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视觉文化视角下的恋爱观察类综艺走红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02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中国相亲类综艺节目从1988年诞生以来,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其节目形态、嘉宾阵容、运作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类节目在创新中积极制造趣味性和可看性,并将其上升至全民关注的话题,引起广泛热议。本文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戈夫曼(Goffma

  摘要:中国相亲类综艺节目从1988年诞生以来,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其节目形态、嘉宾阵容、运作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类节目在创新中积极制造趣味性和可看性,并将其上升至全民关注的话题,引起广泛热议。本文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戈夫曼(Goffman)的“戏剧理论”以及拉康(Lacan)的“凝视理论”来分析该类综艺节目走红的原因,及其在类型化发展中体现出的普遍性的叙事逻辑,并在最后提出该类节目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及解决思路。

视觉文化视角下的恋爱观察类综艺走红分析

  关键词:视觉文化;恋爱观察类综艺;走红;戏剧理论;凝视

  中国的恋爱与相亲类综艺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从20世纪诞生开始,由最初简单朴实的模式一步步发展升级,节目设置日益丰富,增加了趣味性、游戏性和互动性,恋爱也逐渐由一种私密行为变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观察”的对象与事件。

  一、中国恋爱观察类综艺发展历程

  (一)1988—1998年:1.0时代——素人

  1988年由山西电视台制播的《电视红娘》是中国相亲类综艺的开创者。之后十年中逐渐出现的《玫瑰之约》《今晚我们相识》《男女当婚》《今夜情缘》等节目同《电视红娘》相比,增设了自我介绍、才艺展示、游戏互动等环节。这十年的探索构成了中国恋爱类综艺的1.0时代,特点是以素人为主体,形式较为简单,目的明确,现实感强。

  (二)2009—2018年:2.0时代——素人+明星

  恋爱观察类综艺在21世纪的前十年并无太多发展。直到2009年,江苏卫视推出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再次引爆荧屏,随后《百里挑一》《非常完美》《我们约会吧》《称心如意》《爱情连连看》《爱情来敲门》等一大批相亲类节目雨后春笋般出现。该类节目的特点是“VCR介绍+现场讨论”,形式为“一对多”,根据VCR中体现出的男女嘉宾的生活,延伸出对当代年轻人爱情观、家庭观、世界观的思考和讨论。有些节目中,男女嘉宾的父母和其他亲人也会在场。

  2014年开始出现市场新象——以明星为恋爱嘉宾,如《我们相爱吧》《如果爱》《女儿们的恋爱》等,以及关于明星夫妻旅行的《一路上有你》《鲁豫的礼物》。这类节目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将参与的主体由纯素人扩展到了明星,无论是对节目制作还是在大众眼中恋情必须隐藏的明星而言都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其形式也更加多样,包括视频介绍、游戏互动、讨论提问、旅游等。

  (三)2018至今:3.0时代——星素结合

  2018年至今迎来了恋爱类综艺的蓬勃发展时期。2018年,韩国综艺《HeartSignal》一炮而红后,腾讯率先买下其版权并推出《心动的信号》,拉开了一场素人恋爱综艺的风潮。到2020年,各大视频平台共推出了《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遇见你真好》等5个系列的超过10档恋爱综艺,其视频片段和嘉宾表现频频引爆社交媒体,话题热度一路飙升,素人恋爱综艺蔚然成风。

  这一时期的恋爱综艺在形式上完全变革,采用了双舞台的“实景记录+明星分析”的模式,在2.0时代的基础上为素人恋爱添加了解释和注脚,星素结合,增加了视觉吸引力,同时配备有专业的情感专家或心理分析师,并在视频剪辑和明星分析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大众参与互动,进行CP预测,实现了质的突破。

