初期,有些农户受到传统农业理念的影响,对新思路和新模式难以接受,但是从整体的社会和经济结果来看,其符合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发展方向。激励政策也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针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激励政策必须要实事求是,并分析生态农业的类型和模式,来制定适宜的政策,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以及相关的补贴等支持,这样就能极大地增强生态农业的吸引力,达到生态农业的推广目标,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3.2具备全局意识
生态农业的经济政策和其他的政策具有相似性,但是也涵盖了比单一的农业经济活动更加广泛的内容,生态农业的激励性政策必须从整个社会系统出发,具备全局性的理念和认识。首先,产权明晰,在生态农业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产权问题和市场经济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如果在激励政策中缺少合理的产权结构或者产权划分,就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难以组建交易和买卖的双方,使得市场经济处于混乱的状态,这就会严重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产权明晰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保证生态农户的经济效益,在构建激励政策时必须要将产权明晰作为首要的目标。其次,激励性政策中还应该包含财政和金融政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远远不够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是保证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在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中发现,市场机制很难自发地引导生态农业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或者还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同时资源配置或者环境问题也很难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进行完善,这就需要政府采取相关的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控,使得生态农业发展能够朝着有序化运行。在新形势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激励政策的引导,并购置产权清晰,实事求是,使用更加适宜的财政政策以及金融手段,对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以及数量等内容进行规制,进而促进生态农业能够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关的配套性政策,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辅助,包括:环境管理政策,环境法治建设以及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有效地借助互联网设备的便利性,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生态农业政策能够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呈现在农户的面前,这样更有助于农户的解读和理解。
相关知识推荐:乡镇农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指导
4结论
生态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生态农业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农业区位因素的浪费,实现土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部门提供适宜的激励性政策,从全局性出发,保证生态农业能够有序运行,调动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政策的引导对完善生态农业的发展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以重视。——论文作者:刘瑾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