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调整发表论文的期刊

发布时间:2013-07-09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建国50年来,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发展规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教学水平较高、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作为新中国艺术事业人才培育摇篮的艺术院校,为文艺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艺术专业毕业生,

  一、我国高等艺术类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建国50年来,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发展规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教学水平较高、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作为新中国艺术事业人才培育摇篮的艺术院校,为文艺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艺术专业毕业生,他们中的不少人已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艺术家、设计家、文艺理论研究以及艺术教育、艺术管理的专家学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学科在结构调整上得到了完善和空前的发展,已经形成音乐、美术、戏剧、广播影视、舞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六大门类,艺术类专业发展到48种,根据原国家教委对各专业目录的统一调整,1998年新目录调整20种,独立设置的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戏曲学院、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广播学院、工艺美院由50年代的不足10几所,发展到现在的30所左右,在校生人数在逐年增加。近几年来,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面对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一些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多科大学或单科大学相继成立二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影视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或设立相关学科专业,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080所本科院校中,已有597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但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专业领域,形成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多元发展格局。     1、我国高等教育艺术教育的专业特色
 
  从我国目前设置的艺术类专业来看,类型上划分大致有三类:普通艺术、师范艺术和应用艺术;从专业领域可划分为: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实用艺术三类。我国对艺术类专业的招生培养一直给予特殊的政策,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艺术类各专业大都采取提前进行专业考试,学校命题评卷,专业成绩优秀者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的录取办法。从招生制度和培养目标方面都突出了专业特点,曾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艺术专门人才。当然,现在看来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革。艺术类各专业门类无论是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广播电视和工艺美术等,一般采用小班的形式授课,学生少则5--10人,多则不超过20--25人,教师的讲授、演示、展示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此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征。50年代到80年代初,我们学习了前苏联艺术教育的一些模式,同时也借鉴了欧美及日本艺术教育的一些做法。总之,各国在艺术教育规律方面大致相同。亦采用小班制教学,单元式授课,总体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与我国普通高校文理科一般实行生师1:15的比例相比,艺术专业的生师比更特殊,类似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传习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但这是艺术教学的普遍规律。根据我国艺术教育的实际资源、教学环境、师资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状况,国家教学主管行政部门曾对师范艺术教育作过相关规定,1995年5月原国家教委公布《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使每个专业点的年招生规模不低于两个平行教学班(音乐教育专业每班30人,美术教育专业每班20人)。根据艺术师范教育的特点和需要,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师生编制参考比例为1:2.5--3,美术教育专业为1:3-3.5;中等艺术师范学校与中师艺术教育专业班班级和教师的编制参考比例为1:4.5--5,美术为1:4--4.5。而国外一些专业的艺术院校生师比一般为音乐1:1,美术1:2左右,生师比是因专业的特点而规定的,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说有它相对合理的因素。艺术类专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教学与创作相互依存,教学的过程与培养的目的就是从事艺术创作,由于艺术教育个性化教学的模式所制,除基础课之外,学生所要表现的东西要具备一定的个性或是创造性因素,与一般文理科相比它不求统一的公式模式,但求有创见艺术表现和个性语言特征,这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所以我们常见到在校大学生参与表演和创作在国内外获奖的案例,在校学生参与艺术创作,把学习与创作融为一体,特别是戏曲、戏剧、音乐、舞蹈更是如此。艺术教育注重强调扎实的基本功、技艺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形成了具有鲜明特性的艺术教学、实践与创作模式,在中国教育领域中独树一帜。     2、从纯艺术专业方向应用性方向发展
 
