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的三个层次

发布时间:2021-07-30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现有研究很少关注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层次性问题。锚定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底线要求和主要任务三个层次。总体目标内涵丰富,而两个底线要求,分别是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

  [摘要]现有研究很少关注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层次性问题。锚定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底线要求和主要任务三个层次。总体目标内涵丰富,而两个底线要求,分别是“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坚决守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决不能出问题”,对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分析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目标和底线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稳慎优化农业农村/城乡国土空间开发关系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8项主要任务。

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的三个层次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产业链供应链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那么,如何看待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本文将在对前人研究进行简要述评的基础上,就此进行专门研究。

  一、简要述评

  近年来,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的研究迅速升温,且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一)“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鉴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可以简单等同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有些学者围绕“十四五”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对此进行了研究。魏后凯等①将“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概括为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稳固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并将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要求。高强、曾恒源②认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突出抓好4方面的主要任务,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乡村基础、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并将“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概括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这是他们所理解的“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袁赛③基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3个维度来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鉴于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超出了农业现代化的范畴,可视作他们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任务包括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

  (二)从“五位一体”角度来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任务

  王兆华④构建了我国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线图,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叠加。金文成、张灿强、王莉⑤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不是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又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农业发展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的全面体现。秦国伟、董玮⑥认为,农村现代化是人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治理理念,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并最终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新时代的农村现代化是涵盖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现代化,是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其内涵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5个维度,与国家现代化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5大特征一脉相承,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从实际内容来看,秦国伟、董玮⑦讨论的农村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秦国伟、董玮⑧还认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体系应该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各方面系统构建的一个有机整体。

  (三)从国情农情和中国特色来研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王亚华、侯涛⑨认为,要立足基本国情农情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生态农业和绿色乡村发展道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走乡村产业振兴之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走城乡共同富裕之路;继承和发扬农耕文明既有成果,走乡村文化复兴之路。陆益龙◈10认为,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要选择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这应该是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小农户发展为主体、具有多样性的自主发展道路。

  总体而言,当前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的研究仍然较少,且与关于农业现代化目标任务的研究相比明显薄弱。在研究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时,多数没有注意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层次性,很少重视底线要求和目标任务的差别。从研究对象的性质来看,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课题,亟待通过进一步深化研究,开展讨论争鸣,达到求同存异、深化认识的目的。鉴于这一点,本文锚定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将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分为3个层次,即总体目标、底线要求和主要任务。

  二、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底线要求

  (一)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到2035年,我国将结合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坚实支撑。概括起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居民高品质生活、“三农”高水平安全格局基本形成,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系统性突破,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融合融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格局稳定形成。农业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鲜明,乡村经济业态更加丰富,带动农民就地就近体面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彰显。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的生活、生态、文化功能得到有效彰显,社会稳定器作用更加突出。乡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日益普遍,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实现根本性好转,生态为底、文化为魂、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农民收入中位数增速接近或超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民生活更加美好,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乡风文明程度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程度明显跃升,农村居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健康乡村、数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结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此处关于总体目标的分析比较容易理解,只是有三点需要稍加解释。第一,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居民高品质生活、“三农”高水平安全格局基本形成放在一起,作为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农业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农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将形成乡村居民高品质生活格局,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出发点落脚点,致力于提升乡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居民高品质生活这两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要把“三农”高水平安全与此放到一起呢?2020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要求时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①。因此,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要求将形成“‘三农’高水平安全格局”,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内容,并将其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结合起来。二是提出“生态为底、文化为魂、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较之于以往,更加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第三,将“农民收入中位数增速接近或超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作为目标内容,这主要是因为从国际经验来看,平均数容易出现掩盖大多数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容易扩大,导致中位数收入者和平均数收入者之间差异拉大,从而导致平均收入更加远离居民实际生活经历①,据此难以准确把握大多数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状况;因而中位数相对于平均数,更能反映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进展。

  (二)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线要求

  1.底线要求一: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所谓有效供给,即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国内外经验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多元化不断深化,对保障棉、油、糖、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性也会迅速凸显。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粮食单产水平、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损耗的降低,有利于棉、油、糖、肉蛋奶供给能力的增强,因为前者有利于拿出更多的耕地或资源用于支撑棉、油、糖、肉蛋奶生产。因此,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应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又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确保粮食安全,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要注意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要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确定性,有效应对未来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

  相关期刊推荐:《东岳论丛》创刊于1980年,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设有: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儒学研究等栏目。

  需要说明的是,将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一条底线而非主要任务,并非轻视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而是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况且,确保粮食安全,并非意味着粮食产量多多益善;通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和流通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比片面追求粮食增产更加有效可行,也更加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重视粮食安全的同时,也要防止片面追求粮食增产、盲目扩大粮食面积,挤占棉、油、糖等非粮重要农产品生产空间,影响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结构多元化的推进,甚至影响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提高。在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夯实粮食安全战略储备、并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前提下,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关键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效激发种粮农民和地方政府重粮抓粮积极性。为此,不仅要注意打好种业翻身仗,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还要注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市场调控及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2.底线要求二:坚决守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决不能出问题的底线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②;“三农”工作重心正在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但是,摆脱贫困也有“创业易,守成难”的问题。相当一部分脱贫户、脱贫地区的脱贫基础仍不稳固,稍有风吹草动仍有可能重新返贫致贫。未来发展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大,部分地区政府工作力度的放松和工作重点的转移,都会加大出现脱贫户、脱贫地区的返贫风险。部分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内生发展意愿和自主稳定发展能力不足,产业规模仍在加快扩张,但产业同质竞争和质量效益下降的问题已经凸显,产业发展风险不断集聚,甚至存在因资金链断裂、营销渠道不畅、供求对接和市场拓展难度加大出现“爆雷”的可能性。近年来,部分地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解决了“搬下来”的问题,但能否“稳得住、能致富”仍然不可大意。部分脱贫地区发展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农民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差,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突出、社会发展滞后、人才支撑力和对外部人才吸引力弱,容易形成区域性、规模性返贫风险。这些情况到2035年前都是存在的。因此,要实现“十四五”规划关于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目标,必须牢牢守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决不能出问题的底线。具体来说,即坚守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底线,确保农村脱贫人口收入达标并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①。——论文作者:姜长云1,姜惠宸2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