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黑龙江省农旅产业发展模式现状剖析与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均处于提质阶段,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如何深掘特色优势,适应市场需求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比分析与实践调研,得出结论:创新设计黑龙江省农旅产业发展模式,统筹规划全域旅游资源,使农

  [摘要]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均处于“提质”阶段,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如何深掘特色优势,适应市场需求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比分析与实践调研,得出结论:创新设计黑龙江省农旅产业发展模式,统筹规划全域旅游资源,使农旅产业参与主体发挥各层级优势,形成有机系统,从而构建龙江特色多元一体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深掘龙江特色,保护乡村文化原迹,盘活农旅市场,提高服务水平,输出品牌形象的治本之策。

黑龙江省农旅产业发展模式现状剖析与构建研究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旅产业;发展模式;现状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大众旅游兴起,游客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呈多样化的趋势,农业旅游走入大众视野。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禀赋与人文禀赋具有突出优势,这赋予了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市场巨大的潜力,深挖黑龙江农业的潜在经济增长点的历史契机已经到来。同时,黑龙江省农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突出问题:农业旅游受众以当地群众为主,受限于地区性;总体局面呈现“各自为战”的态势,缺乏整体科学规划;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旅游活动多局限于夏冬两季等。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在于黑龙江省农旅产业的发展模式受到传统模式与思想的桎梏。而科学的农旅产业发展模式将对于为黑龙江省农业附加更高产值,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向全国推广黑龙江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在产业融合加速发展的当下,农业和旅游业正在加速融合发展,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农业旅游产业。主体的内生动力与环境的外力作用是黑龙江省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内生动力

  1.黑龙江省优秀农业旅游资源禀赋。农业资源的通用性是农业与旅游业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且独特。黑龙江省耕地面积1600万公顷,居全国首位;农业规模化程度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绿色农产品生产全国闻名;森林覆盖率达41.9%,有“林都”之称的伊春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林业资源丰富;全省江河纵横,水资源与湿地存量居北方各省之首,渔业资源特色鲜明,其中冬捕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共同组成了黑龙江省农业文化系统,是农业旅游的特色资源。

  黑龙江省农业资源通过适当规划,在充分发挥通用性的基础上,使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

  2.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要求。创新旅游业的产业内涵与运作模式,提质增效,是黑龙江旅游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旅游业升级的宏观背景下,黑龙江省旅游业能否开拓具有号召力的特色旅游市场是能否破局的关键所在。从资源特殊性角度进行分析,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具有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作为黑龙江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条件。通过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为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是当前黑龙江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要求。

  3.农民的自发性。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也是当前黑龙江省农业提升附加值,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新方向。农业旅游是一种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贴合黑龙江省发展现状,能够将黑龙江省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可持续待开发产业。

  当下农民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经营副业提升收入水平的思想在农户中普遍存在。在国家政策引导与扶持下,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回到农村进行创业,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参与旅游经营的积极性。

  (二)外力作用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层面,黑龙江省政府大力推进示范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乡村面貌进一步改善。

  在旅游业发展的宏观层面,黑龙江省旅游业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精化产品供给、细化产品营销、强化市场监管、优化服务质量”四轮齐动,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深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农民合作社发展到9.6万个,家庭农场发展到10.9万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3亿亩。这一农业规模化的进步,使农业旅游发展格局系统化,为未来市场体系的建立、市场秩序的规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近些年,旅游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持续增长,消费者对精神层面的享受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需求。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凭借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具有提供观光、体验、度假等消费者乐于接受的旅游产品的能力,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市场需求质的转变与量的增长对黑龙江省农旅产业不断提出新诉求,迫使黑龙江省农旅产业转变发展理念与模式,以贴近市场需求的姿态投入到农旅市场的竞争中。

  二、黑龙江省农业旅游模式分析

  (一)驱动力角度:农户自发型、政府主导型、农场自营型

  1.农户自发型。这种发展模式多存在于伴生在特色旅游景区周边的村落中,在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下,周边村落的村民自发经营农旅副业,以期提升家庭收入与生活水平。例如亚布力雪乡与漠河北极村,村民依托特色冰雪旅游资源,经营农业旅游。但农户自发模式下的农业旅游发展多受规模制约,农户自发对农业旅游驱动力明显不足。

  2.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指政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而投资的旅游产业。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规划不得当,建设不完善,开发持续时间短等突出问题,短期内可能对开发地经济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长远来看,易造成资源错配与资源浪费。