  从1998年的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中的20个艺术类专业设置来看,大部分都是与文化生活相接近的艺术门类,其中艺术性较纯粹的专业其方向也开始注意面向社会需求转化。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一些与社会经济相关联的专业逐步得到拓展,如在近20年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专业(专业合并前总体为工艺美术专业,大致有10个专业方向),包含了我们生活中天天都要接触到的生活用品设计;大到展示设计、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媒体广告;小到商品包装装潢、企业样本、各种商品标牌等平面设计领域;包括室内外装修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室内装饰品设计等领域;同时包括传统工艺美术的陶瓷器具、漆器、印染、金工、玻璃工艺、礼品等与手工艺相关的设计系统。目前一些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单科大学所上艺术类专业主要以艺术设计专业(工艺美术)为主。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1年为止,在全国1080所大学中,已有597所大学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不含工科的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文科的广告学等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增幅差不多,而新增的艺术设计专业又占据大多数。随着艺术与文科、工科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一些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的新生专业方向不断涌现,如网络艺术、网页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艺术、电脑艺术等一些专业方向已在综合大学开始设置。同时,由于我国电视业快速发展,与电视艺术相关的专业领域,已逐步形成从精英模式发展为大众教育的格局,一些文艺编辑、动画艺术、音乐编导等专业在逐年扩大。随着社会对文化艺术的日益需求,预计艺术类专业的普及程度仍有逐年扩大的趋势,高校将会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逐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面向,使其人才培养更为合理。在纯艺术专业领域,如音乐表演、绘画、导演等专业,艺术院校也在调整专业方向,朝着热门专业的应用性和师范教育等方面拓展,其培养目标开始向多层面转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艺术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层次要拉开距离,定准培养目标,并非一味发展实用性较强专业方向。因为,我国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对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一些艺术院校应该保留自己的办学特色,以保持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为主;一些艺术院校可以专门培养艺术师资和专门人才;一些院校则应该培养设计艺术师为主,而有实力的大学可以全方位多层面的培养为主;而单科院校则以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同时,应该大力发展艺术类职业教育,拓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领域。总之要量力而行,分层次办学,突出专业优势,使艺术类专业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3、从艺术专业院校向综合多科院校发展
 
  近十年来,由于我国文化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国民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明显提高,一些相关的艺术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促使 一些新兴的艺术企业应运而生。如广告传播公司、文化发展公司、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公司、演出公司、展览公司或艺术工作室等,他们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已逐步适应文化与经济的综合环境,并在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艺术人才市场的形成也促使一些新兴行业的兴起 ,如同计算机类的行业一样,人才市场需要大量技能精干并具有设计能力的一线从业人员。长期以来,我国专业艺术教育一直沿续宝塔式的教学格局,大部分专业集中在30所艺术专业院校,另外有一部分在师范院校,其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艺术人才或师资,这是培养艺术家类型的教育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建国50年来我国培养了约17.8万名艺术类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行业,但与人才需求相差甚远。目前仅广告行业包括广告艺术设计就有50多万从业人员,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音乐制作、电视艺术制作、动画艺术制作与设计、网络艺术制作等从业人员需求可能在数百万以上, 我们的艺术教育的规模、知识构成、师资水平 、教学科研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与教育规模有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与知识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仅依靠30所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条件的高校便看到了这个潜力较大的教育市场,并率先成立了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音乐学院或与艺术相关的学科或专业,这也是时刊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证明,也相应缓解了艺术教育与需求的供给矛盾。
 
  近几年来,一此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和单科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如雨后春笋,其发展速度与规模值得探讨。例如,一些院校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教师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体,缺少学术带头人;一些院校为求学科齐全,在一两个专业的基础上扩大为艺术类学院;另外一些院校是以艺术选修课、欣赏课的教师为主体,组建二级艺术类学院或专业学部。从利用多学科的资源开发教育市场、培养艺术专门人才、拓展专业领域,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行业的需求起到了一些促进作用,其发展教育的机遇和效益都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特别与艺术教育特殊性的要求差距较大的院校也设立艺术类专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对目前需求火爆的艺术人才市场,将在今后一个时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专业艺术院校如何利用已有的专业优势拓展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而综合多科性大学应该利用多学科的优势,使艺术学科领域不断创新,突出综合学科的优势,以发展与文化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艺术应用性专业为主,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不同层面的需求。
 
  总之,高等艺术教育由专业院校向综合、多科和单科学校的拓展,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综合大学设立艺术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有条件做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把文科、工科和一些相关的领域融入艺术教育之中。综合大学可以使艺术类的学生得到全面素质的提高,也有条件增设美学、哲学、文学 等方面的课程,特别是新兴的设计艺术类专业、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广告学等相关专业,更需要增加工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这是专业艺术院校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艺术教育向综合大学及多科大学拓展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使然,同样也是对学科及专业布局的一种挑战。但综合大学如何利用自己的学科与专业优势,扬长避短,把握好艺术学科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方向,相信只要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将会找到各自的办学特色。
 
