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认知隐喻哲学观视域下把字句意象图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01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语言哲学侧重研究语言和人类行为的关系。而要把握好认知隐喻学,必要从语言哲学入手。以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隐喻的语言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或经验现实主义,其颠覆了以往的语言哲学观。符合认知隐喻的经验现实主义哲

  摘要:语言哲学侧重研究语言和人类行为的关系。而要把握好认知隐喻学,必要从语言哲学入手。以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隐喻的语言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或经验现实主义,其颠覆了以往的语言哲学观。符合认知隐喻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的“把字句”结构,通过意象图式来体现它的哲学色彩,这就证明了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科学性。由此可见,实现隐喻认知依靠的是人们所具有的身体经验和知识。

  关键词:认知隐喻,哲学观,把字句,意象图式

哲学

  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当中,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为当中,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隐喻的[1]。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2]隐喻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进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而实现隐喻认知依靠的是人们所具有的身体经验和知识。

  廖正刚和张春阳在《认知隐喻的语言哲学基础》一文中指出,“哲学是什么?它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语言哲学是研究语言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所以,要想把握当代认知隐喻学就必须从语言哲学入手。”[3]可见,语言哲学在认知隐喻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一、认知隐喻哲学观

  (一)相关研究成果

  国外认知语言学家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不同的认知隐喻哲学观。最具代表性的是莱考夫和约翰逊的1980年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提到,“我们提供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神话之外的第三种选择。”[1]165“通过一种新的经验主义神话,这种神话更符合经验事实。”[1]166“我们否认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提出了理解和真理的另一种经验主义阐释。

  ……这一概念系统是基于我们和我们文化中的其他成员与他人和与自然和文化环境的日常互动而获得的经验,并由其不断检验的。”[1]171可见,莱考夫和约翰逊批判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片面性,他们所说的“第三选择”正是认知隐喻的语言哲学基础,即体验哲学,也称为经验现实主义。体验哲学因其对以往语言哲学观的颠覆,也被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界线。莱考夫在1986年版的《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所揭示之心智的奥秘》一书中指出,“……思维产生于人的肉体经验。

  ‘经验’在这里不是一种狭义而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构成实在或潜在经验的一切。这些经验或是来自个别生物体,或是来自集体生物体——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感知(perception),如原动性运动(motormovement)等,更是一种生物体内部遗传所获得的特质,以及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相互作用的本质。”[4]这里,莱考夫强调了经验主义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互动。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99年版《肉身中的哲学:体验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中提出的具身哲学,更是对经验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国内相关研究中提及的认知隐喻哲学观。

  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依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论证,在批判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不足基础上,阐释了隐喻研究的哲学意义,即“隐喻可以使我们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2]254这是一种投射性的经验感知。蓝纯在《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一书中指出,“在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里,意义被视为是最关键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语词(linguisticexpression)和语词所传达的概念是怎样获取意义的。”[5]国内学者有关认知隐喻哲学观的研究更多是依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相关成果。

  (二)认知隐喻的哲学基础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也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是讲联系的。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莱考夫和约翰逊定义的认知隐喻的哲学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它的方法论依据是哲学的(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它区分为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思辨的,亦即经验的,是主观辩证法,属主观主义;实证的,亦即现实的,是客观辩证法,属客观主义。无论思辨与实证、经验与现实、主观与客观,它们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见,经验现实主义的哲学观符合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就承认了事物的发展观。

  发展的观点强调物质世界的不断发展,它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由此可见,认知隐喻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是辩证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同时,发展的观点还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因为任何运动并非恒定不变的,人们在反复体验事物的过程中,也会保持相对的静止状态。

  从另一角度看,经验现实主义在认知隐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认知隐喻是通过句式表达体现出来的,而这种表达是基于人的身体,比如,他的脑子飞转。该句表达的是他的脑子反应的速度像飞一样转动。句式通过身体经验的表达来理解其意义,并进一步从身体经验扩展到社会经验。比如,时间是金钱。“时间”和“金钱”显然具有认知的相似性,所以将两者对等起来。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说:“对我有意义的事物自己与我曾经的各种经验,你没有体验过,因此,我不能充分而恰当地把这种意义传达给你。