  二、恋爱观察类综艺走红的原因

  (一)窥探:视觉快感+用户黏性

  戈夫曼戏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生是个大舞台”。“前台”即为表演区域,每个人都在前台通过一系列的装备(sign-equipment)和舞台设置(setting)维系着“礼貌”和“体面”,从而进行自我展现①;而“后台”则是表演者卸下装备,进行缓冲和休息的区域,是观众不能进入的,通常被遮盖和隐藏的场所,因而与前台呈现出较大差异。戈夫曼在其戏剧理论中提到,观众越来越渴望将关注点从“前台”转向“后台”。回归恋爱观察类综艺,满足对他人表演背后的生活的观察欲,通过真实印象打破表演构建起来的虚拟印象,恋爱观察类综艺便是建立在观众这一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观察他人私密性的真实恋爱经过与日常生活以实现视觉快感,对明星而言则有利于巩固其粉丝黏性。

  (二)凝视:驯服欲望+自我观照

  3.0时代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增加了第二舞台,即明星和情感专家在观察室中观看并分析讨论素人的表现,构成了相对于素人的“他者”。在此意义上,两层镜子的阻隔使得观众成为真正的“大他者”,第一面镜子将素人和明星分割,第二面镜子将明星与观众分割,因而观众成为最大的视觉体验者,享受到两个维度的视觉舞台和“拟态环境”,不仅可以完整细致地看到素人的恋爱互动过程,还能看到明星嘉宾在线“磕糖”,以及他们在观看素人恋爱时的反应和表情,形成了镜外之镜,看外之看。同时,这个观看也实现了由素人到明星又重回素人的循环。

  在拉康的凝视理论中,“凝视”总是与观者现实中缺席的欲望和幻想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观者从“象征”阶段恢复到“想象”阶段②。观看恋爱观察类综艺,观众能够通过“凝视”将自己代入嘉宾身份和剧情发展,从而满足自己对美好浪漫爱情的向往。综艺节目的“造梦”机制往往更加隐蔽,观众可以用“虚幻的现实”弥补自身遗憾,达到对欲望的驯服。同时,“凝视”涉及“看”与“被看”,“被观看的对象也会以他的方式对观看主体发出‘看’的目光”③。观众在屏幕之镜前观看的同时也在映射自我,观看“他者”与构建“自我”不断地相互作用、交织模糊。恋爱观察类综艺中,观众能够通过嘉宾的表现对自身的生活产生感悟和反思,以人及己,观照自身,对自己的恋爱观、事业观、家庭观、生活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三)话语:表达权力+批判思考

  除了满足观众的窥探欲,《心动的信号》等恋爱观察类综艺在明星嘉宾讨论的同时,还积极增加与观众的互动。首先是弹幕评论,节目通过明星嘉宾的意见领袖作用以及后期剪辑等方式来引导观众选择他们喜欢的CP以及预测哪对CP最后会在一起,赋予观众与明星同样的主体感和话语权力。其次是微博话题,包括普适性的问题和个案性的问题,前者如“遇到喜欢的人要厚脸皮吗”(截止到2020年10月12日阅读量超过2600万,讨论超过2900万),后者如“张翰初恋跟我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赵琦君恋综天花板”等直接引爆微博话题热搜榜。节目互动方式的创新提升了观众的自主性,充分尊重了观众的表达空间。

  观察室的引入和公众话语权力的获得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尔库塞(Marcuse)提出的“单向度的人”的社会问题。观察室的讨论使明星观看时保持“有距离的代入”,既能将自己代入小屋生活,又能瞬间将自己拉回对现实的观照。同时,明星讨论的话题也会引导观众进行批判式的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三、恋爱观察类综艺的逻辑叙事

  (一)视觉逻辑现代社会正在经历由“图像转向”向“视觉转向”的转变。所谓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则是由摄影机捕捉和剪辑师拼贴的“虚拟”影像,是以影像为媒介的观众与素人、观众与明星、素人与明星的关系,其本质是生产者在资本和利益的驱动下创造出的一种隐性统治和剥削大众的工具,成功入侵观众的生活,并控制大众的思想。