  4、从国家本科专业目录向高校自主增设专业方向发展
 
  1998年国家教委将原有的专业目录艺术类专业48种(不含文学、工科相关的艺术类专业),减少了28种,调减幅度为58%。在此期间,全国艺术院校和相关的院、系的反响较大,大多数意见对原有艺术专业的合并不理解,甚至有些院校表面上按新专业分类,但招生和培养目标乃至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仍按照过去的模式。也有一些院校及时调整了专业结构,根据新专业目录的分类重新组合划分了专业群,以此为契机发展相同专业的不同专业方向,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或以多专业综合拓展专业方向领域,创办新兴的目录外专业。其实两者的态度与观点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前者多为单科的专业艺术院校,在过去专业分类上仍尊重习惯的艺术规律,如旧目录中国画专业,油画专业、壁画专业、版画专业,各专业之间本来就是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而现在合并为一个绘画专业,其培养目标不明确,无法培养具有高层次专门艺术特长的人才,音乐、舞蹈、戏剧等专业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后者大多为新兴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专业界限并不定性,学习领域可以模糊,基础课可以打通,专业面向可以宽泛,专业培养也可以多层面,所以对艺术类专业合并之后出现的一些新的专业领域持赞成态度。一些院校也认为可以利用交叉学科大做文章,把艺术专业更贴近生活、更贴近产业、更贴近社会人才市场。如艺术设计专业,突破了过去工艺美术专业的一些领域,在文科、工科、经济、管理等学科相互交叉,瞄准了社会需求的热门行业,拓展了电脑艺术设计、动画设计、广告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CI设计、VI设计等领域,虽然专业目录只有一个艺术设计专业,但其专业方向在不断地拓宽和综合,使一些社会急需的设计艺术人才得到了及时的培养。以上这些专业领域其实是对目录外专业的拓展,高校在这方面已自觉地把握主动权。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20个艺术专业的确无法涵盖日益发展的艺术领域,高校也千方百计申请目录外专业,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人才特殊的需要。总之,高校要在发展专业上有足够的自主权才能办出特色,高校自主拓展专业的渠道不仅发展了本科专业,而且在研究生教育中也不断拓展交叉学科的专业方向,在高等职业领域更应该快速发展一些应用性较强、人才需要量较大的专业。
 
  近几年,我国艺术类专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说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结构正在得到逐步完善。无论是从艺术专业院校向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和单科大学的发展趋势,还是从精英教育的培养艺术家到大众教育的培养艺术从业人员,都表明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已步入繁荣而成熟的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艺术教育特殊性所致,一些学科仍存在的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专业布局与专业 发展不科学的因素。当然,从国家教育事业的宏观方面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发展专业的主导因素,建立完善的专业布局、合理的教学结构仍是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高等艺术教育是比较特殊的教育领域,但艺术教育并非是艺术创作,在尊重艺术个性教育和创造性发展的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教育的共性特点,特别在高等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研究艺术教育的规律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更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二、发展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与调整专业设置势在必行     1、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招生剧增的原因
 
