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15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内容摘要:微信朋友圈是大学生自我呈现的新舞台,研究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呈现行为有助于加深对该群体自我呈现行为的认知,促进其良好交往模式的建立。本研究依据戈夫曼的戏剧理论,采用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从个人信息、生产内容、表演策略及动机需求四个方
内容摘要:微信朋友圈是大学生自我呈现的新舞台,研究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呈现行为有助于加深对该群体自我呈现行为的认知,促进其良好交往模式的建立。本研究依据戈夫曼的戏剧理论,采用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从个人信息、生产内容、表演策略及动机需求四个方面剖析大学生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发现大学生群体通过个人信息与生产内容,运用积极主动、普通潜水、伪装隐瞒的策略,实现记录生活、社交需求与被关注的心理诉求。但在其自我呈现的过程中暴露出过度自我呈现、沉迷虚拟社交、信任缺失、认知偏差等问题,需要引导其规范使用微信朋友圈,恰当地进行自我呈现。
关键词:大学生;戏剧理论;朋友圈;自我呈现
一、问题的提出
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超越了“身体绑架”式的现实互动,沟通者通过文字、表情、语音信息可以尽可能地展现自己,从而实现了一种拟面对面互动的方式。戈夫曼在其自我呈现理论中引入了前台、后台、演员、观众、剧班等戏剧术语[1]。通常,为了使表演满足观众的期待和需求并被观众接受,演员会依据舞台情境选取适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大学生个性张扬,善于表现自我,与新媒体开放、自由的特征相契合。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积极在微信朋友圈中构建自己的外在形象,通过发布照片、视频、文字等媒介符号来包装自己,乐此不疲地使用各种表演策略进行自我呈现。利用微信的标签分组功能,他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好友发布不同的内容以自由地展现多样的自我,点赞与评论成为维系情感的重要方式。他们通过微信朋友圈收到周围人对其自我呈现的反馈,并依据反馈不断调整策略以提升自我呈现的效果。作为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者,大学生群体已经意识到构建自我形象的重要性,渴望得到他人认可,“处心积虑”地展现最好的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教育者思考并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
二、文献回顾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呈现行为的广泛关注。
国外学者对自我呈现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从自我呈现概念的提出、现实生活的自我呈现延伸到如今虚拟空间的自我呈现。米德认为,自我呈现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必要行为,主我、客我在自我呈现过程中进行互动以构建理想形象[2]。Jones等在网络自我呈现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际互动策略进行了系统分类[3]4,对自我呈现的定义进行了扩展。Beigman等研究了个人因素对自我呈现过程的影响,发现具有自恋人格的人更愿意在网上与他人互动,并致力于为自己构建正面的网络形象[4]。ChristianJ.Terkelsen等将自我建构概念与自我呈现概念结合起来分析,认为个体自我呈现的过程就是建构自我形象的过程[5]。
国内学者对网络自我呈现的研究主要针对博客、QQ、微博、人人网等弱连接的社交平台,对于微信这一以熟人社区为核心的强社交平台的研究不够充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微信的自我呈现行为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伍翎瑄发现,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过程中通常采取积极表现、中庸普通和伪装隐瞒的策略,策略的选择受自我监控能力与性别的影响[6]。左云森基于戏剧理论视角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呈现虽然可以加强自我认同,但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沼,泛关系的存在还会造成人际关系的超载[7]。刘旦旦从自我呈现的形式、内容和信息流通模式论述了微信朋友圈的内在变革,探讨了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价值[3]51-52。相关研究从社会学角度对网络自我呈现行为进行的解读较少,而且针对特定群体与微信平台的文献也存在空白区域。本研究拟依据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对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丰富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呈现行为研究,帮助大学生群体建构良好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自我呈现行为。
三、理论依据
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戏剧理论。他将世界比作一个大舞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就像是一场戏剧表演,每个人都会利用一些策略塑造自己的大众形象,从而以最佳形象出现在前台,并运用符号语言进行表演[8]3。表演指个体在有观察者的情况下为了留下某种印象而做出的行为举止,表演者想要引导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朝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印象控制”的目的。舞台一般分为前台与后台,前台包括布景、外在和行为三个部分。每个人根据自身角色设置自己的前台,而后台则是被竭力压制的可能影响自身表演的场所。以酒店服务员为例,厨房就是他们的后台,他们在厨房里可以休息,但只要走出厨房他们就处于有观察者的情境中,就会转变自己的状态开始他们的表演[8]2。
