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论沃尔夫的语言相对性原则

发布时间:2021-04-10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 要: 沃尔夫的语言观既非目前学界所认为的语言相对论假说,也非语言相对论原则,而是语言相对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沃尔夫语言观的集中体现。该原则的提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爱因斯坦的物理相对论; 二是人类语言学的蓬勃发展; 三是沃尔夫的个人学术背景。

  摘 要: 沃尔夫的语言观既非目前学界所认为的“语言相对论假说”,也非“语言相对论原则”,而是“语言相对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沃尔夫语言观的集中体现。该原则的提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爱因斯坦的物理相对论; 二是人类语言学的蓬勃发展; 三是沃尔夫的个人学术背景。语言相对性原则的观点主要有四: ( 1) 自然( 世界) 由语言通过规约建构; ( 2) 语言不同,对自然的切分和组织方式也不相同; ( 3) 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世界观,但语言并无优劣之分; ( 4) 语言影响思维,思维是不同语言的问题。语言相对性原则对于比较语言学、语言政策、外语研究与教学等都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回归文本,正本清源,还原沃尔夫思想之精髓,并纠正将其二分为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的曲解。

论沃尔夫的语言相对性原则

  关键词: 语言相对性; 原则; 语言; 思维; 世界观

  0 引言

  学界通常认为,沃尔夫( 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 的代表性语言观是他及其老师萨丕尔 ( Edward Sapir,1884—1939) 名字命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Sapir-Whorf Hypothesis) ,又称“沃尔夫假说”( Whorf /Whorfian Hypothesis) 。学界对“假说”的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语言形式决定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 其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尽相同( 刘润清,2013 /2016: 189) ; 其三,该假说包括强式假说( 认为语言决定思维) 和弱式假说( 认为语言影响思维) ( Tohidian,2009: 68) ,或称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潘文国 等,2005: 73) 。但是,“假说”一词使沃尔夫的相对论思想狭隘化 ( 庞双子,2015: 28) ,沃尔夫原著中并无“假说”和“语言决定论”等词汇或短语,更遑论“强式”与“弱式” 之分。因此,有学者( 如 Alford,1981: 15) 指出,忽视沃夫语言思想的背景,将其“原则”重新命名为“论” 或“假说”,并随意加上决定论,然后通过实验对其进行检验,是不负责任的,令人质疑。

  1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论

  1. 1 假说和原则之争

  事实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概念既非萨丕尔提出,亦非沃尔夫提出,而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才创造的新词( Pourcel,2005: 14; Evans 2014: 197) ,彼时二者都已离世多年。20 世纪 50 年代,心理学家莱尼伯格( Eric Lenneberg) 和布朗( Roger Brown) 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语言相对论,为此,他们对其重新整合,产生了两个可检验的形式: “强式”和“弱式”( Evans,2014: 197) ,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关于语言决定论,有学者( Pinker 1994: 51,57,59) 对语言决定论进行了讽刺与批判,而越来越多的学者( 如 Alford,1981: 15; 王颖冲,2011: 589; Evans,2014: 195-196) 则认识到,把沃尔夫假说简单地二分为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是对原著的曲解或误读,沃尔夫本人从未宣称语言决定思维,反驳语言决定论无异于自己树立一个稻草人靶子。沃尔夫( 1941 /1956: 239) 曾明确指出: “语言只是深层意识过程的表面装饰。在任何交流、暗示、使用符号等活动发生之前,深层意识过程都是必需的,必要时在没有语言或符号的帮助下也可能达成交际”,这说明他也反对“语言决定论”。

  相关期刊推荐:《外国语文》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双月刊)积极组织开展科研问题的深入讨论,支持学术理论的探索、创新和不同观点、不同流派在学术研究上的自由争鸣,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学术氛围,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其中主要栏目有:外国文学与文本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外国语言研究等。

  综上所述,沃尔夫未曾提过“假说”,其中备受批评的“语言决定论”沃尔夫本人也明确反对。况且,语言相对性的观点是作为“原则”提出的( Whorf,1940a /1956; 1940b /1956)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原则” 而非“假说”( Lee,1996: 84-159; Evans,2014: 197) 。

  1. 2“语言相对论原则”还是“语言相对性原则”