  据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不完全统计,艺术类专业(包括工科的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文科的广告学专业等)在全国有近298个本科院校有艺术类专业点,发展到2001年仅三年的时间增加了一倍左右,达到597个本科院校。从全国各专业布点总的情况来看,2001年教育部新批准增加了1500多个本科专业点,这些专业大多属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其中也包括增幅较大的艺术设计专业。从招生情况来看,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瞿振元司长在《中国教育报》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我国招生录取人数最多的学科门类依次为:工学99.1万人,管理学46.1万人,文学类43万人,理学类23.7万人,医学类17.8万人。这些门类都属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门类。录取人数在前10位的一级学科(专业类)分别为:电气信息类、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机械类、艺术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法学类、土建类、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类。值得关注的是,艺术类专业超过了文学、法学和医学等多年持续的热门专业,应该引起我们思考。艺术类专业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国多数高校在近几年中相继发展艺术教育,打破了以往以艺术院校为招生主体的格局,使艺术类考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机会考入大学学习。从另一方面来看,高校设置艺术类专业与招生剧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容忽视:其一,一些院校为求学科齐全而组建上马的不占少数,所上专业的在师资水平、图书资料、实习条件等诸方面仍有些欠缺。一些高校总以大学的综合优势为理由发展专业布点,很少考虑专业自身的实际水平,总以为有学校的牌子招生就不存在问题,考生也很少对所上专业进行认真的了解。当然,艺术类专业要收取高额的学费也促使学校组建上马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生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造成了高中学生中文理转艺这一特殊的现象,作为考生和考生家长多出于无奈,以求上学为目的,造成一些学艺术的考生既缺乏艺术天赋也缺少求学兴趣,但又觉得这是升学一条捷径,最终选择了学习艺术专业。其实,这种矛盾的选择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问题,也是考生数量剧增的原因之一。其三,艺术类专业打破以往小专业和特长专业的格局,发展为目前一个规模较大的热门专业,特别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新兴设计艺术、广告设计、媒体艺术、文艺展演等行业的兴起,促使社会人才市场需要大量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但对此问题也应该认真分析,表面上人才市场显得潜力比较大,但人才市场也有其不稳定或式变的因素,培养的知识结构要符合市场的要求,如果以这样一个快速的增长数字发展,社会未必需要这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仅仅从新兴的行业市场看人才需求是不全面的,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教育结构需要适应市场的转换。假设艺术市场有10万个就业岗位,也许只要3万名艺术家或设计师,70%应是一般的艺术职业人员,但未必需求大学本科毕业生,或许是高等职业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艺术市场从业人员的需求情况,调整艺术学科培养的层次与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造成教育资源、办学方向、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等不规范或畸形发展局面。     2、全国扩招与艺术专业发展过快所面临的问题
 