  3.农场自营型。农场自营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是依托农场既有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农业旅游活动。整合农场范围内整体的农业旅游资源,形成农庄式的农业旅游体验群,符合农旅产业开发因地制宜的要求。但由于目前农场经营农业旅游的经验匮乏,农场内部组织机制没有专业农业旅游开发部门与外界企业进行对接,在旅游宣传方面投入不足。

  (二)经营方式角度:观光休闲型、度假体验型、科创体验型、民俗体验型

  1.观光休闲型。观光休闲型是一种经营难度小,经营规模较小,存在范围广的农旅产业互动发展模式,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经营内容。但是这种模式单个经营主体的服务群体受限,规模受限,不能充分展示黑龙江省大农业的特色,因此难以作为未来黑龙江农旅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度假体验型。度假体验型的农旅发展模式是传统观光的一种规模上的扩展、内容上的丰富与服务上的升级。度假休闲型的农业旅游模式建立在综合休闲农庄的基础上,综合休闲农庄可以整合农林牧副渔多重农业资源,促进黑龙江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水平与对旅游目的地功能全面,服务质量高的要求。

  3.科创体验型。科创体验型的农旅产业发展模式需要依托完整的科技农业生产体系,以先进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科创产品吸引消费者。黑龙江省拥有北大荒等一系列知名科技绿色农业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已经逐步开放了生产基地与生产线,进行旅游业的开发。家长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科技体验教育、消费者对旅游的体验性要求提高、猎奇心理增强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农业旅游体验模式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4.民俗体验型。这种农旅发展模式,即充分利用部分农村地区的民族特色优势,充分展示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文明。比如赫哲族的渔猎文明,鄂伦春族的狩猎文明等。这种农旅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迎合了市场的需求,突出特色,另一方面,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和睦,保护黑龙江省文化生态系统多样性,对提升少数民族人民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三)时空角度:“冰雪+农业”互补发展模式

  冰雪旅游是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柱,但冰雪旅游受到严重的季节限制。在哈尔滨、漠河等冰雪旅游名地,为应对冬季旅游客流高峰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但在旅游淡季,旅游业基础设施维护成本高昂的问题突出。

  为缓解旅游淡季旅游业基础设施闲置,维护成本高昂的问题,哈尔滨、漠河等地逐步开发出“冰雪旅游+农业旅游”的互补发展模式。夏秋两季是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旺季。基于黑龙江省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发展农业旅游,填补夏秋季旅游市场空白,成为该省旅游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哈尔滨市本身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丰富,在夏季旅游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哈尔滨市加大对北大荒现代农业园、五常稻花香生态旅游体验区等农业旅游地的建设与营销力度,使哈尔滨夏秋季旅游项目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漠河市与哈尔滨市相比旅游资源层次单一,因此“冰雪旅游+农业旅游”互补发展模式特点更为突出。漠河市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北部,植被覆盖率高,少数民族风情浓厚,以林业为主的农业旅游资源特色鲜明。近些年,漠河市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是国家认定的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是科学合理利用林草资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而漠河市通过发展森林康养实现了“绿水青山”与“冰天雪地”的完美衔接,使当地“冰雪旅游+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愈加稳固,使当地旅游业取得突破式发展。

  三、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旅游经营主体之间信息联通不畅,各自为战

  当前黑龙江省的农旅产业发展在市与市之间,农场与农场之间,乃至村落与村落之间都呈现出各自为战,零散分散的特点。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市场当前面临着内生力量领导力不足,外部力量进入市场困难的尴尬境地。

  农业旅游经营者与政府等市场监管机构之间存在信息鸿沟,政府的扶持政策在信息鸿沟的负面效应抵消之下难以得到贯彻落实,政府也难以对分散经营的基层农业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状况进行精准把握,制定针对性策略。由此造成的各自为战导致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规模化程度低,从而难以达到政府建设与农民经营的预期效果。

  (二)农业旅游缺乏全域规划,经营主体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参与经营的门槛相对较低,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原因,黑龙江省农业旅游服务供给方主体呈现多层次无序竞争的状态。各区开发人员将视野局限于各自辖区规划,深挖本地农旅资源的同时忽略了自身农旅产业规划与周边地区产业规划适配程度的问题。同时,某些与周边地区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农业旅游产业的地区往往会陷入“合成谬误”的陷阱之中,未必能产生“1+1>2”的结果,甚至可能造成“1+1<2”的发展危局。盲目地整合农业旅游资源,不仅难以达成以规模优势吸引消费者的目标,反而对本地区农业的特色风情造成破坏,失去发展农业旅游的生态人文价值。

