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2-24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 要:启动和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因此做好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控制是保障中小学生饮奶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工作。 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奶牛饲料品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环境卫生以及学生饮

  摘 要:启动和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因此做好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控制是保障中小学生饮奶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工作。 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奶牛饲料品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环境卫生以及学生饮用奶加工、储藏运输等关键环节。从各环节的实践来看,重点关注饲料原料的品质提升、奶牛日粮配方精准执行、奶牛营养均衡供给、奶厅卫生和奶牛乳房炎健康改善,冷链运输及送达时间精准把控等环节的关键控制技术,对提升学生饮用奶品质,保障饮奶安全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目前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有关问题和关键控制技术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对各环节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关键词: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学生饮用奶的消费主体是正在生长发育的广大中小学生, 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事关青少年身心健康,随着我国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工作不断推进,饮奶学生不断增加,保障青少年饮奶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是保障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提升品质,促进消费的重要技术支撑,提高和发展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是一项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的工作。

  1 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质量安全控制

  1.1 饲料品质

  学生饮用奶计划自推广以来始终遵循“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原则,中国奶业协会根据我国目前较高生产水平的规模奶牛场标准,为保障原料奶生产供应,出台《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管理规范》(T/DAC 002—2017)。对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的场址、布局、奶牛繁育管理、日粮与饲养管理等进行了一系列规范,要求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饲料原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有关规定,采用科学设计的日粮配方。 有日粮组成和配方记录,常用饲料常规性营养成分分析检测记录”,同时还提出奶源基地应采用全混合日粮(TMR)设备饲喂,配置 TMR 质量检测设备检测等[1]。 简而言之,就是从安全和营养角度加强饲料的品质控制。

  从目前饲料质量安全来看,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部分牛场无法杜绝少量发霉饲料进入奶牛日粮[2];一些奶源基地检测手段落后,缺少专业质检员或没有饲料原料的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一些奶牛养殖场受本地资源限制,在饲料配方上搭配不合理,奶牛出现营养不均衡,单产水平低,牛奶中蛋白、脂肪以及总固形物含量低等情况,导致良种奶牛没有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奶牛健康和原料奶质量安全。

  目前,随着大部分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开展的升级计划,在饲料品质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1.1.1 制定饲料供应计划或采购制度

  确定饲料采购供应标准,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核,确定良好诚信、质量可靠的饲料生产厂家。

  1.1.2 开展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判工作

  通过感官性状和理化检测,重点加强对蛋白饲料原料和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的检测。 重点检测三聚氰胺、赤霉烯酮、黄曲霉等指标。 根据理化指标制定饲料原料的收货标准和收货范围,不符合各项指标的予以拒收,符合感官性状和收货范围,但未达到理化指标标准,采取扣重、扣价的办法。一些奶源基地已与当地的饲料监测机构共同搭建饲料检测系统平台,通过互联网信息共享,获得饲料检测结果,为奶源基地合理优化日粮配方、确保饲料安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1.1.3 逐步建立饲料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对每批次采购的饲料原料信息、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化验与录入,便于查询和追溯。

  1.1.4 科学储存不同种类饲料

  不同种类饲料收购的季节性不同,做好储存中的过程监督和检测工作,防止霉烂变质,有条件的每周抽检一次,检测各种毒素是否合格。麸皮容易发热,必要时要进行二次晾晒散热;青贮玉米窖要防止漏水;干草需干燥无泥,堆码整齐;青绿多汁料不能堆放过久,保持阴凉通风,否则很容易腐败产生亚硝酸盐。饲料实行先进先出原则,避免原料变质及损耗。制作 TMR 全混合日粮时,要确保搅拌均匀,及时捡出霉变的饲料。 TMR 制作现场储存的饲料原料不超过 7 d,避免霉变潮湿以及微生物发酵。

  1.1.5 饲料的科学利用

  对各种精、粗料定期做营养成分测定,根据分栏牛群对营养的不同需求,调制不同的日粮,以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 一些奶源基地已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根据产奶量和供给的基础日粮量为奶牛设定合理的日粮配比,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和消化率,实现科学规范饲喂。

