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31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旅游人才培养策略,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相应的旅游文化课程群,结合学科的理论体系,根据技能之间的相关联,形成不同的课程层次,从而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旅游人才培养策略,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相应的旅游文化课程群,结合学科的理论体系,根据技能之间的相关联,形成不同的课程层次,从而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旅游文化,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群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在消费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国家战略需要旅游业的支撑,为了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教育界急需探讨旅游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人才培养等诸多现实问题。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影响着高校学生群体,使他们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
民族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与生俱来有一定民族文化知识,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弘扬地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旅游行业急需的文化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组认为,有必要整合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创新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关注教学平台和基地建设,使之更加切合现实需求和专业内功,强化实操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旅游文化类课程体系整合的研究现状
认为在宏观旅游体系构筑中实现“旅游”与“文化”结合,既是现代旅游实践的本质体现,也是旅游研究创新的突破口。指出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旅游文化类课程的理论较为薄弱、内容重叠交叉多,要从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拓展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行校企联合等内外结合的角度,为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作一些贡献。
在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创建背景下,各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下了很大功夫。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各学校也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授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专业学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真正学以致用。民族地区各高校从区域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正在教学理念、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提升,但尚未形成一整套行为有效的培养方案;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这给本课题提供了较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三、促进旅游文化类课程体系整合的建议
1.多学科整合与渗透式教学理念的改革。
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长久以来形成了“满堂灌”的态势,仍然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传统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育学、饮食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等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应该在旅游文化相关的学科,如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教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学等方面渗透,形成特色的课程群。
旅游文化课程群建设是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将内在联系紧密的相关课程纳入“课程群”,注重相互间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旅游文化课程群建设是全面提升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2.整合现有的课程,开放和扩展教学内容。
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应随着旅游业发展态势变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诸如消费者行为学、企业管理文化、审美文化、服务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整合历史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学、艺术、生态等专业课程资源。目前,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系列共开设了2门文化类课程,为《旅游文化概论》和《民俗旅游》,是方向选修课。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有《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读石观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文物学概论》、《文物珠宝鉴定》、《东盟与广西文化概论》。
但由于人文素质课开课的时间较晚,一般课程都到了大三、大四学年,学生选修成功率很低,这与国家战略、行业要求和专业发展都是极不相称的。在进行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学院可拟定1门专业主干课程,2门方向系列课程和5—6门人文素质课,具体如下:设《旅游文化概论》为专业必修课;根据一级学科目录调整,新设《文化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文化》两门方向课程,分别应对文化旅游项目设计策划与旅游企业管理的需求;人文素质选修课,开设《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文物学概论》、《东盟与广西文化概论》、《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民族学通论》、《读石观史》、《文物珠宝鉴定》等课程。
如此以来,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又有文化旅游项目运营、旅游企业文化管理等实操知识,可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安排内容的转变:突出传统文化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利用传统文化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配合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抽象变为具体;调整教学内容,重点放在知识点的链接上;引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幕课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设计讲授思路,确保学生能力和教学要求相吻合。组织辩论、小组讨论、表演、实地调研、自由发言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引起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由于教师学期前预先布置作业,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同学们可以利用半个学期的时间进行课外收集、整理作业,大部分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完成作业。如在《旅游文化概论》课程设计时,开学之初,让学生关注的不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是什么?而是让他去思考“在旅游的影响下,某地文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的变化会如何?”如此以来,学生必然要梳理传统文化是什么,旅游影响下的文化变化及文化变迁的趋势,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收集资料的过程,而是带着主观能动性去收集和思考的过程。
在整合渗透式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堂的“旅游文化展示”活动,旅游文化包罗万象,教师可以给定一个范围,如“旅游山水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节庆文化、聚落文化”等近十个主题,这些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每个学生(也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展示活动,形式不拘泥于PPT展示(讲故事、讲旅游经历、唱歌跳舞等),内容要求是:自己关注的文化事项、旅游过的案例地、经历过的旅游活动等独创性文化内容,以达到“有限的空间里实现知识的无限拓展”。通过多方位的观察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思考旅游对文化的影响,查阅资料、完成团队作业或角色扮演等教学辅助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如“创新杯”、“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知识竞赛”等,通过参与竞赛,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以赛代练、以赛促教。
4.校企合作教学平台的扩展。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需渗透在构成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实践中。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充分安排课程见习时间和机会,如《文化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文化》、《文化旅游创意设计》、《读石观史》、《文物珠宝鉴定》这类课程让学生到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餐馆、旅游工艺品店等企业现场了解基本身的产品特色、创意设计和管理文化。在节假日旅游高峰期,安排相应的小组合作课外调研,让学生利用当地旅游市场优势,到旅游景区现场深入观察学习;到旅行社跟团实习,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等,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要求,开辟教学实践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符太浩.“旅游”与“文化”结合是宏观旅游体系构建的核心———兼论我国旅游文化学课程建设的构想[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04):106-109.
[2]张静峰.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6,(9):156-157.
相关阅读: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范文两篇
下面是两篇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冰雪旅游市场营销问题与对策,对于哈尔滨这样的冰雪旅游城市来说,制定营销策略可以更好的发展旅游市场。第二篇论文介绍了低价旅游现象对旅游市场的改革策略,探讨了我国为何会出现低价旅游的现象,并为我国旅游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策略。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