  然而,隐喻提供了部分地传达非共有经验的方法。我们经验的自然结构,使得这种传达成为可能。”[1]225所以说,隐喻架构了经验与现实的桥梁。为更好地解释隐喻含义,加深人们的理解,莱考夫和约翰逊还将句式意义的表达,称之为“概念之先的结构”。他们指出,“概念结构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有概念之先的结构存在,至少部分概念结构源于概念之先的结构。”[4]393同时,他们认为,概念之先的结构有两种:一是基本层次结构;二是意象图式结构[4]385。这里,我们要探讨的部分源于概念之先的结构就是带有意象图式结构特征的“把字句”结构,这类句式也具有哲学的辩证、发展的特点,并符合认知隐喻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

  二、把字句意象图式在认知隐喻哲学观中的体现

  (一)意象图式结构

  国外学者有关意象图式概念的阐释,约翰逊认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效应。”[6]Ungerer认为“意象图式是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经验的简单而基本的认知结构。”[7]Gibbs认为“意象图式一般可以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8]

  Johnson和Ungerer强调的是意象图式的动态特征,Gibbs还特别指出意象图式表征的空间关系。而Oakley则认为“意象图式是为了把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9]Oakley指出,将意象图式与映射相联系,是认知隐喻投射的经验描写。一般来讲,意象图式大体归并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路径图式、平衡图式、容器图式、系联图式。

  (二)意象图式的认知隐喻哲学观

  意象图式反映了源域向目标域的隐喻投射。源域通常蕴于身体,即身体构造、运作模式。我们以自身为参照并反复体验,比如,路径图式的下位图式结构“前—后空间位移”中“前”和“后”就是相对于身体的前方为位移的“前”、身体的后方为位移的“后”。目标域则是在反复的自身体验后转化为一种经验,并通过图式结构表现出来。

  比如,平衡图式“争论是战争”,源域“争论”是人的生活体验,为了更好地理解“战争”的特性,选取与其具有相似性的“争论”加以诠释,因其出于自身体验及经验认知的,也使我们对概念有了更好的理解。莱考夫和约翰逊以容器图式作为基本图式类型并指出,“这种容器图式是凭借人的身体经验而具有内在意义的。该图式有意义的构造,基本逻辑就是从这一构造中产生的。事实上,据我们的解释,被用于集合论模式的集合概念是根据容器图式而被理解的。

  因此,图式就不是根据意义假设和其解释被理解的,而是假设图式具有内在意义,意义假设的本身才会有意义,这是因为图式对我们的直接经验进行了解构。”[4]385可见,意象图式在表达意义的过程中,需要自身经验的再描写或重新解构,这也符合认知隐喻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

  (三)把字句意象图式哲学观分析

  把字句是动词所表示动作对宾语作出处置,并呈现出位置或状态的改变。把字句意象图式将把字句引领的宾语作为隐喻的源域,通过投射的目标域表达概念,并诠释某种图式的结构内涵。把字句图式结构既表达了事物位置或状态的变化,也体现了运动中的相对静止状态,这是事物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发展关系的体现。而系联图式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它不是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的特征,也就不能作为把字句意象图式的特点。因此,把字句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通过路径图式、平衡图式和容器图式结构表现出来。

  1.路径图式

  路径图式的结构成分包括源头、目的地、路径和方向。源头作为起点、目的地作为终点,路径则是连接起点和终点的中间状态。路径标明了物体由起点经历路径到达终点的过程,当明确指称终点时,就为运动指引了方向。生活中,路径图式是最普遍存在、最易于理解的,比如,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出努力的过程正是路径图式在人们日常体验中的抽象化反映。

  此外,路径不只是空间的转移还代表时间的变化,当空间距离增加时,其时间的消耗也相应延长。因此,路径图式的位移变化,包括空间和时间位移两种。空间位移图式主要指“上—下”“前—后”“左—右”“远—近”“中心—边缘”等空间方位的改变,时间位移图式主要是时间状态的变化。把字句的路径图式符合图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