  在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视觉建构中,选角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恋爱综艺前期对素人的筛选首先要考核其外形是否满足大众的普遍认知需求;其次遵循类型化与差异化的原则,使素人的整体阵容能够令大众满足和满意,要求每个个体以不同的风格和面貌出现,因而女嘉宾一般会包括淑女型、文艺型、酷帅型等,男嘉宾一般包括商务型、运动型、大叔型甚至“直男”,通过素人、机器、环境的交织共同呈现出恋爱的视觉景象。

  (二)舞台逻辑

  在恋爱观察类综艺中,素人嘉宾时时刻刻都处在摄像机的监视之下。在这个意义上,其生活的“后台”与表演的“前台”之间的界限被消解,而在集中生活的这段特定时期内,为了更多地展现自我,吸引异性的关注,其“舞台表演”的成分会加重。

  1.素人

  (1)第一幕:初见——萌芽阶段

  首先在进入阶段,节目组为嘉宾搭建好了固定的舞台设置,即居住的小屋及其周边环境和室内陈设,进入之后每个嘉宾开始展现个人前台,通过外表和举止等个人有限的符号装备开始彰显自身个性,并逐步与其他参与者产生互动,例如互猜对方的年龄、职业、家乡、星座,询问对方的口味喜好等。

  (2)第二幕:升温——发展阶段

  接下来进入节目的发展高潮。在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相处过程中,小屋是固定的表演区域,全体素人和明星观察员构成了剧组,摄影师则在后台“隐秘”工作。各位素人嘉宾在小屋中生活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因而会积极地表现自己,想方设法增加与心仪对象的独处时间,通过话语暗指、准备爱心早餐、赠送礼物、散步约会、发送短信或写信等固定活动来推动剧情发展。若有心仪的嘉宾,主角则会呈现出两副面孔,面对心仪之人用尽全力展现自己并表达好感,呈现真心、真诚的面孔;面对不感兴趣的其他人,则用与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相符的“假面具”伪装自己,谦虚有礼但保持距离。面对心仪之人时的真实表演是无意识的反应,是面对具体情境时无目的的自然呈现。

  (3)第三幕:相恋——高潮阶段

  作为节目高潮的嘉宾终选,节目组的舞台设置也是多种多样。例如,《心动的信号2》将每个嘉宾安排在不同地点给心仪之人打电话,《喜欢你我也是2》则由男嘉宾选择前往相应女嘉宾的车上进行私密约会,但基本装备是相似的,包括男女嘉宾互相坦白心意、互送礼物等,继而决定是否进入恋人阶段。在这场为期一个月的剧目的顶点,所有素人作为演员都想尽可能地完美表现,但这时追求完美不是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和达到社会规范,而是纯粹为了自己,努力使这个高潮成为自己由单身阶段进入恋爱阶段的过渡仪式。

  (4)第四幕:日常——生活阶段

  在节目之后成功牵手的嘉宾往往会应节目和观众要求接受专访和读粉丝来信,有的则会在微博及其他社交平台发布动态,或者更新二人的vlog,以此来向大众展现小屋之外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以及两人的感情状况。进入自己的独立空间后侧重展现“人性化的自我”(all-too-humanselves)而非“社会化的自我”(socializedselves),同时作为衍生节目,有利于和正片形成联动,从而为正片节目延长话题热度,促进节目的多维度拓展。

  2.明星

  节目后台的剪辑师在进行视频剪辑时,包括第二现场的明星嘉宾在观看视频时都会捕捉素人嘉宾某些瞬间的动作反应或微表情等无意识姿态,将其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象征符号进行放大、定格、解读,以此来分析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所思所想。这一方式有时会导致“误传”,即观众按照自己的信念来接受表演给予的暗示,具有特定的符号接受倾向,容易被欺骗、被误导。比如,某个嘉宾无心的、潜意识的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可能会被视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观众赋予了这些姿态和事件以过多的含义。

