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12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基于优质旅游视角,以辽宁盘锦二界沟古渔雁文化为例,研究渔业文化遗产价值重构的理念及其实现路径。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二界沟古渔雁文化在保护及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一直存在传承受阻,载体受损,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提出基于
摘要:基于优质旅游视角,以辽宁盘锦二界沟古渔雁文化为例,研究渔业文化遗产价值重构的理念及其实现路径。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二界沟古渔雁文化在保护及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一直存在传承受阻,载体受损,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提出基于优质旅游的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价值重构”的理念及思路,即从精神层、制度层、显现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价值重构;同时结合当地发展实际,从三个层面深入探讨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包括深入提炼文化精髓,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立健全古渔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等,以促进我国渔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优质旅游发展。
关键词:优质旅游;文旅融合;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价值重构;活化路径
优质旅游、文旅融合的发展为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1]。辽宁盘锦二界沟古渔雁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渔雁”文化,是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蕴含着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古渔雁文化却逐渐消亡和被外来文化逐步同化,一方面对其拯救、保护、开发工作刻不容缓,另一方面这些工作却始终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基于优质旅游的视角,深入、系统地剖析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对其进行重构,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具体可行的应用模式,不仅对于古渔雁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能够为我国类似古渔雁文化的珍贵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思路。这在我国不断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与全面建设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相关概念界定
1.1优质旅游
当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矛盾,旅游业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柱型产业,必然要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而优质旅游则正是顺应新时代旅游业发展呼唤应运而生的崭新事物。优质旅游在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出,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旅游,是更加安全、文明、便利、幸福的旅游[2]。目前,优质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2渔业文化遗产
渔业文化是指人类在渔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以捕鱼生产为主线,以捕鱼活动所衍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为支线,共同勾勒出的文化图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当这种渔业文化所固有的社会实践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不再是人们的主要生活内容时,由于其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荣和一段历史的演变,仍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因此为了使这种渔业文化能够在当代继续流传下去,人们往往赋予其一个崭新的身份即渔业文化遗产。
对于渔业文化遗产而言,其往往见证了人类祖先从迁徙渔猎生活到半定居渔猎时期,再到定居农耕时期及之后数千年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辉煌,记录着人们在特定时代的生活生产水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明程度。在当代,人们通常以民俗活动、文化小镇、博物馆藏等方式将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挖掘和转化,使其在不丧失自身文化原生性的前提下,更加符合当下时代背景和大众审美,更富生命力而广泛传播,这个“挖掘和转化”的过程就是渔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重构。
1
文化遗产价值重构是指当某一特定时代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部分或完全失去其原生意义变成“文化遗产”后,由于其本身仍然蕴含着极高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价值,在新时代,人们往往出于保护和开发等多种目的,并借助不同的方式,赋予其崭新的社会意义和功能,令其彰显出新的时代气息和精神,这个“赋予”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文化遗产及其价值创生意义的重构[3]。
对于古渔雁文化来说,生存环境的丧失已经成为其延续发展的最大威胁,静态的保护与保存只能留下“遗物”和“遗迹”,只有通过活态传承,并且在不断的传承中赋予其崭新的社会意义和功能,实现自身价值重构,才能真正留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借助优质旅游的蓬勃兴起,并将古渔雁文化与之相融合,构建以“古渔雁”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优质旅游模式,不仅会为其注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也能为其创造出适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例如,二界沟“开海节”等民间习俗在逐渐被当地社会边缘化时,通过优质旅游活动,将“开海节”以及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用现代化的表演和传播方式进行再包装,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和时下大众的普遍审美,从而为这一古老文明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使其得以融入现代社会价值体系。
2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的基本内容及价值