  “语言相对论”是目前国内学界公认的术语,和“物理相对论”相仿,其本身并无瑕疵。但是由于误解,之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语言相对论”是假说,所以才有了“语言相对论原则”这个概念,跟“假说”相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1955) 的物理时空观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和“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Einstein,1920 /1961) ,前者即世人所熟知的“相对论”,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的中文是“相对性原理”或“相对性原则”。《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霍恩比,2010: 2094) 对“theory”的解释是: “a formal set of ideas that is intended to explain why something happens or exists”,中文注释为“学说、论、说”。而根据《汉语常用词典》( 顾士熙,1995: 588) ,“论”的语素义有三: 一是分析和说明事理的言论或文章,如舆论; 二是学说,如进化论; 三是说或看待,如相提并论。很明显,同英文解释一致,“相对论”中的“论” 指学说,意为“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者见解”( 顾士熙,1995: 1017) 。既如此,“论”可以是假说,也可以是原则,后面无论加上“假说”还是“原则”都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relativity”意为相对性,那么“linguistic relativity”就是语言相对性。沃尔夫本人称其语言观为“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principle”( Whorf,1940a /1956: 214,1940b /1956: 221) ,Carroll( 1956b) 在提及沃尔夫的语言思想时,用到“Whorf’s principle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一次( Carroll,1956b: 27)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两次( Carroll,1956b: 25) ,“the principle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三次( Carroll,1956b: 23,27,29)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principle”三次( Carroll,1956b: 27,28,30) 。因此,我们认为,将沃尔夫的基本语言观表述为“语言相对性原则”更为妥当。

  沃尔夫的观点受到曲解的原因主要在于,有些研究尚未从其原则或论述出发,甚至无视他的文章 ( Lee,1996: 239) 。学界盛行的“语言相对论假说”“语言相对论原则”等术语也说明,对沃尔夫语言观的研究还有待细致和深入。常言道: “名正则言顺。”要想正确深刻地把握沃尔夫的语言观,就需正本清源,回归沃尔夫的原作。本文即以“语言相对性”为主线,重新研读其经典之作《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选集》( Carroll,1956) ,辅以《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 Einstein,1920 /1961) 等相关资料,从背景、内涵和意义等方面梳理和阐述沃尔夫的语言相对性原则,以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希望对当代语言学研究提供借鉴。

  2 语言相对性原则提出的背景

  2. 1 人类语言学背景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性原则滥觞于人类学研究传统,其背景是美国的人类语言学( 潘文国 等,2006: 60) 。当时,数以千计的美洲土著语言正在迅速消亡,而记录、描写这些濒危语言就成为美国语言学家的迫切任务之一( 刘润清 等,2009 /2014: 143) ,“人类语言学之父”博厄斯( Franz Boas,1858—1942 年) 及其学生萨丕尔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博厄斯记录了许多美洲印第安语言,发展出一整套调查程序和方法 ( whorf,1936b /1956: 78) 。博厄斯的科学方式是史无前例的,在博厄斯影响下,美洲语言第一次开始向人们展示其思维范畴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复杂与微妙之处( Whorf,1936b /1956: 78) 。萨丕尔继承和发展了博厄斯的研究传统,1921 年其专著《语言论》出版,他从语言学角度入手,对思维加以考察并使其具有科学意义,说明语言学是思维理论的基础,同时还证明了语言学对人类学和心理学的重要性,强调语言学是人类所有科学的基础( 同上) 。他( 萨丕尔,1929: 212) 指出,在所有研究人类行为的人当中,语言学家最不容易被自己的语言形式所束缚,在感觉方面应该是最彻底的相对主义者( relativist) 。沃尔夫 1924 年开始对语言学感兴趣,师从萨丕尔之前就已在普通语言学和田野调查方面达到很高的造诣,并对希伯来语、玛雅文字、阿兹特克语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但是,直到 1931 年师从萨丕尔之后,语言相对性的思想才逐渐成熟。沃尔夫深受萨丕尔人类语言学思想的影响,并在其鼓励下研究霍皮语,感觉到“可以用更加鲜明有效的方式来发展语言相对性的概念”( Carroll,1956b: 26) 。

  2. 2 自然科学背景

  沃尔夫“linguistic relativity ( 语言相对性) ”的最初使用,还受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 Alford, 1981) 。近代科学的发端,必然涉及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德语为 die spezielle Relativittstheorie) 。假定在不同惯性参考系中单程光速不变,那么不同惯性系的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之间不再遵守伽利略变换,而是遵守洛伦兹变换。根据洛伦兹变换,尺的长度和时间间隔( 即钟的快慢) 都是相对变化的,高速运动的尺相对于静止的尺变短,高速运动的钟相对于静止的钟变慢( Einstein,1920 /1961: 34-42) 。同时性也是相对的,对某一个惯性参照系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对另一个高速运动的惯性参照系就不是同时发生( Einstein,1920 /1961: 29- 31) 。1915 年,爱因斯坦进而提出描述引力作用的广义相对论(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德语为 die allgemeine Relativittstheorie) ,再一次革新了物理学的时空观。狭义相对论把时空连续体看作一个欧几里得四维连续体,而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连续体就不是欧几里得连续体( Einstein,1920 /1961: 101-107) ,换言之,狭义相对论的背景时空是平直的,而广义相对论的背景时空则是弯曲的。在相对论中并没有唯一的绝对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这取决于其置身何处并如何运动。

