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9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先秦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中,铸后加工费时费力,不但对器件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铸型的设计和工艺。本文从青铜器技术进程的角度解析铸后加工的重要性以及其对铸造环节的影响。春秋中期以前,铸后加工多是针对器物本身的清理和磨砺,装饰靠铸
摘要:先秦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中,铸后加工费时费力,不但对器件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铸型的设计和工艺。本文从青铜器技术进程的角度解析铸后加工的重要性以及其对铸造环节的影响。春秋中期以前,铸后加工多是针对器物本身的清理和磨砺,装饰靠铸型完成;春秋中期以后,铁器的普及提升了铸后加工的效率,同时铸型简化,而铸后加工结合表面装饰工艺开创了青铜器新风尚。
关键词:青铜器;铸后加工;铸型;表面装饰
中国灿烂的青铜文明举世瞩目,作为青铜时代最为重要的生产活动,青铜器的制作流程规范而复杂,可简要概括为矿石的开采冶炼、陶范铸型的制作、合金的配比熔炼、器物的浇铸和铸后加工五大步骤。以往的研究中,前四者因在器物成形过程中不可或缺、又有矿冶遗址和出土陶范的佐证而倍受关注,铸后加工往往被一笔带过。华觉明和刘煜两位学者讨论过此问题[1-2],认为铸后加工对于器件的最终质量具有关键作用,不论从铸后加工工作量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占比考虑,还是从铸后加工促进青铜器工艺改进考虑,都不应被忽视。此文着重从青铜器技术进程的角度来解析铸后加工的重要性以及其对铸造环节的影响。
1 铸后加工的概念
《荀子·疆国篇》 概括了青铜器剑冶铸的工艺要素:“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则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蠡盘盂,刎牛马,忽然耳。”作为技术要诀,这段总结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别青铜器的制作:内外型范要端正精确,铜锡料选材要上佳,冶铸技艺要高明,火候掌控要得当,铸后的剥脱和磨砺必不可少。铸后加工的内涵,一方面是上文提到的清理和磨砺,去除铸造时的陶范(内芯、外范等)和铸造附带物 (浇道、飞边、毛刺、披缝和其他突出部分等);另一方面是补铸和表面装饰,即进行铸造缺陷的弥补和进一步的造型纹饰加工。
2 铸后加工的阶段特征
2.1 二里头和商早期
约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中国青铜器发展的起始阶段,青铜器数量不多,器型和纹饰都简单,合范铸造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已确立,铸后加工也已出现,器物上完全不见浇口痕迹,大部分器物素面无纹处的披缝都进行了去除,但底、足部偶见飞边,补铸极为常见(图1,图2)。这一时期的青铜制作技术尚不成熟,技术上尚不足以有能力通过铸型设计的改进等减少铸后加工工作量。
2.2 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约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伴随着统治阶级对青铜器精良程度的极致追求,铸型和冶铸技艺均大幅精进,出现了由主体纹饰及上下两层云雷纹构成的浮雕式“三层花”,器物的铸后加工也非常见功力,器物表面基本都经过专门磨砺,不论是俯视面还是正视或者侧视面,纹饰表面经磨砺异常光滑清晰(图3,图 4),明显的披缝痕迹多见于器物底部,补铸现象较之商早期大幅下降。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过程中开始尝试通过铸型的改进来减少铸后加工的难度和工作量,例如,从“三层花”的云雷纹底纹完整清晰可看出其型范的制作几臻完美,因为底纹(低于基准面的凹槽处)无法进行铸后加工,底纹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型范。另外,匠师们创造性地修整外范将纵向合范处的部分披缝设计成了扉棱(图5),相较于和纹饰处于同一基准面的披缝,高高凸出于器物纹饰基准面的扉棱更易清理和磨砺。分铸铸接技术的普及,使得器物主体和附件的铸后加工都更为便利。
2.3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青铜器制作技术开始简化,器型和纹饰趋于程式化和粗疏,高浮雕纹饰和扉棱等均退化,铸后加工方面也处于衰落阶段,大部分器物未经过精细的磨砺抛光,表面较为粗糙,但补铸情况很少。
