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05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积淀着中国华夏文明五千年精华,担负着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沟通古今的重要使命。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学生就业的困难,古代文学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境遇。越来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积淀着中国华夏文明五千年精华,担负着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沟通古今的重要使命。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学生就业的困难,古代文学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境遇。越来越多的中文系学生认为学习古代文学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用处,学习毫无意义,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学习外语、学习计算机上,而对于承载着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古代文学却投入极少的时间进行浏览,或者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而不得不去阅读。在学生看来,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学习“无用”的古文,远不如学习外语、计算机来得实际。可见,学生对学习古代文学的片面认识导致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不大,热情不高,在他们看来,古代文学似乎失去了参与社会建设的功能。学习传统诗词文的创作,也似乎无法适应现今的社会需求。由此可见,要改变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认为古代文学无用的认识,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古文有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古代文学教学必须顺应时刊发展的新要求,在教学中挖掘并充分利用古代文学的丰富资源,拓宽古代文学古为今用的范围与功用。古代文学教学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学习古文没用,学习热情普遍不高。要改变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尴尬境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认为古代文学“无用”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贴近现实,利用古代文学中的丰富资源,从中挖掘出智慧、经验为当下服务,培养出健康、独立、有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注重实用
一、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独立的人格,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
目前,整个社会处于高速运转的时期,向着物质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的变革在给人们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幸福感明显下降,而心理疾病却越来越普遍。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惑、挫折,如在学习、就业上的失败,理想与现实上的巨大反差,人际交往中的困难等。但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往往生活道路较为平坦顺畅,他们热情有余而沉稳不足,心理承受力不足,感情脆弱,稍有不如意或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唉声叹气,甚至寻死觅活。近年来,高校学生因就业、恋爱等原因自杀的事情屡屡发生,足以引起教师的重视。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和审美性,它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是作家情感意志的反映,人生体验的总结。虽然它产生的时间距今久远,但它所反映出的人性精神却是古今相通,生生不息的,它所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诸如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身心问题、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追求等,是人类从古到今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古代文学所蕴涵的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至今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因此,古代文学在抚慰精神、化育人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当代人在精神和心理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可以提高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健全当代人的精神。古代文学教学要在这个意义上发掘。具体而言,在教学中要了解、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独立、和谐的人格。
教师教学中应该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努力拉近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现实需求的距离,引导学生与优秀的作家作品对话,体会人生的意义。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读苏轼,体会其面对苦难时豁达的生活态度。读他的词“人与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人生的缺陷是绝对的,那么就应该乐观地对待生活,不要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或不如意便丧失生活的勇气。有学者指出我们五千年历史的人文结构中有着巨量的精神资源,我们有《诗经》、楚辞、乐府、民歌、辞赋、古文、刘勰、钟嵘、李、杜、苏、黄、关汉卿、马致远、《水浒》、《红楼梦》的优秀文学传统,我们有老、孔、庄、孟、荀子、韩非、屈原、司马迁、 陶潜……章学诚的光荣思想传统,我们还有一个更光辉万丈的五四新文化传统,这些精神资本与文化源泉一代一代地灌溉我们,滋养我们,鼓舞陶冶我们,使我们的襟怀心胸丰满,使我们的才胆识力提升,使我们的精神气骨坚强雄壮。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学生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食粮,形成健全的心理品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对挫折。这是古代文学给我们当代人的启示,是古代文学能够获得吸引力,赢得学生喜欢的根本之所在。
二、启迪智慧,教会做人,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杰在《四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指出“教师对学生要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所谓的“会办事”,是指新时代的人才应学以致用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处处蕴涵着为人处世的智慧和语言运用的艺术。教学中应该把这些丰厚的资源充分挖掘整理出来,启发学生,使之获得智慧。教师在讲授作品时应把作品的内容和当今的社会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在古今对比中发现问题,辨别是非,引导启发学生如何正确地把握现实人生。经典名作《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当我们抛开传统的、老生常谈的封建家长制,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来审视、探讨造成刘兰芝和焦仲卿人生悲剧的原因时,我们会发现刘兰芝自身的性格弱点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女性她美丽、善良、理智、有主见,但缺陷恰恰在于她的“刚强有余而柔弱不足”。在现实的生活中一味地坚持己见,不懂变通,面对蛮横无理的焦母不能够采用一些柔性的办法来化解矛盾,始终坚持“错不在我”,既然我没有错,那么就不能盲目地服从,所以在婆婆看来便是“此妇自专由”,刘兰芝的要强在她请辞拜别焦母的那一刻明显地表现出来。刘兰芝的婚姻悲剧给我们诸多的思考,我们在现实的人生中该如何来处理家庭关系?如何来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刘兰芝你会怎么办?如果将《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化身为刘兰芝,焦、刘又会怎样的一个结局?不可否认,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境遇中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结局。在关注作品本身的同时,联系生活现实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思考问题的同时给我们诸多启示,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大的人脉在事业的成功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孔子提倡“仁”,所谓“仁者爱人”,在家庭生活中要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继而扩展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对人的普遍关怀。古代文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发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美好情感,拥有这种伟大的情怀使我们在立身处世中永立于不败之地。
古代文学也蕴涵着高超的说话艺术。如古代文学中的不朽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从自己的家庭琐事推论到国家大事,把自己在家庭与社会上的地位与齐王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进行比较,进而指出齐王作为一个大国之君,所受到的蒙蔽会更为严重。这段谏辞,类比贴切,由小及大,十分具有说服力。《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巧妙地利用诸侯间的矛盾,为孟尝君复凿二窟,使孟尝君数十年高枕无忧。这些流传久远的故事都包含着高超的处事之道,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为人、说话、做事,做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干什么样的事,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关乎人生的成功与否,古代文学中包含的这些丰富的为人处世的哲学、高超的辞令艺术,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加适应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
三、关注就业市场,培养适应社会的中文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应用型人才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具有各种各样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教育目标的提出对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古代文学向来是通过对经典作家作品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学时也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对一般性的古代文学知识的介绍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很多时间,这些都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那么,如何将古代文学与学生关注的就业相结合成了古代文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近年来高校中文专业的就业情况反馈来看,学生除了新闻、媒体、学校、政府、企业等行业外,文化娱乐公司、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等新兴产业也招纳了很多的毕业生,其中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他们能够就业的良好条件。因此,从技术层面来讲,古代文学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古代文学可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丰富语言、提高表现技能。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背诵文学作品,尤其是大家、名家的作品。读是写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博古通今才能思维敏捷,有话可写。同时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当下的文化市场,对于流行文化中的热门话题要心中有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而不可一味地囿于古文故纸堆中机械操作“之乎者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结合作品中的重点、难点和一些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口头辩论、笔谈、写小评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再加以引导、启发、评判、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中文系应定期举办诗词曲赋朗诵会,编排剧本让学生表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使他们善于表现,在各种场合都能应付自如,表现突出,在就业的过程中增加有力的砝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学以致用”,早在孔子时代就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本身就是对人全面而实用的培养。“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爱以为”也强调了文学的实用性,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从回归本源或是从适应时代的意义上来说,都不应游方之外,古代文学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只讲“赏”“析”,与现实脱离而“无用”的认识,要使该课程“有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文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经济,贴近社会,力求实用,从古代挖掘出智慧、经验为当下服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SCISSCIAHCI