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展示探索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理路与心路的力作

发布时间:2021-05-06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徐厚德教授60多万字的力作《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气象出版社2019年版,以下简称《探索》或该著)在定稿之际曾给我发过电子稿,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通读了。拿到正式出版文本之后又进行了系统阅读,深感这是一部展示探索马克思主义应用

  徐厚德教授60多万字的力作《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气象出版社2019年版,以下简称《探索》或该著)在定稿之际曾给我发过电子稿,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通读了。拿到正式出版文本之后又进行了系统阅读,深感这是一部展示探索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理路与心路的力作。“理路”即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在我国兴起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心路”即作者进行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开创性研究的致思与反思逻辑。如果说前者是客观逻辑,后者便是主观逻辑,二者在该著中达到了有机统一。

展示探索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理路与心路的力作

  徐厚德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应用哲学研究的先行者与开拓者之一,曾参与策划成立湖北大型企业应用哲学研究会和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且多年在学会中担任重要职务,是在武汉举行的第一次和第十次全国应用哲学理论研讨会的筹备、联络和组织者之一,以及第二至七次全国应用哲学理论讨论会的积极参与者和协助联络者之一,多次撰写和发表关于应用哲学理论研讨会的会议报道或综述,对当代中国应用哲学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1984年我跟随导师参加首次全国应用哲学理论研讨会,有幸与徐教授相识,他当时安排我参与会议的简报工作,有了直接倾听、记录和整理小组讨论时专家学者发言的学习与练笔的机会。此后,我们多次同行参加应用哲学理论研讨会,他推荐我担任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理事,使笔者有幸成为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研究进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之一。所以,我怀着感恩之心和浓厚兴趣撰写了这篇读后感。

  《探索》是徐厚德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研究与探索“应用哲学”所撰写的有关文稿的一个总集(主体是汇集作者在1983—2004年间撰写的公开发表的数十篇学术论文),其主要内容是阐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以及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等方面所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钊教授在为该著所撰写的“序”中给予了中肯的评价:积极参与“应用哲学”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有力论证了建立“应用哲学”新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应用哲学”之内涵及体系构建的思考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湖北大型企业应用哲学研究会筹建者与参与者之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副所长蒋谦研究员为该著所撰写的“跋”也作出了类似的评价。对此,笔者表示认同,同时感到《探索》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展现了改革开放实践催生“应用哲学”兴起的时代精神。

  “应用哲学”这一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的热门话题和新兴哲学学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出现是时代呼唤的产物。《探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紧密结合实际,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感,展现了改革开放实践催生“应用哲学”兴起的时代精神。

  此前,徐厚德教授在武钢党校任教期间已有多本研究应用哲学的著作面世,退休之后他笔耕不辍,将他从事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研究的系列论文汇集在这本60多万字的“思想航船”之中,这是以抽象思维表达的时代精神。

  20世纪70年代末,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为实行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从实践标准讨论所取得的更深刻地“解释世界”和更积极地“改变世界”的重大成就中,一些哲学理论工作者和相关实际工作者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应用”价值,而联想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曲折和失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被“左”倾或右倾机会主义者教条式地或歪曲地“应用”,给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感到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作为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来深入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用论”、“过时论”等错误观点划清界线,又有利于防止和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用”、“乱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哲学”的概念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被正式提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83年10月“湖北大型企业应用哲学研究会”(在其宗旨中明确提出了“努力开创应用哲学研究的新局面”)正式成立,徐厚德教授任该研究会秘书长。