  1.1.6 定期考核饲料利用率

  通过精细化饲养管理,定期考核饲料转化率或计算饲料报酬,如:分析育成牛的生长发育、成年牛的体膘和繁殖情况等。 考察供应的饲料是否合理已成为加强饲料管理的有效措施。

  1.2 饲养管理

  我国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发展模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实践,目前以“公司+规模化牛场”方向为主,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自建方式建设奶源基地,保证奶源供应。 奶源基地逐步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全混日粮(TMR)饲喂技术、牛场信息化管理技术、全自动挤奶技术、性控冻精授配技术、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等一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保证了奶源产量和质量,实现了由传统养殖向现代生态型、智能化养殖的进步。

  1.2.1 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当前亟待改善的方面

  一是种群结构有待改善。 许多奶源基地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引进高产优质奶牛进行品种改良,但目前存在两种倾向,一类是存在该淘汰而未淘汰的奶牛,品种繁育进展缓慢,种群结构差异较大,导致群体质量差、奶产量偏低,效益不高;另外一类是淘汰率过高的问题,有些奶源基地因记录不规范、配种员更换频繁或不重视奶牛繁殖记录连续性和准确性,造成奶牛发情观察记录不清和配种环节混乱,造成奶牛空怀、不孕增多,从而加快了奶牛的淘汰数量。 同时一些奶源基地没有充分利用 DHI 测定分析数据,没有从遗传角度组织生产,选种选配。 二是精细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许多奶源基地建设时,为适应规模化要求,在饲喂、挤奶、消毒、清粪等机械化、智能化设施设备上投入巨大,但是每头奶牛的饲喂、体况、干物质采食量、减少应激以及奶牛福利等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产奶效率没有同步提高。 此外,近年来大豆、苜蓿、燕麦等饲料大部分依靠进口,奶牛养殖成本较高,同时国外奶粉大量进口对原料奶需求有一定的冲击,导致目前原料奶生产环节利润低、风险大。三是先进技术、设备有效利用率不高。如购置的挤奶设备只利用了挤奶功能,其它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因缺乏专业人员没有对比分析和充分应用。

  1.2.2 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饲养管理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主要进展

  1.2.2.1 品种选择 一是建立奶牛系谱档案,选择优质高产奶牛,体型外貌符合高产奶牛特征、场内统一品种,建立核心牛群,及时淘汰低产、劣质奶牛;二是普遍应用 DHI 测定技术,完善奶牛场档案,开展 DHI 监测,指导牛场生产管理。

  1.2.2.2 改善奶牛养殖环境 一是根据奶牛习性合理建设和改造饲养环境,充分考虑夏季的通风降温和防热应激需要,合理安排饲养密度和饮水槽及饲养槽设置,牛舍以物理降温方法为主,如通过风机+喷淋系统降温,在牛舍周边和挤奶通道栽种绿植遮荫防热,或在牛舍棚顶上涂热防护漆等。 在冬季,注重防寒保暖,加装保暖层及保暖设备,铺设干草,防止风雪侵袭。 二是提高奶牛舒适度,每天对沙床进行清理平整以及避免昆虫滋扰等。 三是减少人为干扰的应激,按照牛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 TMR(全混合日粮)、兽医、繁殖、修蹄工作环节,避免与采食、挤奶时间等冲突。

  相关期刊推荐:《草食家畜》(双月刊)1980年创刊,是中国畜牧学类核心期刊之一,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草食家畜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生产管理经验和发展动态等。报道内容以牛、羊、山羊、马、骆驼、家兔、鹿等草食家畜的遗传育种、繁殖技术、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家畜生理、家畜卫生、畜产品加工、草原牧草、畜病防治和牧业经济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论文等为主。适合各级从事畜牧科研、教学和生产管理人员阅读。

  1.2.2.3 加强饲养和繁育 一是做好日粮配方管理。 从日粮配方确定到精准饲喂,需要精料配制、TMR 操作、饲料派送等多个环节精准实施。二是做好分群饲养。除按犊牛、育成牛、青年牛,泌乳牛分群外,一些精细化管理的奶源基地,继续分群为干奶牛、低产牛、高产牛、一胎牛、二胎牛,甚至把同群细分为强势、弱势牛只。不同泌乳阶段的奶牛日粮配方不同,合理的分群让各类奶牛的生产性能得以正常发挥。三是做好繁殖管理。 一些奶源基地奶牛屡配不孕,泌乳天数延长,导致奶牛长膘过肥、产奶量降低,影响奶牛利用效率,目前奶源基地都比较重视科学控制奶牛配孕时间,及时配孕,管理好牛群泌乳天数,控制奶牛体况,提高繁殖率。

