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西北地区冬小麦生产现状调查报告——以平凉市崆峒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28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 要:冬小麦是崆峒区群众主要口粮,为了提升崆峒区冬小麦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冬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开展本次调查。本文从崆峒区冬小麦生产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及种植存在的技术问题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崆峒区;冬小麦;生产现状

  摘 要:冬小麦是崆峒区群众主要口粮,为了提升崆峒区冬小麦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冬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开展本次调查。本文从崆峒区冬小麦生产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及种植存在的技术问题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

西北地区冬小麦生产现状调查报告——以平凉市崆峒区为例

  关键词:崆峒区;冬小麦;生产现状

  一、冬小麦生产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中国是世界上小麦主产国之一,收获面积和总产居世界第一位[1]。

  平凉市崆峒区位于甘肃东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平均海拔1    540m,年最高气温35.9℃,最低气温-15.2℃,年平均气温10.6℃,年降雨量 466mm,日照时数2   455.7h,无霜期180d,气候条件较适宜冬小麦生产。近三年崆峒区冬小麦生产情况为:播种面积1.53万hm2 ,其中水浇地0.21万hm2 ,旱地1.33万hm2 ,旱地播种面积占全区冬小麦播种总面积的86.5%。冬小麦平均单产14.96kg/hm2 。主要品种为:中麦175、普冰151、陇鉴108、陇鉴111、陇育5号、陇麦079等[2]。

  二、冬小麦生产的有利因素

  (一)土地资源丰富

  全区辖17个乡(镇),252个行政村,1   381个合作社,总人口51.85万人,78   206户,其中农业总人口34.59万人。耕地面积较大,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绵土、黑垆土、淤育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区内90%以上的耕地都进行了改土,适合冬小麦生产。

  (二)气候条件适宜

  区内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海拔 1  089~2  550m,年均气温 10 .6℃,日照 2   455.7h,无霜期138~182d,年均降雨量466mm,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气候条件满足冬小麦生长需要。

  (三)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

  国家重视粮食生产,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尤其是在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后,粮食安全更是重要。崆峒区实施的耕地质量保护补贴项目、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项目等,支持农民种粮,种植冬小麦。

  (四)冬小麦种植节省人工

  冬小麦是崆峒区群众主要口粮,每家每户都种冬小麦,最低限度要满足自给。冬小麦是目前崆峒区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种植作物,基本上实现了机耕、机种、机收等环节全程机械化,相对玉米等其他作物省工省时,适合目前农业生产缺乏劳力现状的需要,且籽粒耐贮存[3]。

  相关期刊推荐:《甘肃农业》,于1986年创刊,主要栏目:三农资讯、惠农新政、本刊特稿、乡村传真、新村建设、致富故事、领导访谈、局长风采、苦乐乡官、村官茶座、农村水脉、畅通工程、扶贫开发、乡村旅游、农村文化、打工之路、创业之星、龙头企业、培训充电、法制故事、农垦天地、农机世界、绿色乡村、农村人物等。

  三、冬小麦生产的不利因素

  (一)种粮经济效益低下

  据调查,崆峒区近三年冬小麦每公顷平均成本4   981.5元,其中肥料1   654.5元、种子727.5 元、机耕机收和机播2   250元、农药与浇水349.5元(人工成本不计)。按照近三年全区小麦平均每亩单产224.4kg计算,价格按照2.4元/kg计算,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自然灾害频发

  崆峒区冬小麦生长期间,春季晚霜冻害、夏季的伏旱、“干热风”和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频繁常发,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较大。

  (三)产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崆峒区从事冬小麦深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仅有平凉市麦香面粉加工厂和平凉市云翔面粉加工厂,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且加工能力有限,对优质专用型小麦加工、深加工能力更为薄弱,加工层次和规模较低,简单的生产加流通的增值潜力有限,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冬小麦的效益和种植市场的扩大。

  (四)种粮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有文化、有劳动能力的青年男女都流向了高收入的打工族,他们的劳动也得到了相应的高回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60岁以上老人,仅凭借对土地的感情种地,文化程度低下,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四、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品种混杂严重