古渔雁文化是远古人类渔猎活动的活化石,是人类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在定居式的农耕社会之前,早期人类生活在河口附近,沿着水陆边缘迁徙,在江河入海口捕渔捞虾,因为他们是以原始渔猎作为主要的生活生产方式,故称其为“古渔雁”。他们在数千年的生活中,饱经大自然的磨砺和洗礼,从而形成了底蕴深厚且珍贵的渔雁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老的文明逐渐被其他文明形式所取代而消失,盘锦市大洼县二界沟镇的古渔雁文化是世界上关于古渔雁文明记载的最后地点,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一处未曾断流的古渔雁文化遗存,堪称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4]。其基本内容如表1所示。
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有着多种价值。首先,历史价值。古渔雁文化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形式,较为完整地记述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数千年间的发展进程,其记载的内容从人类迁徙渔猎生活开始,一直持续到半定居的渔猎时期和定居的农耕时期。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特定时代中人类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可以说,它是原始人类社会中古老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结晶,为当下人类和远古人类之间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时空隧道”。
其次,科技价值。古渔雁文化中关于古代渔具和船舶制造技术、航海和渔业捕捞经验的记载,是历代“渔雁”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浓缩的文化精华,包含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认识、对科技的探索和追求,具有一定的科技价值。这不仅体现在与古渔雁研究相关的科学精神、思想和知识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不懈追求和实际应用上,具体表现为依据生产生活实际,不断创造和改进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古法造船工艺”等。
再次,社会价值。古渔雁是一种传统村落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和延续中固化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继而反作用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发挥了指导、约束和凝聚的重要作用。同时,古渔雁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产物,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不仅折射出二界沟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和价值观念,更是彰显了以当地渔民为代表的二界沟社会群体所存在着的心理皈依关系,这同样是其社会价值的生动体现。
相关知识推荐:旅游类论文发表哪些期刊快
最后,精神价值。古渔雁文化是人类祖先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大自然的磨砺和洗礼,通过长期艰苦奋斗得以不断升华和凝结的思想精华,具体而言就是敢于冒险、敢于开拓、不怕失败、不屈不挠的“渔雁”文化特质,这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等优秀的民族品质可谓相得益彰。因此,从古渔雁文化中所提炼出的“不畏艰险、敢冒风险;走四海、闯天下”的新时代“渔雁精神”也已经成为盘锦市的地域精神符号。
3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本文通过搜集与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问卷调查,了解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以及旅游者对于古渔雁文化遗产旅游的意见与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利用,如近数十年间,古渔雁文化主要传承人刘则亭收集整理了众多关于古渔雁文化的故事、谚语和歌曲,出版了《渔家的传说》等书籍;当地修建了辽河口古渔雁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古渔雁”实物上千件;以古渔雁文化为切入点,成功举办了以“二界沟开海节”为代表的众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俗活动;还依托“开海节”,联合本地特色餐饮店,举办了“渔家宴”等特色产品展销会等,但目前其保护利用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知名度和影响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研究受访者对于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旅游的了解和满意程度可知,高达63%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了解;7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去过二界沟镇旅游;在去过二界沟镇的受访者中,也仅有18%左右的受访者对在二界沟镇的旅游体验表示一定程度的满意。由此可见,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处于较低水平,旅游服务质量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古渔雁文化内涵丰富,价值极高,但是目前对其旅游开发仅限于地产建设和民俗旅游活动,像“古渔雁民间故事”“二界沟排船”等极具地域特色、富有趣味、饱含文化魅力的深层次文化底蕴往往成为地产建设和民俗旅游的点缀。而且其旅游服务和产品较为单一,趣味性不足,很难吸引到年轻旅游者;文化设施不健全、导游服务不到位等又很难满足一部分旅游者渴望深入了解古渔雁文化遗产的需求。总而言之,当地对古渔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仍停留在表面,其所蕴含着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这不仅很难对当下旅游需求越来越高的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而且即便旅游者来到当地,也会因为没有得到很好地深入体验机会而被迫“走马观花”式地游览古渔雁文化遗产,由此使得旅游者产生无趣、毫无收获的旅游体验,长此以往,这将形成恶性循环,对当地的旅游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回顾我国发展历史,有关“古渔雁”这一群体的文字记载十分稀有,绝大部分的文明痕迹都是依靠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得以延续,传承方式极为脆弱;同时自从近代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导致这一生活生产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再加上地方保护意识和措施的缺失等多种现实因素,古渔雁文化濒临消亡。如今,二界沟的老一辈古渔雁都相继离世,能完整口述古渔雁故事的人越来越少,而在世的几位古渔雁文化传承人也进入耄耋之年,类似船工号子、地秧歌、“排船”制作等古老的渔雁文化与技艺正面临“无人想学”“无人可传”的传承困境;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作为古渔雁文化遗产载体的二界沟镇,除了保存有渔业和水稻种植业的传统之外,其余的古渔雁文化痕迹也已经基本消失殆尽,可以说生存环境和空间的破坏、传承载体和环境的受损进一步加剧了传承困境。
4基于优质旅游的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价值重构
