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09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这篇校园文化论文发表了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论文探讨了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介绍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让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渗透与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
这篇校园文化论文发表了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论文探讨了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介绍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让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渗透与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
摘要: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所包含的“和”、“仁”、“诚”理念对于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论文,中医药院校,天人合一,校园文化
大学,是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具有文化“化人”的基本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创造良好的“化人”环境,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是一所大学最鲜明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中医药氛围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校园软实力,增强校园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重塑,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利于形成潜移默化的中医学术氛围,从而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这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
1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要性
1.1.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1.1.2中医药文化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保健、养身、“天人合一”等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所接受.目前,中医药文化正日益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特色环境、文化阵地、文体活动建设;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律、创新中医药文化载体、建设中医药文化推广队伍以及探索社会化校园文化措施等方面.各高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上实现了量的扩张,普遍扩建了新校区,建设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工程,悬挂历代名老中医画像、雕塑,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方面内容.虽然近年来中医药院校重视并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但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要问题.1.2.1重硬件,轻软件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校园景观建设,路、亭、湖、像等景点设置较多,但缺少规划,没有凝练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思路,体现中医人文精神、中医特色的系统规划较少;绿化程度越来越高,普遍种植观赏性植物,缺少可为医学生提供实地辨认药材的药用植物园,没有将绿色景观与中医实践教学融合.1.2.2重校风,轻学风许多中医药院校重视校风建设,如校歌、校训、校标等内容较为完善,且具有深意.与此同时,校园文化仅仅局限在物化的表现,物化的校园文化最终目的在于化人、育人,因此学术风气、中医研究氛围是中医药院校优秀校风化育学风的灵魂,在这一方面许多院校较为缺失.1.2.3重文化,轻特色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医学的根基与灵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本质,而且决定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医药文化必然成为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而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每一所中医药院校因其地域、文化、疾病分布等不同,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但缺乏对本校历史发展、中医文化、地域优势的研究,不重视特色提炼.
2“天人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其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有机整体观对于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天人合一”思想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之所在,渗透于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2]《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3]这里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汉代的董仲舒明确认真地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吕氏春秋•应同》中说:“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6]《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这里又说:“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7]儒家各代思想家阐明了自己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并赋予“天人合一”思想以丰富多彩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许多思想智慧为现代人所称赞,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这些思想家都认为天人是应当和谐相处的,二者之间的协调是他们追求的美好蓝图.对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天人合一”思想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化育理应成为校园内各种组成成员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思想指导.
3运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3.1内外兼修
“天人合一”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的外在形象宣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张把万事万物始于一阴一阳的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人看做一个无穷变化和发展着的整体,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强调其中各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制约着另一种元素的发展.广义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从另一个角度可归纳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内外兼修”,即重视外在表象建设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
3.2教学兼长
《礼记•学记》中提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应共同体悟进行互动,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而是平等的整体.孔子也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没有把学生看做是单纯的受教对象,更注重在彼此交流中的互相学习,是谓“教学兼长”.“天人合一”注重自省与自我体悟,强调的是价值自觉能力,《论语•里仁》中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激励等一系列教育因素协调,最终提高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医学生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建设“天人合一”校园文化,其核心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从而获得道德规范和内心自由,最终塑造优秀的医德,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3.3德才兼备“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了道德的含义,认为人尊重自然也是尊重自身,关爱其他生物的生命就是关爱自身的生命,即一种“仁爱”的情怀.孔子从仁学出发,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8],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体现了其仁爱的精神.孟子提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把“仁爱”由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人与物的关系之中.董仲舒则主张把“天人合一”的“仁”从爱人扩展到爱物,“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9]他认为“仁”就是对自然万物一视同仁,体现了其生态伦理思想,把道德关心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宋代张载“民胞物与”的命题最能体现“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观.医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精湛的技艺,又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要学好中医,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黎民的医学人文态度.
4“天人合一”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活化
围绕“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中医药文化,以贯通“和”的思想,融入“仁”的情怀,恪守“诚”的美德为主要原则,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
4.1贯通“和”的思想,协调人与自然
“和”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思维特质,其本质是和谐、调和、中和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中国哲学思维广大而精微的深层奥秘,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理念体系中,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相通、和谐、融为一体,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10]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医药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如水之源、木之本;同时中医药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水之情、木之华.首先要更新观念,根据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厘清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完成校园整体规划修编,做好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其次围绕中医药发展历史中的名医、名家、名言警句或中药名启动校园主体楼栋、广场、景观命名征集活动,诸如董奉广场、修园路、宋慈湖、至善楼、五行楼等校园景观.要有中医药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如医史馆、校史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将校园建筑融入在校园景观、中医药文化中,达到“和”的目的.
4.2融入“仁”的情怀,关爱生态万物
“天人合一”理念十分注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把天地万物视为统一的生命系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被看做“仁”的崇高道德.“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道德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髓.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融入“仁”的情怀,坚持孟子的“仁民爱物”主张,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唱响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利用诸如国庆节、教师节、五四青年节等时间节点,开展诗歌会、演讲比赛、红歌合唱比赛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倡导爱心文化、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学雷锋系列活动、志愿者在行动主题活动月、福乐家园行、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医药文化“进高校、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强责任.二是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爱.要赋予新时期“仁”的新涵义,融入“仁”的情怀,对自然万物赋予同情心、仁爱之心.这也是医学生“仁爱”教育、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途径.校园文化承载物不仅要有植物、建筑、雕塑,而且要引进部分动物,诸如可在广场放养白鸽、在校园湖水景观中饲养鸳鸯、白鹅、黑天鹅、麻鸭、锦鲤等,让动物与大学生和谐相处,培养大学生“仁爱之心”,营造“天人共生、天人共美”的校园文化.
4.3恪守“诚”的美德,提升医德修为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是面对天、地、人、物的一种责任和敬业精神.正如《礼记•中庸》中说道:“诚者,天地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古代的中医名家,无不奉医德为安身立命之道.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道:“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唐代孙思邈也用“大医精诚”揭示了真正的中医是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艺术的高度统一,强调了中医伦理追求,故中医药院校建设优良校园文化,培养合格中医人才,必须加强中医医德教育.一是要以《中国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以医学伦理学教育为重点制定合理课程安排,突出安排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医德教育的内容.二是要将医德教育贯穿到临床实习的医疗实践中.医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医院的最后一站是医院实习,要通过参观医院、医院实习、社会实践、送医送药下乡等活动,使大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增强医学职业责任感.三是进行医德文化熏陶.硬件方面,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名医语录灯箱、路牌,以便时刻提醒大学生医生所肩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软件方面,可通过举办中医文化节、“宋慈湖畔话中医”讲座、中医病案讨论等活动,也可邀请名老中医分享成长经历、举办宣讲会等,让大学生们更好地深入中医文化,提升专业自信、医德修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N].人民日报,2015-12-23.
〔2〕曾小五.人与环境———如何重新解读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24-25.
〔3〕〔4〕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佘正荣.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出路[J].中州学刊,2001(6):52-53.
〔6〕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1998(3):24-26.
〔7〕朱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攀登,2005(3):51-52.
〔8〕(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1990.237.
〔9〕(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M].北京:中华书局,1975.308.
〔10〕赵定宪,张腾.四书通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328.
作者:刘少渝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推荐阅读:《地方文化研究》以研究、发展、繁荣地方文化为宗旨,以打造地方文化软实力、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回望与前瞻相契合、实证与思辨相融汇、探源与创新相贯通为视角,以地方文化形态的源流、特征、文化性格、发展规律的探索。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