  例如:(1)杨民高书记还把两袋冬笋提到路线觉悟、反修防修的高度来认识。(古华《芙蓉镇》)(2)这种态度使他只顾自己的生活,把一切祸患灾难都放在脑后。(老舍《骆驼祥子》)(3)这可把谷燕山的酒都吓醒了。(古华《芙蓉镇》)上述例证均运用隐喻映射的方式,将源域或目标域所指的概念扩大、缩小或转移,在身体经验的认知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位移路径加以阐释。具体地说,例(1)属上—下位移图式,即将“两袋冬笋”上移到意识、觉悟的高度,这里“两袋冬笋”喻指类似事件,扩大了词语本身的概念范畴。例(2)中,以身体部位作为隐喻参照,“脑后”并非真的大脑的后方,而表示“不顾”的含义。属前—后位移图式。例(3)中“酒”是名词性隐喻,吓醒的也并不是酒,而是喝酒的人。这是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即由醉到醒。属意象图式的路径图式中时间位移图式。

  2.平衡图式

  任何图式结构均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平衡图式也不例外。人体的五官构造、脏器排布并非任意的,它们需要通过彼此的平衡关系来保证人的生理机能正常运行。平衡图式的结构成分包括实体物和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要通过实体物双方来共同维系。实体物双方分别代表隐喻映射的源域和目标域,平衡图式诠释了源域和目标域的平衡关系。尽管看似静止,但要达成认知隐喻的平衡关系,双方要经历动态的变化过程。比如,要想保持或恢复平衡,就会产生运动。因此,静态和动态是辩证统一的,平衡也是相对的。

  把字句平衡图式多以“把A作为/当(v.)作(成)B”句式构成的,A与B分别代表源域和目标域,在反复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同拉近A与B的距离。例如:(4)两个泥人儿拧麻花似的,把一段短短的返乡之路,拧成了一条长长的情旅……(徐贵祥《历史的天空》)(5)可如今他把汽车当作了解救胡玉音母子性命、也是解救他脱离困境的神灵之物。(古华《芙蓉镇》)(6)这些人,生命最鲜壮的时期已经卖掉,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的血汗滴在马路上。(老舍《骆驼祥子》)把字句平衡图式将介宾短语的宾语与句式宾语对等起来。例(4)将实体的道路与感情的旅途对等,并将其置于隐喻平衡的关系中,属平衡图式。但由“短短的”变为“长长的”,路程本身并没有改变,但认知感受却变化了。平衡是相对静止的,但真实层面与概念层面的路途长短却发生了变化,体现了动态与静态的辩证关系。

  例(5)中“汽车”不会成为救人的良药,但是借助汽车却帮助他脱离困境,使其变成“良药”。平衡图式为了维系彼此平衡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由“汽车”变为“良药”。例(6)中“窝窝头”与“血汗”之间并没有直接相似性,但却用“窝窝头”喻指“血汗”,代表贫苦的付出。3.容器图式人类在做喝水、进食、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时,可以将自身看作容器。容器图式的结构成分包括内部、外部和界限。

  相对于身体,物体和情感是在人类生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等方式表现为容器,这里的“容器”实际上是实体容器抽象化了的意象表现。在生活中,可以作为容器的物体,比如,房子、车子、袋子等等;作为容器的情感,比如,婚姻等。外界事物相对于作为容器的身体、物体和情感来说,可能处于内部、可能处于外部。在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交换过程中,需要经历进入或排出的过程,由此产生了运动,这也正符合事物发展的观点。但当运动结束,外界事物与容器的相对位置又是静止的,这也是物体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体现。

  正如约翰逊所说,“容器为容器里的物体提供保护,抵御外力;容器限制容器内的力;容器内物体的位置相对固定;观察者可能看到或看不到容器里的物体;容器的包含关系是可以传递的。”[6]把字句的容器图式主要体现出事物由外向里或由里向外的变化过程。根据容器的变化结果将把字句的容器图式划分为容器“进入”和容器“排出”。需要强调的是,因把字句带有处置性,通常把字句的处置宾语多为外界事物,句式宾语为容器。