要对古渔雁文化遗产进行“价值重构”,除了深入剖析其核心价值之外,还应研究当地人文、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也就是更要注重在不同层面对古渔雁文化核心价值的转化和延伸。基于古渔雁文化深厚的核心价值底蕴,其延伸价值所产生的新经济业态对古渔雁文化核心价值的挖掘、凝练、提升会有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其核心价值的重构升级,最终将形成一个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体系。可以分别从潜层次的精神层、表层的制度层、显现层的文化载体这三个层面对古渔雁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的“价值重构”(见图1)。
精神构成文化的内核,它统摄着整个文化的各个层面,使文化成为一个有机体。对于古渔雁文化来说,其作为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了敢于冒险、肯于吃苦、踏实勤奋的“渔雁”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这不仅恰恰与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新时代辽宁精神高度契合,更是与我国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需要的中国精神不谋而合。因此,要将古渔雁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精神因子进行提炼与延伸,并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与辽宁精神融入其中,使其更加丰富多元,从而打造出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发展需求的“21世纪渔雁精神”,使其成为象征中华民族敢于冒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符号。
对于古渔雁文化之类的文化遗产而言,仅仅凭民间力量或者呼吁号召是远远不够的,而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因此古渔雁文化遗产价值重构必须借助制度的力量,将有关的道德要求上升到法律规范层面,用制度来为其开发利用保驾护航。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国内外对于文化遗产相关制度的建设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政府主导,社会配合,公众参与,统筹规划,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化、系统化、可行化的制度,把古渔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真正在制度层面确立起来。
显现层的文化载体是文化的物质外壳,也是文化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古渔雁文化遗产的文化载体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其特点更是鲜明突出,古渔雁民间故事、民俗展演、重大节庆活动等均是其文化载体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将古渔雁文化载体进行重新设计与构造则成为其价值重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决定着其开发保护工作的成败,而这也恰恰正是目前当地对古渔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最欠缺的一点。通过分析可见,关键要在提高“体验感”上下功夫,要想方设法为旅游者创造能够深入体验古渔雁文化遗产魅力的机会,比如,可以古渔雁文化特色为依托,结合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采用创新性的展示方法,融入高科技因素,使其更加符合当下社会民众的心理需求,不断拓展其文化载体的广度与深度,从而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渔雁地域符号。
5基于优质旅游的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价值重构的实现路径
在确定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价值重构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方向之后,本文结合当地发展实际,从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实现路径并进行详尽分析,以此为基础探索如何在当地建立优质旅游发展模式和古渔雁文化遗产价值重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驱动,如图2所示。图2二界沟古渔雁文化遗产价值重构的实现路径
文化品牌故事是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是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意义的生动体现[5]。挖掘文化品牌故事,有利于培育旅游者对当地旅游形象的具体认知,加深旅游者对当地旅游形象的情感依赖。古渔雁文化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品牌故事———“古渔雁民间故事”,因此应充分利用此优势,深入挖掘整理提炼古渔雁民间故事,将其所包含的神话传说、谚语、渔歌等进行传播与推广:要以新兴媒体为平台,借助其生产的自发性、内容的亲近性、形式的可感性以及广参与、强互动等特点,讲好古渔雁故事,从而补齐古渔雁文化受制于信息壁垒和资源利用能力的短板,将其所独有的资源禀赋接入市场化的价值网络,助力古渔雁文化完成商业化革新,实现文化艺术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要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下功夫,设计出外形新颖并符合现代大众审美,同时又具有象征意义的“渔雁”图腾、吉祥物等标志标识,从而明确古渔雁文化在物质层面的表征。总之,要采用多种方式,全方位打造当地独具特色的“渔雁”文化品牌故事。
文化品牌社群是指一定区域的人们具有共同的文化认知,将此文化视为其身份象征,具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6]。对于古渔雁文化而言,就是要以其文化传承人为原点,不断增强古渔雁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扩大其覆盖范围,使更多的人接受、了解、喜爱古渔雁文化,构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打造“古渔雁”文化品牌社群。为此,要将古渔雁文化的典型表征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推出以“渔雁”文化为主题的公交线路、地铁专列等,使当地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古渔雁文化,确立古渔雁文化的身份认同;要通过优质旅游开发,将古渔雁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充分地转化为市场价值,使当地群众从古渔雁文化中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现实收益,从而激发当地群众在古渔雁文化中的主体意识,为古渔雁文化品牌社群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活态文化是文化遗产品牌的核心与精髓,把握住文化品牌的核心内涵,对于建立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形象认知,打造良好的文化品牌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7]。而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界沟古渔雁文化来说,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唯一性、代表性以及不可再生性,是打造“古渔雁文化”特色旅游品牌时必须紧紧抓住和依托的文化核心与精髓,继而以此为落脚点,全力扩大品牌优势,提高品牌竞争力,增强品牌吸引力,逐步提高古渔雁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首先,制定具体的古渔雁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及考核标准。对于传承人的选择与确立要严格遵照相关规定和认定程序,确保其有资格、有能力承担起古渔雁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对于符合标准的传承人要及时进行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采集并开展有效的建档工作;对于古渔雁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加强监督与考核,实行退出机制,从实践效果、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多轮评估,严格评判标准,对不合格的传承人勒令其限期整改或取消资格。