  连续三年的全国高校扩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更多的人也因此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特别是艺术类的考生尤显优越。然而扩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如何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调整专业结构,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由此成为教育专家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由于招生规模总量的绝对增长幅度大大超出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学管理滞后等问题。据悉,2001年全国招进大学生220万人,目前全国大学在校生有1100万人。至2005年,全国大学生入学率将达15%,实现在校生1600万人的目标,即今后每年招进350万名大学生。针对艺术类考生的大幅度超常规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应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统计数字已表明,艺术类考生在全国总数排在前6位,可见其增幅数量之大。仅以山东省美术类专业招生为例:1998年本专科统招为1968人,到2001年扩大到6608人,增幅达到2.5倍以上,但办学条件和教学投入远远达不到招生数的增幅比例,这种情况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和专业中带有普遍性。今后艺术类专业稳定的发展规范、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等问题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扩招后高校所要面临的问题也很多,首先是毕业生就业率问题,一年毕业300多万名大学生,就需要有300多万个工作岗位,因此学院要把大学生就业率当成一项指标来完成;其二,若要改善就业率,高校应大力调整学科结构,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而目前高校的传统学科占居多数,新兴学科则跟不上;其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学质量要保障,扩招才有真正意义。2000年底,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有关会议上指出:高校扩招,绝不能牺牲学生培养价值为代价,要警惕扩招之后出现的问题,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必须的教学条件和基本的教学质量,维护扩招的严肃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同步增长,未能很好地考虑到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预期需要。特别是一些设计艺术类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密切,但学校对这类学科专业的框架考虑显然不够,更谈不上如何研究走向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其实,一些专业方向应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共同发展,才能解决供需两方面的问题,但高校热衷上层次对艺术专业恰恰缺少调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我国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多、教师少、资料缺、实习场地空白等一系列问题,扩招后存在着艺术类专业的生师比严重失调,大大超过国际上通常的比例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比例,对学生来讲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大部门专业艺术院校和刚刚起步的艺术类专业教师总量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教师教学投入不足,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在创收的考前班任课和艺术工程上,很少考虑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图书资料缺口严重带来教学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艺术类专业本来在图书资料方面就存在严重的不足,大幅度的扩招,根本没有考虑学生进校后仍存在着专业基本功较差、文化课偏低更需要读书的实际情况。教学基础设施也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无论是教室、排练厅、画室、琴房、工作室、实习车间都存在较大的缺口,不符合小班式的教学规律。经过连续三年的扩招,各高校都在尽力充分挖掘各自的潜力,但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学条件严重不足也明显地表现出来,条件的制约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实施。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在强调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要强调创新意识和艺术个性的培养,这要求教学内容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不断调整,突出职业特征和时尚性的特点。但我们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多年不变,艺术教学研讨太少,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重视不够,一些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看似火爆的艺术市场与人才需求存在有相当的距离,就业形势严峻。一些绘画、音乐、表演类专业本来就来率就相当低,培养的学生大 多为自由艺术职业者,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艺术类专业的扩招幅度比较大,加剧了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过剩,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扩招后,有人就但心毕业后会不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事实上,从宏观的理论上讲发展高等教育与人才过剩没有直接联系,但对技能性较强的艺术类专业可能存在不少问题,关键是专业层次、专业结构如何调整,艺术类专业并非都要一齐上本科专业。有些专家认为:“从现实角度上看,即使高校不扩招,在只有6%同龄青年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机会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也同样出现过就业难的问题。关键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方式,应当是就业者适合职业岗位要求,而不能是职业岗位适合就业者需求。只要两者适得其反,就必然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3、国家应该加强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大转变的过程中,过去那种通过残酷的金字塔式的层层选拔学生进大学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国家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角度统一认识,高校扩招是时代需要,也是广大学子成才的需要。但是,高校扩招决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否则就失去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意义。高校扩招中一些地方出现的专业设置过滥,专业考试质量下降以及教学质量问题,其实原因并不在扩招本身,而在于一些学校存在不正确的办学思想和教学评价体系。艺术类专业区别于文理科有其特殊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规划、专业设置、新专业设立等方面一定要有统盘的规划,其中还包括艺术教育的教养目标、层次和方向,设立国家艺术类专业的标准才能够健康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与高等职业艺术之间没有拉开距离,教育方向不明确,教学大纲没有专业界定,互相模仿,千篇一律,培养的人才显得通才教育不足,专业性又不强,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的学习,大多注重艺术表现而忽视了艺术实践;师范艺术教育缺乏系统的艺术教育规律的学习与教研活动;设计艺术相关的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应用性专业群,包括与工学、建筑学、传播学等专业相互交叉,同时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市场密不可分,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仍不够;而新兴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整合艺术类专业的职业资源,找到艺术职业教育的定位,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艺术人才,应是高校研究的当务之急。而作为艺术教育的高校在此方面仍有模糊认识,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强大,其关键的原因,缺乏一套艺术学科的学科建设与设置、教学评价与评估体系。所以,创立规范艺术类专业设置的条件与标准,规范教学管理与评价评估的国家标准势在必行。艺术类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因为艺术类专业已经形成了招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而考生考分在全国最低的现象。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的以生源的考试成绩来看这个学科的发展,但生源质量是高等教育基础的基础,特别是对今后的艺术家、设计家、艺术工作者和具有实践能力艺术师、设计师的培养,既要求他们具有艺术表现和艺术实践的能力,还需要有全面的文化素养。所以要求高等艺术教育的层次不应该比其它学科低,而应该更高一些。但同时对一个刚刚获得发展的学科专业的要求应不能过高,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发展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专家们分析的那样:其实,这主要是教育质量观的问题,不同的质量观,评价人才的标准大相径庭。在精英教育时代,我们习惯用知识质量观来评价质量,认为上大学就是以读书为主,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表明质量越高。到了90年代,令人记忆犹新的“高分低能”的争论,促使教育界开始倡导加强能力的培养。这时的质量观,要求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现在又流行全面素质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既要具备人文素质,又要具备科学素质。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也特别指出,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不应该用精英型高等教育,就像不能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能力标准规范精英型高等教育一样。一些专家们说:高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要合理招生数量要与办学条件相辅相成,单纯意义上的数量扩张,并非高校扩招的本意。如以上种种现象听之任之,任其愈演愈烈,在不久的将来,不仅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还会直接导致大学及大学师生社会价值和地位的急剧下降。高校扩招只有做到质与量并重,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针对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在花大力气进行矫正。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明确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该文件规定的措施十分具体,很具有可操作性,关键是高校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措施。     4、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认真研究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
 