  3.观众

  透过两层屏幕,观众与节目中的全体表演人员形成了隔离,综艺节目以此维持两方之间的距离,保护观众形成的印象。以摄影师视角的观看方式和剪辑师手下的拼贴删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拼贴粘凑”的事实,已经脱离了完全的真实,成为人为构建、具有“超真实”特征的拟象。

  四、恋爱观察类综艺问题窥探

  (一)同质化现象突出,创新性不足

  在韩国的《Heartsignal》获得成功之后,受到市场驱动,国内各大视频平台也纷纷推出相同模式的恋爱观察类综艺,不论是节目流程、嘉宾设置还是素人选择。

  1.节目流程

  如前文所述,节目基本上都会为参与者创造一个共同的居住环境,使其共同生活3—4周,通过购物、做饭、打扫、聚会等日常细节来促进彼此的感情。这也是节目展现的重点情节,通过每日的写信/发短信以及最终的表白环节来使嘉宾确定彼此的心意和决定。

  2.嘉宾设置

  在明星嘉宾的邀请上,各档节目都采取多样化战略,保证嘉宾阵容涵盖尽可能多的领域,例如青年偶像(杨超越、丁禹兮等),有一定的情感经历且有自己主观见解的嘉宾(伊能静、戚薇、张翰等),情感分析专家(Alex大叔、姜振宇等),且在男女比例上保持均衡④。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利益驱动下的产物,对于集中时间段内密集涌现出的大批量类似的节目,短期内会凭借话题热度和观众的新鲜感而获得一定的市场流量和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和视觉反感,甚至加速该类节目的消亡。

  (二)素人选择过度精英化与类型化

  在素人的把关和挑选上,除了前文提及的类型划分,其职业、性格等其他方面也呈现出高度的精英化,每档节目中一定会包括在读或刚毕业的学生、海归人士、新鲜职业等,都是高学历、高颜值、高收入、高地位的佼佼者,过着较为小资的生活,处于社会金字塔的上层。例如,节目中的女嘉宾每次都光鲜亮丽、妆发精致,衣服每日一换且几乎没有重复,化妆品琳琅满目,有着绘画、看书、弹琴等文艺爱好或特长。这类过度精英化的素人并不具有普适性,观众仍会觉得其距离自己十分遥远,不是同一个圈层,因而节目中展现的恋爱和生活并不具有太多的可借鉴性,仍是具有一定“乌托邦”色彩的或偶像剧情节的童话式恋爱,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大众焦虑。

  相关期刊推荐:《视听》创刊于2006年,是广西第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广播影视为主体内容,兼有新闻传播、新媒体理论探索的当代学术性省级综合期刊。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全面展示广播影视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探索现代传媒基础理论,研究网络传播、通讯传播等新媒体发展动态和技术,是广大媒体工作者、科研人员和大中学教师、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园地、理论探索的平台。

  而在嘉宾选择上,节目组追求典型化的鲜明性格,例如《喜欢你我也是2》中的女嘉宾包含气场强大、高冷酷帅的聪雅,甜美可爱高颜值的邻家小姐姐熊笑宇,温柔典雅、文静内向的韩萌,外向活泼又知性干练的滕文竹,以及鬼马精灵、自由乐观的小女孩王晴。每一位女嘉宾都代表了一种类型,彼此之间形成对比和冲突。

  (三)话题视角狭窄,社会问题片面凸显

  在当下的嘉宾讨论中,话题往往仅局限于恋爱与相处方面,包括如何向心仪的对象告白,如果对方一直没有反馈还要不要坚持,两个朋友喜欢上了同一个女生该怎么办等。虽然定位是恋爱类综艺,但单一话题未免过于狭窄和片面,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中不是只有恋爱和亲密关系,也包括事业发展、地域选择、代际隔阂、人际交往等许多方面。而这些由小屋中的生活场景展现出的其他方面的话题由于无关节目的主题而被忽略和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当下青年人的生活的片面化现象,对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没有进行深刻多维的揭示。