其次,搭建完备的古渔雁文化遗产传承人保障与激励体制。当地政府应结合实际,给予古渔雁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定的精神与物质激励,如加强对于传承人的宣传工作,提高其荣誉感与社会地位;及时了解传承人的生活状况,采用政府津贴等形式给予资助,解决其后顾之忧;建立奖励机制,对优秀传承人给予适当奖励等,从而形成完备的古渔雁文化遗产传承人保障与激励体制,使传承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物质上得到帮助,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立法已成为对古渔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途径。当地政府应基于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以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为契机,从特定角度出发,逐步实现对古渔雁文化遗产法律层面的保护[8]。
我国很多区域的立法机关已经颁布了关于本地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条例,产生了一定的立法指导意义。根据这些立法经验和实践,我们可以对古渔雁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进行有益的探索,对其内容范围、保护主体和总体方针、政府职责、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完善的法律体制是古渔雁文化遗产的法律屏障,也才能使古渔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都做到有法可依。
古渔雁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使“体验”成为其优质旅游开发中最重要的落脚点,游客在体验中方能领略古渔雁文化的精髓。因此要对古渔雁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立体开发,全力构建“体验式”旅游模式。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采用文化遗产演艺的形式,将文化艺术化,以旅游为载体,进行市场对接,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和气息,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换句话说就是让旅游者充当“演员”“观众”,情景再现,化抽象为具体,调动旅游者参与的积极性,加深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深度。比如可以效仿云南丽江的《印象·丽江》,山西平遥的《又见平遥》,陕西西安的《长恨歌》等大型实景演出,聘请资深导演和专业演员,借助先进演艺技术,推出以“古渔雁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大型实景舞台剧,把古渔雁文化中抽象的精神内涵通过艺术演绎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旅游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味到古渔雁文化的魅力。
当前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文化遗产展示可以充分结合高科技手段,形象生动地传播文化,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旅游者放松的地点设置VR体验馆,旅游者带上VR眼镜,就能走进远古时期“渔雁”先民的生产生活,亲身感受渔雁文化;设计制造“渔雁”APP手机软件,使旅游者随时随地就可了解渔雁文化的发展历程;建造数字化博物馆,融入虚拟现实、5G传输、远程互动等先进技术,既实现了在现代社会对古渔雁文化的保护性存储,又可以让旅游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古渔雁文化,体味古渔雁文化的迷人魅力。
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形式的亮点在于节庆活动,大型的节庆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仅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获得较强的“体验感”,更是可以充分地展示、体现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价值。经过数年来的发展,二界沟虽然已经成功打造出了以渔村民间开海文化为核心的二界沟开海节等民俗活动,但当地在古渔雁文化的节庆活动的开发和组织上仍存在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创新性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要深入研究渔雁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其文化内涵,遵循活态、原生态原则,开发出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逐步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二界沟渔雁文化节庆活动。
文化遗产借助物质载体展示,不仅能够表达其精巧技艺与内涵,同时也能彰显区域特色,而旅游商品则是物质载体的最好形式,可以将文化遗产中蕴含的表达元素及美学价值与现代时尚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生产出富含传统文化韵味又具备日常家居或装饰作用的实用性旅游商品,用现代时尚激活古老文明[9]。但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要注重将文化特色与大众普遍接受的物质载体相结合。对于古渔雁文化来说,其旅游商品的开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深入挖掘古渔雁文化,将最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古渔具与剪纸、刺绣、根雕等相结合制作成工艺品,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另一方面,要使旅游商品平民化,将古渔雁特色文化融入旅游者日常生活用具,例如水杯、雨伞、笔记本,制作成为独具古渔雁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以民俗村落、传统小镇为基石,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构建一体化、整体性、系统性的发展模式。如今,二界沟兴建了现代化的渔雁小镇,但其原有的渔雁文化痕迹正在逐步消失。其实相比于现代化的人造文化设施,旅游者更加关注和喜爱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改变思路,可建设以渔雁古村落为核心的渔雁文化生态保护区。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两点。首先,恢复旧元素。对原有的渔雁古村落中现存的渔雁文化痕迹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与开发,在不破坏其原初文化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努力恢复更多体现渔雁文化的古迹与古物。其次,注入新元素。以渔雁古村落为核心,在其周围建设一批极具渔雁文化特色的设施。——论文作者:赵昊琛王慧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