自我呈现就是进行自我表演向别人展现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以呈现最佳形象,有意识地管理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建构自我形象、让别人认识了解自己,这是日常人际交往的第一步。郭庆光认为,现实的自我呈现主要依赖语言、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刺激呈现客体,影响呈现客体对自我的印象[3]2。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则主要通过数字化符号的灵活运用,重新勾画出理想的自我形象,进而改变呈现客体对自我的印象。自我呈现是戏剧表演的结果,戏剧表演是自我呈现的途径。
本研究侧重于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研究。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更依赖电子符号,如表情符号、图片、语音、视频等,后台更加广阔,也更容易伪装。微信朋友圈就像一个偌大的舞台,用户同时扮演着演员与观众的角色,每一次动态发布都是在进行一场塑造自我的表演。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固定的角色扮演,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可以任意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以获得自我满足,并通过别人的评价来提升自我呈现的效果。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虽然拓宽了社交范围,明确了社会期待,但可能会使其陷入角色混乱的困境。因此,需要充分展现微信朋友圈的舞台魅力,尽量克服其负面影响,使大学生能够在微信剧场中尽情表演,实现有效的自我呈现。
四、研究设计与研究
方法结合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本研究将调查对象的自我呈现行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舞台设置,包括调查对象微信朋友圈的昵称、头像、个性化标签、地区以及相册封面,通过相关考察了解大学生群体为了在微信平台进行表演活动所准备的舞台布置和表演道具;二是微信朋友圈的动态发布情况,包括图片、文字、短视频等生产内容与评论、点赞等双向互动行为,通过相关考察总结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的生产内容类型,并剖析其自我呈现的动机需求、表演策略及其在自我呈现中暴露的问题。
相比微博、QQ等社交软件,微信朋友圈属于人际交往中的半开放场域,没有添加为好友将无法访问,因此,本研究将调查范围确定为研究者微信朋友圈的朋友。为了全面探究调查对象构建的虚拟自我,研究者采用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一是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微信朋友圈活跃度为每月发布动态信息多于15条、文本内容丰富作为样本的选择标准,通过立意抽样,选取5位朋友作为样本。为了排除偶然性,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让这5位朋友随机推荐自己的3位朋友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共确定调查对象15人,并将不是微信朋友的调查对象添加为朋友,以便于研究者以朋友身份参与并观察所有调查对象的微信朋友圈内容与互动状态。同时,将微信朋友圈发布内容的时间跨度限定为2019年12月1日至31日。二是研究者对10位微信朋友圈的朋友进行访谈。为了避免访谈对象面对面交流的尴尬,访谈以线上访谈为主,通过微信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发送文字信息等方式进行。并征得访谈对象同意,对语音通话、视频通话进行全程录音。访谈主要围绕个人自我呈现的类别、动机、原则、惯用策略等内容展开。访谈结束后,笔者将录音逐字逐句转换成文字,并对所有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得到完整的访谈内容。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个人信息———自我呈现的舞台背景
第一印象可以奠定一段交往的基调,这是人际交往中真实存在的首因效应。微信朋友圈中的个人信息如头像、昵称、个性化标签、地区、相册封面等就像是表演者精心设计的舞台背景。由于首因效应,观众会根据舞台背景联想表演者的形象,恰当的舞台背景有利于表演者更好地进行自我呈现。
调查对象微信朋友圈的个人信息设置情况(见表1)表明,每个表演者都在精心设计自己的舞台背景,以便向别人展示多方面的自我。在昵称设置上,15位调查对象中有7人设置的是自己的真实姓名,5人设置的是自己的名字简写,只有3人设置的昵称和自己的真实姓名无关,昵称设置的实名化倾向比较明显。在头像和签名设置上,每个人想展示的自我都不同,或幽默,或可爱,或高冷,但总体趋向是积极向上的。在国家或地区设置上,出于警惕性与求异心理,只有5位调查对象填写了自己的真实信息。调查对象14号则说:“英国一直是自己想去看看的国家,但近期还无法实现,所以想把自己所在地写成英国,也算有个盼头。”
相关期刊推荐:《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主办。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设有:本刊特稿、经济法律研究、经济管理研究、文史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应用、闽台经济文化研究等栏目。
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向外展示形象的真实性很强,风格积极向上。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每个人在个人信息的设置上都经过深思熟虑与精心设计,从而展现最佳的自我形象。