  (四)后期刻意剪辑冲突矛盾,制造看点

  狄德罗(Diderot)曾指出:“戏剧情景要强有力,要使情景和人物性格发生冲突,让人物的利益互相冲突。”⑤为了在一众真人秀综艺中脱颖而出,一些节目在后期剪辑及宣传片和节目预告制作时往往会刻意制造看点,甚至移花接木、无中生有,通过营造疑点和矛盾来吊胃口。例如在《心动的信号3》中,扎西彭措和陈延迪为了能够争取心仪女生姚沐希而明争暗斗的场面一直是节目最大的看点,从争取一起做饭到送礼物再到现场献歌等,在陈延迪获得与姚沐希单独约会的机会之后,扎西彭措提出交换女嘉宾被直接拒绝,节目预告便将其表现得冲突和恶意满满,使观众也产生代入感而胆战心惊,从而引起追剧的欲望。而当观众真正看到节目中的相处时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当受骗”的感觉,节目组利用了自己的好奇心与关注,刻意制造剧情,而事实并非如此,因而会产生跟预期不符的失落感,长此以往会产生排斥心理。从节目本身来看,以拼贴剪辑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眼球不利于提升节目质量、内涵和审美价值,是市场竞争下呈现出的不良竞争态势。

  五、恋爱观察类综艺发展对策

  (一)打破模式化,提高创新能力

  在节目流程和设置上进行创新,通过打破固定化的流程来增强视觉效果,例如将室内相处改为户外旅行,将小屋生活改为更加真实的居家生活等。同时,在引进韩国版权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社会,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大众需求为出发点,例如《心动的信号3》将拍摄地选在了天府之国——成都,但对成都的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并未进行充分的展现,如名胜古迹武侯祠、杜甫草堂,特色商业街宽窄巷子、锦里,以及最近的“网红”打卡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成都当地悠闲自适的市井生活与独特气质未得以彰显,不同城市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被掩盖。

  在观察室的嘉宾设置上,可尝试在明星之外引入素人,包括小屋成员的亲朋好友等,以此来创造新的视觉体验和感知。同时,明星和素人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等,其现场碰撞会为节目走向和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亮点,从而打破同质化的局面。

  (二)拓宽话题,展现多元视角和社会关注

  恋爱观察类综艺的出发点是增强对青年群体交友恋爱问题的关注,并为其提供展现自我、扩大社交圈的机会。由此延伸,节目可聚焦当下困扰青年群体的问题,形成多元化的话题和视角,包括独居苦乐、职业选择、经济负担、同侪压力、自我成长、代际沟通等,通过明星和观众的话题讨论群策群力,为广大青年群体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建议,真正形成社会观照与反思,提升节目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而不是一味依靠明星流量与“CP”炒作来吸引关注。

  (三)提高参与嘉宾的素人化与普适性

  降低素人筛选的标准与门槛,破除精英化,吸纳更多行业、文化、圈层的青年群体加入,挑选的素人应具有较高的社会代表性和普适性。例如,针对以普通公司职员为代表的“打工人”,展现其在日常通勤或真实生活中的状态,使广大青年群体能够在其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引起内心的共鸣,而不是难以望其项背。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在原有基础上学习他国经验加以创新,引起了收视高潮。但不可否认,其仍展现出诸多问题,例如各大平台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素人嘉宾选择过度精英化、节目后期为制造看点而故意剪辑嘉宾冲突等,长此以往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从而导致其“弃剧”。且个人情感与人际相处本身即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充满了许多变数和不确定因素。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综艺真人秀节目不应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和眼球经济,不应为搏名夺利、一味迎合市场而停留在浅层娱乐和低级趣味,而要以大众需求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真正观照社会,展示青年群体的时代特色和心理特点,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引导观众深层思考,以形成个人反思和提升,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幸福指数。面向当代年轻人的综艺有许多其他元素可加以挖掘利用,在恋爱观察之外引入更多大众关心的话题,有利于更好地引发共鸣,提升节目的社会价值,进而收获更好的经济效益。——论文作者:刘晓蕙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