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08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绍兴社戏与水乡地域特点结合,凸显出地域性民俗特征,带有地域坐标的信息性,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戏是绍兴完整的文化信息记忆链中的重要环节,带有中国乡村农耕社会的集体记忆。绍兴社戏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普通和非普通
【摘要】绍兴社戏与水乡地域特点结合,凸显出地域性民俗特征,带有地域坐标的信息性,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戏是绍兴完整的文化信息记忆链中的重要环节,带有中国乡村农耕社会的集体记忆。绍兴社戏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普通和非普通两种分类中,绍兴社戏都以戏曲形式表演具有宗教目的性的内容。绍兴社戏还具有祈求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家族和睦,以及体现阶级社会等级划分的作用。另外,绍兴社戏还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是绍兴地区特殊的标志。
【关键词】绍兴社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
戏谑、诙谐、调侃式的文化样式,演绎着社戏对家族兴旺的期盼,寄托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期望。社戏是一种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艺术,鲁迅的文章中大量运用社戏元素,使得社戏走进大众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同时,社戏因内含的特殊历史价值和民间文化,被定位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绍兴社戏的宗教性
社戏原始溯源和演变的审美价值,是以表演艺术在为人与神鬼之间建构沟通渠道,将虚幻的宗教仪式和形象化的祭祀表演相结合来满足人类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一种活动。原始宗教仪式为祈福纳祥,因此,社戏在开场前要向鬼神致敬,社戏的剧情内容情境更符合原始的信仰语境:在让人们心灵获得安慰的同时,还可以取悦神鬼,完成社戏的宗教使命,达到彼此沟通而获得庇佑的目的。绍兴社戏被分成普通和非普通两种,都是运用戏曲结构表演具有宗教目的性的内容,突出体现社戏和祭祀仪式具有宗教目的。
绍兴社戏折射出的宗教属性贯穿社戏内容的始终,宗教传说中社戏演员离鬼魂更近,因此,在演出前和演出中要更严肃地举行某些宗教仪式,仪式的任务是监督鬼魂能否与演员等和谐共处,并贯穿戏剧始终。鲁迅在《女吊》中描述起殇语境:“……即一拥上马,疾驰到野外的许多无主孤坟之处,环绕三匝,上了前台,一同大叫一声,将钢叉一掷,钉在台板上。”[1]这就是在请鬼魂来看戏。请来后也要妥善地送走,将因果宗教目的在表演中显露出来。
社戏的宣传教化功能在不可触摸的宗教内涵和真实故事情境再现中潜移默化地传给人们,使观众得到宗教普世观的启示。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生命意识的转变,社戏不可避免地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逐渐冷落下来的绍兴社戏以“文化遗存”形式留存在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中,失去原始祭祀意义和弘扬宗教教义的功能。
二、绍兴社戏的文化功能
绍兴社戏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在不断融合各种艺术中完善自己,目前,已经形成具有绍兴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系统。绍兴古时属越地,越人多信鬼神,在原始祭祀基础上形成的社戏由两大表演体系和三个子系统,两个仪式及三个子系统支撑起社戏的文化功能。首先,社戏表演是为天、地、人祈求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祈求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由于古时民众靠天吃饭,在自然科学知识匮乏的时代背景下,越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体现在对四季更迭时进行的祭祀活动上,想以敬畏自然之心换取自然对人们的丰厚赐予,期盼家庭和睦和兴旺。由心愿催发而成,按照家族系统进行有组织的社戏行为,家族长幼顺序及财力物力等条件策划过程,体现出一个家族的团结性和强化家族势力的家族文化效果。
其次,通过组织策划社戏演出活动,让社会群体性和家族性行为相互融合,逐渐完善宗教教化功能。当宗教目的介入社戏内容后,现实中不符合宗教文化内涵要求的行为就要被处罚。社戏以戏剧形式反映出越人惩恶扬善和与人为善的淳朴本质。宗教属性祭祀行为中奖罚内容的融入,使社会群体性祭祀文化和家族式祭祀文化增加了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三种文化在融合过程中相互妥协补充,为社戏传承不衰提供了地域性文化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社戏从组织到演出程序的不变,体现出统治阶级社会自上而下的等级划分。
在中国政治、文化严格的等级制度中,社戏的三个文化功能调和等级关系,又为人与天地鬼神的交流搭建着桥梁,表达族群期望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家族兴旺的文化情节。绍兴古老纯粹的乡土民风为社戏传承提供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为发展阶段的共同价值体系传递文化色彩凝聚力和生命力凝聚力。由此可见,社戏文化是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民俗文化历史,是以血缘为凝聚力核心,向外展示共同祖先乌托邦式幸福的家族群落的发展史。虽然经济文化建设缩小了社戏演出范围,但创新改革的传承发展需求,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提供平台。
三、绍兴社戏民俗文化的传承价值
绍兴纵横交错的水汊湖港承载绍兴水乡浓重的民俗底蕴。社戏从古老的祭祀活动中孕育而出,又在水乡独特的人文中浸染几千年,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调。近现代演变为绍兴城乡民俗文化行为,古老的非物质遗产映射出浙江越民的民俗民情[2]。社戏从祭祀活动逐渐成为集娱乐交际等功能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但宗教影响和目的性并没有被完全丢失,从鲁迅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社戏的宗教属性依然浓重。
旧时越地社戏表演者处于社会底层,因身份被旧时制度限制,不能参加科举应试,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深刻体验到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诉求,用社戏形式行使教化一方民众的精神讲师的任务。社戏在演出前没有固定的剧本,都是耳提面授大概故事情节,加上自由发挥表演。新中国成立后,祭社活动逐渐消亡。但古老的美好诉求和风俗民情被保留下来,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文化元素也被保留了下来。
绍兴水乡社戏无形的口传心授方式,对历史明晰的记载,使其成为绍兴特殊地域性的标志。艺人们将历史传承下来的社戏融入现代元素,在充分展示绍兴地域特色的同时,又给社戏“真善美”本质融入新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社戏的传承与保护,应以改变民俗生活环境为基础。
对此,政府可采取相应的补贴制度和激励机制,将老一辈的绍兴社戏表演者登记在册,认可他们的地位,调动传承者的积极性,对有贡献的人进行表彰;建立绍兴社戏文化生态保护区,营造农耕文化环境氛围,在保护区内举办各种社戏表演活动,利用社戏资源开发旅游景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将传承保护与教育相结合,让保护区成为学生学习观摩的实训基地。学校在音乐、语文历史教育等课堂中,引入绍兴社戏精华内容,并向学生传授,为学生提供了解、学习社戏的机会,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在于对民族性的肯定,对历史的尊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文化内涵精髓不再遗失的人为介入的护持。绍兴社戏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还能在今日焕发光芒,足以说明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根植于民间被认可的精神内涵。充满水乡地域特色的社戏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人文有生态,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它能够绵延千年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蒋婷婷.绍兴社戏的宗教特性及其当代传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2015,35(05):21-24.
[2]孙淑芳.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的媒介转换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2):103-108.
相关学报推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等基础学科和技术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视“特色”建设,以“特色”立刊,以“思想性、学术性、地方性”为办刊宗旨。社会科学所设“越文化研究”、“鲁迅研究”、“绍兴发展战略论坛”等专题栏目反映了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