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农业论文发表浅谈当下粮食生产状况及改革措施  

发布时间:2014-10-15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

摘 要: 论文摘要: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镇化加快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云阳县的粮食安全仍潜藏着隐患。表面看来,农民手中有存粮,但真正遇上大的自然灾害,粮食安全问题就会显现。 1存在的问题 1.1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全县受灾严重 云阳

  论文摘要: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镇化加快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云阳县的粮食安全仍潜藏着隐患。表面看来,农民手中有存粮,但真正遇上大的自然灾害,粮食安全问题就会显现。

  1存在的问题

  1.1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全县受灾严重

  云阳县受自然灾害危害的影响较大,经常会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资料,该县的山地灾害、寒灾、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很高,达到80%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1952—2012年,该县共发生干旱36次,平均每年发生0.62次,发生的频率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其中干旱持续30d以上的称为大旱,占65%;干旱持续20~29d的称为一般大旱,占35%。该县曾在1987年10月至1988年4月和2006年,发生持续205d的特大旱灾和百年不遇的罕见旱情,对全县的粮食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当地粮食大面积减产,对当地农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1957—2010年,该县发生洪涝灾害的年份有23年,发生率为44.25%。1953—2010年,该县的冰雹灾害共发生85次,发生率为146.55%[1]。

  1.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减弱

  全县现有水利工程9348处,蓄引提水能力13.82万m3,有效灌溉面积1.81万hm2,占全县耕地的36.1%,保证灌溉面积6633.33hm2,占全县耕地的18.7%。由于生态环境较差,农业基础条件虽然得到了一定改善,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弱,造成云阳县粮食生产没有走出“多灾农业”和“被动救灾”的困境,对该县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响。2.3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加上在家务农获得的收入较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据统计,该县长期外出务工人数约达到39万人,造成该县的农田有很多甚至出现了撂荒现象,留守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小孩和妇女,这些人的素质普遍不高,限制了该县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2.4户均种粮规模小,规模经营档次低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到人后,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发展也实现了一次大飞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逐渐低落。现有的6.55万hm2耕地,由38万农户耕种,户均耕地仅1723.68m2,且零星分散。

  2粮食生产发展思路及目标

  “十二五”期间,云阳县粮食生产将围绕市场需求,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为基础,以稳定种粮扶持政策为动力,加大种粮扶持力度,达到稳定云阳县粮食总量的目标;以提高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口,培养培植种粮大户业主和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种粮规模,提高土地产出率;以科技为支撑,标准化生产为手段,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种粮效益。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水稻、马铃薯、杂粮(高粱、豆类)产业,稳定小麦、玉米面积。至2013年和2015年,全县粮食产量分别稳定在44.5万t和45.0万t左右,分别比2011年增加1.06万t和2.06万t,增幅2.4%和4.7%。粮食产品优质率达到85%以上,实现稳定增长,以求平衡的目标,确保有效供给与社会和谐[1]。

  3云阳县粮食生产的发展对策

  3.1保持清醒认识,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云阳县立体气候明显,自然灾害频繁,常年数灾并发

  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镇化加快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云阳县的粮食安全仍潜藏着隐患。表面看来,农民手中有存粮,但真正遇上大的自然灾害,粮食安全问题就会显现。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必须确保云阳县粮食总量稳定保持在45万t以上,牢固树立并长期立足县内粮食基本自给的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粮。

  3.2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粮食生产发展后劲自2008年以来,云阳县实施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和2010年实施的中央农资综合补贴粮食基础能力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极大地提升了项目区粮食生产水平,仅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每年可新增粮食1800t,为确保项目区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建议整合项目资源,特别是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粮食基地能力建设资金的比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现代粮食示范基地,并不断培肥地力,提高农田质量,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耕地的产出率,提升粮食产业的发展后劲[1]。

  3.3加强良种工程建设

  推进种业发展2009年,重庆帮豪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在云阳县注册后,推动了云阳县粮食生产的发展。2011年,该公司建立水稻制种基地133.2hm2,玉米制种891.4hm2,收购杂交水稻种子250t,杂交玉米种子2005t,制种基地农户增收25500元/hm2以上,户均增收56250元/hm2以上,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要加大对种子产业的扶持,改善制种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在优势适宜区域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规模成片、专业化程度高的商品种子生产基地,扶持一批良种培育、生产、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逐步建成以科研、技术推广单位和企业为主体的品种培育和科技创新体系[1]。