  冬小麦常因机械收割、连年种植、混收混存,造成小麦品种严重混杂,而农民很少购买小麦籽种,常用自己所收的或与别人兑换的混杂种子进行播种,造成小麦生长高低不齐,成熟早晚不一,抗病虫性和抗逆性减弱,产量及品质等经济性状变劣,产量降低等问题。

  (二)施肥不够科学

  没有进行配方施肥,表现在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方面不合理。具体说:施肥种类上重施氮、偏磷、不施钾、有机肥施入不足;施肥方式上,重施底肥轻追肥,追肥时期不当;施肥方法上表施式浅施不利于冬小麦吸收等。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小麦前期生长过旺,后期脱肥早衰,还加重病虫害的发生。

  (三)播期偏早、播种密度偏大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大多数农民还保留着传统的“白露麦籽下种习惯”,据近年试验、调查,农民播种期普遍偏早,冬小麦冬前生长旺盛,分蘖发生早、数量多,造成“旺苗”;播种密度过大,使小麦群体偏大,无效分蘖增加、养分损失大,个体瘦弱,容易导致冻害、倒伏、病虫害加重等。

  (四)田间管理较粗放

  目前还存在“朝天一把籽”,靠天吃饭的种植习惯。整地不够精细,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不能适时完成,造成杂草与麦苗争水争肥,病虫害造成损失等现象。

  五、解决措施

  (一)科学规划,项目带动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小麦产业生产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冬小麦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争取农机具补贴、耕地质量提升与补贴、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项目资金,科学合理规划,带动全区冬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二)选用优良的冬小麦品种

  根据崆峒区秋播品种布局意见,推荐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冬小麦新品种,并进行合理布局。例如中麦175、普冰151、陇鉴111、陇麦 108等。对要作为小麦种子的小麦收获时要做到单收、单运、单打和单独贮藏。

  (三)加强抗旱防灾意识

  冬小麦生长期间冬春季霜害、春季“倒春寒”、夏季伏旱和“干热风”、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成为崆峒区冬小麦缺苗断垄、苗弱苗黄、死苗、出苗不齐等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有忧患意识,加强抗旱抗灾意识。运用“一喷三防”技术。经验证明,在小麦挑旗至灌浆期,开展“一喷三防”,对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增强灌浆强度,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效果十分显著,增产幅度9.8%~20%,因此要加强冬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在小麦灌浆期落实好“一喷三防” 工作,确保冬小麦增产丰收。

  (四)适量、适期播种

  大力推广宽幅匀播技术,一般情况下,整地质量达到要求、墒情充足、播种期适宜、种子符合国家标准,旱薄低产田,单位面积产量低,穗数宜少,播种量不宜过高,播量180~210kg/hm2 ;中产田的播种量要适当增加,播量210~240kg/hm2 ;而高产田单株成穗率高,基本苗要适当降低,播量大约240~300kg/hm2 。播种期调整为:海拔1   100~1   400m区域播种适期应在 9月22日-10 月2日,海拔1   400~1   600m区域播种适期应在 9月15日-9月22日,海拔1   600m以上区域播种适期应在9月7日-9月15日。

  (五)科学合理施肥

  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重视底肥,科学合理施用追肥,增加钾肥应用。根据该区土壤养份状况,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合理配比。每公顷产6   000kg左右的小麦田施纯氮(N)180kg、五氧化二磷(P2 O5 )120kg、氧化钾(K2 O)90kg。每公顷产4   500kg左右小麦田施纯氮(N)135kg、五氧化二磷(P2 O5 )96kg、氧化钾(K2 O)52.5kg。每公顷产3   000kg左右小麦田施纯氮(N)90kg、五氧化二磷(P2 O5 )72kg、氧化钾(K2 O)37.5kg。总施肥量中,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和氮肥总量的50%,作底肥于耕地时使用,第二年春季小麦起身期或拔节期再施总氮肥量的50%。——论文作者:张耀武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