  例如:(7)他重新把脸深深地埋进被子,无声地啜泣了许久。(路遥《平凡的世界》)(8)他真想把那新鲜的空气连同金黄的阳光一起吸进他灌满煤尘的肺腑中。(路遥《平凡的世界》)(9)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鲁迅《狂人日记》)(10)他差不多把全量的爱倾注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巴金《家》)(11)他想把别人的命运牢牢地攥在掌心。(12)你爹死得太早,就剩下你一个女儿,把责任都放在我的肩头。(巴金《家》)(13)适才陆子潇的话倒仿佛一帖药,把心里的鬼胎打下一半。(钱钟书《围城》)

  (14)她想也许他会把她从这种生活里拯救出来。(巴金《家》)(15)陈墨涵含含糊糊地哼了一下,把“心寒齿冷”之类的话化作一口长气叹了出去。(徐贵祥《历史的天空》)(16)(他们)把欢笑的声浪充满在空气中。(茅盾《子夜》)因作为容器的身体、物体和情感在日常生活普遍可见,且其隐喻、转喻的事物也较为丰富,故相应的例证较多。例(7)-(9)的外界事物和容器相对具体,例(10)-(16)的外界事物和容器则是抽象化的概念或事物。例(8)中“空气”可以吸入肺腑,但是“阳光”却不能吸入,“吸入阳光”是隐喻性使用,而“吸入”的动作是自身体验,与人体经验相关。属于意象图式的“完全进入的容器图式”。

  例(9)的“兜肚连肠”喻指呕吐物。属于意象图式的“完全排出的容器图式”。例(11)尽管“命运”是握不住的,但是却要试图攥住,显然是隐喻的说法。“掌心”是身体部位,通过身体经验感知抽象事件,以使其具体化。属于意象图式的“完全进入的容器图式”。例(12)中“肩头”在这里被看作是开放性容器,“责任”作为隐喻性含义被放在“肩头”上,而“放”的过程可以表现出事件发生、发展的不同状态。属于意象图式的“部分进入的容器图式”。例(13)的“鬼胎”实际喻指疑虑。属于意象图式的“部分排出的容器图式”。

  例(15)作为“整体”的“‘心寒齿冷’之类的话”被叹了出去,是运用认知隐喻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属意象图式的“完全排出的容器图式”。例(16)中“声浪”和“空气”都是不可见的,虚拟态的“空气”作为一个整体,并由“声浪”填满,但我们仍然能够共同感知事件的过程。属意象图式的“完全进入的容器图式”。

  三、结语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人类思维和行为中。语言哲学是研究语言和人类行为关系的学问,要理解隐喻就要从语言哲学入手。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著作中均提到了认知隐喻的哲学观,他们批判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片面性,并提出认知隐喻的哲学基础即体验哲学或经验现实主义。经验现实主义符合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意象图式是用以表达句式含义的概念之先的结构,是认知隐喻的哲学表现。把字句意象图式是部分源于概念之先的结构,尤其是路径、平衡和容器三种图式类型。

  把字句路径图式以空间和时间的位移作为自身经验的隐喻表征;把字句平衡图式以“把A作为/当(v.)作(成)B”句式构成的,通常以A作为自身经验,B是其隐喻表征;把字句容器图式是事物由外向里或由里向外的变化过程,它分为容器“进入”和容器“排出”,通常把字句的处置宾语多为外界事物,句式宾语为容器。它们是认知隐喻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

  [3]廖正刚,张春阳.认知隐喻的语言哲学基础[J].学术交流,2008(2):135-138.

  [4]乔治·莱考夫.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所揭示之心智的奥秘(上)[M].梁玉玲,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392.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5.

  [6]Johnson,Mark.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sofMeaning,Imagination,andReason[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22-23.

  [7]Ungerer,FridrichandHans-J觟rg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96:160.

  [8]Gibbs,RaymondW.andHerbertColston.Thecognitivepsychologicalrealityofimageschemasandtheirtransformations[J].CognitiveLingnistics,1995(4):347-378.

  [9]Oakley,Todd.Imageschema.InDirkGeeraertsandHubertCuyckens(eds.).The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215.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