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微信在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3-21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这篇微信传统文化论文发表了微信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如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新媒体,在我国呼吁传统文化回归的背景下,新媒体必然与传统文化结合,微信就是比较典型的新媒体,微信作为文化载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起到推动作用。

  这篇微信传统文化论文发表了微信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如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新媒体,在我国呼吁传统文化回归的背景下,新媒体必然与传统文化结合,微信就是比较典型的新媒体,微信作为文化载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微信,传统文化论文,新媒体

  1新环境: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契机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从诞生开始延续至今的民族,具有独特的生态智慧和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互补为内核,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反映着民族的特质和风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弘扬传统文化是当今中国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危机、实现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提出做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肯定了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迫切性和必然性。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唤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2016年电影《百鸟朝凤》《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叫好又叫座,说明大众尊重并探求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细末。从“百家讲坛”到“见字如面”,文化综艺引发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在与经典的对话中重拾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内心的充盈、社会的稳定需要文化的滋养,同时,传统文化本身动态的文化基因,它与新媒体技术结合是民族性和时代性交汇。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2新创造:传统文化心理孕育全民微信时代

  微信是目前新媒体行业最热门的典型。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微信已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微信扮演的角色不仅是通讯应用程序,它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线上、线下的交互方式。微信时代已经到来。根据国情,微信本身是技术和文化结合的产物,各类功能所提供的交互模式,正是建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为“骨”,技术为“裳”。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是利用了国民的文化心理作为内驱力,才受到全国各地、各年龄层、各社会阶层的普遍欢迎。以下所述的四种文化观念,集中代表了传统文化对微信功能设计的影响。1)家文化。利用微信群建立“大家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群成员间可以用更便捷、生动、多样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在网络上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文化”更好地传承。微信提升了联络的即时性和活跃性,用户不仅可以单独或是群发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表达心意,还可以群发红包送祝福。通过微信传达“家庭”的生活状态、实践经验、价值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2)“圈”文化。由于传统儒家社会重人情的价值理念影响,人们对人脉圈的重视,是中国社会绕不开的传统价值心理。微信的多方设计均依循了“圈”文化的理念,契合了人际认同法则和关系储备需求。首先,微信朋友圈是除了即时通讯以外的最主要功能,朋友圈的发布内容可自行设置开放等级,评论仅对共同好友可见,信息的传播与互动兼具相对私密性。这种交流环境形成以“己”为中心的圈层人际关系网络,这个网络相对并列并有所重叠。其次,微信提供了快捷的交友方式,例如面对面加好友、摇一摇添加附近的人、“漂流瓶”、扫二维码加好友等。在社会情境中,个人关系的强度源于共同关联的深度,反映到微信上,其多重交友方式与国人扩大人脉圈、满足多向度需求的渴望相一致。“圈”文化是在成功意愿的支配下形成的。微信对“圈”文化的继承使多元关系产生了复杂的圈层网络,文化血液得以流通和共享。3)“面子”文化。中国“面子文化”的产生与儒家耻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最初的“面子”指脸面,古代但凡有正经工作者都注重打扮、维护个人形象。传统意义上的“面子”代表了中国社会互动的公认结构,看对方的“面子”保障了人际交往的情感底线,因此鼓励人们约束情绪、寻求和谐。新媒体时代,低语境只是技术本质,微信实际上贴合了国人高语境的交往环境,以微信红包为例,表面是金钱流通,但同时链接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微信的诸多功能,为面子的公开展示提供了平台。例如,用户在朋友圈里展露自己想让别人了解的方面,无论是原创的文字、照片、小视频,还是转发的文章和链接,呈现出来的常常是对塑造个人形象有利的内容。