  现代艺术类专业已与过去不同,与传统意义的纯艺术专业相比,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较多,与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的新生专业不断出现。所以一些高校根据专业发展相继开设一些目录外专业、适合国际交流的专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和适合工科文科与艺术学科相互综合的专业等。所以在国家本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社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适当给高校放开一些专业设置自主权,让学校根据自己教育资源和社会需要拓展专业面向。也就是说“高校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情况,灵活机动地自主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同时,每个大学应当根据自已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出自身的优势品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特色,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与专家所讲的愿望一样,高等艺术教育更应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突出艺术教育的特色,加强艺术学科的学科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以便适应艺术专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钟秉林认为:“要进一步做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目前,许多高校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追求‘规模扩大、学科齐全’,追求扩招多少学生,增设多少院系专业,增加多少博士点、硕士点。各省市也不仅仅是比数量的增加,比毛入学率百分比的提高,开始更多地关心扩招带来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艺术学科的发展要准确定位,统筹科学规划,不断合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就全国30所艺术院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都能依据1998年的国家本科专业目录为框架,发展各自院校有特色地专业和专业方向,并同时发展一些热门专业,大量引进国外留学人员和边缘 学科的专业教师,以适应专业调整后的教学进程。同时各学院也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专业方向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和单科大学设立的艺术院系,都在不断地研究艺术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反复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在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教学自查的机制,尽可能避免教学的无序状态。针对教学质量的问题,一些高校采取了如缩压课时量的做法,将过去大多在4000多课时降到教育部规定的2800课左右,这一措施大大缓解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同又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些艺术院校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加强教学条件、环境和资源的研究与管理,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在被动的教学管理中找到主动性,并以此为开端展开全方位的教学研究活动,整合学科专业优势,优化课程布局,其成效可见一斑。与综合大学,多科大学一样,艺术院校也在注重如何抓住热门专业,优化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品牌专业上做文章。艺术类专业大多属于热门专业,但专业方向有待研究,教学结构有待调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专业建设实践中,专业变迁呈现强弱更迭,冷热转换的不稳定态势。如一些纯艺术专业,因为它们培养的多为自由职业者,当然与热门岗位似乎有些距离。还有一些专业,如工艺美术专业,经过工艺美术向设计艺术的过度,并不断向多学科专业渗透,已形成了结构合理、综合力量较强有专业教学特色的师资队伍,一些院校已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并有较大的教学资源存量,且专业性较强。虽然,随着国家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工艺美术专业将不复存在,但这类资源已顺利转入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领域。正如教育主管部门所希望的那样:“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和提高人才素质,使其有的适应能力;二是要调整专业侧重,使之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艺术院校大部分专业都各具特色,但如何在特色中发展特色却是件难事,从近几年发展的一些艺术专业方向来看,多数是从专业的交叉性与边缘性着手,应该说有前瞻性,特色专业也应该具有生命力强、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良好发展空间。如动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等,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具有艺术的特征又增加高科技含量,或在产业    结构的调整中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且影响或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特色专业按教育部的主管部门的说法,“应该是在专业建设的观念上有独特性,人才培养的手段上有新颖性,课程设置、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产教结合架构上有独创性。”热门专业、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相比,品牌专业是个弱项,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综合大学的相关院系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们目前实施的高等艺术教育,基础教学基本上是西方古典艺术教学模式的翻版,或是一种沿续和发展,无论是艺术门类、艺术样式和教学内容都缺少原创性的教育形式。所以发展艺术教育研究不同门类的品牌专业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打破固步自封的教学观念,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融合,找到与市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门类。北京广播学院与国外相关机构全作创办了国内一流的动画专业,这个专业的特点就是多学科专业的综合,但其表现形式要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并把艺术教育融入了高科技领域。广州美术学院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办到装修施工工地,使学生无形中学习了建筑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一批懂得美术、会搞设计、了解材料、知道报价等并具备多方面知识的新型设计人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受劳动部的委托,承担了“国家广告设计职业标准”的制订与教学工作,从中探讨出一套广告设计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开始关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改革,并在此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从德国创意教学法中不断总结规律,将工科学生招入艺术专业学习,在工业设计专业领域创造出一套艺术类专业的办学模式。这些院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活动,在探索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方面,闯出一条成功的路了。作为高校来讲,特别是单科的艺术院校如何中发挥品牌专业的作用,在社会上树立的良好的教学形象,对发展本学科专业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