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11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论文摘要: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在秧苗期和移栽后15 d内进行田间排查,当大田已经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移栽到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调节生长剂
论文摘要: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在秧苗期和移栽后15 d内进行田间排查,当大田已经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移栽到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调节生长剂加尿素,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本文选自:《北方水稻》主办: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周期: 双月,出版地:辽宁省盘锦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国际刊号:ISSN1673-6737,国内刊号:CN21-1530/S,邮发代号: 8-197,复合影响因子: 0.219,综合影响因子: 0.156,创刊时间:1985在发病初期用抗病毒制剂宁南霉素、病毒A等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或喷施病毒A800倍液加细胞分裂素600倍液,对水稻病毒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建议及时翻耕改种下茬水稻或其他作物。人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现就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因素,针对性提出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农民朋友作防治参考。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防治
1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病症状
水稻各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不同生育期的稻株感病后表现症状有所不同:
1.1 典型症状 发病植株明显矮缩,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叶色深绿,剑叶或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叶背及茎秆表面有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的瘤状突起,早期是乳白色,后期是褐黑色;病株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
1.2 苗期症状 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出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深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成黑褐色。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严重矮缩(株高不及正常株的1/3),不能拔节,重病株常早枯死亡。
1.3 分蘖期限症状 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从下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皱折,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1]。
1.4 抽穗期症状 全株矮丛生,有的能抽穗,但抽穗不完全,抽穗迟而小,实粒少,粒重轻,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可见纵向皱折;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
2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规律
2.1 病毒初侵染源 1)越冬虫源的带毒白背飞虱、田间自发生及再生带毒水稻苗、杂草等。2)由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初侵染源在早稻上扩大侵染量,经白背飞虱传至单季稻或晚稻秧田及本田,同时可扩散到玉米田,早期侵染造成严重为害。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 d。
2.2 田间发生趋势与发病特点 该病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隐蔽等特点。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及越冬毒源大量的积累,病害逐年加重。一般晚稻田发病重于早稻田,移栽田重于直播田,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水稻危险生育期是否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田块间发病差异非常大。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6叶期。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后,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基本绝收;拔穗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的先后造成损失在10%~30%。病区田间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的水稻品种。
3 主要防控技术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通过治虫达到防病目的的”综合防控策略,推行“抗、避、断、治”(抗:选抗(耐)病品种,避:抓好栽培管理,断:阻断毒源,治: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控措施,降低白背飞虱发生的数量和传毒风险 ,减轻水稻病毒病的发生为害。抓住秧苗期和本田初期的关键环节,以“治虱防矮”为重点,实施科学防控。对已经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田,根据田间发病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应急补救措施。
3.1 选用抗(耐)病良种,淘汰感病品种 避免种植本地区上年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品种。培育无病壮苗,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备水稻分蘖期田间发病时“掰蘖补苗”的需要。
3.2 抓好栽培管理
1)历史病区,在生长适期适当调整水稻播、插期,尽量将水稻发病敏感期与传毒媒介发生高峰期错开。晚稻秧田尽可能远离早稻田。2)加强肥水管理,对发病田要及时排水晒田,适当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避免重施氮肥,增强水稻抗病抗虫能力。3)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当大田已经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移栽到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尿素,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
3.3 切断毒源 1)清除稻田周边杂草,减少白背飞虱的寄主和毒源。2)收割早稻时要随割随挑,不要将稻草堆放地稻田里,尽量挑走,减少稻草还田,如需要还田的要埋好稻草,防止带毒飞虱进入晚稻田。3)抓好冬防。晚稻收割后要冬犁晒田,清除再生稻和田边、沟边杂草。
4 科学防控,治虫防病
以“治虱防矮”为重点,采取“治前期保后期,治秧田保大田的治虫防病”策略,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害情报,重点抓好秧田和本田分蘖前期白背飞虱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4.1 以预防为主,抓好秧田期的的防治
1)种子处理。用10%的吡虫啉300~350倍液浸种8~12 h,或在种子催芽露白后,每公斤稻种拌吡蚜酮或10%吡虫啉20~25 g进行拌种,待药液充分吸干后播种。2)采用防虫网覆盖育秧。在播种后用40目聚乙烯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阻止稻飞虱迁飞到秧苗是传毒为害。秧田应远离感病稻田和玉米田。3)施“送嫁”药。秧苗移栽前3~5 d,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 g加20%病毒A50对水60 kg喷施,或移栽时用25%吡蚜酮300~350倍液浸秧。
4.2 大田“治虱防矮” 秧苗移栽到大田后7~10 d用药1次,5~10 d后再用药1次,采取速效(速杀性好)药剂与长效(持效期长)药剂相结合的防治对策,防治药剂应交替轮流选用高效对口单剂,每亩可用80%敌敌畏EC150 mL加10%吡虫啉WP20 g加20%病毒A50 g,或48%毒死蜱EC80 mL加25%噻嗪酮20 g加20%病毒A50 g,或20%阿维·毒死蜱EC100 mL加10%吡蚜酮20 g加20%病毒A50 g,或51%毒吡EC50 mL加20%病毒A5 0g等兑水60~75 kg水均匀喷雾。喷药时尽量对准稻丛基部,田间保持3~5 cm水层。
5 适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在秧苗期和移栽后15 d内进行田间排查,当大田已经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移栽到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调节生长剂加尿素,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在发病初期用抗病毒制剂宁南霉素、病毒A等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或喷施病毒A800倍液加细胞分裂素600倍液,对水稻病毒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建议及时翻耕改种下茬水稻或其他作物。
6 几点体会
1)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杀灭传毒媒介白背飞虱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发生。2)选育抗病、耐病良种,重病区要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耐)病品种,这是减轻或控制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3)铲除田块周围杂草,冬犁晒田,切断传毒桥梁。4)推广防虫网育秧,遏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蔓延。目前,防虫网育秧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最好的防控措施。5)加强田间稻株健身栽培,增施磷钾肥,适施氮肥可减轻为害。6)秧田、本田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及时处理。7)做好秧田期、大田分蘖前期白背飞虱的防治,采取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通过治虫达到防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卓,朱宝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 2009(6):78-79.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