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11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有机渔业控制提高水域水产养殖的负载容量,防止养殖产量超负荷及水体污染,具有可持续性,对环境负面影响小,在经济上有活力,生态环境方面合理稳定,社会可接受,同时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目标,重点在于对天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摘要:有机渔业控制提高水域水产养殖的负载容量,防止养殖产量超负荷及水体污染,具有可持续性,对环境负面影响小,在经济上有活力,生态环境方面合理稳定,社会可接受,同时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目标,重点在于对天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保护物种多样性,和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1任务及目标
根据21世纪初我国渔业科技重点领域发展战略提出的要求,我国渔业生产要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再增加1000万t水产品产量,在产量的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要达到55%。为此,本世纪初总体目标控制和保持在4000—4500万t,实现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包括捕捞)三个1300—1500万t;恢复和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增加名特优品种的产量,减少常规品种产量;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向海洋发展;努力提高水产品加工产量;加强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2蓝色革命与“蓝色战略”
蓝色革命是相对于“绿色革命”而言。绿色革命——上世纪60年代,人们曾以粮食增产为目的,在种植业上进行了一场重大技术革命,推动粮食生产进程。蓝色革命——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锐减,人们正把视线转向海洋与内陆水域,保护水域并向水域索取更多更优的食物。
蓝色战略——我国海域辽阔,总面积472.7万km2。内陆水域总面积1800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1/55,湖、河、库众多,平均每平方湖北省十五攻关重点资助项目(2004AA205)公里国土中水面占1.8hm2。湖泊833万hm2,河沟528万hm2,水库230万hm2,池塘192万hm2,分别占总水面的43%、30%、13%和11%,还有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5000余条和600万hm2宜于养鱼的稻田等。
实施蓝色战略,运用科学技术向广阔水域争取食物供给,能增加食物来源,提高食物品质,改善膳食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人类与社会发展拓展生存空间。这一新思路充分考虑合理开发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化农业及水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能减轻因人口增长对粮食带来的压力。
3机遇与挑战
人口不断增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食物需求仍然压倒一切,因资源与环境压力,新世纪水产养殖既充满机会又充满挑战。持续发展与环境协调,集约化养殖及发展有机渔业是水产业发展大趋势,但当前渔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1)渔业结构调整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结构调整盲目性大;水产品批发市场及加工业建设滞后,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信息不灵;水产品质量检测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手段也落后,严重影响品质安全与市场的开拓;
2)渔业行会组织缺乏或不成熟,渔民利益缺乏调节保护机制;渔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投资风险大,渔民增收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其生产积极性和生活保障受到影响;
3)水域污染对渔业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恶化趋势正在加剧;不科学的水产养殖,过度的投饵施肥给水域环境带来负面效应及次生污染;
4)水产科研严重滞后生产,苗种、饲料技术和病害防治体系不健全,致使种质退化,特优品种走私猖獗、养殖病害发生率高,预测预报水平低,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等。421世纪初淡水渔业发展方向及决策思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对优质健康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为了解决提高水产品产量和品质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提高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不仅要关注水产品产量的提高,而且要将重点放在提供更多健康的绿色食品,由传统的注重产量,转移到质量、效益与环境的协调上,以全新品种、净水高品质鱼类、无公害的集约化养殖方式与有机渔业作为水产养殖业的主攻方向,追求较高的效益与最低的环境补偿。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实现种苗良种化,养殖技术标准化,饲料药物环保化,养殖环境优化,科学管理与科技支持和保障,健康鱼产品源源不断供应市场,满足消费者高层次的需求。据此,21世纪初结合国情在不同时期发展不同的养殖模式,渔业发展总体方向及重点大体上分两个阶段:
①解决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仍以大幅度提高淡水养殖产量为目标,以大水面和池塘为主体,注意品种改良和环境保护。逐渐增加优质水产品产量,改进大水面渔业模式,保护好水资源和环境,降低池塘养殖污染,发展半工厂化、工厂化养殖和有机渔业。
②在适度开发大水面养殖和环境容纳潜力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旅游渔业和名优水产品养殖。池塘养殖以低公害为主,水产品产量依靠低污染无公害的工厂化养殖,最终逐渐通过工厂化养殖减轻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的压力,使这些水体充分发挥其他功能,为21世纪人类提供良好的饮用水和旅游生活环境。
具体执行过程中,通过建立有机渔业、高密度集约化无公害渔业(含半工厂养殖)、科技园区设施渔业等持续发展型和环境协调型渔业产业化工程,实行健康养殖,强化生态管理,达到为人民提供绿色、健康、高品质的安全鱼类,使动物性蛋白含量在食物构成上达到或超过50%。
4.1开展有机渔业模式与技术示范
据预测,本世纪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将占全世界食品销售量的6%一10%,有机水产品的年增长率将达20%左右,有机食品产业必将成为今后10年中增长产业之一。有机生产方式为当代研究热点,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有机水产是有机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初由10国际有机农业认证机构Naturland联合会提出,系指建立一种水产品生产系统,改进系统保护和促进它所依附的自然环境的形态和功能,主要从依靠外部能量和物质的投入向光合作用、废物重新利用以及尽可能利用本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转变,而不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与常规养殖相比,具有以下优越性:①有利于水环境的保护。常规养殖滞留在水体中大量残饵、废料等由于不能被养殖生物充分利用,长期积累会影响水质,甚至恶化水质。而有机养殖通过系统的方法结合多种物理生物养殖技术可达到减少能源消耗及污染。②有利于水生动物疾病的控制。有机水产养殖的基本规定(包括对养殖条件的规定)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严格的生态管理等。③有利于水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的提高。有机水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基于其在受化学合成物质和基因工程的污染方面风险较小,在生产体系中,使用有机肥和合适的增产措施,可以使鱼类等生物更加广泛的吸收营养元素。因而有机水产品味道好,品质佳。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于2000年初制定了有机水产品养殖标准,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包括有机养殖场选址,繁育与养殖、营养、环境保护、捕捞等。
4.2环境协调型水产养殖
这是可持续水产养殖业正在开发中的一些新生产模式。其基本点就是养殖系统中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者的依存关系,使养殖与环境安全协调起来,充分发挥水体生物生产力,尽量减少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一种比较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的水产养殖。养殖量大、成活率高、病害少,能保护良好的水质,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防止渔业领域天然饵料生物数量锐减,病害频繁发生等不良后果。
具体可以池塘养殖为重点,研究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技术,改善集约式养殖的设施和装备,提高水质净化处理能力,禁止把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向公共水域排放,用于水产养殖的水资源及养殖污水立法管理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一样妥善处理;培养无特异病原的鱼、虾类品种,健康养殖饲料和调整养殖品种结构,使池塘养殖逐步由传统养殖向集约式养殖转变,使集约式养殖比例占5%~10%,产量占30%,病害发生率降低20%~30%,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率降低50%以上。选育驯养5~10个新品种和多倍体,每个品种的增产率达15%以上,亩产平均提高25~50kg。湖泊水库养殖强度按适度规模持续利用原则,加强研究湖库自然资源保护、区系调整和人工放养之间的综合调控技术,在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水域水体鱼产力和优质鱼的产量,使湖泊的养殖利用率由目前40%提高到50%,平均单产提高到55kg,水库的养殖利用率保持在50%,提高放养量,平均单产提高到50kg。充分利用流水资源开展低温性、冷水性鱼类养殖及生态渔业养殖。
4.3循环水养鱼系统
发展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是指当今的高科技工厂化养鱼系统,养殖污水需回收,经沉淀(过滤),生物净化、增氧、消毒、重新注入鱼池、反复循环使用。这种养鱼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已摆脱了水产养殖的农业格局,走向工业化养鱼,健康养殖管理严格,取代大排、大灌污染环境的养殖方式,防止或减少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及外源污染物和病原入侵,保护养殖水环境的稳定和清洁生产。它代表了21世纪水产养殖的主流,渔业的发展方向,其主要优点:
①节省水资源,全程不必换水,只需补充少量蒸发水。
②不受外界环境污染的影响,少病害、成活率高,减少营养物排出,生物处理水质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
③不受自然气候条件限制,可全年生产。
④养殖密度高,单位产量高,最高可达500—1000kg/m3。
⑤缩短养殖周期,降低饲料系数。
⑥应用范围广,节省场地,自动化程度高,提高劳动生产率。
4.4建好现代化高科技渔业园区
为了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各类城市都十分重视建设一批渔业基础设施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使都市渔业、城郊渔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且带动城郊农民致富。园区建设本着起点高,一园多功能,目标较明确,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力争把科技园变成渔业科技创新基地,渔业产业化经营基地,招商引资出口创汇基地,充分展示现代渔业特点和渔业产业升级的特征,并要成为现代渔业的窗口,高科技水产产业孵化器,逐步实现科技实业化,企业科技化,为各地区现代化高科技渔业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使园区成为集科技新产品展示、名优苗种生产、特种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培训与技术咨询、文化教育、休闲观赏渔业给人们享受鱼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型基地。
5联系实际试点示范
5.1大水面养殖
根据生态学管理原则,综合湖泊水库的生态特点通过生态调控和生物操纵技术,选择某一湖泊或水库逐渐调整以名优鱼类为主的增养殖对象,水库坝下鱼池以低温性鱼类为主,以达到充分发挥和利用湖库多样性的渔业优势,使湖库渔业开发更趋合理、高效,大幅度提高湖库渔业开发的整体水平,促进区域性的环境综合治理和渔业科技园区建设,保证鱼产品的质量及养鱼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态安全与食物安全标准。这方面重点在于:①湖库渔产潜力动态估算及天然供饵能力研究;②湖库名优品种的调整及养殖,新养殖模式的建立;③湖库大水面合理捕捞技术;④水库坝下流水集约化养殖示范工程技术;⑤湖库大水面养殖容纳量,资源增养殖放流量,集约式养殖污染对水域环境影响及环境调控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安全评价技术等。
5.2池塘养殖
在产量已有较大突破的基础上,主要目标放在低公害养殖方面,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品质。工作重点:①池塘集约化养殖品种择优及改良技术;②补充饲料技术;③低公害高产养殖技术;④病害防治与疫苗技术(防治药物、生物制剂和病原流行控制技术);⑤鱼池健康养殖生态管理 5.3高集约化养殖
从流水养殖_半工厂化养殖_工厂化养殖,达到高度集约化、管理科学化、高效无污染、提供净水健康绿色鱼产品,这是淡水养殖发展方向。一个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工程按总规模5000m2,单产200~300kg/m3的标准进行规划,做好相关配套技术及全自动系统的监测。工作重点是:(1)高集约化养殖品种择优及改良技术;(2)高效无公害饲料技术;(3)病害防治与疫苗技术;(4)无公害水产养殖工程;(5)水质监控系统技术;(6)鱼品质检测及加工技术。
5.4科学规划实施方案
①湖库渔业利用相关生产试验技术与配套设施,调整引入5个品种,坝下开展鲟鱼(匙吻鲟、史氏鲟)和长吻兢等养殖。②选择200~400亩、10个品种的集约化养殖示范基地,100亩常规品种的健康养殖。③示范基地将形成以全新品种鲟类(匙吻鲟、史氏鲟、小体鲟等),鲶类(斑点叉尾鲴、长吻鲍、大口鲶、六须鲶、黄颡鱼等)、鲍类(倒刺鱼巴、白甲鱼、鲈鲤、瓣结鱼等)和丁鲮等鱼类最新品种及虾、蟹类的驯养、苗种培育、商品鱼养殖为龙头,常规鱼类养殖为辅的科技生产型格局。④有条件时建立一个半自动循环水养殖系统,该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孵化系统、育苗系统、育种系统、成鱼养殖系统。⑤建立景观休闲渔业、游钓渔业及名特优新鱼类品种,高产高效示范园区,同步开展新养殖模式的生产性试验,或规模性生产。
6发展水库渔业的技术措施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水库渔业的发展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示范。
6.1大力发展设施渔业,积极开展流水养鱼
水库坝下有流水或电站尾水,渠道流水水量大、溶解氧足、水质好,是特有的宝贵资源。利用坝下流水建造流水养鱼池、养鱼车间,开展设施渔业、休闲渔业、观赏渔业,适合许多名优鱼类集约化养殖,可大力发展新的冷水性鱼类或鲟鱼等养殖对象。
6.2充分利用水库饵料资源和空间资源,调整品种结构
加大碎屑食性鱼类和底层鱼类的繁殖和放流,大幅度提高碎屑食性鱼类的产量,维持或少量增加常规品种的产量。黄尾密鲴和细鳞斜颌鲴是典型的碎屑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匙吻鲟和以底栖动物为食的史氏鲟生长迅速,市场价格高,是中小型水库放流的重要对象。
6.3强化网箱养殖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投饵式网箱应根据水库水体的生态特点和功能,合理布局,采取优质高效、低污的技术措施,因地制宜控制其发展规模,总面积不超过水库的环境容量。滤食性网箱养殖鲟类优质鱼,前景也十分广阔。
6.4利用生物操纵技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保持适当数量的食鱼性鱼类(鲴类、鳜、马口鱼、鲇等),对控制野杂鱼、提高水体利用率j保护水质都很有好处。调整鲢鳙放养比例、减少鳙放养比例、增放匙吻鲟等都有利于保护水质及提高水库经济效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