  沃尔夫本人具备“物理学的专业知识”( Alford,1981: 21) ,对物理相对论具有深刻的理解。在正式提出“语言相对性原则”之前,沃尔夫( 1936a /1956: 58-59,1939 /1956: 152) 论述中就已多次提到相对性、( 物理) 相对论等概念。物理相对论研究的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时空,揭示的是时空基本规律,沃尔夫尝试从时空的表达入手,分析不同语言所呈现的宇宙图景( 姚小平,2018: 472) 。

  如上所述,沃尔夫恰逢“现代物理学取得重大进步的时代”( Alford,1981: 14) ,又生活在人类语言学蓬勃发展的美洲,而他本人既有物理学的专业知识,又有语言学方面的天赋和造诣,并师承既是人类学家又是语言学家的萨丕尔,研究了诸多与均质欧洲语( 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 不同的语言。天时地利人和,“语言相对性原则”由他提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1940 年 4 月,沃尔夫第一次提出语言相对性原则,他称之为“一个新的相对性原则”( a new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①,其主要内容是: 不是所有的观察者都被相同的物理证据引向相同的宇宙图像,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相似,或者可以用某种方式进行校准( Whorf,1940a /1956: 214) 。同年 10 月,沃尔夫( 1940b / 1956: 221) 用通俗的语言进一步阐释了“语言相对性原则”( linguistic relativity principle) ,即“使用明显不同的语法的人,会因其使用的语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察行为,对相似的外在观察行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

  因此,作为观察者他们是不对等的,势必会产生某种不同的世界观”。

  3 语言相对性原则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证

  3. 1 自然( 世界) 由语言通过规约建构

  我们对自然进行划分,按照概念将之组织起来,并赋予意义,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协议的各个签署方,同意以这种方式组织自然———该协议对我们整个言语社区都有效,并且语言编码方式固定于我们的语言型式( patterns) ( Whorf,1940a /1956: 213) 。这是语言相对性原则的基础。自然和语言之间是规约关系,也就是说,人类认识的自然是由语言通过规约建构的。比如,对时间最粗略的三分法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奥古斯丁( 约 354—430) 一眼看出,这样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并非世界的固有属性或限界,过去、现在、将来三者及其划分只存在于我们的心目和语言中( 姚小平,2018: 86) 。沃尔夫( 1940a /1956: 213-214) 认为,社会规约是隐性的,但具有绝对的约束力; 如果不遵守它所规定的语料的编排和分类方式,就根本无法开口讲话。这也是沃尔夫招致批判的根源之一,被人认为是“强式假说”或者“语言决定论”的表达。但是,把语言相对论等同于“语言决定论”,就背离了沃尔夫的初衷( 姚小平,2002: 76) 。他要强调的是,自然的划分是语法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语言规约,而不是自然本身已经分成既定的模样给人看( Whorf,1941 /1956: 240) 。

  3. 2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划分和组织方式

  人们沿着母语所划的线剖析自然,也就是说,从现象世界中分离出的范畴和种类是由头脑里的语言体系组织起来的( Whorf,1940a /1956: 213) ,就像有的语言( 如英语和汉语) 把一年分为四季,有的语言 ( 如孟加拉语) 则把一年分为六个季节,而有的语言( 如霍皮语) 中则没有时间名词,夏天只是“WHEN conditions are hot,WHEN heat occurs”( Whorf,1939 /1956: 143) 。即使是同一天,说不同语言或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认识也不一样,比如,公元 2018 年 11 月 14 日这一天,在华人世界是农历( 或阴历) 戊戌年十月初七,而根据伊斯兰历是 1440 年 3 月 5 日,儒略历则是 1397 年 8 月 23 日。实际上,各种语言不仅对自然的划分不完全一致,对社会关系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以汉英亲属词为例,汉语中最基本的有“父母儿女,兄弟姐妹”,英语中有“父母儿女”,却无独立的“兄”“弟”“姐”“妹”等单词。如果一个母语为英语的人不知道对应“cousin”的汉语词汇有多少,就无法用汉语介绍他的一个“cousin”; 即使是懂英语的中国人,看到下面这一句话,若没有任何语境的支持,恐怕也难以用恰当的汉语表达出来。

  ( 1) My cousin is a teacher.这说明,语言的差别不在于能够表达什么,而在于表达什么更容易。用一种语言表达某些事物比别的事物容易时,就会帮助强化那些思想和理念,同时把其他事物推向注意力的边缘( 刘润清,2013 /2016: 194) ,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本身就是用某种语言进行的( Whorf,1942 /1956: 252) 。——论文作者:祝丽丽1,2 王文斌1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