  3新趋势:微信“反哺”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当代,传统文化若是过于依赖认同优势而固步自封,“会导致表现形式落后,传播方式单一,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而在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下,挖掘技术优势,便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以下主要以微信的几大特色功能为例,揭示微信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现实推动作用。1)微信拓展应用。微信拓展应用看似微不足道,但分立研究各现助益。其中之一是微信红包,它依靠互联网模拟了农历新年的传统,并进一步发展了现实生活中长辈给晚辈红包以示祝愿的涵义。微信红包在金额、定向上的随机性,使传统红包更适合亲朋好友间来往互动。同时,红包上还可以附上祝福话语,代替了面对面传达的祝愿,为网络上的金钱往来增添了一份暖意。二是微信“扫一扫”。静态二维码简单易制,低廉成本和高效反馈使它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多有裨益。现如今,国内知名景区都设置了“扫码获讲解”,游客打开微信扫描各景点附近的二维码,就可获得事先录好的语音解说和图文资料。这种廉价快捷的方法益于游客拓展对古建筑、文物等传统文化遗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2)微信公众平台。据统计,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超过800万个,90%的微信用户都订阅有多个公众号,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传统文化在普通民众之间激起强烈反响。以著名公众号“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为例,其在2017年2月22日推送的一篇文章《一场春雪,万种风情》,于次日收到了299人的打赏、100000+的阅读量和6534人的点赞,并附微信读者在留言板上的评论或感悟。胜于传统散文的是,这篇文章不仅插画、字体精美,同时配有符合意境的古典音乐以带入文章意旨,体现了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声、画、文一体的的特点。此外,微信公众平台还提供了转发、分享、收藏服务。用户发现好文章和精彩内容,可转发或附上自己的见解分享到朋友圈。许多家长都会通过转发公众平台推送的文章进行亲子教育、理念沟通。收藏功能也利于长期精读,并助于利用碎片时间分节阅读。3)即时通讯功能。作为微信的基础功能,多样化的通讯功能突出了微信的比较优势。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文字、图片或单条语音发送,也可以直接进行语音或视频通讯。因此,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为孝道文化的薪火相传提供了新时代的土壤。儿女只需帮父母申请一个微信账号,教会他们简洁的操作,就可以让不能熟练打字的用户和亲朋保持联络。通过微信,传统意义的“尽孝道”不再拘于物质赡养,更提升了精神陪伴的宽度。

  4新问题:微信时代文化传播如何开拓新天地

  现如今,微信凭借其高覆盖率、便捷性、多元性和交互性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传统文化传播上的短板,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打平台。但是,其在文化传播功用上的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并提升问题同样值得考量。首先,微信的受众面广泛,关于传统文化如何具有多向性定位、契合大众化和精英化的审美需求,兼具通俗性和纵深性、趣味性和多样性,这也成为了文化传播在微信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其次,微信作为新兴媒体,尚缺乏规范和审核机制,为了吸睛、谋取暴利而胡编乱造的“伪传统”层出不穷,给普通用户带来了思想上的误导,建立微信时代的网络秩序迫在眉睫。最后,传统文化内容经“微信化”后迎合了“碎片式阅读”的需求,更易被人们接受。但文化的积淀不应只是一种碎片的堆砌,微信对文化的传播更多应该起到一定的引导功能,在短小的篇幅中浓缩精华、引人入胜,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自主探索、深层探究的持续性热情。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全民微信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理念启迪;微信时代则给予了传统文化全新的发展思路,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短小精美、色彩鲜明等现代性的美学特征相接洽。在新媒体语境中解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参考文献

  [1]黄光国,胡先缙.面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甘险峰.传统文化传播依赖新技术助力[J].现代视听,2016(8):1.

  [3]管青山.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微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23):49-50.

  作者:赵贝琦 刘晓倩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推荐阅读:论从汉语方言中学习传统文化省级文学期刊征稿

  方言量词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汉语方言特殊量词和量词的特殊用法两方面。我们既能看到许多特殊的方言量词,或为某地方言专用,或为某片方言区所专用;也能看到普通话中常用的量词在方言中却有着特殊用法。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