  1.2.2.4 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 “能度量,才能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奶源基地生产管理中不断推广应用,如电子标签、牛舍温湿度监测、TMR 智能监测,奶厅智能监测与挤奶自动化等。 采用了利拉伐“ALPROTM 系统、阿菲金、南京丰顿奶牛监管系统等软件的奶源基地,从繁殖育种、饲养管理、挤奶管理等均能有效地做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疫病防控

  奶牛作为高新陈代谢的经济型动物,自身的疫病抵抗能力相对薄弱,在现代化集中养殖的模式下,高密度集中饲养,对于奶牛疾病的防控工作有着很大的挑战,因此做好奶源基地的疫病防控工作对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3.1 影响奶源基地疫病风险的主要因素

  1.3.1.1 奶源基地的选址和布局 奶源基地的选址要远离城镇居民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及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公路铁路等,距离达不到动物防疫规定的,细菌和病毒容易通过飞沫和粉尘传播,存在潜在的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风险。 在布局方面,一些建立时间较长的奶源基地各功能区设置不齐全、不合理或风向不对均增加了动物疫病发生风险,如:没有设置隔离区和无害化处理区,有的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不严格分开,场区和生产区消毒通道不健全,净污道不分,圈舍距离太近等等。

  1.3.1.2 防疫设施设备不足 如缺乏防治宠物、家畜或野生动物进入的相应设施,而这些动物可能带有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没有相对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和患病动物隔离舍,缺乏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无法对病死动物进行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防疫消毒设施设备不合理,如场区人口处消毒池长度不够,深度不当,污水处理设施设备不到位,雨污分离不彻底。 免疫档案不全,没有佩带畜禽标识,没有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定期接种疫苗,或着疫苗冷冻设备等防疫设施设备配备不到位。

  1.3.1.3 人员车辆消毒问题 外来人员车辆进入场区和生产区有可能将外界的病菌带入,场内工作人员不严格执行场内消毒制度不重视人畜共患病问题。

  1.3.1.4 奶牛引进问题 没有全面掌握引进地的疫病状况、免疫、检疫、管理资质等情况,档案管理不规范,不掌握在运输过程是否经过疫区,经过疫区时,采取的隔离措施是否到位,引入奶牛是否按照当地动物卫生机构要求进行隔离观察等。

  1.3.1.5 奶牛饲养管理问题 饲料配方不合理,饲料中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奶牛机体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或营养不良,抗病力不强;或着饲喂发霉变质饲料造成奶牛抵抗力下降。在免疫接种过程中不按程序规范操作,免疫程序不合理,造成抗体水平低,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养殖过程不注重应激因素,导致奶牛所在的环境过冷或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等,应激因素影响下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1.3.1.6 环境污染问题 奶源基地的粪便、污水、污物、生活垃圾等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圈舍及周围环境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达到一定数值的时候引发动物疫病。

  1.3.2 奶源基地开展疫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1.3.2.1 严格执行奶牛的引进防控程序 从国外引进的奶牛,除按进口检疫程序检疫外,须对白血病、传染性鼻气管炎、黏膜病、副结核病、蓝舌病进行复查,跨省(自治区)引进奶牛时,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防疫审批手续,持有输出地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有效检疫证明,在输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放入隔离舍进行隔离观察 15 d,确认没有问题后再放入饲养舍。

  1.3.2.2 奶牛计划免疫措施 奶源基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地畜牧兽医部门的免疫计划开展工作,制定有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以及乳房炎的监测和防控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免疫接种,建立详细的实施记录和免疫档案,做好疫苗反应处理、奶牛挂标、消毒以及补免工作。

  1.3.2.3 驱虫措施 驱虫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疥癣等体表寄生虫的检查,特别在春季对犊牛群要进行球虫的驱虫工作,6-9 月份,焦虫病流行区要定期检查并做好灭蜱工作,10 月份对牛群进行一次肝片吸虫的预防驱虫工作,全年适时开展消杀蚊蝇、灭鼠工作,防止虫媒传播病源,提高健康水平。——论文作者:梁春明 1,3 ,韩 涌 2,3 ,王 涛 2,3 ,徐 敏 2,3*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