2.4 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春秋中期是青铜器技术发展的分水岭,从这一时期开始,器物根据等级和用途的差异朝着两极化发展,铸后加工也呈两极化态势。低级别器物不论是用料还是铸型纹饰的设计制作,均不复商和西周的精良,尤其是专为随葬所制造的明器往往器表粗陋不修;而高规格器物则在技术方面多有创新,开启了多种工艺综合应用的风气,器物表面普遍平整光滑,纹饰清晰可辨,补铸现象少见。
这一时期青铜器主体部分的形制相对简单,其铸型的重要性普遍在退化减弱,但高端用器的装饰往往繁复而精细,焕发出别样光彩,相较于以往,工艺角度也是另辟蹊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仍属于铸造范畴,主要利用繁复华丽的同材质附件进行装饰,附件和主体的连接多采用铸接或者焊接,如著名的曾侯乙尊盘[3](图6)、莲鹤方壶[4]等;另一类属于铸后加工范畴,包括锤锻錾刻、镶嵌磨错(嵌红铜、镶嵌绿松石等宝石、错金银)、鎏金和包金银等,例如太原金胜村铜匜[5]、长治错金云纹盖豆[6]、越王勾践剑[7](图7)、淅川下寺铜浴缶(错红铜)[8]、曾侯乙豆(镶嵌绿松石)[9](图8) 等。陈璋壶属于两类的综合应用,兼具镂空、错金银、镶嵌宝石、錾刻等多种工艺,同时具量器功能,是青铜技术的巅峰之作[10]。
3 关于铸型和铸后加工
纵观整个青铜时代,用复合陶范法铸造青铜器,基本上采用的是一范一器(一套型范仅能制作一件器物)的方法,这和青铜器器型复杂、纹饰繁缛以及铸后加工艰难不无关系。春秋中期以前,受加工工具材质和质量的限制,青铜器的铸后加工如同琢玉一般效率非常低下,因此人们不得不在陶范铸型的制作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以保证一次铸出的铸件就能在规格、尺寸、形状、纹饰上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减少后续加工的难度。春秋中期以后,随着铁器的普及,铁制工具大量应用于青铜制作,使得磨砺、切削、錾刻等工序的效率有了质的提升,青铜器铸后加工效率得以突飞猛进。同时,青铜器主体部分的形制趋于简单化,分铸连接方式,尤其是焊接(铅锡低熔点合金焊接)技术的普及,使制范工艺化整为零,化复杂为简单,因而制范工匠也就相应分工很细,个人专司其职,附件和主体可同时制作,大大缩短了制范的周期。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对青铜器型范的要求主要是从效率上考虑,改变铸型的分型方法、减少外范的数量、缩短泥范的制作工时,从而提高生产能力,这是青铜器批量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铸型和铸后加工效率的显著提升使得铸件成形更加快捷容易,而结合时代新风尚、建立在铸后加工技术上的错金银、镶嵌宝石(尤其是绿松石)以及锤锻錾刻等表面装饰工艺则完美弥补了铸型衰落的缺憾。
青铜器铸造、加工技术的改进,是适应一些新的使用器型的需要,同时也造就了青铜器自身的时代风格。
推荐阅读:青铜器纹饰的发展
摘 要:夏禹铸九鼎,翻开了中国青铜器历史的第一页,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历经千年的辉煌的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器最为鼎盛的时期,研究饕餮纹、龙纹等青铜器动物纹饰,并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设计文化、生活方式,对现代的艺术设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是一种启发。
4 结束语
春秋中期以前,铸后加工费时费力,青铜器的器型和装饰主要通过制作过程中铸型设计和调整来完成,合范铸造技术空前发达,产生了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极为精良的“三层花”浮雕纹饰,这一时期的铸后加工重在青铜器自身的清理和磨砺。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铁器工具逐渐应用于青铜制作,铸后加工效率得以明显提升,铸型在青铜器制作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铸后加工融合其他材质(金、银、宝石等)或者是其他金属工艺(热锻、錾刻等)焕发出新的生机,催生出错金银、镶嵌宝石、锤锻錾刻等一系列的表面装饰工艺,开创了新的技术风潮。
青铜器制作过程中,铸后加工的效率对铸造环节尤其是铸型制作有很大的影响,此消彼长、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进而影响到青铜器的器型、纹饰等风格。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