  各地对农业旅游设施的重复建设也是黑龙江省农旅产业发展中显现的突出问题。地方政府对于地方农旅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实际落实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没有科学的全域规划作为指导,黑龙江省各个地方提供的农业旅游产品难以转化为有效供给,产品输出路径难以扩宽,迟滞了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品牌形象的树立与推广。

  (三)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产业市场秩序有待优化,评价反馈机制不成熟

  黑龙江省经过“天价鱼”、雪乡宰客等引发社会舆论事件的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这一方面说明黑龙江省整体旅游业市场秩序混乱,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旅游形象正面舆论宣传的缺位。农业旅游市场定价不规范、市场不透明等问题,一部分来自于整体旅游市场环境带来的负效应,另一部分来自于农业旅游本身的特殊性,比如农民作为农业旅游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服务意识相较于专业的旅游从业者仍有较大差距;农业旅游设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便于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管与水平测定。

  相关知识推荐:评高级经济师发表论文多少钱

  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或者地方监管人员执行不到位,游客的反馈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回馈,从而使消费者加深对龙江旅游市场的刻板印象。同时这也阻碍管理者接收游客反馈的信息流,不能准确制定与消费需求相对应的发展战略。

  (四)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路径受阻,农产品附加值有待挖掘

  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尚未得到有关企业或有关部门的重视,忽略了农产品附加价值的可开发性。二是部分国营企业思维体制僵化,创新后继乏力。

  打通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路径不能完全依赖于任何一方农业旅游市场参与者,而是需要自上而下联动营销。就目前而言,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的路径多止于农产品经营企业层次,目前已有部分国营企业对于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进行深入研发,但部分零散的地方性企业,仍然存在着思想固化、经营粗放化的问题。

  四、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打造黑龙江特色的农业旅游产业,应当以深掘龙江特色与盘活农旅市场为首要目标。

  黑龙江省农业的特色在于大农业。挖掘特色需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要将农、林、牧、副、渔五种农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黑龙江省自然禀赋优势突出,农业经营品类齐全,农业生产产业链完整,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环节生产模式均已成熟。在这样的资源优势下,横向整合多种农业旅游资源,是黑龙江省特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最佳选择。

  盘活黑龙江省现存农业旅游市场,应当使市场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政府、生产企业与旅游企业、零散农户、大农场、第三方机构以及消费者各方主体应当明确各自在农旅市场中的定位,推动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市场建立有效的经营机制,通过维护经营者利益、科学规划全域、规范市场秩序达到推动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政府承担全局规划与引入、支持、监管开发企业的两大宏观层面职能,立足于农业旅游市场顶层,总揽全局,科学公平合理地规划黑龙江省全域农业旅游发展方向与特色线路,整合黑龙江省以农林牧副渔为依托的多元大农业资源。政府将农业旅游市场经营的主动权交给旅游企业,同时负责考察引入企业,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经营环境,监管企业开发建设进程,政府权力的科学利用是在保持市场活性的前提下维护黑龙江省农旅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业旅游开发企业应当在政府的科学指导下,与零散农户以及大型农场进行对接,构建起关于局域旅游资源的信息回流体系。旅游开发企业与其开发地农户或农场是天然利益共同体,旅游开发企业在本土农旅经营者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农旅项目,能够提升开发建设效率,保持当地原生特色,提高农旅项目的可实现性。企业对区域内的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农户与农场进行培训,对当地农业旅游市场发展模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在农业旅游开发进程中与农民农户互惠互利,才能使两大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农户与农场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是保持农业旅游特色最为传统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展现黑龙江省农业文化的鲜明载体。大型国营农场应当正视农业旅游地位,提升服务意识,设置专业部门负责与旅游开发企业进行对接,对本农场农业旅游经营进行统一管理。零散农户亦需要及时转变观念,摒弃与旅游开发企业合作的排斥心理,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自觉在企业引导下提升服务水平;正确看待文化传承的价值与地位,主动成为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与宣传者。同时零散农户应当具有一定的维权意识与能力,以避免遭受企业的欺诈与压迫。

  为消费者提供畅通便捷的信息反馈机制也是本模式有机运行的必要保证。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市场遭到媒体曝光的社会事件发现,消费者维权困难,信息渠道不畅是造成消费者积怨并寻求社会帮助的直接原因。在从根本上优化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市场秩序的同时,打通消费者连结政府的信息反馈通道,是使本模式形成信息循环的关键所在,消费者反馈给政府的信息,对于政府监察效率的提升,对整体市场秩序的把控,对宏观政策的落实情况的把握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作者:任俊涛,王昕熠,魏静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