(二)生产内容———自我呈现的表演介质
研究者通过浏览调查对象的微信朋友圈,发现其内容主要涉及美食生活、心情语录、旅行见闻、心灵鸡汤、八卦新闻等带有个人色彩的生活状态展现,以及代购、学术科研等带有目的与理性的外向传播。美食生活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烹饪、聚餐与精致摆盘等内容。心情语录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抒发情感、发泄情绪。旅行见闻描述假期旅行过程中的见闻,包括风景名胜、风俗人情、地方民风等。心灵鸡汤指带有安慰作用的激励语句,具有正能量,可以缓解生活压力。八卦新闻指对家庭琐事、娱乐新闻或政治经济新闻的分析与讨论。代购指调查对象为了赚取生活费用,将微信朋友圈作为销售平台发布商品优惠、商品介绍等推销信息。学术科研指平常阅读的书籍、由生活见闻引发的思考,以及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专业性强的工作内容。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内容中,极具个人色彩的生活状态展现比带有目的与理性的外向传播占比更大,说明大学生群体更愿意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塑造丰富多彩的自我形象。
(三)动机需求———自我呈现的心理诉求
戈夫曼认为印象管理的动机在于获得社会赞许和控制人际互动。Tedeschi等认为印象管理的动机包括两种,一是获得报酬和对自己有利的评价,二是合乎社会互动情境的期望或发展新的情境规则,使人际交往互动能够顺利进行[9]6。BenSmith等认为自我呈现的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取悦观众从而塑造完美形象;二是由于自身需求,为了建构自身所塑造的形象而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与理想形象的一致性[10]。综合来看,目前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记录生活
生活需要被记录,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微信朋友圈可以充当一个记录生活的平台,吃过的美食、去过的地方、获得的成就等都可以记录于其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修饰自我呈现的过程,事无巨细地分享自己的生活。访谈对象4号透露,考研期间会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学习动态以激励与监督自己,别人的点赞与评论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访谈对象9号表示自己一直为减肥而苦恼,但自律性很差,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健身与饮食打卡,记录自己逐渐变瘦的过程,以后回忆起来也会很有成就感。这两名访谈对象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的动机是为了记录自己的考研或减肥历程,并把微信朋友圈的观众当作督促自己行为举止的监督者。
2.社交需求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并不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他们更倾向于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一面,放大理想的自我。他们常常花费较多时间精心修饰、美化图片,期待他人对自己的赞许,并热衷于用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来维系自己的人际关系。
3.渴望被关注
大学生发布微信朋友圈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如果事与愿违可能导致很大的心理落差,在现实生活中性格越内向的人越想在虚拟空间证明自己,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与安慰。在获得成功时微信朋友圈就变成奖品展示台,发布者用文案精心包装自己的成果,等待他人的认可。访谈对象5号透露,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在现实生活中羞涩胆小,平常不被人关注,比较喜欢绘画,会在微信朋友圈发布自己的绘画作品,别人对作品的点赞与评论能让其内心获得极大满足,同时也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访谈对象1号觉得毕业压力特别大,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每天都很烦躁,也不知道向谁诉说,在微信朋友圈这个平台倾诉自己的心情,一些朋友就会来安慰,这时才会觉得自己没有被世界抛弃。访谈对象5号发布微信朋友圈信息的动机是通过自己的特长来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认同,而访谈对象1号则是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获得别人的关注。
(四)表演策略———自我呈现的方式手段
扮演角色和塑造自我都需要讲究策略。Jones等通过自我呈现策略界定自我呈现的概念,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呈现方法包括讨好、胜任、恳求和榜样。Dominick发现,人们最常用的自我呈现策略是讨好[9]10-11。心理学中把自我呈现的策略分为逢迎讨好、自我提升、威胁、榜样化、祈求和自我保护。逢迎讨好是最受欢迎的策略,大多数人在进行自我表演的过程中都倾向于得到别人的认可;其次是自我提升,也就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威胁一般被领导用来树立严肃的形象以震慑员工,迫使他们提高工作效率;榜样化则是通过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曾经遭遇的苦难和不公平,以获得别人的同情与共鸣。——论文作者:杨柯1,张伟豪1,冯钰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