  3.4讲求实效,改进惠农政策的扶持方式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国家针对农资涨价出台了很多种粮直补政策,这些政策都明确规定,要求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户。但由于没有与种植粮食的良种、化肥、农药等实物挂钩,村社干部在落实到农户时,无法按实际种植粮食面积计算补贴资金,一是怕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二是对实际种植面积也无法核实,只有图简单以承包面积为依据,与粮食种植面积脱了钩,平均分摊到农户,自然形成未种粮的农户也享受了直补政策,成为对农民“撒胡椒面”式的全员补助,直接拉动粮食生产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未能起到调动种粮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种粮直补资金的最大效益,首先必须切实加强对种粮直补工作的领导。明确每个领导的工作任务,并督促其加强管理,将其工作成果直接纳入年终考核的审核内容,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农民谋福利。其次是改进种粮直补政策的补贴方式:一是以农民购买的实物为依据进行补贴。农民申报补贴时,以购买农资的专用发票进行申报,真正把补贴资金补贴到种粮农民手中。二是加大生产优质专用粮油产品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档专用粮油产品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大户和职业农民规模种粮的扶持力度,让种粮大户和职业农民感到种粮的益处,心甘情愿承担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

  3.5创新思路,大力培养培植新型农民

  农业劳动力素质决定粮食生产的发展。目前,云阳县农村是身强力壮去打工,精兵能人去创业,务农劳动力严重老化,文化素质严重低下。从调查的169户来看,407个劳动力中,从事种粮的121个劳动力,多数年龄都在50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下的34人,50~60岁的42人,60岁以上的45人,分别占种粮劳动力的28.1%,34.7%,37.2%。种粮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下,小学包括不认字的87人,具有初中文化的34人,分别占72%和28%。目前剩下的这些“老弱病残”,再过10年,即使还在世也无能力再种田。“十年之后谁种田”是我们当代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必须实施土地大流转、技能大培训、技术大对接、政策大扶持、农业大投入,尽快大力培养培植新型农民。

  3.5.1加大土地流转,发展种植大户。让农村劳动力走出土地,促进土地流转,整合农业资源,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采取以土地换社保的办法,先让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进入社会保险,老有所养,把土地发包给种田能手。在现有政策环境下,一对夫妇2个劳动力加上机械耕作,完全有能力规模耕种土地3.33hm2以上,其种粮的效益绝对高于外出务工的收入,种田同样能够致富。按照每年培植1000户,每户种田3.33hm2,经过10年的培植和培养,种植大户就可达到1万户,规模种粮可以达到3.33万hm2,10年后谁种粮的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

  3.5.2加大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户培植出来后,必须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要满足职业农民需要,包括先进的农业科技、农机使用、经营管理等,让新型农民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培训的时间最少半年,采取把阳光培训、扶贫开发培训、移民开发培训、职业培训等培训经费等打捆使用。包吃、包住还发给适当误工补助,免费对他们培训6个月,把他们真正培养成新型的职业农民。培训费用按每人2万元计算,每年培训100人,只需划出200万元,10年花费2000万元,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3.5.3加大技术对接,帮扶种植大户。农业技术部门可以创新服务机制,减少服务对象,扩大服务面积,大力推行农技人员与种植大户对接、对口帮扶指导的办法。明显提高科技普及率,增产效果十分显着。

  3.5.4加大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要把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重点向职业农民倾斜,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要把先进的农业科技、新农机具、新肥料、新农药、新品种等,优先在职业农民中示范,既起到扶持作用,又起到示范作用。

  3.5.5加大农业投入,改善种植大户生产条件。要鼓励他们对自己的承包田地进行改田改土、兴修水利、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机械化率,提高土地产出率,达到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3.6稳定农技队伍,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要解决县、乡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技术老化、方法老化等问题。二是要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的文化、技术业务素质,使之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保护神”。三是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1]。

  农业论文网推荐:《蔬菜》主办: 北京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国际刊号:ISSN1001-8336,国内刊号:CN11-2328/S,邮发代号: 82-874,创刊时间:1982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