  据徐教授回忆,他思考“应用哲学”的最早记载是1983年3月12日(详见《探索》附录二)。正如他在《探索·前言》中指出,当时,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的总体上实现了拨乱反正,将以往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历史性地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获得大解放,改革开放全面启动。人们一方面对“真理标准大讨论”所显现的思想大解放欢欣鼓舞,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极左思潮的败坏,一个时期哲学理论及教学宣传工作队伍声誉不佳。一时间,“哲学神秘论”、“哲学庸俗论”、“哲学无用论”,以及“哲学最贫困”、“哲学最保守”、“哲学最封闭”、“哲学以不变应万变”的种种抱怨不绝于耳。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作为一名企业党校的哲学教研人员,与全国许多哲学工作者一样,深感肩负的时代责任重大,尝试寻找哲学改革的突破口和途径,并意识到开展应用哲学研究是推动哲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之一。“接着是一件不可忘怀和值得庆幸的大事,即全国第一次应用哲学讨论会于1985年4月23—27日在湖北武钢顺利召开。这次在国内首次讨论‘应用哲学’的学术盛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29个单位发起,90多个单位的150多名哲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会议收到80篇交流论文。时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局长卢之超同志、《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及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党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哲学界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规模之大、参会人数之多、代表面之广,堪称当时全国有关哲学方面的学术会议之最。会上,与会代表就‘应用哲学’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期间编发了11期简报。会后,《光明日报》《哲学研究》《江汉论坛》《湖北社联通讯》等报刊对这次会议作了详细报道。”(引自《探索·前言》)会后出版了这次研讨会的文集(《哲学的应用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这次会议在全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此为起点,截至2019年相继在武汉、黄山、营口、广州、上海、成都、沈阳、青阳、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长沙、合肥、威海、赤峰、盐城、东莞、文登、绍兴等地举行了22次全国应用哲学理论研讨会。在中国马哲史学会的支持下,在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庄福麟教授等的指导下,1994年中国马哲史学会应用哲学研究分会(亦称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辽宁大学郭国勋教授、中共中央党校董德刚教授先后担任会长,现任会长是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董振华教授)成立。30多年来我国应用哲学研究队伍不断成长壮大,有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问世,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其二,展现了作者锲而不舍地投入“应用哲学”探究的执着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徐厚德教授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应用哲学研究的先行者和推动者之一,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他不仅就“应用哲学”这一新概念较早给予肯定和诠释,而且身体力行地为“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独立成科奉献了自己的许多宝贵精力。为此他曾上下求索、奔走呼号,显示出为之奋力拼搏的执着精神。

  相关知识推荐:学术论文发表投稿的步骤是什么

  30多年以来我国应用哲学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在争论(争鸣与切磋)中逐步推进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当应用哲学的概念和建立应用哲学学科的设想在国内提出和初探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应用哲学持否定或者怀疑的态度。从全国第一次应用哲学理论研讨会开始到后续的多次研讨会皆有对应用哲学的提法和应用哲学学科能否成立的质疑。对应用哲学持否定或者怀疑态度的专家学者,在一些报刊发表文章表达他们的学术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主张哲学是超功利和非操作性的,应用不是哲学的品性和特点,搞应用哲学会把哲学庸俗化,认为没有必要研究什么应用哲学;有的承认存在着哲学的应用,但不承认或不赞同搞应用哲学研究;有的声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具有显著的应用功能,应用哲学的提法会造成另搞一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嫌疑等。徐厚德教授与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一起勇敢地挑起为“应用哲学”的“生存与发展权”辩护的重担。编入《探索》中的相当一部分论文[如《建立应用哲学势在必行》《浅谈我所理解的“应用哲学”》《为“应用哲学”再正名》以及《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能否成立的立论前提》(上)(中)(下)等文稿],主要是就当时国内一些学者对“应用哲学”研究提出的种种批评或质疑,回答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10个方面的问题。《探索》的特点既展示了作者探索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理论与实践逻辑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作者对“应用哲学”的倾心关注与呵护,同时也是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发展历史及学术争鸣状况的客观进展的“视窗”。

  经过30多年的研讨和探索,虽然至今仍然不排除有某些学者不同意“应用哲学”的提法和不赞成建立一般的应用哲学学科,但是应用哲学研究因其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肯定和认同。近年的应用哲学理论研讨会上已鲜有对应用哲学“生存与发展权”的质疑之声,表明经过多年探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基本共识,这与包括徐厚德教授在内的前辈的努力与贡献是分不开的。如今,当我国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诸多中青年学者在全国或省级应用哲学研究会平台上共享或分享开展应用哲学研究以及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遇的时候,饮水思源,当以感恩之心表达对包括徐厚德教授在内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研究的先行者与开拓者的感激之情!

  其三,展现了作者厚德求真地探索“应用哲学”理论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一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徐厚德教授展示探索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理路与心路的力作,展现了他厚德求真地探索“应用哲学”理论的创新精神。

  区别于一般地谈论哲学应用或应用哲学,徐厚德教授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视为一门特定学科,致力于开创性与反思性的深入探究,探明了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研究的基本理路。《探索》在回答和论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以及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等方面所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时,力求贯彻作者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相应哲学应用观和方法论,既提出了建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的基本理路,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实际的应用做出了一些有益探讨。在一定的意义上这是一部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诸多学术前沿问题的创造性的力作。

  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徐厚德教授虽已年逾古稀,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以饱满热情和求是精神在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作出新的贡献,这尤其值得称誉和看齐。

  诚然,《探索》作为发表于不同时间、不同刊物的论文以及先前未完手稿之汇集,难免有某些重复论述和个别文稿逻辑不够严谨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从总体上看不愧为全面展示探索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理路与心路的佳作。——论文作者:朱书刚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 SSCI 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